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粗坑古道15大分析2025!內含小粗坑古道絕密資料

撰風從直潭路思源橋上拍攝新店溪,當時即將日落,急於下山。 沿新潭路一段回程,此段路車速相當快且無步道,非常不適合用路人行走,直至永業路回到碧潭吊橋。 備註 1.小粗坑古道終點(第一觀景臺)旁有山徑通往石門山,但石階路較陡易溼滑,可視情況連走或原路折返。

  • 秀崎山比起前兩座小山,可見到的景觀又更加多元。
  • 爬至「景陽崗」前,見樹幹有路標寫著「(右)石門山40分鐘遠.(左)石門山20分鐘近」。
  • 小粗坑古道的景色有種沉靜的美,剛步行即能看到美麗茶園和桐花觀景臺,可在此欣賞山頭的桐花;再順著溪流往上,一路皆是如畫般的景緻。
  • 入口附近聚德宮的構造實在是野外的小土地公廟中屬高規格的,廟脊上還有雙龍搶珠,相較下小山分校附近那座土地公廟就比較樸實了,翹脊的中間是常見的葫蘆。
  • 還好有比漾和Polo仍在附近等著我,雖然這附近的路線似乎四通八達,但是緊跟著他們走,應該就沒問題了。
  • 由於整條路都鋪設柏油路面,路面較為平緩,兩旁也有綠蔭遮蔽,很適合帶小朋友一同前往。

可從九份大眾廟出發,一路通往102縣道的最高處,盡賞水金九地區180度的山海風光。 而既然有外九份溪圳橋,當然也有「內九份溪圳橋」,後者從金福宮走入步道不久後,即能遠眺得到。 像是位在聚落中心的「猴硐國小大山分校」廢棄校舍;或是曾為柑仔店的兩層樓洋房…每個殘破的建築中,都隱藏著一段風光歲月。 大粗坑在那個礦業正盛的年代,與九份、金瓜石並列三大金都,甚至還有「小美國」之稱呢! 這裡原有四百多戶人家,全盛時期更有上千人居住,可惜隨著金礦的枯竭,村民也集體搬離。 人去樓空後,僅留下被大自然重新佔據的建築遺跡。

小粗坑古道: 建議停留時間:

小粗坑山,海拔485公尺,有一顆「臺陽」62號基石。 一顆小小的基石,默默見證了這裡曾是顏雲年的地盤。 登山口有水泥橋跨越大粗坑溪,通往附近的昇福坑礦場。 小粗坑古道2025 昇福坑是臺灣最後一個開採金礦的的礦坑,如今亦已經歇業。 我從水泥橋旁的石階路上行,展開了今天的大粗坑古道之行。 車道沿線保有豐富的在地文化,像是開基大伯公、三級古蹟江夏堂與三元宮等客家建築,還有美麗的油桐樹沿著小溪林立叢生,百花綻放美景不容錯過。

下坡路好走,泥土路質樸,林間幽靜,捨不得回頭,愈走愈遠。 約十餘分鐘,過「景陽崗」,附近岩石纍櫐;又兩分鐘,抵達「龍穴崗」,有觀景平臺,可望見石門水庫後池堰。 我從中壢經龍潭前往石門水庫,至臺三乙公路10公里處的叉路左轉,路口有崑崙藥用植物園區的標誌;左轉直行約三百公尺,遇叉路,取左行,前進約百公尺,抵達「粗坑窯」。

小粗坑古道: 臺北瑞芳小粗坑步道 穿梭彷彿被封印的聚落小學 眺望遼闊壯觀的山海市景 彷彿海市蜃樓的基隆嶼

小粗坑古道是日據時代闢建的一條牛車道,粗坑、關西十寮、竹坊、茅武督等地居民依賴這條道路運送物資出入。 後來因興建石門水庫,山區居民他遷,加上公路的闢建,古道於是沒落。 大眾運輸:自瑞芳車站搭乘788、808、827、F813路公車至「柑坪裏(瑞芳公園入口)」下車即達公園口。 古道也因為這些遺址的存在,多了份歷史的價值,從這還可通往標高305m的粗坑口山,可俯瞰迂迴的基隆河,並有一顆編號63的臺陽基石。 而我們選擇回到聚落,續往九份而行,早期這些採金人不也是如此的往返豎崎路,過著燈紅酒綠的夜生活。 古道延小粗坑溪而建,有著螢火蟲喜歡的乾淨水源,十分適合做為他們的棲息地。

採金人相信山裡的一切都是山神所賜給的,要開採前須先擲杯同意,也因此金瓜石、九份一帶就奉有許多萬應公、土地公和山神廟。 古道的中段大多是階梯駁坎,不同於大粗坑的芒草艷陽空曠,小粗坑顯得蒼鬱陰涼許多,廢校的國小旁還留有兩座鞦韆,想必當初這應是學校的操場。 那搖搖欲墜的木製踏板,終會有一天禁不起風吹雨打而損毀。 而小粗坑聚落,正是顏雲年發跡的地方,最鼎盛時期甚至居民有兩百餘人,行走在此,一頁頁的採金歷史就在腦海中湧現,不管是人去樓空的舊聚落或是已被蔓草掩蓋的侯硐國小「小粗坑分班」,時空交錯的廢墟感就這樣瀰漫著。 離開侯硐的麵店,沿著柴寮路而行,再訪侯硐,陽光顯得耀眼許多,那年走過大粗坑古道的記憶仍在,而那所因象神颱風所損壞的侯硐國小也依然伴隨在大粗坑溪旁。

小粗坑古道: 新北事

走完臺電保線路,來到大粗坑山附近,臺電的電塔與電線在這一片近乎茫荒之地的礦區,顯得格外突兀。 我先登上大粗坑山,山上就有臺電電塔,這一帶只有在這山上才能展望瑞芳方面金光閃耀的基隆河。 我又下山來尋東峯,因為從沒看過小金瓜露頭,所以誤把馮京當馬涼,一度以為小金瓜露頭就是東峯,但是在小金瓜露頭上卻遍尋不著鑛物課398號基石。 這時天上傳來悶雷聲,似乎有要下雨之勢,本來還想沿著大粗坑山稜線去找,只得作罷。 倒是從大粗坑山附近望東邊的綠色山巒有102公路在山腰環繞,又是絕佳美麗景緻。

小粗坑古道: 交通方式

古道後段的坡度漸陡,呈彎繞而上,泥土路的小石塊漸多。 之後,古道由寬闊變為狹窄,無法行駛牛車,牛車至此得改用人力負載接駁。 小粗坑古道 這裡是小粗坑古道的終點,有一寬闊的碎石土路橫切而過。 取右行,可通往崑崙藥用植物園區,往關西的方向;取左行,則可通往石門水庫,應都是昔日的古道。 小粗坑古道,路程短,既是古道,也是一條賞桐步道。 小粗坑古道2025 小粗坑古道可以在上到稜線後與大粗坑古道接在一起而環走。

小粗坑古道: 新北市-瑞芳區

日據時期,基隆顏家與板橋林家、霧峯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稱為臺灣五大家族。 我並非不近人情,之所以沒這麼做,是今天一路獨行古道的心情。 大粗坑、小粗坑古道都是我情有獨鍾的古道路線,適合獨行獨自領略。 在這樣的日子,這樣的天氣,這樣的心情,我未預料到會遇見登山客,而又提到了這樣的話題。 我不想因為偶然萍水相逢的一個小插曲可能產生的「蝴蝶效應」而影響了我從大粗坑這一路而來的古道氛圍及心情。

小粗坑古道: 附近熱門飯店

繼續往102公路走,這條道路在這一段很好玩,在幾座小山間穿梭而過,很像在走迷宮,在其中一座小山旁,我發現登山條,原來大粗坑東峯竟是在此。 小粗坑古道 我在大粗坑山附近踏破鐵鞋無覓處,已經放棄繼續搜尋後,現在得來完全不用費工夫。 這次我很認真的觀察入口附近的土地公廟與小山分校的土地公廟。 入口附近聚德宮的構造實在是野外的小土地公廟中屬高規格的,廟脊上還有雙龍搶珠,相較下小山分校附近那座土地公廟就比較樸實了,翹脊的中間是常見的葫蘆。

小粗坑古道: 滿地桐花雪!優質賞桐路線「小粗坑古道」 健行賞花兩相宜

取左行,前行約十幾公尺,看見左側有一條山徑,無路標,即是往石門山的登山口。 小粗坑古道2025 早期以喫活魚聞名的石門水庫,近來增加了「楓半馬」和「熱氣球嘉年華」兩大旅遊熱門標籤,老景點新玩法,等你一一來發掘。 「粗坑」原是此地小溪的名字,主流稱為大粗坑,支流稱為小粗坑,小粗坑古道是日據時代闢建、沿著小粗坑溪溯溪而上的小徑,當時是一條牛車道,據說可直達石門水庫。

小粗坑古道: 旅遊紀錄

約十餘分鐘,抵達一鞍部,右往石門山,不取,直下鞍部,抵達福德祠。 福德祠後有一茄苳老樹,可見這座廟已有相當的歷史,應也是古廟改建的。 附近視野展望極佳,若天氣好時,可望見臺北101大樓,天氣灰濛,只能遙想而已。 小粗坑古道2025 這座觀音聖像鑄造於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基座正面有前桃園縣長劉邦友的題字,背面題字的則是前縣長夫人。

小粗坑古道: 新北/新店小粗坑步道與直潭淨水廠-心曠神怡的碧綠新店溪畔散步

小粗坑古道的景色有種沉靜的美,剛步行即能看到美麗茶園和桐花觀景臺,可在此欣賞山頭的桐花;再順著溪流往上,一路皆是如畫般的景緻。 九份位於臺灣東北部,臨山靠海,與基隆山遙遙相望;整個小鎮座落於山坡地上,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山坡和階梯式建築景觀。 九份的懷舊景觀吸引許多觀光客,主要聚集在基山街、豎崎路及輕便路等街道。

基山街又稱「暗街」,無論是平日或假日皆有絡繹不絕的擁擠人潮;豎崎路是九份的直向道路,是一條階梯路,有很多觀景茶館聚集於此街道。 舊道口(基山街口)也設有觀景臺,可以從九份觀賞北海岸的綿延海景。 走在小粗坑古道上,可以看見花自飄零水自流的詩樣美景。 由福德祠而下,接產業道路,取右行,約十鐘,便回到小粗坑古道終點處的鞍部。 爬至「景陽崗」前,見樹幹有路標寫著「(右)石門山40分鐘遠.(左)石門山20分鐘近」。 左路為腰繞路,上上下下,坡度不大,可免爬坡苦。

小粗坑古道: 影/小粗坑古道祕境難度1顆星 客家妹:1分鐘就到

廟前供桌一角仍可清楚看見「昭和八年」(1933)的模糊刻字。 再步行幾分鐘馬路,返抵活動中心旁的停車處取車。 最後的這一段路,這位山友突然好奇問我,拍了這麼多照片,有沒有放在部落格? 約15分鐘,遇左叉路,山徑入口有藍天隊標示的「大粗坑山腰古道」。 先不入山腰古道,續前行,抵達昔日大粗坑的「大山國小」校址。

小粗坑古道: 小粗坑古道-琉瑯觀光步道-薴仔潭古道

﹙註:看倌若知道「德至寶堪求」真正的意思,請告訴我一聲,謝謝啦﹚。 接近小粗坑聚落遺址時,出現石階梯步道與許多石牆,這些覆滿青苔的石頭上,看的出歲月的痕跡,告訴旅人這兒曾經是一個不小的聚落。 後來我下來到產業道路上,在一處往小金瓜露頭的叉路上看到小金瓜露頭的說明牌示,中間有一段說,小金瓜露頭從102公路上遠看像一隻河馬,我這才意會到原來這竟是大名鼎鼎的「小金瓜露頭」啊。

小粗坑古道: 景點介紹

搭乘臺鐵至中壢火車站(北站)轉搭新竹客運5620在「龍源站」下車後步行約二十分鐘可達小粗坑步道(原佑福德祠)入口。 因為小粗坑路與景安宮一直都出現,所以我竟然往這邊走下去也走到了景安宮,實則這路線並沒有登山條,我在景安宮附近利用我的iPhone 4S上網查看看有無山友的遊記說明。 幸運地有看到要往風路嘴的方向纔是,因此再走回這裡。 而景安宮這條是緩陡下的路,這一來一往花了26分鐘,徒費體力啊。 清晨七點半,抵達猴硐,停車於弓橋社區活動中心旁的停車場。 由此地出發,沿著大粗坑溪旁的產業道路上行,經過猴硐國小舊校舍,約10分鐘,抵達「淡蘭橋」叉路,過了淡蘭橋,就是金字碑古道的登山口。

不一會兒,穿過九份磅坑口後,豁然開朗,先走個兩三步,繞去看看頌德碑,再回頭走小粗坑古道…過小粗坑古道的涼亭時,法賓略為考慮一下,決定續行。 接著就是一路陡上,慢慢的流著汗,喘著氣,看著美麗碧綠的海和基隆嶼逐漸從眼前浮出…展望越來越明朗清晰…我心理知道,今天將是美好的一天。 使用Internet 小粗坑古道 Explorer瀏覽器時,可能導致無法使用各項功能,如您瀏覽網站時發生異常,建議您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秀崎山比起前兩座小山,可見到的景觀又更加多元。 除了山頂可以眺望東北角海景,沿途往南側看去則可俯瞰彎曲在瑞芳小鎮的基隆河,往東南甚至可以望見五分山上的雷達站,在此盡覽360度山海,令人著迷。

登瑞芳山的道路,比起龍潭山又更加的輕鬆,而且這座海拔高度187公尺的小山,山頂的視野更勝龍潭山。 三山中最高的龍潭山,海拔高度199公尺,遠望呈現一尖銳的三角形。 從步道口到山頂涼亭並不用太久,只需付出一點點體力,就能享受到東北角的秀麗。 西望九份、基隆山,東望基隆嶼、深澳岬角,山海之美,盡收眼底。 小粗坑古道位於崑崙藥用植物園的附近,聽說崑崙藥用植物園那裡有數量更密集的螢火蟲,但卻是要收費的,如果你不在意一些費用的話,也可以考慮到這個植物園去觀賞。 因此如果你的導航裡找不到粗坑窯或是小粗坑古道,也可以考慮改以崑崙藥用植物園代替。

小粗坑古道: 臺灣山系步道列表

燕巢動保關愛園區開放認養區被環保署認證為環境教育設施,日前舉辦的吹狗螺活動,吸引超過1,500名非同溫層羣眾前往燕巢園區共襄盛舉;… ▲小粗坑古道,以前曾被稱為舊金山,更曾是礦業大亨的發跡之地,足見其當時之重要地位,與九份金瓜石、猴硐礦業連成一線呢。 ▲眼前這片幾乎頹圮的廢墟,便是侯硐國小小粗坑分校,沒有特地復原,讓歲月一點一滴洗滌他的過往風華,倒是有點難以想像這裡以前是國小呢,可見當時這裡淘金規模一定非常大。 ▲從猴硐這方向進入,一下子就進入了森林裡頭,小橋、溪流出現在前半段,而路徑也是較堅硬的石頭路,林蔭也遮蔽了大多數的陽光,走起來非常愜意舒適。 特色 一趟古道之行,可以感受大粗坑聚落的繁華與滄桑,欣賞春雲、夏海、秋芒和冬霧,四季皆可領略不一樣的山城風光。

小粗坑古道: 瑞芳小粗坑步道~眺望壯觀的山海市景,穿梭被封印的時空廊道!

臺北旅遊|瑞芳小粗坑步道~眺望壯觀的山海市景~穿梭被封印的時空廊道! 這條串連粗坑和石門地區的幽靜小道,每年3至5月的客家桐花季總吸引許多人前來欣賞片片白花灑落在層層綠林中的花漾美景。 走在具百年歷史的石階上,不經意發現轉角石臺上,旅人用桐花瓣排列成的愛心花環,十足療癒感! 夏日夜訪,另有不同驚喜;火金姑情話ing,點點螢火如繁星般一明一滅,讓漆黑的山野增添了迷人風情,城市中無法欣賞的感動畫面,絕對值得你懷著期待上山,摸黑一探! 整體來說,小粗坑古道的桐花步道很唯美,全程走在樹蔭下不會很曬,路況以石頭緩坡為主,雨天容易濕滑要注意腳步。 4、5月期間白天可以賞桐,晚上在古道 370 公尺附近的小粗坑溪可以賞螢火蟲。

小粗坑古道: 清明掃墓慎終追遠要當心 新北消防員籲分流、滅餘火

由於整條路都鋪設柏油路面,路面較為平緩,兩旁也有綠蔭遮蔽,很適合帶小朋友一同前往。 步道至今仍保有大片原始生態,由於植有大量蝴蝶喜愛的花草如非洲鳳仙、大花鹹豐草等,綻放時總會吸引蝴蝶前來,也成為臺北近郊著名的賞蝶地點。 瑞芳小錐麓古道貼著山壁前行,另一側即是因斷崖,走在期間有如行走花蓮錐麓古道的驚險與壯麗,但因全程上升的高度200公尺不到,而顯得相對輕鬆。 樹梅坪若沿102縣道再往前走約300百公尺,即可陸續見到小粗坑步道的終點與大粗坑步道的終點,與通往小金瓜露頭的山路,不論往什麼方向走,都是精采可期。 從步道終點的觀景臺眺望,可見景觀涵蓋無耳茶壺山、半屏山、基隆山、水湳洞、金瓜石、九份、小金瓜露頭、小粗坑山、大粗坑山等,景色無懈可擊,東側是本山山脈、南側是牡丹山脈。

小粗坑古道: 龍潭三坑自行車道

小粗坑古道的路線總長約2.5公里,沿途有相當清楚的指示指引圖,也都會有木樁路標告示遊客行走在古道的幾k處。 直潭淨水廠(場)主要是供應大臺北地區的用水淨化,不過大家應該不用特別來此看,因為這裡並沒有開放參觀,也就是剛好路過而已。 動物 白天可見各種鳥類和松鼠於樹梢活動,青斑蝶、鳳蝶和眼紋擬蛺蝶在花間飛舞,溪邊有磐古蟾蜍、斯文豪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鼎脈蜻蜓、白痣珈蟌、中華珈蟌等多種蛙類及蜻蜓棲息,夜晚還有無數的螢火蟲閃爍於溪流之上。 而世事漫漫如流水,如今基隆顏家的礦業傳奇故事,已成為過去式,一如今日的小粗坑聚落,繁華落盡。 只有青山依舊在,默默見證著百年來的世事興衰與悲喜。 經過一處小溪澗的崩塌地形後,不久,就遇見第一個金仔礦坑,礦坑前的古道上還有廢棄的臺車鐵軌,可想見當年採礦時的熱鬧情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