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臘哲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曾說:“還有一種樹很高大,結出又大又甜的果實,爲赤身裸體的印度先賢們提供食物。 ”這被認爲是最早關於波羅蜜來源的解讀;考古學家發現距今約3000~6000年時印度就已經在種植波羅蜜;植物學家德坎道爾在《栽培植物考源》中也明確標示波羅蜜的原產地爲印度。 原PO表示,媽媽當時有和客人解釋過,波羅蜜還沒有熟透,但對方卻堅持要買。 媽媽基於體諒客人的心態,最後決定給對方方便,賣半顆就好,剩下半顆留給自己人喫,怎料一剖開後,奧客竟然反悔說不買了,馬上跳上機車騎走,讓店家傻眼至極。 「切完之後,馬上就說不買了,是在哈囉?」一名女網友在臉書「爆怨公社」中替母親抱怨,她表示日前有一名女客前來攤子想買波羅蜜,礙於規定,他們都是整顆販售,但對方卻不停說只要半顆,就這樣盧了半小時。
- 它結果於樹幹或主枝上,也叫”樹鳳梨”、”木菠蘿”。
- 波羅蜜的假種皮有白色、黃色、橙色,內有種子,假種皮富含營養,有些香甜可食,有些果糖含量稀少,甜度很低,富含澱粉,可食。
- 菩薩普入世俗,若有所至,觀了眾生一切如化然不適識念如化事。
- 菩薩如是則以道力降伏眾魔,一切清淨。
- 像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諸大菩薩,都是沒有準備成佛,而是永遠做菩薩,永遠度眾生;這跟僅僅發願在修行之後,得解脫,入涅槃,是不一樣的。
對專種高粱的金門地區農民來說,此時正是他們的豐收時期,他們會將收穫的大部分高粱用在釀製遠近馳名的金門高粱酒。 高粱是這個時節裡頗具特色的經濟作物喔! ◎節氣小漁夫這個時節,在臺灣東北部的蘇澳沿海可以捕獲黑皮旗魚和白皮旗魚。 肉質甜美的新鮮旗魚是漁夫們在這個時節的重點魚獲之一。 ◎節氣小園丁大寒時節最常見到的水果就是柳丁和草莓,市場裡的水果攤都少不了黃澄澄的柳丁和鮮紅欲滴的草莓。 含有豐富維他命C的柳丁常被用來做果汁,相當受到人們的喜愛。
波羅蜜: 波羅蜜植物學史
源於修行的過程中間,一定會有一些障礙與問題,其中必定有一個主題,以六波羅蜜而言,當你有問題的時候,需要用六波羅蜜的方法幫助你,這纔是對治。 這一點是現在很多人誤會的地方,他們以為擁有智慧,有般若波羅蜜,則任何問題都可以解決,但請問你的般若波羅蜜是怎麼形成的? 波羅蜜 一定是曾經經過修持佈施、持戒、安忍、精進與靜慮,依次修養才能完成般若。 然而,當你聽聞修學佈施法的時候,有了以上的警覺,知道自己的狀況,還有可以更進一步的空間,那就表示說:你已經是有一定的時劫在燻聞修學佈施法了,這裡說的是「時劫」,而不是說「時間」哦!
- 在成唯識論稱為十勝行,即菩薩在十地時所修行的道法,「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方能證得「究竟轉依」。
- 喻如虛空增益一切眾生,菩薩所行諸施利益眾生亦復如是。
- 辦年貨的人潮隨著年關接近而熱絡起來,走在大街小巷,到處都可以感覺到新年的腳步正逐日趨近。
- 又彼菩薩不處於世亦不度世,亦不奉行菩薩之行無所篤信,於大誓願不實不虛不有不無無虛妄行。
- 「切完之後,馬上就說不買了,是在哈囉?」一名女網友在臉書「爆怨公社」中替母親抱怨,她表示日前有一名女客前來攤子想買波羅蜜,礙於規定,他們都是整顆販售,但對方卻不停說只要半顆,就這樣盧了半小時。
第五個靜慮:談的是禪那,“禪那”針對什麼來說? 由於業的關係,有些人總是妄想雜念紛陳,容易造成散亂,這就需要以禪的方式去對治,比如:為什麼要靜坐? 還不是因為人都會妄想雜念,那麼是不是妄想雜念錯了呢? 因為如果能從妄想雜念中提起正念,去突破業習,散亂不但不存在,反而能從中得到利益,靠的就是禪那的力量,這就是一種對治。
波羅蜜: 生活熱門新聞
無所掛礙,開導國土,勸使進入,無所破壞。 住於法本而不動轉,等入吾我(注:知吾我如幻)亦不違毀吾我之想陰種諸入,訓誨眾行蠲除所著度脫黎庶,於斯諸行無所依猗,曉了諸法,而悉平等永不可得。 分別諸法但假字耳,聖達明慧無能逝者,度脫眾生恆順時宜亦不依猗羣萌因緣。 住於大哀,暢宿世行不可計會報應之事,皆令信了。
根據自己的經歷以及家族的故事改編,把菠蘿蜜和革命軍隊(馬共)的歷史寫在了一起。 許多馬來西亞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一家人一起圍著喫菠蘿蜜水果,把一張一張舊報紙鋪好、疊放在地板上,父親或母親提著刀子,喀滋喀滋切開菠蘿蜜的外殼,而滿懷期待的孩子們,蹲坐在地板上,眼睛盯著菠蘿蜜將露出黃色果肉和香味的那一刻。 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二者性同皆屬於妄。 常能如此修離妄則三昧自現,於此前所滅妄心得真實不住。 行般若波羅蜜得真實不住者,若非為度眾生故,妄心常滅,行走坐臥俱是般若。 菩薩學法所入諸音設有所學,度於未度學法開化;了於一切猶若呼響就,非不有聲然本悉寂亦無所度。
波羅蜜: 菩薩六度波羅蜜
為了讓更多民眾能享用好喫營養的波羅蜜,林宗男用低溫烘焙製作出果乾脆片,有別於市面上需用高溫、油炸的處理方式才能鎖住水分,低溫烘培帶來香甜清爽的口感。 另外,波羅蜜果核也可食用,只要經過簡單的水煮烹調,再添加少許的鹽或八角等香料即可食用,口感有如菱角肉般鬆軟。 林宗男建議,第一次品嘗波羅蜜的民眾,若害怕味道,可利用果汁機將果肉打碎後加入鮮乳,不用另外加糖,就可品嘗一杯香甜味濃的波羅蜜奶。
波羅蜜: 波羅蜜綠豆仁湯
現來詣此一切如來至聖道場,無諸退緣,亦無所生,興無掛礙,成一切力,悉無所想,如彼化人,其心鹹達,而不蔽礙圍神之山,是為如化第九法忍。 三明六通大阿羅漢迴小向大,轉入大乘法中修學,在還沒有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之前,仍然只是六住滿心位而已,雖然他的解脫證境可以相等於初地心或三地心,但是從佛菩提道來說,他的般若智慧只是在六住滿心位。 當他修菩薩行的時候,如果佈施的部分不滿足,他就必須補修佈施度。 譬如有的大阿羅漢出去託缽,結果拖空缽回來,那就顯示他往世在六度萬行初住位的佈施功德還沒有完成,才會拖空缽回來,他就必須補修佈施度。 所以阿羅漢不能稱為佛,必須解脫道修證完成之後迴小向大,再加修佛菩提道,這兩道都具足圓滿,才能成就究竟佛果。
波羅蜜: 菠蘿蜜營養&菠蘿蜜功效
和高熱量的果肉不同,榴槤的外殼是涼補滋陰非常好的來源,中醫常用來煲湯。 適合全日或半日照溫暖環境,臺灣平地及低海拔山區都可以種植,但以中南部種植產量較多。 種植地土壤要深厚且富含有機質,成株葉片茂密,水份的蒸散量高,因此必須注意供水,避免久旱造成落葉現象。 因為果實碩大,如果結於較細的側枝上,可立支架支撐以免折枝。
波羅蜜: 我不是沒長好的榴槤!「波羅蜜」處理技巧、美味喫法一次學
所以菩薩要用四攝法來攝受眾生,攝受眾生就等同攝受佛土。 菩薩不是自了漢,菩薩生生世世不捨一切眾生,常行四攝法來攝受眾生。 可見,不管是平等心、分別心也好,為什麼佛陀常常講一些話,我們總感覺他好囉唆? 事實上,有他的道理在,如果你不瞭解他的道理,就會說釋迦牟尼佛到底在講什麼?
波羅蜜: 蘿拉上菜植物肉 菠蘿蜜(波羅蜜)煮綠咖哩
明昆尊者《南傳菩薩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十波羅蜜可以再縮小為六波羅蜜,把性質有關聯的組成一個。 六波羅蜜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那與智慧。 波羅蜜2025 欲證佛菩提道必修十波羅蜜直至圓滿,方有資糧能圓成佛道。
波羅蜜: 波羅蜜呷到滿意 補16顆贏得熟客
藏語的波羅蜜多(pha rol tu phyin pa)亦作「到彼岸」解,拆為「pha rol 波羅蜜2025 tu」表示「彼岸」(pāram),以及「phyin pa」表示「到達」(ītā)。 ,羅馬化:pha rol tu phyin pa),意譯到彼岸、事究竟、度無極,簡稱為度,佛教術語。 指以大悲心與行善的方便善巧智作為基礎的聖潔素質,是所有菩薩行者必修的善德,成就無上究竟菩提的根本資糧(sambhāra)。 長得跟水果之王榴槤外觀十分相似的波羅蜜,是東南亞常見的熱帶水果,在臺灣的中部及南部也有種植,每年共有2個產季,分別為5至9月及1至2月。 不少人第一次看到波羅蜜,除了會誤認它是「刺沒長好的榴槤」外,也不太知道要怎麼辨識熟度、處理跟品嚐,以下一次說分明。 不出於世表不行於世,不信法界不壞習俗又於世界亦無不壞。
一達音響,二柔順行,三不起法忍,四曰喻幻,五曰野馬,六曰若夢,七曰呼響,八曰若影,九曰如化,十曰如空。 忍次第有三種境界,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 音響忍是功夫忍,柔順忍是性德忍,無生法忍是功德忍。 善男子,喻如化人給施化人,無有分別無所戲論不求果報,菩薩亦復如是。
不過由於波羅蜜摘下後一週內就會壞,所以在美國,經烹調過的罐裝波羅蜜較為常見。 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波羅蜜株高可達二十公尺以上,全株有乳汁,老樹基部常有板狀根,樹皮呈黑褐色。 波羅蜜的葉為單葉,互生,呈螺旋狀排列,厚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葉長七至二十公分,寬三至七公分,葉面光滑,全緣。
樹勢健壯、枝葉茂密,適合作為庭園遮蔭樹,兼具賞果與食用價值。 果實可觀察果面疣粒軟化變色且散發果香後採收,果實內果肉、囊絲、種子都可以食用。 果肉風味甘酸香甜,可直接食用或烘乾當乾果零嘴,囊絲可當烹調食材,種子可蒸煮或烘烤,風味類似菱角。
波羅蜜以果實、種仁入藥,果實用於酒精中毒,種仁用於產後脾虛氣弱,乳少或乳汁不行;波羅蜜是水果,木本糧食和珍貴用材兼備的熱帶樹種;木材黃色,可作上等傢俱、室內建築、旋製品和樂器等用材。 心材的鋸屑可提取黃色染料,用以染衣物。 此外,木菠蘿樹冠優美,適於作行道樹和庭園綠化樹種。 對二氧化硫抗性中等,可作城市或工礦區淨化空氣的綠化樹種。 波羅蜜2025 可能原產於印度西高止山;尼泊爾、印度(錫金)、不丹和馬來西亞有引種栽培;中國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南部)等地均有引種栽培。
關於佛教中菩薩行者的修行法門,請見「波羅密」。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 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般若經》的重點精髓, 「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為,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輪迴,到達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相和般若思想的經典, 又稱《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 本經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為一切法實相教理,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加以濃縮後成為二百餘字的極精簡經典, 因此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常被認為是可以與般若經類的《金剛經》相互詮釋。 古漢語早期譯「波羅蜜」爲「度」,以為詞根是「pāram」(對岸,彼處),故解讀爲渡到彼岸,「到彼岸」意謂從生死輪迴的此岸因佛法橫越煩惱大海而渡到涅槃解脫的彼岸。
柬埔寨就是一個活用波羅蜜的國家,料理方式從炒菜、做成果汁、果乾、冰淇淋或泡打粉都有。 對他們來說,波羅蜜的重要程度僅次於芒果。 芝加哥植物園的植物學家 Nyree Zerega 就說:「因為果實可以喫,樹枝又能做為木材,在那裡如果有空地可種東西,波羅蜜幾總是首選。」不僅如此,它的樹葉是牛羊的食物來源、橘色的樹皮是袈裟的染料、乳汁還能做成膠水。
一般認為其原產於印度,隨後傳入馬來西亞、印尼、模里西斯、阿拉伯等地,雖在熱帶及亞熱帶低地廣為栽培,但少有商業化的栽培管理,大多以粗放的方式來經營,且未有系統的進行品種選育工作,因此果實的品質差異甚大。 近幾年來,臺灣在加入WTO之後,市場各種進口水果充斥,卻也甚少見到進口波蘿蜜的蹤跡。 《解深密經》卷四及《成唯識論》卷九,無性的《攝大乘論釋》卷七,提到修三種忍:耐怨害忍是以無瞋為性,對怨家及傷害我們的人修忍辱行。
種子白色,種仁肉質,煮時似菱角,烤時味如慄。 原產地為婆羅洲與相鄰地區,香波羅外觀性狀酷似麵包樹,樹冠寬廣,具乘涼價值,可景觀庭園樹。 波羅蜜 香波羅為熱帶常綠果樹,樹勢為開張形,葉片巨大菱形,可作扇子使用,雌雄異花異穗,花著生頂端,果實進圓球形,有棘皮,但較波羅蜜柔軟,果實於6~8月成熟,成熟帶有濃烈的特殊氣味,果實鮮食風味特殊,酸味較同屬果樹重,但果實不易儲運。 香波羅喜高溫多濕,於5℃環境下寒害嚴重,喜排水良好土壤,強風環境易折斷著果枝梢,臺灣現今只有零星於南部栽培,並無經濟生產。 二水鄉農會總幹事蔡文琳聞訊,今特地到現場瞭解生長狀況,蔡文琳說,波羅蜜的果實從數公斤至30幾公斤都有,具特殊氣味,果實香甜,種子可蒸煮食用。
故而真正可以說是有波羅蜜的,是隻有五乘法中的菩薩乘,是有所親證的菩薩們,纔有這個資格的。 菩薩從分證第一義諦的七住位開始,有了第一分的波羅蜜,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菩薩從分證第一義諦開始,他同時有了三三昧,三三昧就是空、無相、無願三昧,這是智慧的三昧,而不是在講一般的世間禪定。
所謂“無畏”施,它只是一種行為必須具備的條件,或者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因此不能認為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修行的方法,如果把“無畏”也視為佈施的方法,那究竟該怎樣施呢? 可見,施只有兩種,一種是“資生施”,也就是涉及到滋養生命或色身;“法”施則是滋養法身,雖然兩者都屬資生,但一個是以資養色身而言,一個則是以法身為對象。 佛法主張,以度人來度自己纔是最可靠的方法。 因此,基本上六度就是在度自己,可是著手的方法和著眼點都是在度他人。
波羅蜜: 波羅蜜
此外,其枝條脆,多風地帶易遭受風害,應加以防範。 在土壤的選擇上要求並不嚴格,但以土層深厚的壤土或砂質壤土生長發育為最佳,同時排水要好,尤其是在兩季期間應避免積水,以免造成果實裂果或腐爛。 喫木波羅的果實時應該注意什麼 木波羅的果實甜而不膩,是老少皆宜的水果。 波羅蜜 掰開木波羅果實的時候,要記得戴手套,不然它身上所附着的黏液是會讓人的皮膚過敏的。 還有一點就是,它的果實不能與蜂蜜一起喫,兩者皆屬寒,同食是會導致人拉肚子。
尤其法忍是最重要的,應該隨時隨地練習,並用它來對治前面兩種忍的阻力。 因此,在用功修行時,應先耐怨害忍,再觀法的無常、無我、空。 林宗男說,判斷熟果的方式很簡單,用眼睛看,當果實外觀轉變為黃綠色時,可拿根長竹竿輕輕敲打,聽聲音辨別,如果聲音清脆響亮,表示尚未成熟,反之如果聲音較為沉甸,像是打棉被的聲音,就是採收的大好時機。 大部人會以為奇異果( Kiwifruit )是紐西蘭特產,奇異果原產地其實是在中國,本名為「 獼猴桃」。 波羅蜜 「獼猴桃」位於長江兩岸高崖上,長達三十呎的籐生植物,它長出來的果實並不好喫,所以人們都不會去摘食,卻是山中野猴的正餐與點心。 而在【詩經 檜風】中的【隰有萇楚】就有提到「獼猴桃」,由此可知早在一千兩百年前獼猴桃就已被人栽種於庭院中,明代名醫學家李時珍對獼猴桃的研究,在於其著作【本草綱目】都有詳細介紹。
波羅蜜: 什麼是「波羅蜜」?
波蘭籍天主教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卜彌格十七世紀著作《Flora Sinensis》(譯:中國植物誌)畫筆下的「波羅密菓子」。 菩薩智慧清明,自然不受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六根幹擾,而從六根所得的顏色形體視覺、聲音聽覺、香臭嗅覺、各種味道味覺,身體神經的觸覺,還有意念產生的想法等六塵,都不會影響菩薩的認知判斷。 所以身為菩薩以「正法」施行救助宇宙眾生、懲奸除惡,是不會受到任何外在形體、物質、環境因素的幹擾,也不會有外在因素引發的感受、想法、行為、自我意識等五蘊的困擾而失去準則。 巴利本生的經傳註釋記載釋迦牟尼佛前世善慧被燃燈佛授記未來成佛時,思惟這十種波羅蜜。
寶行王正論說,佈施、持戒為利他,忍辱、精進為自利,禪定、智慧為解脫,略攝大乘義。 此六波羅蜜為戒、定、慧三無漏學所含攝,又統攝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俱稱爲六度萬行。 在得到佛陀授記之後,菩薩至少必須用四阿僧祇及十萬大劫的時間來圓滿十種波羅蜜。 這十種波羅蜜分別是: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出離波羅蜜、智慧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忍耐波羅蜜、真實波羅蜜、決意波羅蜜、慈波羅蜜、捨波羅蜜。 當菩薩修習諸波羅蜜達到圓滿時,就能證悟等正覺,成為一切知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