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屬「九甲圍」,清末隸屬鳳山支廳九甲圍莊,包括甲南、甲北、新莊,民國三十六年橋頭鄉成立即劃分為甲南村、甲北村、新莊村等三村。 有別於一般的三山國王廟,九甲圍義山宮以明山國王為大王爺公,巾山國王則為二王爺公。 橋頭最早的三山國王分別鎮守在三個莊頭,除此廟外,新莊義山宮以巾山國王為主神,三德三山宮則是獨山國王(但該廟仍稱之為三王爺公)。
本里先民早期皆從事務農工作,以種植甘蔗、稻米為主,人人安居樂業,裏內德松德玄宮供奉「玄天上帝」,是里民信仰中心所在。 新莊義山宮 歷史沿革:本里清末光緒年間原屬鳳山縣仁壽下里白樹子莊,民國九年實施地方制度改隸高雄州岡山郡楠梓莊白樹子,轄區內包括白樹子、德松、仕元、三德里,民國三十六年六月本鄉成立遂成立白樹村。 歷史沿革:於清代末葉間,原屬臺南府鳳山縣仁壽下里五里林莊,民國9年實施地方制度,改隸楠梓莊,民國36年橋頭鄉成立,將五里林分社東林、西林、芋寮三村。 歷史沿革:清末葉光緒年間歸隸鳳山縣仁壽下里九甲圍莊,民國36年6月橋頭鄉成立後即設新莊村,轄有新莊、明德新村兩部落,後又併入仕元共三部落。 新莊裏:在明末之時治安不良盜匪猖狂,先民是分散居住九甲圍境內,至清初治安已有改善,為開墾耕種之便,則遷出九甲圍定居本地逐成村落,故謂之『新莊』。
新莊義山宮: 高雄市橋頭區公所
《臺海使槎錄》中稱「虎尾」,《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中稱「扈尾」,淡水福佑宮「望高樓碑誌」中稱「戶尾」。 可證明不同的「Hōo-bué/bé」名稱皆為「Hobe」轉譯之結果。 明代時,「淡水」和「雞籠」曾為整北臺灣的泛稱,後指淡水河流域和河口一帶地區。 早在1590年代西班牙人在「馬尼拉手稿」記載了淡水河流域一帶的平埔族情形,並以拼音拼寫了「Tamchuy」,並附上漢字「淡水」,後來西班牙統治時期,就成立了淡水省區。 東林裏介紹裏特色:東林裏位於橋頭區境內北端,原與隔壁西林裏在日治時代為同一聚落,名為五里林;民國34年臺灣光復,始分為東、西林兩村。
- 仕隆裏介紹特色:本里里名從「礁巴斯戎」轉為漢音漢字,稱為「仕隆」,閩南音與「斯戎」相同。
- 1979年為聲援餘登發父子匪諜案,黨外人士在此發起戒嚴時期第一次集會遊行,橋仔頭街亦被黨外民主運動人士稱為「民主第一街」。
- 歷史沿革:筆秀裏包括內莊、林仔頭兩部落,位居中崎裏北側岸邊。
- 帝仙宮廟宇廣場平日為市場(早市)與社區活動中心緊鄰。
- ),舊稱「滬尾」,位於中華民國新北市西北沿海以及淡水河的出海口北側,北鄰三芝區,南鄰臺北市北投區,西濱臺灣海峽,西南與八里區間以淡水河為界。
- 新北市政府則用有百年歷史的Tamsui,且於2011年5月24日函報教育部及內政部,以此做為淡水唯一的英文譯名。
以鳳橋宮前場為起點可以見到各種傳統行業,以及時代變遷的蛛絲馬跡,從明鄭時期的建築到現代高樓皆可在這裡窺見,可說是一條活生生的時光走廊,後為道路拓寬改變了原有的樣貌。 1979年為聲援餘登發父子匪諜案,黨外人士在此發起戒嚴時期第一次集會遊行,橋仔頭街亦被黨外民主運動人士稱為「民主第一街」。 斯此之後因聖蹟頻傳,香火、居民與日俱增,迄今境內已先後產生立委、縣長、省議員、國代、博士等人才輩出,堪稱神威顯赫地靈人傑者也。 新莊義山宮 據說仍供奉在廟內的三王舊神像,中間的鬍鬚還繼續增長呢!
新莊義山宮: 嘉義民雄社溝保安宮
民國前14年秋,吳 孝在自家創設善心堂,後房屋被大水沖走,齋友另覓現址建一齋堂,改名為「明德堂」,俟後里民陸新緒等人提議改為公奉,明德堂遂也成為本里另一信仰中心。 1985年10月21日經第三屆第一次信徒大會決議通過改明德堂為「明德淨寺」。 旅遊導覽:景點名稱:筆秀天后宮、林仔頭護安宮筆秀天后宮,依史書記載,明永曆15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實施屯田政策,其部屬「畢宿」鎮屯墾南路,即來此屯墾,定居後軍民將隨身攜帶來之聖母神像建天后宮奉祀,以保境佑民。 甲午之戰清廷失敗,日軍佔據臺灣於光緒21年冬,日軍藉口清莊,殘殺抗日義士李宗溪等人,天后宮亦遭焚燬,原址已不可查。 民國24年裏民出資重建,並自鹿耳門媽祖廟分靈,目前本廟古色古香。 林仔頭護安宮興建年代已無可考查,供奉主神為「天上聖母」,另有土地公配祀於旁,由於宮內多處毀損里民已集資購地將重建之。
- 本里先民早期皆從事務農工作,以種植稻米為主,人人安居樂業,裏內的壽生廟供俸『法主公』,是里民的信仰中心所在。
- 頂鹽裏介紹特色:頂鹽裏,俗稱「頂塩田」,在清末屬鳳山縣頂塩田莊,民國九年改隸岡山郡楠梓莊轄區,民國三十六年橋頭鄉成立頂鹽村。。
- 旅遊導覽:景點名稱:天月宮本宮奉祀聖母媽祖,相傳金身由燕巢角宿龍角寺天后宮分靈而來。
- 裏內天后宮供奉主神「天上聖母」,是里民信仰中心所在,也是精神最佳寄託之處。
- 景點名稱:橋頭糖廠是日人在臺設立的第一座新式製糖廠,「蔗糖文化」最能呈現高雄市的文化之美。
- 新莊義山宮主祀三山國王(有大王、二王、三王),副祀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左廂亦祀宋江爺。
日治時期曾經傳出瘟疫,因淡水地區的鄉民最崇信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清水祖師得道日是五月初六日,故迎請清水祖師在每年舊曆五月初五傍晚開始舉行「暗訪」,五月初六中午開始展開日間遶境,巡遊全區,希望能夠驅逐瘴癘、瘟神,庇佑平安。 官方名為「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遶境」,俗稱「淡水大拜拜」。 新莊義山宮2025 2013年新北市政府已將「淡水大拜拜」,列為「無形文化資產」。 淡水區公所是新北市政府在淡水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新北市政府。
甲南里先民早期皆從事務農工作,以種植稻米、甘蔗為主,人人安居樂業,和睦共處。 裏內義山宮供奉主神「三山國王」,是本里里民信仰中心所在。 德松裏介紹特色:德松裏位於高雄市橋頭區北方,東及南邊與本區橋頭裏為鄰、西連本區白樹裏,北與本區筆秀裏為鄰,本村光復前為白樹子莊轄區內,民國36年本鄉成立即設本里稱「德松」。 長春亭(地址仕豐南路49號)原為大榕樹下八角涼亭,後來在第五屆社區理事長許重明先生任內修建成簡單辦公廳舍,高雄市橋頭鳳橋長青會、橋頭區鳳橋慈善會、仕豐社區長壽會設會址於此,成為里民及其各會會員聊天聚會場所,社區巡守隊崗哨也設於此。
新莊義山宮: 橋頭大王廟: 新莊義山宮
轄區範圍:本里分社頭(甲圍往新莊,出裏處,稱社頭)社中、社內(甲昌路、甲圍路、甲新路三叉路口處)、社尾(甲圍國小附近往右昌方向為社尾)。 戰後甲圍北方稱甲北社區,以南北路分甲北里、甲南里。 甲北里介紹特色:由早期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型態,慢慢演變為當今工商、高科技的社會,年長者多遵循傳統看店、含貽弄孫、或耕田,年青人出外打拼、奮鬥來照顧家庭。
新莊義山宮: 新莊義山宮
九甲圍義山宮現有供奉神尊,由二王明山國王為正神,兩邊為大王,巾山國王居左及三王獨山國王居右,分奉兩旁為本宮主奉神尊,兩邊並伺執劍元帥、護印將軍為護法。 正殿龍旁奉祀註生娘娘,虎旁為福德正神,每年農曆二月二十四日為三山國王聖誕。 旅遊導覽:景點名稱:德松德玄宮清嘉慶六年,本村三大宗親分別由福建泉州府遷入本莊定居,林家供奉玄天上帝,陳家奉祀謝府元帥,楊家供奉清水祖師,護佑本村各宗親,經歷百餘年,民國62年經三姓宗親協議興建德玄堂共同奉祀成為本村共同信仰中心。 民國83年全體信徒集資重建德玄堂於92年落成並改名為「德玄宮」,廟內金碧輝煌。 旅遊導覽:景點名稱:代天府本里代天府祀奉迎自大湖莊碧湖宮之池府千歲,為同安移民共同信仰之神明,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於清嘉慶六年首先進駐本里,是由王姓村民祈歸香火在家供奉。 轄區範圍:三德里位於高雄市橋頭區西方,東接本區新莊裏,西南方接頂鹽裏,西北方臨接芋寮裏,南方連接甲南里。
12/31(日) 高雄旗山區 溪洲朝清會 劉部靈公.玉皇四殿下.清元真君 三載圓科暨創會貳拾週年平安遶境. 2/11~13(六~一) 臺南佳里區 玉敕皇敕金唐殿 癸卯蕭壟香科五朝王醮大典 代天巡狩出巡遶境【蕭壟香】. 1/31(二) 臺南東山區 東山碧軒寺 往關子嶺火山碧雲寺 恭迎觀音佛祖正二媽回駕遶境【東山迎佛祖】. 1/8(日) 屏東市 韋家薛府千歲 往東港溫府正修堂恭請海平關蔡府千歲、木吒二太子回駕入火安座遶境. 【廟會資訊】梓官茄苳坑嘉隆宮進…|日誌首頁|【廟會資訊】高市甲圍觀善堂進香…上一篇 【廟會資訊】梓官茄苳坑嘉隆宮進香…下一篇 【廟會資訊】高市甲圍觀善堂進香…
新莊義山宮: 東港丙戌科迎王~東津中和宮神轎
淡水行忠堂:位於新北市淡水區忠山裏的鸞堂,主祀關聖帝君、純陽祖師、司命真君、嶽武穆王、隆恩真君等五恩主,有淡水神社的遺構。 根據新北市政府民政局統計,2022年底淡水區戶數約8.7萬戶,人口約18.8萬人,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裏分別是位於淡海新市鎮內的崁頂裏與陸地面積較小的新生裏,2022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24,452人與433人,其中崁頂裏也是新北市人口第三大里。 日治時代,因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便,加上日本殖民政府在佔領臺灣後大力建設基隆港,臺北與基隆之間又有鐵路運輸之便,終而使基隆取代從前淡水在北臺灣的地位。 然而淡水憑藉著多年累積下來的歷史資本,仍然維持著一息尚存,也讓它繼續成為北海岸一帶的行政及文化中心。 歷史沿革:東林裏在清末是屬鳳山縣仁壽下里五里林,日治時代改隸為高雄州岡山郡岡山街,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改隸岡山鎮,民國三十六年六月一日橋頭區成立,才又改隸為橋頭區。
新莊義山宮: 橋頭三王廟: 橋頭三山國王廟 三山宮
新莊義山宮創建於明鄭時期,由跟隨鄭成功赴臺的閩粵人定居在橋頭新莊一代所建之廟宇,當時的先賢跟隨鄭成功一起來臺,並恭請三山國王金身來臺。 1/23(一) 屏東麟洛鄉 麟洛開明堂鄭成功廟.福聖宮 往九塊厝三山國王廟 恭迎王爺奶奶轉妹家【王爺奶奶回孃家】. 新莊義山宮2025 淡水無極天元宮 :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水源裏北新路三段三十六號。
新莊義山宮: 橋頭 新莊義山宮
本里年長者大多以務農或靠雜工為生,年青一代因政府推廣九年義務教育,教育普及大都學有專精,皆能投入工業、生產行列,本里臨近原高雄市,因此交通發達,就業機會甚多,人人安居樂業、生活安定。 歷史沿革:本原屬橋頭裏轄內,滿清初年為便利來往,在橋頭路建立小橋,即稱「允龜橋」,因而商旅及過路人漸增,橋邊的商業漸繁榮,故早期路人稱為「店仔街」。 因地屬交通要衝,地方繁榮甚快,人口驟增,於民國四十二年底以大井巷為界,以南即稱「橋南村」。 日治時期,當選過高雄州楠梓協議會會員;國民政府來臺後,他當選岡山鎮橋頭裏裏長、橋頭鄉長,自此展開他不平凡的政治生涯。
新莊義山宮: 淡水區
歷史沿革:在甲午戰爭前,清嘉慶年間,歸屬鳳山縣觀音中裏中崎莊,民國九年實施地方制度,劃入鳳山支聽仁武莊,光復後民國36年橋頭鄉成立,列入橋頭裏轄區內,政府實施地方自治,成立中崎村包括中崎、海峯部落。 歷史沿革:筆秀裏包括內莊、林仔頭兩部落,位居中崎裏北側岸邊。 鄭成功時遂荷蘭人設立28宿營,本莊地位中居,為防止荷蘭人再入侵,鄭氏所轄28宿營中的軍事行營單位之名謂「畢宿」營即本莊原名後變成村名,之後村民認為「畢宿」不雅,逐改稱「必秀莊」。 清初隸屬鳳山縣仁壽下里林子頭莊,日據時代改隸臺南廳,並將村名改為「內莊」,民國9年實施地方制度合併內莊、林子頭改隸高雄州岡山郡楠梓莊,民國36年本鄉成立,隨村裏制度改為「筆秀村」。 歷史沿革:甲南里原屬「九甲圍」,清末隸屬鳳山支廳九甲圍莊,包括甲北、甲南、新莊,民國九年實施地方制度改隸高雄州岡山郡楠梓莊轄區內,民國三十六年本鄉成立即分甲南、甲北、新莊三村。 三山國王之供奉,祖廟原始於廣東省揭西縣,明末鄭成功開臺,隨鄭氏來臺之粵籍移民定居於橋頭區九甲圍(本區甲南里、甲北區)、頂鹽田(本區頂鹽裏)、下鹽田(楠梓區藍田裏)等四里。
新莊義山宮: 橋頭大王廟: 新莊義山宮
公共設施:新莊社區活動中心及供裏辦公處使用(明神路定祥巷1號)、內政部營建署高雄新市鎮辦公室、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岡山分隊。 旅遊導覽:本里現因分三個部落,民間信仰之處所也相形較多,如義山宮(祭祀神祇:三山國王-道教)、圓明福智寺(佛教)、承徳寺(佛教)、仕元代天府(祭祀神祇:池府千歲-道教)、明修善堂(佛教)等。 03月14日(五)【歲次甲午年南瑤宮二媽五天上聖母徒步往笨港進香】三月十四日晚上十一點起駕.三月十六日抵達笨港地區.三月十九日回鑾彰化南瑤宮. 超過300年歷史的橋頭區三山國王廟極為特別,三王各有一間主廟,分別為大王廟:新莊義山宮,二王廟:九甲圍義山宮與三王廟:三德三山宮。 這三座廟雖歷經重建,廟方仍將過去老廟的古文物妥善保存,以供後人憑弔,非常値得一遊。 而三尊來到橋頭的三山國王則是分居三個部落,守護同樣來自閩粵地區但定居在橋頭不同部落的移民,這三座三國王廟分別是:大王的新莊義山宮、 九甲圍義山宮、 橋頭三山國王廟 三德三山宮。
餘登發先生父子被補,震驚國際社會,黨外人士認為這是大整肅的開始,立即擬定「為餘氏父子被補告全國同胞書」聲援,並於翌日(1979年1月22日)上午,許信良、黃信介、陳菊等人在高雄縣橋頭鄉舉行戒嚴以來臺灣第一次的政治示威遊行,史稱「橋頭事件」。 景點名稱:橋頭糖廠是日人在臺設立的第一座新式製糖廠,「蔗糖文化」最能呈現高雄市的文化之美。 廠區林木扶疏,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自然生態、聖觀音佛像、建築風貌及和風式宿舍,未來還將設立國際性糖業博物館,是一處優美的觀光景點。 景點名稱:橋頭火車站(舊站)橋頭火車站(舊站)位於橋仔頭街北側,1901年即因糖業輸出之需設站,舊稱「橋仔頭驛站」,現今的站體是1930年代簡約風格的代表性建築,2004年列為高雄市歷史建物。
旅遊導覽:景點名稱:義山宮(供奉三山國王)三山國王之供奉,起源於廣東省饒平縣,明末鄭成功開臺,鄭氏來臺之粵籍移民定居於橋頭區九甲圍、頂鹽田,下鹽田裏。 新莊義山宮 並迎三山國王來臺奉祀,建義山宮於九甲圍,迄今已三百年。 本區所奉祀三山國王為:甲南里義山宮的二王巾王趙王,新莊義山宮的大王明山連王,三德古聖廟的三王獨山喬王。
新莊義山宮: 橋頭三王廟: 橋頭三山國王廟 三山宮
旅遊導覽:景點名稱:橋南勸善堂建於民國38年,並由彰化縣員林化導堂迎來主神文衡聖帝,配祀境主公、福德神,堂內設備樸實,平時香火鼎盛。 景點名稱:橋仔頭街(橋頭老街)橋仔頭街是橋頭區地名的根源。 現在的橋仔頭街是清朝時期臺灣府城到鳳山縣城的官道,直到日治時期都是橋頭區的主要聯外道路和政經中心。 本街建築風格原大致維持日治時期街屋樣貌,亦有完整的閩南建築。
該廟是九甲圍、頂鹽田及楠梓區下鹽田三個莊頭的信仰中心,早期是廣東潮汕人信仰中心,後來閩粵械鬥、融合,變來當地漳泉人信仰中心。 其廟面積達五百坪、高三十三公尺,是全臺最大、也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三山國王廟。 帝仙宮在地人稱「仙公祖廟」主祀嚐百草的黑臉神農大帝,是仕隆裏、仕豐裏、仕和裏的共同信仰中心。 帝仙宮廟宇廣場平日為市場(早市)與社區活動中心緊鄰。
臺灣高雄市橋頭區甲南里甲新路82號主神三山國王建立時間 明鄭臺灣永曆二十二年(西元1668年)地圖九甲圍義山宮,又稱甲圍義山宮,是位於臺灣高雄市橋頭區、東亞最大間的三山國王廟。 油車口忠義宮:主祀蘇府王爺、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油車裏中正路一段32號,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重陽節,都會有燒王船的祭典,場會相當隆重,附近的居民和信眾都會很熱絡的來祭獻,是淡水地區最大的王爺廟。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初六,淡水清水巖與境內所有角頭廟都會舉辦「清水祖師得道紀念日繞境慶典」,俗稱「淡水大拜拜」,為淡水區的一大盛事。 五月初六中午開始展開日間遶境,巡遊全區,希望能夠驅逐瘴癘、瘟神,庇佑平安。 新北市政府已在2013年將「淡水大拜拜」,列為「無形文化資產」。 新北市政府則用有百年歷史的Tamsui,且於2011年5月24日函報教育部及內政部,以此做為淡水唯一的英文譯名。
三德古聖廟祀奉的是三王獨山喬王;新莊三山國王廟祀奉的是大王明山連王;甲圍義山宮祀奉的是二王巾山趙王,建立的年代是鹹豐二年,也就是西元1852年,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本里先民早期皆從事務農工作,以種植稻米為主,人人安居樂業,裏內的三山國王廟供俸『三王獨山喬王』,是里民的信仰中心所在。 村裏特色:芋寮裏位於高雄市橋頭區西方,西臨梓官區,東北方接本區五里林,西南方臨近本區三德里;本里之所以取名芋寮裏,乃因本里最早的時候這裡種了很多的芋仔,種芋的農寮,故名;因土地乾、種芋為生,沒有水田。
三山國王生於宋朝年間,原籍廣東潮州府揚楊縣田都原是三個異姓結義昆仲,長者姓連,次者姓趙,末者姓喬,所以稱為連王、趙王、喬王,叫做三山國王。 在宋朝末年國家多難,民不聊生,三兄弟便高呼勸王戡亂,屢建奇功,但是成功之日堅辭朝廷封官賜爵,僅願受封為「三山國王」而隱於山西省山嶽華山。 又另有一記曾有欽差大臣,途經其地為盜所劫,正危急之間,忽有三壯士亦失惟環觀當地巾山、明山、艮山,處距龍蟠,氣象萬千,意似三山國王於山麓立廟崇祀。 新莊義山宮2025 新莊義山宮2025 也有宋江陣,每年都會去外莊出陣湊熱鬧,宋江陣的歷史也很久了,本來散了,民國八十年又重新組成,廟左側奉祀祖師宋江爺。
新莊義山宮: 橋頭 新莊義山宮
旅遊導覽:景點名稱:天月宮本宮奉祀聖母媽祖,相傳金身由燕巢角宿龍角寺天后宮分靈而來。 龍角寺媽祖則為清康熙十三年,由福建湄洲恭請來臺,崇祀燕巢天后宮已三百餘年。 分身來本里後,先在裏南社尾建小廟供奉媽祖金身,並配祀觀音佛祖與土地公。 歷史沿革:三德)本部落舊稱『六班長』,民國9年實施地方制度屬白樹子,在日據初期(即八十七年前),因居民抗日曾受清莊一次(事蹟待考證)。 本部落六班長地名是由村民六人組團演戲而來,光復後因本里居民篤信三山國王廟而改稱『三德』村。
除淡水河外,境內尚有源自大屯火山羣之諸溪流,其中樹梅坑溪、高厝溪、八勢溪、竿蓁林溪、黃高溪、鼻頭溪、淡水溪及米粉寮溪等溪流向南注入淡水河;而公司田溪、圭柔山溪、興化店溪、洲子溪、灰磘溪及大屯溪等溪流向西直接注入臺灣海峽。 茶、樟腦、硫磺、煤、染料等土產的輸出和鴉片、日常用品的進口,不但使淡水成為全臺灣最大的貿易港,也讓淡水躍升國際舞臺。 不僅英國人在紅毛城設領事館,各國洋行也都到淡水設行貿易,淡水因此進入黃金時代。 淡水不但在貿易上獨佔鰲頭,也成為西方文化的登陸臺灣的門戶。
旅遊導覽:景點名稱:兒童第六遊戲公園由高雄市政府興建完成後,於民國八十五年六月交橋頭區公所代管,供兒童遊戲休憩及居民運動休閒之用。 仕隆裏介紹特色:本里里名從「礁巴斯戎」轉為漢音漢字,稱為「仕隆」,閩南音與「斯戎」相同。 文獻記載仕隆的舊地名「礁巴斯戎」,傳為平埔族聚落。 於明末鄭氏時代屬鳳山縣「仕戎莊」,甲午戰爭後日本據臺更名仕隆保,民國九年實施地方制度改隸高雄州岡山郡楠梓莊之轄區內,民國三十年楠梓莊廢除改隸岡山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橋頭鄉成立,原屬地區改置仕隆、仕豐兩村。 公共設施:興糖國小:位於橋頭糖廠內,前身為臺糖代用國校,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更名為「高雄市橋頭區興糖國民小學」。 主祀三山國王,陪祀執劍元帥、護印將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二樓觀音殿奉祀觀世音菩薩、文昌帝君、至聖先師、關聖帝君、三奶夫人;三樓凌霄寶殿奉祀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南鬥星君、北斗星君、太上道祖、太白金星。
在新北市交通局建議之下,臺北捷運公司從2011年7月起,將淡水英譯更名為「Tamsui」。 稍後經內政部於同年6月16日覈定,淡水區(Tamsui)與彰化縣鹿港鎮(Lukang)為全國首二例恢復歷史慣用譯名的鄉鎮市區級地名。 ),舊稱「滬尾」,位於中華民國新北市西北沿海以及淡水河的出海口北側,北鄰三芝區,南鄰臺北市北投區,西濱臺灣海峽,西南與八里區間以淡水河為界。 而在歷史上,此處也曾經是西班牙登陸臺灣在臺灣北部建立海上貿易中繼基地的起點。 景點名稱:五里林明德淨寺原為龍華派齋教,供奉主神為北極玄天上帝及觀音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