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四艘已經服役的航艦(赤城、加賀、鳳翔、龍驤)算入後日本只剩下12,630噸可以使用,但日本海軍考量鳳翔號將可以在服役16年後(1938年)報廢,最後讓蒼龍級以消耗噸位和鳳翔號替代艦的方針成案,2艘軍艦將有2萬1千噸的額度可以使用。 2021年10月,日本已完成“出雲”號驅逐艦第一階段改造,提升飛行甲板強度和耐熱能力,並按美海軍的規範繪制供短距垂直起降飛機起降的黃色中心線。 下一步將展開第二階段改造,包括改變艦 艏 甲板的形狀以及內部系統重組等,預計2025年完成全部改造工程。 同時,日本啟動同級驅逐艦“加賀”號的航母化改造,預計2026年前完成,意味著日本將實現雙航母配置。 可以看到,在航母前段的的紅色日軍標志的後緣被擊中,是當時美國海軍SBD無畏式俯沖轟炸機俯沖並投下炸彈完成的,當時那名飛行員,以超過九十度角向下直沖,為了提高命中率,飛機在200米高空才拉起,差點墜海,那枚炸彈穿過甲板爆炸(側面可以看到)給其重創。
- 而近代化改裝後的“加賀”號,在“信濃”號服役以前亦為日本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
- 艦長陳宏泰的腳邊已留了一大灘血,雖然經衞生員緊急處置,但因大血管被炸斷,力不能支,暈倒在指揮室內。
- 1920年7月19日於神戶川崎造船廠以戰艦設計起造,1921年11月17日早上8點30分在作為天皇代理人的伏見宮博恭王及10萬民眾的觀禮中下水。
- 1920年7月19日於神戶川崎造船廠以戰列艦設計起造,1921年11月17日早上8點30分在作為天皇代理人的伏見宮博恭王及10萬民眾的觀禮中下水。
- ”陳宏泰正準備下命令,一顆炸彈在指揮室左門口爆炸,彈片穿過他的左腿肌肉,又釘入指揮室的墻壁鑲板中,頓時,陳宏泰左腿血流如注。
- 今後的分析將著力於這塊殘骸的來源,並期望能在不久的將來找到“加賀”號的主艦體。
- 然而,雙拳難敵四手,雖然兩架敵機在中國兩主力艦的炮火中墜落在江心,技術拙劣的日機也沒能投中任何一枚直接命中彈,但中國戰艦仍被敵機破片屢屢炸中,大量密集的近失彈使“寧海”薄弱的艦體遍體鱗傷。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在船廠的“天城號”因龍骨被扭曲而報廢,日本遂將原定停建銷燬的艦體稍小的戰列艦“加賀”號接替“天城號”,改造為航空母艦。 隨後,CombinedFleet派出三位歷史學家,通過研究對比,確認該殘骸屬於“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於6月4日上午10點20分被美國艦載機擊中四枚炸彈並立即起火,在海面上燃燒了九個多小時後沉入海底,814名艦上人員陣亡。 另外三艘日本航空母艦“赤城”、“飛龍”、“蒼龍”也在這次戰役中被擊沉。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發展沿革
第一波攻擊結束後,敵機又分散成10餘個小隊,由四面八方向“寧海”俯衝而下,大量炸彈隨之落在軍艦四周。 “寧海”艦陳宏泰艦長臨危不亂,急令高射炮專打空中敵機;高射機槍改為平射,對付俯衝低飛的飛機。 日艦隻推進到長山附近就折返了,中國海軍官兵莫不感到萬分失望。
-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在船廠的“天城號”因龍骨被扭曲而報廢,日本遂將原定停建銷燬的艦體稍小的戰列艦“加賀”號接替“天城號”,改造為航空母艦。
- 25日清晨,“加賀”號上的日軍海基第2航空戰隊又以94艦爆、96艦攻機各8架在96艦戰4架的掩護下集中攻擊“平海”艦。
- 左後方則有一個20架敵機的編隊(自“加賀”號起飛的94艦爆和96艦攻各8架,96艦戰4架)。
- 在3號機被擊落之後,我第3炮位的射手在興奮中停止了射擊,4號敵機乘機縮短了距離,投下4枚近失彈。
- 隨後,CombinedFleet派出三位歷史學家(Jon Parshall, Tony Tully, and David Dickson),通過研究對比,確認該殘骸屬於“加賀”號航空母艦。
- 在飛行甲板前方預留了飛機彈射器裝設空間,彈射器據當時在海軍航空技術廠服務的小福田晧文證實曾在1941年9月底裝艦,於長崎附近海域測試;不過彈射器評估認為尚未達到可用標準,很快地就被拆掉,直到擊沉前日本的彈射機仍未研發完成;升降機增為3座。
“加賀”號服役之後,早期因日本航空母艦數量不足,因此未編入航空戰隊之內。 “加賀”號服役之後,與赤城號一同編為第一航空戰隊,此後兩艦一般共同執行任務,兩艦的命運也很類似。 1932年2月22日和26日,“加賀”號的數架艦載機分別轟炸了蘇州和杭州,當時配備的艦載機為90艦戰和89艦攻。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加賀”號一直活動在中國海域。 加賀號也是中途島海戰中死傷最慘重的一艘軍艦,自艦長以下共811人死亡。
加賀號航空母艦: 艦長
兩艦艦舷的機炮立即調整射擊位置,將炮口對準鑽過江陰峽口幾乎呈水平狀超低空撲來的敵機。 日軍此次採用的是集團轟炸戰術,18架飛機組成緊密的隊型撲向“平海”和“寧海”艦。 日軍機羣在火網中突然分編為兩隊,第1隊由東南向西北,第2隊由北而南,以倒“V”形大編隊向艦隊兩面夾擊過來。 加賀號航空母艦 同樣安裝200毫米口徑火炮,其用途為壓制以魚雷奇襲艦隊的水面艦。
中途島戰役是歷史上至關緊要的海戰之一,這塊殘骸的發現對於發現“加賀”號的主艦體非常有幫助,並可能最終發現其他三艘沉沒的航空母艦的位置。 這艘中國自制的海軍主力艦在擱淺之後艦身繼續向左傾斜到45度,緩緩滑入長江。 後來有人回憶到,“平海”號所有的犧牲官兵的遺體,均在各炮位下面,負傷者亦全是在戰鬥中掛彩。 “平海”軍艦高炮彈藥用盡,軍艦的下沉已經無法控制,於是葉可鈺副長下令軍艦駛往江北十二圩的淺灘擱淺,並且開始拆卸火炮與重要零件運往南京,參加首都保衞戰。 23日午夜,前來督戰的陳紹寬部長下令“平海”艦撤離非必要人員。
正在指揮室中的幾名軍官大驚失色,連忙上來攙扶,陳宏泰臉色刷的一下變得蒼白,但他推開左右,用手支持在指揮臺上,大聲下達著舵令。 加賀號航空母艦2025 本艦原為八八艦隊計劃中第三艘建造的戰列艦,1919年1月,海軍對川崎造船廠下令準備建造加賀號的前置作業,這也是川崎造船廠建造的第四艘戰列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2025 2017年3月22日正式服役,配屬海上自衛隊第4護衛隊羣,負責執行日本週邊的警戒監視等任務。 隸屬第2護衛艦隊的鞍馬號同時退役,以原第4艦隊主力艦的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伊勢號取代。 2時40分,“平海”號發出撤退信號後,領航向上游水道駛去。
加賀號航空母艦: 空襲澳洲與橫掃印度洋
這卻引發甲板與住艙的鄰近區域平均攝氏40度的高熱問題,同時引導到艦尾的廢氣仍然會干擾降落作業,而且排煙管進浪的風險也被加大,這項設計在當時的航母中堪稱失敗。 1932年,蒼龍號初稿「G6」案遞交給日本海軍,此時的蒼龍號預期設計一艘標準排水量12000噸、3座雙連裝8吋主砲、6座雙連裝5吋高射砲、搭載飛機70架的「航空戰艦」。 設計如此高標準的武備酬載是為了要同時具備制空及制海的能量,到1934年「G8」案時再度改變設計;標準排水量下修為10500噸以符合兩艘分配額度,武裝變為1座三連裝8吋砲、1座雙連裝8吋砲、10座雙連裝5吋高吋砲、搭載飛機100架的航空母艦。 當然如此天方夜譚的技術標準艦政本部根本無法做到,在雙方妥協下變成1座三連裝155公釐炮、1座雙連裝155公釐炮、6座雙連裝5吋高射砲、搭載飛機70架。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服役動態
2月19日,蒼龍號在空襲達爾文時幾乎可說傾巢而出,派出了9架零戰、18架艦攻、18架艦爆,當天蒼龍號機組宣稱擊落9架P-40戰鬥機,只有1架九七艦攻因迫降失敗損失,並與其它航空部隊共同擊沉8艘盟軍艦艇、擊傷2艘驅逐艦與1艘水上飛機母艦。 蒼龍號的紀錄確定戰果是她所轄的9架九九艦爆對一艘盟軍改裝巡洋艦集中攻擊,且命中3發250公斤炸彈將其擊沉。 加賀號航空母艦的佈局形式與赤城號相似,採用雙層機庫,且受英國皇家海軍暴怒號航空母艦的兩段式飛行甲板影響而採用3層飛行甲板的三段式構造。 三段式的想法是將起飛、降落的空間隔開,最上層甲板作為降落用、第二層甲板作為戰鬥機等小級機種起飛用、最下層也是最長距離的甲板則作為轟炸機等重級機種起飛用,藉此提高出擊及回收效率。 加賀號改造時將艙間簡化,以犧牲艦體損管控制的代價下獲得日本帝國海軍航艦中最大容量的艦載機搭載能力。 三層甲板的想法低估了航空工業的進步速度,1930年代初的飛機又比1920年代要更大更重,需要的降落空間與指揮裝置也就更加復雜;為了方便管制飛行作業,加賀號在1932年在前升降機右舷增設了塔級艦橋充當飛行指揮所使用。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
由於蒼龍號與加賀號一樣有續航力較短的問題,第二航空戰隊司令山口多聞決定在船內增設汽油桶這樣的不安全酬載方式增加軍艦續航力。 1930年代初期航空兵力尚未成熟,當時艦載機單靠水平轟炸想摧毀具厚重裝甲的大型艦還相當困難,因此當時的海軍專家們仍認為艦隊最終還是要依靠艦砲的打擊力決勝負;早期的蒼龍號基於「航空巡洋艦」這項定位,需要與巡洋艦部隊共同行動爭奪海上制空權,且以擊毀敵方航空母艦為主要設計方向。 敵機搖晃著爬升,投下4枚60磅小炸彈,掠過軍艦後桅在左舷20公尺外江面爆炸,將3號高射機槍震壞。
同時,下望臺與海圖室半毀,前三足桅被轟毀了一足,左舷的高射炮與軸皮被炸飛,右舷的魚雷炮損壞,懸掛的舢舨4艘也全毀,機艙嚴重浸水,舵機也開始失靈。 清晨5時,下游監視哨突然報告:日軍10餘艘軍艦正向江陰前進! “平海”、“寧海”與“逸仙”艦三艦官兵沖上甲板,在炮位中安靜地等待最後的廝殺——艦隊對決。 兩艦艦舷的機炮立即調整射擊位置,將炮口對準鉆過江陰峽口幾乎呈水平狀超低空撲來的敵機。 日軍此次採用的是集團轟炸戰術,18架飛機組成緊密的隊型撲向“平海”和“寧海”艦。 日軍機羣在火網中突然分編為兩隊,第1隊由東南向西北,第2隊由北而南,以倒“V”形大編隊向艦隊兩面夾擊過來。
加賀號航空母艦: 第二次上海事変
在3號機被擊落之後,我第3炮位的射手在興奮中停止了射擊,4號敵機乘機縮短了距離,投下4枚近失彈。 “平海”艦艦體在巨大的震波中被震出江水,然後再重重地落在江面上。 “寧海”號在江陰要塞之戰後的1938年被日軍打撈出水,修復後改名“五百島”。 1944年9月19日在本州南端御前崎南方八丈島被美國潛艇“鮒魚”號擊沉。 前部米艙開始浸水,艦尾亦被多塊破片擊中,正在發令的艦長高憲申腰部受創,傷勢甚重,但他命人找來繃帶,將傷死死纏住,堅守在指揮位置。
加賀號航空母艦: 艦長(大佐編階)
因為錯過多次戰役到中途島戰役,所以在中途島戰役中“加賀”號的艦載機編制是日軍航艦部隊中最完整的滿編狀態。 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結束了,這艘2526噸的輕巡洋艦也結束了它的海軍生涯。 在這場血戰中,它擊落了敵機5架,共發射炮彈700餘發,高射機槍15000餘發。 敵機向它投彈約300顆,致使官兵62名傷亡,其中19人殉國,輕重傷者43人。
26日,加賀號的2架十三式艦上攻擊機在攻擊機場時遭到擊落,無論是擊落對手還是遭到擊落加賀號的艦載機部隊都是首開日本帝國海軍之先;在同年3月3日停火協議生效後,加賀號返回日本恢復訓練任務。 “加賀”的命名源自日本古代藩國名即位於北陸道的加賀國,這與大部分是使用飛翔的動物作為命名的其它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加賀”號在開工建造時是一艘戰列艦,但在建造中途改建為航空母艦,卻沒有改名而沿用原本的戰列艦命名所致。 艦艇武裝在改裝時也做了近代化,原先舊式的120毫米雙聯裝高射炮撤除改換新型八九式127毫米雙連裝高射炮,提高高射炮炮位讓高射炮火網可掩護僚艦;200毫米主炮則維持10門(拆除前部的2座雙聯裝炮塔),在火力上是當時日本航空母艦的首位。 加賀號航空母艦2025 而近代化改裝後的“加賀”號,在“信濃”號服役以前亦為日本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總體設計
中途島戰役是歷史上至關緊要的海戰之一,這塊殘骸的發現對於發現“加賀”號的主艦體非常有幫助,並可能最終發現其他三艘沉沒的航空母艦的位置。 這艘中國自制的海軍主力艦在擱淺之後艦身繼續向左傾斜到45度,緩緩滑入長江。 後來有人回憶到,“平海”號所有的犧牲官兵的遺體,均在各炮位下面,負傷者亦全是在戰鬥中掛彩。 “平海”軍艦高炮彈藥用盡,軍艦的下沉已經無法控制,於是葉可鈺副長下令軍艦駛往江北十二圩的淺灘擱淺,並且開始拆卸火炮與重要零件運往南京,參加首都保衛戰。 在3號機被擊落之後,我第3炮位的射手在興奮中停止了射擊,4號敵機乘機縮短了距離,投下4枚近失彈。
1937年9月22日這天,從早上8時至下午5時,中國集結在江陰水面的諸艦和岸邊炮臺的官兵作戰達9小時,“寧海”軍艦消耗高射炮彈400餘發,機槍彈8000多發;“平海”軍艦消耗高射炮彈265發,機槍彈4000餘發。 加賀號航空母艦 敵機的空襲未造成太大損失,僅“平海”艦陣亡5人,傷23人。 當晚,陳季良司令召開各艦艦長會議,下令“平海”絕不能因為避開日機重點轟炸而降下桅頂的司令旗,各艦也不得為了機動,向上遊駛去。 第2隊日機見第一波攻擊得手,從上游鉆過雲層,以“平海”為目標再次進行水平投彈。 20餘枚炸彈發別落在“應瑞”艦前後以及“平海”、“寧海”艦之間。
此區停泊的船艦為實驗用的老舊戰列艦猶他號戰艦、同樣為舊型的羅裏號輕巡洋艦,以及較新的赫勒拿號輕巡洋艦及奧格拉拉號佈雷艦,蒼龍號的艦攻飛行員「誤認」猶他號為美軍戰艦對其發動攻擊,這4艘軍艦均遭重創。 1920年7月19日於神戶川崎造船廠以戰列艦設計起造,1921年11月17日早上8點30分在作為天皇代理人的伏見宮博恭王及10萬民眾的觀禮中下水。 按照原先設計,加賀級戰列艦為當時剛完工的長門級改良級,不但裝備了更強大的五座41釐米聯裝艦炮,最高航速也達26.5節。 然而在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下日本決定將計劃中天城級戰鬥巡洋艦改裝為航空母艦,加賀級因艦體設計較為粗短相對不適合改裝成航艦,而被列入廢艦的行列。 於是1922年2月5日,建造加賀號的工程停止,並列入靶艦作為新級魚雷與炮彈之實驗品,已經下訂的資材則轉用給天城級改裝航空母艦的作業中。
已有多次迎戰經驗的“平海”艦槍炮官們熟練的組織起對空火網,打散了編隊帶頭俯沖的前幾架領頭機,後續的日機隨即在驚慌中失去方向感,俯沖隊形,四散逃開。 然而有一隊敵94艦爆仍然突破艦上炮火攔截,向第3高射炮位俯沖而來。 3號位槍炮見習指揮劉馥指揮炮手調整角度拼命向為首的敵機開火,終於將之擊傷。 輪機長姚法華上尉跑上艦橋,向一直堅持在指揮位置上的陳艦長報告:“鍋爐艙、前後風機艙全部進水,槍炮副軍士長陳耕炳在指揮炮擊敵機時,被敵擊中胸部,當場陣亡。 ”陳宏泰正準備下命令,一顆炸彈在指揮室左門口爆炸,彈片穿過他的左腿肌肉,又釘入指揮室的墻壁鑲板中,頓時,陳宏泰左腿血流如注。
後敵機將剩餘炸彈全部投入江陰縣城進行報復,中國無辜平民傷亡數十人。 1937年9月下旬,日本海軍增派艦隻70多艘、飛機300多架和戰鬥人員10萬人,力圖打通江陰防線。 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1937年9月22日和23日,日海軍輪番轟炸中國海軍及岸上陣地,旗艦平海號遭到80架以上飛機的轟炸,平海號的姊妹艦寧海號也遭到至少70架次飛機的轟炸。
加賀號航空母艦: 建造沿革
航速緩慢這個致命弱點對於強調協調作戰的機動部隊來說是難以忍受的,這種速度在珍珠港事件前被第二航空戰隊長山口多聞嫌太慢,因此在一開始時曾經建議把她排除在攻擊序列之外。 但是因爲一航戰人員是日本海軍中參戰經驗最豐富的一羣,因此力保此艦得以參戰。 赤城、飛龍、蒼龍則通過增加額外攜帶大量油筒的方式以跟上加賀的續航力。 敵機搖晃着爬升,投下4枚60磅小炸彈,掠過軍艦後桅在左舷20公尺外江面爆炸,將3號高射機槍震壞。 後續的2號機再無勇氣完成俯衝,沒衝到攻擊位置就爬高,將炸彈丟在“平海”艦數十公尺外的江面上。 當敵3號機進入航道之後,第3炮位因為劉馥冒着敵彈雨進行修理,已經恢復了戰力,並繼續射擊。
完成任務的蒼龍號於12月23日脫離南洋艦隊編制,12月29日返回日本吳港。 1942年1月18日,蒼龍號開抵帛琉,飛行隊則轉移到貝裏琉島待命。 停留在當地海域時曾接獲發現7艘美軍潛艦的訊息,後證明只是海豚而虛驚一場;1月21日,第二航空戰隊開抵摩鹿加羣島的安汶島支援當地部隊,蒼龍號派出了9架戰機、9架艦攻、9架艦爆轟炸安汶,1月24日再度以同等規模轟炸同地點,兩次攻擊均無損失。 加賀號航空母艦2025 1月28日,二航戰與第一航空戰隊在帛琉合流;2月15日,4艘航艦編入南方部隊準備攻擊澳洲北部。
加賀號航空母艦: 設計特徵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如作戰預定攻擊珍珠港,加賀號在這場攻擊中損失最多,整場攻擊行動有29架飛機未歸,加賀號所屬的戰機佔15架,佔日軍整體損失的一半。 近代化改裝後的加賀號,在信濃號服役以前亦為日本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2025 加賀號原本設計為戰艦,雖然艦體比例較以巡洋戰艦設計的赤城號粗短而極速較慢,但也因此可以裝設最寬敞高聳的飛行甲板,因此具有日本海軍航艦中最佳的不良天候耐性。 加賀號建造時日本海軍仍然摸索最適合的航艦煙囪設計,鳳翔號的經驗發現可動煙囪成效不佳,赤城號的經驗認為設置在右舷的煙囪排煙會影響戰機的起降,當時研發艦體設計的霞浦技術研究所使用風洞也找不出更好的答案;因此加賀號的煙囪有別於鳳翔和赤城,採取了另一種設計。 加賀號的左右兩舷裝設巨大排煙管,從側舷延伸到艦尾,試圖將煙引導致艦艉排放,這項設計則是參考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而來。
加賀號航空母艦: 蒼龍號航空母艦
在飛行甲板前方預留了飛機彈射器裝設空間,但是直到擊沉前日本的彈射機仍未研發完成;升降機增為3座。 加賀號航空母艦 島式艦橋設在艦體右舷,便於與“赤城”(島式艦橋設在艦體左舷)編隊並行時各自的飛機起飛、降落。 飛行甲板改裝時“加賀”號同時進行主機更換,將2具英制布朗-柯蒂斯式渦輪機(browncurtisturbine)更換為國產的艦政本部式渦輪機,因此艦尾略微延長。 但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在船廠的天城號因地震震落船臺龍骨扭曲,因此報廢,日本遂將原定停建銷毀的戰列艦“加賀”接替“天城”改造為航空母艦。 艦體工程仍在原先川崎造船廠繼續,12月13日改由橫須賀海軍工廠負責改造成航艦的工作,最後於1928年3月31日完工,編入橫須賀鎮守府服役。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武器系統
在增援機隊到位後,8月26日加賀號將艦載機轉場到陸上基地,短暫的返回佐世保,8月27日再度啟航返回中國戰場。 加賀號航空母艦2025 從9月20日1900時,中國方面艦隊指揮官長谷川清下令第二空襲部隊所屬加賀號航艦與第五空襲部隊(駐公大機場)對揚子江中游江陰要塞停泊的中華民國艦隊發動攻擊。 蒼龍號於1934年11月20日在吳海軍工廠動工,1935年12月23日下水,並在同廠實施儀裝,但是官方文獻上卻誤植下水日期為1月23日;1937年11月11日實施公試時以18,871噸排水量、輸出動力15萬2483匹軸馬力達成34.898節的海試極速。 通過驗收後1937年12月29日服役,當時蒼龍號的艦載機部隊為九五式艦上戰鬥機18架、九六式艦上攻擊機12架、九六式艦上轟炸機27架;雖然日本海軍當時有更新式的九六式艦上戰鬥機,但因前線急需戰機所以沒新機好用,只能先拿舊機頂替。
“加賀”號服役之後,與赤城號一同編為第一航空戰隊,此後兩艦一般共同執行任務,兩艦的命運也很類似。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加賀”號一直活動在中國海域。 雖然損失不大,但是因為沒達到任務目標,蒼龍號的轟炸部隊指揮官江草隆繁曾向柳本艦長及山口指揮官建言要讓二航戰搜索附近海域確實擊沉美軍航艦;但是在艦隊指揮官南雲忠一及艦隊參謀長草鹿龍之介的「保存艦隊」方針下否決。 ,其中1架在攻擊機場時被高射炮給擊落,2架就日方飛行員說法是遭美軍戰機擊落,但不確定由誰達成;日軍並認為自己在該次掃蕩任務擊落2架美軍戰機。 2架損失的九九艦爆則是在攻擊珍珠港內軍艦時遭到防空火器給擊落,該波攻擊機隊並未造成珍珠港內美軍軍艦明確的損失。 1941年11月,日本帝國海軍決定對美國太平洋艦隊重鎮珍珠港進行突擊,主攻由第一航空艦隊的6艘正規空母執行;蒼龍號在11月時的艦載機編制為27架零戰、18架九七艦攻、18架九九艦爆。
後續的2號機再無勇氣完成俯沖,沒沖到攻擊位置就爬高,將炸彈丟在“平海”艦數十公尺外的江面上。 當敵3號機進入航道之後,第3炮位因為劉馥冒著敵彈雨進行修理,已經恢復了戰力,並繼續射擊。 在這架轟炸機沖到距“平海”約200公尺處的時候被第3炮位的濃烈機槍火網攫住,機身一歪,栽下江面。 因為江水的阻力,這架飛機在江面翻了個大跟斗,但推進器仍然繼續旋轉,捲起壯麗的水柱將飛機拽入江底。 這次投彈也擊傷了“應瑞”艦,致使該艦的左魚雷發射管被擊穿,前桅與艦側鐵板被擊穿十餘孔,並有士兵三員負傷。 11時30分,警報聲再次響起,“加賀”號上海基第2航空戰隊的6架96艦攻片刻便飛臨要塞上空,首先向“寧海”號發起攻擊。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