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裝備2025介紹!(小編貼心推薦)

另外為了國際版翻譯需求,也請附上想要刊登的英文作者名稱。 至於妮塔用的品牌是日本很有名的Qtto睡眠襪,這也是之前去日本旅遊的時候買的,現在雖然疫情關係不能出國,網購也買的到。 3.頭燈、登山杖、哨子:這些算是安全裝備,以備不時之需,頭燈是為了以防不小心走到天黑,登山杖除了分擔雙腳的負擔,還可以拿來嚇唬一路上數不清的野狗,都帶著比較安心。

  • 哥倫比亞背心包,320克裸重,主袋7升,兩個小拉鏈袋,兩個側袋,7個前袋,自帶兩個500毫升軟水壺,右側袋有一個哨子。
  • 我一直都沒想太多,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出發行動,如果重新選擇,我想我會再走得慢一點,給自己多一點的時間,來慢慢享受眼前的風景、臺灣的人情味。
  • 不過蠻多人會拿登山杖來嚇狗的,不過其實雨傘、GoPro 自拍桿都可以拿來替代。

ABC和EBC已經是熱門的徒步路線,基本上所需物品山屋都能添購,行李準備重量越輕越好,尤其是自己要背上去的話,更要精簡品項,才能輕鬆享受旅程。 選擇排汗性好、快乾、穿起來舒適的內衣褲,越是貼近肌膚的衣物,穿起來的舒適度就越重要,盡量不要帶棉質的內衣褲,長時間戶外流汗會感覺濕濕悶悶的相當不舒服。 徒步裝備 每間廠牌型號尺寸都不相同,所以實際背過才能知道是否適合你。 專業店家會依照人背脊長度來挑選適合的款型,揹包合身才能將重量依照設計的人體工學轉移到全身,通常是腰部,如此纔能夠分擔肩膀的壓力。 也比較不會一邊走動一邊甩動,揹包甩動除了容易造成重心不穩、產生危險,也會耗損多餘的體力。

徒步裝備: 戶外登山杖防身徒步裝備超輕多功能伸縮柺杖柺棍手杖行山杖QTYU

所以我將不同環島方式各自拆開來,內容在大步驟的部分差不多,只有小項目稍有差異,請大家挑選你想看的來看就好。 包包的話,選越野包可以直接上手高端的UD之類的,也可以先入手奧尼捷5.5L或10L的,順帶買好水袋。 休閑一點也可以幾十塊買個迪卡儂20L,或者千把塊的小鷹包包。 徒步裝備 5,必要的能量棒糖果榨菜,如果容易低血糖的人一定要帶好糖果。 徒步裝備2025 榨菜和糖果可以補充及時的補充你的鹽分和能量。 4,必要的能量棒,糖果榨菜,如果容易低血糖的人一定要帶好糖果。

也可以用慢跑、游泳、健身飛輪等有氧耐力運動來協助鍛鍊心肺功能、肌肉耐力等。 萬一下大雨,下久了仍可能從接縫、拉鍊、口袋或是防水塗料磨損的地方滲漏。 所以可在揹包內再加裝大垃圾袋包覆物件,3C電子設備另外放置防水袋密封保存,要多層防水保護。 至於退房時間方式也要先問清楚,如果一大早要出門,櫃臺卻沒有人員可以處理退房也很麻煩。 我也遇過旅館櫃臺人員還沒上班,還好我有先問,把鑰匙放到櫃臺抽屜就可以了。

徒步裝備: 徒步環島衣著裝備三、需要仔細挑選的運動襪

大小部件買完了,再然後呢,你可能就要買帳篷、防潮墊、睡袋、戶外爐了,這些我沒有,暫時也不打算玩,就不研究了。 這東西裹身上能防止失溫,也能當臨時睡袋,撐起來能當雨衣,用登山杖一支能當帳篷,展開能當大號反光板求救,理論上能定向放大無線電信號,四個角繫上繩子能當臨時包裹。 電池有壽命,每次充電它的容量都要打個折扣。 就算不充電放在那裡,電量也會慢慢消耗殆盡,然後徹底報廢。

3、徒步步行結束後要用溫水洗腳,以解除疲勞。 腳掌有水泡時,可用針先用酒精棉球擦一下或在火上燒一下穿孔引出水,再塗上紅藥水,防止感染。 切記不要將皮撕下,這樣即容易感染更會加重腳部的疼痛。 試穿鞋的時候請牢記一定要大半碼或者一碼,當你穿好後可以用手指測一下後跟,空隙在一指左右。 如果你將作長途旅行,或者己知有涉水,那你該準備一雙溯溪鞋做為備用,當然你也可以買一雙便宜的解放鞋。

此外,有位80歲的老先生已經推著輪椅徒步環島三次;行進時,輪椅放行李,休息時,拿開行李就可以坐下。 也有遠距工作者,拉著行李箱裝著筆電徒步環島,就像是個移動辦公室,一兼二顧。 揹包因材質薄軟,置物較有彈性,亦可外掛健行杖、雨傘、拖鞋或水壺等等。

徒步裝備: 徒步環島|十樣必備單品

,似乎有點讓我回到國中時期的娃娃鞋流行(我的國中時代可能距離現在有點遙遠了…….),鞋底和諧的配色加上跳色的鞋帶與 logo,無論是要出走戶外或是當雙城市鞋,都毫無違和。 OMNI-TECH™ 是 Columbia 知名的防水科技之一,除了防水錶現優異外,還具備良好的透氣性。 徒步的路上我習慣每天手寫日記,甚至在行進中也會將當下強烈的心情與感受立刻記錄下來,那些乘載故事歷程的記事我總會小心翼翼地用夾鏈袋包好,避免一不小心淋濕破損。 擁有柔軟、快速折疊收納、銀塗層增加保暖性等特點,讓這款商品成為我睡眠時的基本配件。 除非在需要更保暖或隔絕地面接觸感時,才會再搭配上充氣睡墊。

徒步裝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剛開始我一天大概都走15公里左右而已,也沒有天天走,先讓自己習慣在大太陽底下走路,讓腳習慣這樣的痠痛。 不管是裝備、腳程,甚至是走路的時間,休息的長度,都是要你真的走出去了,才知道怎樣的徒步才最適合自己。 尤其強烈建議要走蘇花公路的人不要帶推車,這樣走隧道和山路的時候會很不方便。 也因為沒有推車,所以捨棄了很多裝備,最後行李只剩八公斤左右,留下來的幾乎都是天天都會用到的東西,才發現真正需要的其實很少。 內褲就更要挑選排汗的,因為其他的衣服如果真的很累想偷懶不洗也還好,但內褲一定要每天洗呀!

徒步裝備: 徒步環島住宿經驗談:搭帳篷、睡超商、換宿,還有哪些注意事項? 1年前

徒步環島有長時間會暴露在紫外線之下,如果沒有做好防曬輕則會曬傷紅腫,重則有皮膚癌的危險。 但塗防曬油除了要一直補擦,也會很黏膩不適,特別是臺灣這種海島氣候又悶又黏,會比較建議使用物理防曬。 但穿袖套可能會一直滑落不方便,所以乾脆點,直接穿長袖排汗衫是最方便的。

徒步裝備: 睡袋/帳篷

內容涵蓋徒步健行怎麼找嚮導、尼泊爾健行的花費、尼泊爾簽證、換匯、交通教學,以及我最推薦的景點,文章裡有詳細的介紹。 如果你想要在尼泊爾當地購買裝備的話,推薦可以去Mount Everest Equipment Store(在加德滿都),那間是我橫掃塔美爾區裝備店裡,覺得最物美價廉的商家,老闆親切肯給好價錢。 我出發前查詢山上的天氣預報(點此查看),氣溫偏低,所以還額外帶一件羽絨背心,背心好處是輕便又保暖、不會阻礙手部的活動。 在低海拔健行 (2000公尺以下),白天氣溫高,所以內層衣物選擇排汗、快乾材質的衣服。 我帶短袖和長袖排汗衫,3-4件交換輪替穿。 鞋子和襪子是一體的,所以在購買登山鞋前,先決定好要穿的襪子,再試新的登山鞋,才能確保所選擇的鞋子合不合腳。

徒步裝備: 保暖內衣褲 (長袖)

與超輕揹包的情況類似,天幕、A塔、帳篷市場上已經有HMG、Zpacks、Big Agnes等品牌推出了採用Dyneema復合面料的產品,價格是絕對不親民的。 Dyneema面料用在外帳和帳底上,可以允許焊接構造來消除接縫和接縫壓膠的需求。 鑒於Dyneema面料的抗刺穿性問題,還是建議帶上修補套件。 輕量化徒步不需要太多負重,所以超輕揹包的背負系統不像傳統揹包那樣重要,需要復雜結實的框架和填充,而是更強調簡潔和透氣性。 走三大長線穿越揹包徒步路線的不少專家認為揹包理想容量是45升,但把所有裝備裝入45升包裏絕對是個挑戰,尤其是攜帶額外的保暖衣服和數天的食物時。

徒步裝備: 推薦文章

有蠻多人徒步環島採用露營的方式,尤其是耗時越長的行程。 因為進度不固定、動輒耗費40-60天,每天就算住平價揹包客棧,光住宿費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為什麼目標設30公里,因為徒步環島一天走路距離,通常大約就是30公里(當然體能好的人可以走更久更遠,但對一般人強度就太高了)。

好友多人同行的時候更是需要,因為旅伴彼此之間都有份情理上互相照顧的責任在,萬一其中有誰出狀況,任誰感覺都不會好受,有這樣一份保障能幫忙處理也是好事,對旅伴的家人感覺上也比較過得去。 許多人可能沒這樣的習慣,但出於提醒,還是建議可以在出發前,先保個旅遊平安險。 徒步裝備 雖然通常用不到,但保險的意義就是在於以防萬一。 在正式出發環島前,最好能以完成單次行走30公里為檢核目標,鍛鍊期最好拉長到2個月以上。

毛巾可隨時用來擦汗、防脖子曬傷,以及在放鞭炮時掩耳摀鼻。 有些徒步者會在揹包掛上徒步環島的布條,較易引起路人注意,餵食給水的比比皆是。 健行杖可支撐體重,減緩對膝蓋的傷害,特別是重裝時,健行杖的功效顯著。 雙杖或單杖均可,多數徒步者執單杖,空出一手保持靈活,也有人用長柄雨傘代之。 6.防曬用品和遮陽帽子,當地有賣斗笠,遮陽效果最好,擦防曬乳之外,脖子上也能綁濕毛巾,防曬兼消暑,短T加上袖套也是不錯的防曬選擇。

另外如果以後經常會徒步,一定要下載兩步路戶外助手或六隻腳等有離線定位導航功能的APP並學會導航循跡和記錄軌跡。 第一個就是鞋子,登山鞋,揹包,指南針,備用電池,手機充電器,哈哈,比如你想戶外野營,可以備一個帳篷或者睡袋都可以。 徒步裝備2025 您可以看看我寫的一篇老文,按品牌和用途寫的很細,徒步裝備上寫的基本比較全了。

9、在陡坡行走時,最好走“之”字形路線,這樣可減低坡度。 下山不要走得太快,更不能奔跑,這樣會使膝蓋和腿部肌肉承受過重的張力,而使膝關節受傷或肌肉拉傷。 7、四類人不適合登山:腿部有疾病的人,比如關節炎、骨關節病和骨質疏鬆症。 冠心病患者,爬山時體力消耗較大,血液迴圈加快,身體負擔加重,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 6、出發前應對所需要經過的地區各方面的情況、自己的身體狀況例如有下肢血管病、面板潰瘍及扁平足症者不宜徒步旅行以及當時的氣候條件有所瞭解。

健行鞋:有些人穿著專業健行鞋、慢跑鞋或登山鞋徒步,也有人穿著一般運動鞋或運動涼鞋,甚至有人裸足。 一雙合腳且設計良好的鞋,可以保護足部,避免扭傷,減少膝蓋及腳踝的負擔,亦可降低對足底筋膜的衝擊。 至於要不要有氣墊、要不要防水、哪一個品牌較好等等,因人而異,都不如親自試穿來得實際。 爐具系統或爐具套裝,集成爐具、鍋具、碗,餐具於一身,從烹飪到用餐,一套就全搞定了,甚至還有再塞入一個氣罐的空間。 輕量化徒步,不會攜帶需要復雜烹飪方式的食物,所以也沒有必要選擇有大燃燒盤的爐頭和各種套鍋了。

徒步裝備: 徒步一日踏青,裝備清單分享

揹包的型別,一般按照容量分,一天的徒步我覺得買個小揹包就可以了20到45L的足夠用,什麼水帶什麼的完全沒必要。 揹包的話,也要選擇相對專業的,有人體功效學設計的,不能買普通的揹包。 除了鞋子,其他的比如頭巾、護膝、遮陽帽等產品我覺得也有必要配備,非常好用也很實用。 頭巾選BUFF,護膝、遮陽帽、襪子等去迪卡儂就可以。

兩個都是挪客,地質羅盤太厚,定向越野指南針抗幹擾能力太差,其實上都差不多是正北,房間裏不知道有啥幹擾,都偏了,定向是因為有地質的疊加幹擾,都偏到姥姥家去了。 戶外指南針我一直想找個好的,直到發現了挪客地質指南針,要是能做薄一點就更完美了。 其實一般用的話有一個充液的定向越野指南針就行。 烽火可以說功能少得可憐,好處是沒有一項功能是雞肋的。 鉗子合起來時可以鎖死,防止誤開,刀和鋸子都帶保險,鉗子狀態還有防誤開機構鎖住,哨子火石、磨刀石都有替換件,不算太貴。 烽火足夠戶外用,外加一個急救剪刀,雖然索格也有,但是萊澤曼一眼看過去就覺得皮實。

目前已經是春天快到夏天的季節了,也是非常適合踏青的時候,也有不少喜歡登山的朋友們組織一起去登山踏青,那麼去登山踏青,到底需要怎樣的一套裝備才能稱得上專業呢,分享給大家。 長程重裝徒步時,我會先穿五趾襪再穿厚羊毛襪,每天替換五趾襪即可。 羊毛襪透氣,控溫能力佳,不會發臭,即便遇雨淋濕,足部也不會不舒爽。 由於穿著兩層襪子,鞋子要較平時大1到2個尺碼,且寬楦較佳,否則長時間擠壓腳趾,更容易產生水泡。 我有兩個揹包,一個22公升(單日或天氣穩定及補給充足的多日),一個36公升(冬季、雨天或多日,約等於登機行李箱的容量)。

市面上這類產品選擇不比揹包多,國外的有些又很貴,要找到一臺適合自己需求的,真要花點時間。 所以如果不知道如何挑選的話,建議直接去登山用品店試背選購吧,店員比較能夠幫你選出適合的揹包,還能指導如何使用。 不過蠻多人會拿登山杖來嚇狗的,不過其實雨傘、GoPro 自拍桿都可以拿來替代。 徒步環島的路上一定會遇到很多野狗,我一開始也很害怕,但最後因為聽了很多前輩的分享,照著他們的經驗做,其實就沒那麼可怕了。 基本上不要直盯野狗的眼睛,不要背對他們,面對他們慢慢後退不要跑。 舉高長棍狀的東西嚇阻他們,登山棒、雨傘、自拍桿都可以,必要時防狼噴霧、防蚊液也可以派上用場。

徒步裝備: 徒步健行穿搭術

一般情況下,春夏交替時就可以穿上速乾衣物了,此時它們比起厚重的衝鋒衣要方便,實用得多。 口服藥物如21金維它,感冒藥,胃腸藥,散利痛,,暈車藥,驅蟲藥(風油精,息斯敏),藿香正氣丸或黃連素。 如果是高海拔地區還應準備高原反應藥(肌苷口服液、高原安等)。 在這個叢爾小島翻滾60多年,不瞭解她的歷史人文,不清楚她的地理文水。 在2021年疫情嚴峻國境關閉之際,決定緩步繞行臺灣一週,親炙這塊孕育我滋養我的土地。

徒步裝備: 徒步鞋襪

比如,創可貼,包紮帶,其實大家可以買一個應急救援包帶著,也不大,裡面很多東西都齊全了。 戶外運動的服裝最好選擇衝鋒衣褲、軟殼衣褲以及抓絨衣褲等。 戶外運動的品牌,有國內和國外的品牌可以選,在我的另一篇文章《遊玩篇二:不得不知道的國內外主要戶外運動品牌,你選哪一個?》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 簡單的講,我覺得國外的北面(THE NORTH 徒步裝備 FACE),國內的探路者就挺好,能夠滿足需求。

另外就是在火車上的時候,空調都還是滿冷的,不穿外套還真的有夠冷(其實最需要外套是在車上的時候)。 其實徒步環島的裝備就跟出遊差不多,唯一的差別就是要輕量化,即使出發前做了很多功課,但走了幾天後還是發現有一些東西根本用不到,介紹必備裝備前,先與大家分享我的NG裝備。 登山鞋或者徒步鞋很重要,因為戶外活動,最主要的運動就是行走或者攀登,一定要選擇一雙專業一點的合腳的鞋子。 ,畢竟每天都要走數十公里硬鋪面,如果穿太輕薄的鞋子,或是太紮實的登山鞋,反而很快就會疲勞,甚至造成運動傷害。 更何況,這還會跟旅行方式、天數、行經路段、住宿選擇等安排而有巨大差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