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近烈女義坑的一線天曾屬於天王澳軍事管制區,近年於整修後開放,成為東引海蝕景觀的代表之一。 沿著層層樓梯與軍事標語下行,盡頭一道混雜著強勁海風和巨大濤聲的筆直裂縫迎面而來。 東引2025 站在觀景臺上,只見遼闊大海與天空被濃縮至狹窄的巖縫之間,洶湧浪濤不斷拍擊巖壁,發出轟隆聲響,而鼻腔內則滿是海風鹹鹹的味道。 若熱愛紙本地圖,東引遊客中心、東引酒廠展銷中心和東引的民宿都能拿到觀光局印製的紙本地圖與各式宣傳單,裡頭連景點解說牌位置、易肇事路段都有標示,相當貼心。
- 創立於民國 50 年的東引酒廠是馬祖酒廠的重要分支,它產製的陳年高粱酒採用自然醱酵古法釀製,雖有 45 % 卻無辣味,即便宿醉也不會頭疼或口乾,因此廣受歡迎。
- 如果想躲避正午的艷陽,或許沒有比安東坑道更好的地方了。
- 東引「水深潮暢、羣礁拱抱」,是國內最佳釣場之一,也是黑尾鷗全球最南的繁殖地。
- 興建完成於清光緒30年(西元1904年),1988年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 東引鄉民代表會是東引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東引鄉全體鄉民立法和監察鄉政。
- 由太白天聲旁登上一段長階,就到了東引燈塔的招牌俯望角度。
- 有碼頭免費接送、 機車出租與代訂臺馬之星船票等服務。
即便要抵達這座「邊疆島嶼」必定得經過一段海上漂流,不少人也因不便的交通而卻步,但只要來到這裡,你大概也會同意,它真的值得。 最後的最後,送上東引旅遊注意事項,願你們也都能在國之北疆擁有一段難忘時光。 很多人知道中華民國國境最南到南沙羣島的曾母暗沙,但可能不知道國境最北,就在馬祖東引。 但其實真正的臺灣最北端極點可是位在羅漢坪岬角外海中的小礁石喔! 這座礁石又稱為「北固礁」,位於西引後澳上方約600公尺處,目前礁島上杳無人煙,會隨著潮水的漲退,時而隱沒或出現。
東引: 東引景點 12 – 國之北疆
但在東引待上了好幾天的我,發現這座島嶼所散發出的美,讓我根本不想回家。 創立於民國 50 年的東引酒廠是馬祖酒廠的重要分支,它產製的陳年高粱酒採用自然醱酵古法釀製,雖有 45 % 卻無辣味,即便宿醉也不會頭疼或口乾,因此廣受歡迎。 不少高階將領很愛將東湧陳高作為伴手禮,甚至一度成為國宴酒,讓東湧陳高更加聲名大噪。 如果想躲避正午的艷陽,或許沒有比安東坑道更好的地方了。 不過要在這裡避暑也不是那麼輕鬆,因為要前往安東坑道,得先爬過 450 階,斜度 30 度的,仿若直通地底的階梯。 眼看我們在門口窺探,立刻有熱心路人跟我們說:東引鄉公所對面有個酒廠展售中心。
所謂烈女義坑,其實是一座高百餘公尺的天然海蝕懸崖。 東引 相傳清光緒年間盜匪肆虐東引,某位漁民慘遭殺害,他的妻子逃至此處無路可退,只得投崖保貞,島民感佩其貞烈,便將此處稱為烈女義坑。 東引島燈塔位於世尾山山腰,矗立於峭壁之上,由純白燈塔遠眺,蔚藍海景一覽無遺。 清光緒 27 年( 西元 1901 年 )一艘名為蘇布輪號的輪船於東湧周邊觸礁沈沒,船難事件加上福建三都澳開埠,進出口貿易額倍增,催生了東湧燈塔的誕生。 1904 年東引燈塔落成,18 世紀英式建築風格讓它被當地居民戲稱為「東引別墅」。 自建成後百餘年間,它除了 1958 年至 1989 年間因軍事理由暫停使用外,其餘日子皆不分晨昏寒暑,晴雨如一的守護周邊海域,最終成了東引的精神地標和國家三級古蹟。
東引: 住宿
馬祖諸島位於福建閩江口和三都澳-三沙灣外海,共包括大小島嶼19個,總面積約28.8平方公里。 長期以來,東引島一直是臺軍馬祖防區的一個重要據點,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臺灣所謂“反共救國軍指揮部”就設在這裏。 雖然島上有南澳、北澳、獅子村、西引三家村等四個自然村,但居民大多集中於南澳,爲了方面分割行政區,因而從“中路”一分爲二,成爲中柳、樂華兩個行政村。 馬祖列島都是一澳一村,因此,東引南澳一分爲二,成爲比較特殊的例子。 “東引”原名“東涌”,據民間傳說,很早以前,福州東北方海面,一夜之間湧現一座小島,無以爲名,遂名之“東涌島”。 其實,在馬祖列島中,東引海域最深,船帆從南竿駛向東引,過了亮島(俗稱浪島),湧浪便轉大,因此,古人才以“湧”來稱呼。
由「東引島」及「西引島」兩座大島相連而成,兩座島嶼之間原本有座小小的中柱島,在國軍協助建設之下,讓兩座島嶼終於以一座橋串聯起來。 旅客要前往東引,島上唯一的交通就是靠著大型渡輪「臺馬之星」從基隆或南竿出發,交通非常不便加上過去受限於軍事管轄,一般遊客也無法豋島來旅行,島上的發展也相當緩慢,年輕人口逐漸流失,東引染上了淡淡的暮色。 縱然在東引的這一日天氣不算晴朗,讓星空銀河成了遺憾,但當地的壯美自然、悠哉的小島氛圍和戰地氣息仍舊令我印象深刻且深深迷戀。
東引: 海上看東引:夏季限定!從海上視角看史詩級的島嶼風景
民國 45 年,國軍進駐東引實施戰地任務,為彰顯反共精神,便取「指引我軍收復河山」之意將島嶼改名東引。 島嶼位於北緯26°22’36″、東經120°30’24″,面積4.71平方公里。 東引 歸屬於馬祖列島,分為東引、西引(又名清水島)兩島,兩島相隔僅半華裏,退潮時可涉水而過,兩島周圍水深四十餘潯,急流洶湧,由是得名。 目前東引島經中柱島(又稱中引),而和西引島有橋梁相連結。 東引酒廠歷史悠久,最近幾年來,尤其以「東引陳高」銷產最大,成為馬祖列島各大餐館、卡拉OK招待佳賓的美酒,甚至聲名遠播至福州,成為黨政要員的饋贈最愛。 在臺灣未見的華南狗娃花,是由於東引島臨近中國大陸的特殊地理環境,所孕育的珍貴資產之一。
東引: 行程特色
「成全了你的瀟灑與冒險,成全了我的碧海藍天 」在打工換宿的這段期間,若有空閒時候佩佩姊就會讓阿宏哥帶我們出去玩。 大仁哥是民宿老闆、佩佩姊是老闆娘,阿宏哥是島上最好的導遊(請筆記下來)。 不過所謂的讓阿宏哥帶我們出去玩意思是,去要有人帶才知道的地方玩,或是要保證我們安全的地方,也就是大家最愛的私房景點。 東引列島由東、西引兩島組成,位處臺灣基隆西北方約100海里,扼鎮馬尾港與上海之間出入咽喉,清光緒30年(公元1904年)就在島上興建完成東涌燈塔,東引仍鎮守馬祖列島北疆,具重要戰略地位。 東引原屬福建省羅源縣,在大陸撤退後,納入連江縣,縣政府設在南竿島。 站在環谷步道的制高點觀景臺,可以欣賞四周的海崖、海灣、海岬及海蝕洞等多種不同景觀,包括「老鼠沙石林」、「浣熊石」、「朝山龜石」,以及目前仍未開放的「北海坑道」,壯闊海景,只能用美不勝收來形容。
東引: 結語 & 旅遊東引注意事項
坑道旁興建紀念碑一座,另構築拱橋,可就近欣賞豐富多變的海崖、海岬等海岸地形。 造訪東引的唯一方式便是海運,可從本島搭乘夜航的「臺馬輪」或「臺馬之星」,晚間從基隆港出發,約莫早上便會抵達;或是從南竿搭乘先馬後東(先到南竿在到東引)的「臺馬輪」或「臺馬之星」,同樣可以抵達。 如第一天安排東引則可以選擇臺馬輪或臺馬之星,如果原先就在馬祖其他島嶼則要事先查詢航班,確認當天是否為先馬後東的航班。 東引2025 以襯託的方式來講,燈塔就是我的老天,烈女義坑是一片天,而這裡是一線天。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試過,雙手握著拳頭,然後對著拳頭縫隙用力吹氣,失敗的話你旁邊的人可能會皺眉(像屁聲),成功的話則會有口哨聲,甚至是像陶笛的聲音。 而且這裡有一個好消息,沉睡了50年的東引燈塔,在2016年夏天終於復燈了!
東引: 離島.東引|我們活在由戰爭、血和淚所灌溉的島嶼。
站上觀景臺,不僅可以看見裂縫處與大海相通,當海水灌入谷底,在山谷間產生潮音繚繞,因而得名,其實有點類似澎湖風櫃洞。 東引2025 而山谷內曾是大量燕子築巢的安身之地,在國軍高炮部隊進駐,又經常舉辦實彈射擊,槍砲聲轟把這裡的燕子全都嚇跑。 從此燕秀潮音只剩下潮音,而看不見大量燕子盤旋的景象。 東引2025 東引島上幾乎無遮蔽物,請注意遮陽、防曬和補水,若是盛夏前往,中午最好安排休息或至安東坑道等室內景點。
東引: 東引景點 10 – 人定勝天
其後,多個炮陣地被改建為飛彈陣地,部署舊式天弓防空飛彈和雄風飛彈。 注意:本表僅包含中華民國政府實際控制與目前主權聲稱之島嶼,關於其他由北京政府控制的島嶼請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島嶼列表。 東引2025 經過強勁的東北季風洗禮,濱柃木的樹姿伸展優美,由於質輕而堅硬,紋理優美,過去常被當地軍民挖掘用來製作手杖或印章,一度面臨生存的危機,所幸經過學者的調查及地方政府的重視,現已列為保育植物。 又名馬祖石蒜,花色粉紅帶點藍色,葉片寬大,長約58公分,寬約1.3 東引2025 公分,花型為杯狀,十分優美。
東引: 自然景點
早期無大型機具可以闢建坑道,只能仰賴人力,整條安東坑道皆由駐守在東引的阿兵哥一刀一斧的開鑿而出。 這篇文章整理了馬祖東引與西引的交通、景點、美食、伴手禮、住宿和一日遊行程推薦,算是小小的東引自助旅行懶人包,送給也對「國之北疆」感興趣的你。 走過東引,我完全能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說東引是他們在馬祖的最愛。 先別說絕美的燈塔與海蝕地形吧,在東引,光是發呆看海天顏色變換都是享受。 曾經是反共前哨、復國跳板的馬祖列島,擁有一大堆看不完的戰地史蹟,也是來到馬祖旅遊的觀光客最想一窺究竟的「禁地」,位於南竿島上的240大砲,是目前已開放參觀的戰地設施中,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參觀者莫不動容。 全國最大口徑,直徑有24公分,一次要十二名弟兄來操作,有馬祖鎮島之寶稱號的超級榴彈砲,1995年最後一次試射之後就沒再發射過,不過,巨砲依然堅守崗位保衛臺海的安全。
偏偏經過東引的調教,我酒力戰鬥值,如果上限是十的話,那我大概有一百吧。 所以我幾乎可以斷言,知道、看過東引島上最神祕風景的絕對是那一些釣客。 他們到過最危險最偏僻的地方,而那裏伴隨著我們從未知道的美麗。 東引|恐怕,東引島上最美的風景不是人裡提過,在東引島上只要你眼睛所及的地方,你只要敢你就爬上去吧! 但可怕的纔不是爬上去,而是「爬下去」,往海的方向爬,先不論那個坡度之陡,光看那離海愈近礁岩愈濕,浪打上來是直接打在身上,萬一一個腳滑!
1968年,為戰略需要而開始的「北海計畫」在馬祖地區開鑿了不少「地下碼頭」,專供遊擊戰艇停泊使用,如今在軍方釋出之後,成為馬祖地區特殊的「戰地景觀」,若無造訪北海坑道,便如同沒來過馬祖。 來馬祖,藍眼淚在夜晚可說是絕對不容錯過的景點之一! 這是一種具有螢光素-螢光素酶在海中生存的非寄生甲藻,在感受到周遭環境的變化時會發出螢光。 夜晚於這片海上,所發出藍色的光芒,這種美麗的景象別具浪漫;適合情侶相伴的遊客前往。 也順便準備一臺數位相機,將美麗的景象作為留下的美好紀念。 位於東引燕秀澳西側,坑道長148公尺,原可容納數艘小艇,後來遭颱風侵襲,嚴重損壞,因而廢棄不用,民國89年整修完工後開放,內部重建步道及欄杆,坑道末端樹立八名構工者塑像,供人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