奧義書6大優點2025!專家建議咁做…
《薄伽梵歌》作為《摩訶婆羅多》的組成部分,也與《摩訶婆羅多》一樣,有個逐漸定型的過程。 奧義書 在《摩訶婆羅多》的《毗濕摩篇》的校勘記中,注出有的抄本對《薄伽梵歌》的篇幅有這樣的描述:「黑天說了六百二十頌,阿周那說了五十七頌,全勝說了六十七頌,持國說了一頌。」這樣,總共有七百四十五頌。 而商羯羅的《薄伽梵歌註疏》將《薄伽梵歌》釐定為七百頌。 即使在有些文本中,會多出若干頌,但總體差異,尤其是這七百頌的文本差異並不大。 《奧義書》由吠陀發展而來,在吠陀頌詩中,確認眾天神主宰一切;而在奧義書中,確認了梵是世界的本源。 此書之可貴,就在於崇建把幾十個工作坊、幾千個晤談案例的精華,再加上自己生命經驗的例證,以冰山為主體,詳加解說「渴望與自我」,非常深刻且精采。 無論如何,此為首要,至於神學、宇宙論及形上學則無關緊要。 行動本身不構成束縛,執著行動成果才構成束縛。 作品產生年代可上溯到公元前1500年前,最晚約在公元前6世紀。 因此,即便使用同一用詞或討論同一議題,由於其思惟之方向及觀點不同,因此,結論各自不同。 奧義書 若根據某些用詞、語句的表達或議題的表面相似處,以及早期奧義書之成立年代先於佛教學派,因而認為佛教學派之興起或其思想受到奧義書之啟發、衝擊或影響,此類看法頗有疑問。 筆者由此立場立論,以最後一節之內容作比較及評論以總結本文,而不再總論其餘各節之論點,這是由於該節之主題已足以充分代表奧義書及初期佛學各自主張之自我概念。 奧義書: 日本神諭占卜卡(來自眾神.精靈.生命與大地的訊息)(精裝書盒+53張日本神諭卡+牌之奧義書+卡牌收藏袋) 除渴愛之外,欲求(chanda)也是產生五取蘊之苦因。 五取蘊各集聚本身或各蘊之聚合物本身並非苦因,而是由於對五取蘊有所渴愛或有所欲求,因而產生繫縛而導致苦,因此,渴愛或欲求纔是繫縛或決定者。 奧義書 苦樂之產生,根本上肇因於錯誤認知五取蘊的本質,因而產生束縛。 身與食是污染不淨的,且有礙於自我之轉化。 但何以解脫之阿羅漢卻仍使用‘我是……’及‘此為我所有’等用語? 我最佩服崇建的地方就是,他運用對話,就給了許許多多人這樣「真實的體驗」,並且是最難的體驗。 總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同一”這個最高真理就是奧義書主要宣揚的觀點。 我提到念中學時,父親在同學來訪回家後把我罵得體無完膚,大意是同學談吐得宜、儀態大方,我卻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是空心衣架子之類的話。 古代巫術師所掌握的醫卜星相,也屬於此。 大我是體,是一,小我是相、是多,相因體現,多從一生。 故大我與小我的關系,正象蜘蛛和它的網絲,亦如火與火花。 網絲雖非蜘蛛,但產自蜘蛛;火花不同於火,但源於火;小我不是大我,但不離大我,是大我的不可分部分,二者本是同源同一。 奧義書: 奧義書:生命的究竟奧祕 威爾金斯(Charles Wilkins)於一七八五年翻譯出版的《薄伽梵歌》。 他自稱是「至高原人」,「超越可滅者,也高於不滅者」。 (15.18)「至高原人」也就是至高的真我(靈魂)或至高的絕對精神。 (10.12)「可滅者」是指原質,「不滅者」是指真我(個體靈魂)。 當認知人的五種集聚要素為無常變易,棄絕悅樂與渴愛,其人之意已獲解脫。 綜言之,心理及心靈上之意受到染污及受病,係出自對人的概念之錯誤認知所致。 《相應部》之形成大約可推至 5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