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鄰仲宿與加賀,東接北區瀧野川,南連豐島區池袋本町,西通大山金井町、大山東町與冰川町。 東邊為板橋區-北區界,南邊為板橋區-豐島區界。 町域中央有國道17號(中山道),東邊有東日本旅客鐵道赤羽線(通稱埼京線),西邊有東京都道317號環狀六號線(山手通)通過。 2001年村規模建制調整時,由原來的板橋村、鴛鴦村合併而成的。 板橋村位於中峯鎮東北方向,全村幅員面積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00餘畝,轄9個村民小組,人口3181人,黨員78人。
- 江戶時代起,因中山道通過下板橋地區,板橋所指便成了下板橋地區。
- 立體生態農業、庭院循環經濟、特色鄉村旅遊是板橋三大品牌,板橋村的自我定位是生態板橋、綠色板橋和和諧板橋。
- 北91線:新海橋頭(新北市立殯儀館)→長江路一二段→雙十路三二一段→三民路一二段→中和員山路長江路:聯絡新海橋與華江橋的重要道路。
- 境內的林本源園邸(林家花園)為其著名的古蹟,並與近來快速發展的城市面貌相互呼應,形成新舊並續、古早味與現代氣息並融的城市景觀。
- 農村經濟發展較好,以水稻、玉米、紅苕為主要農作物,人均年產量達800公斤,2010年村人均經濟收入為5000元,佛殿壩社的個體農戶發展小羣鴨產業,年收入達3萬多元。
- 1932年板橋區成立時,舊板橋町大字下板橋地域重編為(舊)板橋町一丁目〜十丁目,與現在的板橋一丁目〜四丁目不同。
飼養豬4000餘頭,年出欄3800餘頭;飼養蛋雞10000,年產蛋量30餘萬;飼養肉雞36000只,年出欄35000只。 最近,農業部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特色工作委員會、亞太農村社區發展促進會又將板橋村命名為“中國旅遊特色村”。 村板橋2025 金沙縣着力打造“板橋”名片,加快了板橋村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村板橋: 板橋村相關資料
公館溝為板橋地區僅次於湳仔溝的最大溝渠,也可能是板橋一名之由來。 水脈發源於土城山區,19世紀曾經成為林本源園邸城牆外的護城河。 該溝渠約略從土城青雲路進入板橋信義路、四川路、館前西路,館前西路即為林家花園城牆之南側。 沿著館前西路,流過接雲寺及湳雅夜市入口,轉往府中路、西門街,在北門街北流,離開原本城牆的範圍。 最後約略經過公館街、國光路、智樂路、中正路、新海抽水站,匯入大漢溪。 湳仔溝是分隔板橋與浮洲地區的河道溝渠,湳仔即當地地名湳雅的閩南語原文。
2010年12月25日,五都改制案實行,臺北縣改制為新北市,遂稱板橋區。 目前板橋區為新北市政府所在地,為新北市的政治經濟中心。 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撤離,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後改稱臺北縣板橋鎮,為縣治所在,1972年7月1日升格為縣轄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延續此名,改為板橋鎮,隸屬臺北縣成為縣治;1972年7月1日改制為縣轄市板橋市;2010年12月25日隨著臺北縣改制為新北市而隨之改制為板橋區。 在北部靠近荒川的區域,有新河岸川由西向東流經。 區內屬於東京的市區,除了住宅區、商業區以外,在北部有許多工廠。
- 該村到2011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56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744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5.00畝。
- 村集體收入主要來自房屋出租、標準廠房管理、上級撥款。
- 板橋村南距風平線2.5公里,北距沿山公路2公里,村通巷道大部分硬化到位,交通十分便利。
- 下行:赤羽、武藏浦和、大宮方向 直通運轉至川越線川越站。
板橋村位於白露塘鎮中心地帶,與市有色金屬產業園、坪田村、珠江橋村相鄰。 村委會建於2009年,佔地2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400平方米。 板橋村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現有機電配套井5眼,加之黃灌面積的擴大,因而5353畝耕地中,就有水澆地4200畝。 蘋果是板橋的主導產業,現蘋果種植面積2800畝,其中高標準示範園500畝,年產蘋果150萬斤,蘋果收入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支柱。 小麥面積1800餘畝,原秋和回茬玉米共計2200餘畝,藥材種植面積650畝,紅薯和其它作物100餘畝。
村板橋: 六福村樂園 交通方式
華江橋:臺三線,是繼光復橋之後為第二座興建的橋梁,今天的華江橋是第二代的橋梁,文化路二段→臺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 光復橋:市道114號,為板橋通往萬華歷史最早的橋梁,日治時期為吊橋,稱「昭和橋」,後改建為斜張橋,中山路二段→臺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 由於境內河域廣闊,板橋區境內共有19座主要聯絡橋梁,板橋區之北、西面為大漢溪及其支流,東面為新店溪,而南面以陸地連接中和區、土城區,主要以圳溝為界,沒有橋梁。 因此板橋區可說是臺灣所有鄉鎮市區中,大型聯絡橋梁最多者。 村板橋 縣民大道:縱貫鐵路地下化改建而成,其上有通往臺北市的華翠大橋快速道路,並貫穿新板特區,板橋車站大樓坐落在此。 北91線:新海橋頭(新北市立殯儀館)→長江路一二段→雙十路三二一段→三民路一二段→中和員山路長江路:聯絡新海橋與華江橋的重要道路。
板橋區為新北市政經中心,地理上亦為新北市人口密集帶的中心,都市定位及南來北往的中心地理位置,使得板橋擁有頗為發達的聯外路網及發達的大眾運具。 連接臺灣西部走廊主要都會區的高鐵及大小都市的臺鐵和短中長客運中心亦在板橋設站,使得板橋區堪稱是新北市的交通樞鈕。 板橋全區有126個裏,是全國裏數最多的市轄區,也是全國下轄最多里(村)的鄉鎮市區級行政區。 其中,府中、江翠、新埔、新板與亞東等幾個地區的中心位置分別都設置有臺北捷運板南線的車站,是板橋區內交通較為便利的區段。 板橋區由於人口眾多,擁有兩個立法委員的議席,分別是板橋東區(新北市第七選舉區)、板橋西區(新北市第六選舉區)。 村板橋2025 境內的林本源園邸(林家花園)為其著名的古蹟,並與近來快速發展的城市面貌相互呼應,形成新舊並續、古早味與現代氣息並融的城市景觀。
村板橋: 板橋村社會發展
緊鄰雄安新區,西距保定市區25公里,東距高陽縣城1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20公里左右。 板橋村現有人口約3000餘人(據最新人口估計)。 村板橋2025 板橋村擁有集體土地6600多畝(據80年代統計資料),板橋村居民主要以農業、運輸、建築、紡織為經濟來源。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58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997.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749.26畝。
村板橋: 板橋村人口衞生
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 年末集體總收入139.00萬元,有固定資產375.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5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2111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2111戶通電,有200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022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數1889戶,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戶數1847戶。
村板橋: 板橋村經濟概況
據介紹,全村羣眾發展種植水晶葡萄600多畝,村民僅此一項人均收入就達1200元以上。 同時,葡萄產業還拉動了運輸、養殖、果蔬種植等其它產業的發展,全村戶均年收入達4萬元以上,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羣眾有30餘家,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該村現有農戶2111戶,共鄉村人口5937人,其中男性2799人,女性3138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07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64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衞生院, 距離村委會衞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衞生院0.00公里。 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0.00公里, 國土面積5.00平方公里,海拔1959.00米,年平均氣溫15.00℃,年降水量820.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作物、花卉、蔬菜等農作物。 有耕地2996.90畝,其中人均耕地0.50畝;有林地0.00畝。
村板橋: 交通
下行:赤羽、武藏浦和、大宮方向 直通運轉至川越線川越站。 1978年(昭和53年):廢止都營巴士、國際興業巴士共同運行的東55系統,中山道板橋區役所 – 西巢鴨間運行的路線巴士消失。 1889年(明治22年)4月1日:市制町村制施行,下板橋宿瀧野川村、金井窪村、中丸村合併成立板橋町。 本地為東京府北豐島郡板橋町大字下板橋、大字瀧野川、大字金井窪。
1973年(昭和48年),因首都高速道路5號線建設工程、國道17號線拓寬工程,從仲宿移轉至此。 國際興業巴士運行區內大部分區域(部分地區有關東巴士與西武巴士)。 成增地域有西武巴士往練馬方向,東武巴士往和光市方向。 社會在發展,經濟在增長,羣眾在進步,在西陌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堅信板橋村的面貌一定會更加日新月異,羣眾的生活一定會更富、更美好,未來的板橋一定會成為西陌鎮一顆閃亮的明星。 板橋村文化生活豐富,為了使富裕的農民更加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有名的楊橋鑼鼓和硬麪麻花,深受羣眾的歡迎,不斷髮揚光大,愛打的人越來越多,能煮麻花的人年年增加,形成了板橋村的一大亮點。 當時,圍觀數千人,根據文物局的工作人員介紹,按照墓葬的風格推算像宋代的墓,而不是主墓,相傳,田家墳有好幾處,區域跨越很大。
村板橋: 人口
該村距離小學校0.00公里,距離中學0.00公里。 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398人,中學生249人。 該村建有小學 1 所,校舍建築面積10672平方米,擁有教師32人,在校學生583人,距離鎮中學0.5公里。
村板橋: 板橋村地理環境
武藏野(成增)礫層下被稱為東京層的地層中曾挖掘出貝化石。 10萬年前氣候冷化、海面後退,形成武藏野臺地(成增臺)的原型。 當時的武藏野臺地是古荒川與古多摩川,後古利根川等河川的氾濫平原。 隨著氣候逐漸冷化,海面逐漸後退,河川的氾濫平原也逐漸下降,在10萬年前至冰河期最盛期的2萬年前之間形成崖地。 1萬年前冰河期結束後,海面逐漸上升,崖地下方成為今日荒川、新河岸川沿岸的低地。 另一方面,崖地上方在富士山等飛來的火山灰(關東壤土層)堆積下,形成今日武藏野臺地邊緣的高地地區。
村板橋: 板橋村
新北環河快速道路:通過板橋東側,共設五個匝道(民生路、臺64線江子翠交流道、縣民大道、萬板大橋、光環路)。 板橋區公所是新北市政府在板橋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新北市政府。 在區長、副區長及主任祕書之下,設有7課4室等11個內部單位。 經過2021年9月21日調整市議員選區後,板橋區為新北市議會第五選區,在市議會的66席市議員中,板橋區共選出9席區域市議員(不含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議員)。
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52人,其中小學生591人,中學生261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板橋2025 :沙崙橋→大觀路三段→浮洲橋→大觀路二一段→南興橋→館前西路→中山路一段(與臺三線共線)→中山路一二段→光復橋中山路:後站、海山、深丘、埔墘地區主要道路,連接光復橋往臺北市西園路。 :大漢橋→民生路三段→捷運新埔站(民生文化路口,終點接臺三線)民生路:貫穿板橋中央,是大臺北最寬的道路之一,高架為臺64線快速道路,平面為市道106甲,也是北通新莊區,南達中和區的主幹道,又稱為「特一號道路」。
村板橋: 文化設施
立體生態農業、庭院循環經濟、特色鄉村旅遊是板橋三大品牌,板橋村的自我定位是生態板橋、綠色板橋和和諧板橋。 板橋村是地區級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省級生態農業、生態能源示範村,省級鄉村旅遊定點村和省級人口和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典型村。 2003年以來,板橋村先後被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和中共畢節地委、畢節地區行署授予“九創一評工程文明村鎮”、“小康村”先進稱號。 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目前全村“農家樂”已發展了14戶,其中省級鄉村旅舍3家,地級農家樂10家,戶均年創收4萬元以上;旅遊從業人員300餘人,全年接待遊客1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420萬元,人均1920元。 旅遊業已成為板橋村的支柱產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平臺,並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全鎮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興傑小學,中學生就讀到昆明十七中學。
村板橋: 地域區分
板橋有姓田的後人,沒有家譜的記載,據村民李大雨口述,田家後人有可能是看守墳墓的護衞及將領。 墳地建築面積之大,雖然埋葬人很少,且沒有陪葬品,但是,謹地面上各種石器、擺設,絕不是一般百姓所有。 至於是那種結果,當時的田御史為朝廷做過甚麼豐功偉績,是否與板橋的歷史有什麼聯繫,依然是個謎。
村板橋: 板橋村地理位置
有人認為,與豐島區、北區接鄰的東部(東武東上線的大山站以東、都營三田線的志村三丁目站以東)可算是市中心的一部份。 另外,通常將志村地域(舊志村地域)與赤塚地域(舊赤塚村地域)視為廣義的志村地域(板橋區北部地域)(消防、土木、公園、水道等)。 這是因為歷史上設置於志村地域的行政機關大多涵蓋赤塚地域。 舉例來說,通常將板橋地域(舊板橋町地域)與上板橋地域(舊上板橋村地域)視為廣義的板橋地域(板橋區南部地域)(警察、郵便、消防、土木、公園、水道、福祉等)。
農民人均純收入3582 元,農民收入以建築、商業、運輸 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3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57人(佔勞動力的9.83%),在省內務工178人,到省外務工79人。 村板橋 東京都交通局都營地下鐵三田線:新板橋站、板橋區役所前站全列車停車。 南下:巢鴨、日比谷、目黑方向 經東急目黑線直通運轉至東急東橫線日吉站。
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230萬 元(人均 425元),一事一議籌勞1651個(勞均0個)。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衞生所和鄉鎮衞生院,衞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衞生院1公里。 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14戶,佔農戶總數的19.08%。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其餘主要收入靠建築、商業、運輸。 該村正在發展梨、桃子、西瓜、肉豬 、蔬菜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養殖業和第三產業。 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6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82元。
村板橋: 板橋村經濟狀況
「美國大西部」是繼野生動物園後接著完工的主題園區,以 18 村板橋 世紀末美國亞歷桑納州的墓碑鎮 為背景,在所有遊樂園區中面積最大,且遊樂設施最多。 村板橋2025 板橋村地理區位優越,北接永新鎮建勝村,東臨中峯鎮白峯村,與中峯鎮新莊村、龍山村隔河相望,南抵中峯場鎮。 交通便利,板橋村與綦四公路僅一河之隔,村級公路在板橋灘處與之相接;羅中公路穿腸而過,為村民百姓的出行、運輸物資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區內屬於東京的市區,除了住宅區、商業區以外,在北部有許多工廠。 全村主要以第三產業為主,共有耕地面積1411畝,其中稻田面積811畝,旱土600畝,山林面積2000餘畝,其中楠竹20餘畝,油茶6餘畝,油桐4餘畝。 村集體收入主要來自房屋出租、標準廠房管理、上級撥款。 板橋村南距風平線2.5公里,北距沿山公路2公里,村通巷道大部分硬化到位,交通十分便利。 板橋村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由於經濟好轉,羣眾住宿條件大有變化,新巷道一條又一條,新房一排又一排。 板橋村地處冀中平原中部,交通便利,省道津保公路(南線)高保路段沿村邊穿過,西有京廣客專、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南有保滄高速,東有津石高速、大廣高速。
:新海橋→中正路→民權路(與臺三線共線,設有25.5K牌子)→民族路→中和中山路(22.7K~26.7K)中正路:舊板橋、社後地區主要道路,連接新海橋到新莊。 板橋區位於新北市中西部,新店溪與大漢溪河流交會沉積處,為整個大臺北淡水河以西的中心城市,北隔大漢溪與三重區、新莊區相望,東與臺北市萬華區以新店溪為界,西接樹林區,南與土城區、中和區毗鄰。 幅員略呈東北- 西南走向,東北部較寬闊,西南部則較為狹長。 全境為適宜開發人居的平原地形並有河川環繞,總面積23.1368平方公里,河域面積廣達686公頃。
道光年間林本源家族自新莊遷居此地,更使板橋區形成鄰近地區的宗教、商業、文化中心。 大正9年臺灣行政區改制為五州三廳,板橋為海山郡役所的所在地,是郡之行政中心。 乾隆年間廖富樁、林成祖入墾擺接平原,隨後大量漳州閩南人移住,人口漸增。 其時為「擺接堡」之行政中心,轄地遍及今日板橋區、中和區、土城區和樹林區、新莊區西盛地區。 板橋區為在東京23區西北部,介於東經139度37分至44分、北緯35度43分至48分之間,面積32.17平方公里,在23區中名列第9。
村板橋: 板橋村自然資源
沙崙橋:市道114號,聯絡板橋溪洲與樹林市區之間的交通,十五座主要橋梁內為最小的一座,大觀路三段→樹林區保安街。 北89線:四汴頭(四川信義路口)→信義路→土城青雲路信義路:四汴頭地區主要道路,是通往土城的主要道路。 板橋區為新北市的首府,地處新北市溪南最接近於溪北的中間區域,此一地緣特色反應出來的政治板塊,選民均勻,使得板橋歷來呈現接近全國整體投票傾向的縮影。 與新北市所轄的其他行政區相較,板橋明顯不若新店、雙和的偏藍,亦不若新莊、三蘆的偏綠,亦加以擁有新北市南來北往的中心樞紐位置和最大票倉,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競選總部的所在地。 大漢溪為淡水河主流上游,也是本區最大河川,流經浮洲地區後,以弓狀形成本區西北邊界,至東北端江子翠地區與新店溪相會。 新店溪為淡水河最大支流,流經板橋區東北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