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金剛經》並為通行最廣的般若經,地位重要,曾被稱作《經王》。 藏密以此經典為般若佛母,為般若波羅蜜形象化的本尊。 阿耨多羅是無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覺。 意即無上正等正覺,是至高無上的正確覺受,也就是摩訶般若。 因此,佛法最貴得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最貴得正受,正受有二種意思:即真正的受用和正確的覺受,覺受不正確,便遠離解脫道。
-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
- 「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
- 穆勒轉譯時間早,且當時英文的佛教用詞尚未固定,故此譯本以今日標準看並非佳作,但這無損於穆勒在心經研究史上的地位。
- 很多人說空是什麼都沒有,這叫惡取空見。
依大般若經記載,般若為諸法性與相皆不可得。 整段話的概略意思是“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 「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即為「圓滿究竟、全面地、徹底地理解宇宙真實與原理的智慧」。 德格版《西藏大藏經》中,有兩種明顯不同的譯本。 其一是由印度堪布無垢友(梵Vimalamitra)及譯師寶車(藏Rin chen sde)比丘所翻譯,經名《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歸入續部。
波羅蜜多心經: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要想度化成為菩薩就要看透揭去四聖諦帶來的牽絆,想當菩薩的人都要透徹瞭解四聖諦進而拋開,這樣才能真正開悟成就菩薩之道。 從「色相」身上所衍生的感受、想法、行為、意念對菩薩來說,都一樣是以如來藏的處境為考量,依據正道標準進行度化,如此才能看到真實的樣貌作為判斷進行拯救、度化。 「宇宙十方世界眾生的外在形體及環境只是假象,本性在如來藏(空無形體的靈)。由如來藏之本性才能看到眾生的真實樣貌」。 波羅蜜多心經2025 它有沒有這麼神奇我不知道,可是藉由讀念、背誦或吟唱,把心念專注在某事某物上,原本就有凝神聚氣的功效,至少可以不再讓思緒隨境飛舞,妄念叢生,是個很好的正念靜心方式。 波羅蜜多心經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篇文簡單列出心經全文,分享好聽的唱誦版本,也有簡單的文字解釋和影片詮釋。 其中「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更是全經的重點所在,也可以進一步瞭解它的內容,阿彌陀佛。 波羅蜜多心經 本經是《大品般若經》的別生經,取自〈習應品〉和〈勸持品〉,作為《大般若經》的精要而集出,無序分與流通分。
波羅蜜多心經: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至今仍不斷有新的譯本出現,下面列出部分重要版本。 波羅蜜多心經 《大般若經》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為已發菩提心之眾菩薩們所宣說的。 因為以慈悲喜捨之心平等救護一切眾生纔是真菩薩行,而自己逃離生死輪迴卻棄眾生於不顧則有違菩薩自度度他之初衷誓願。
- 《大般若經》有多處經文與《心經》相近或相同,如卷四相應品第三之一,又卷四百零三觀照品第三之二亦有同樣經文。
- 漢傳佛教中《心經》常見的版本為玄奘譯本,共260個字,其經文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直明「第一義諦」,集中展現了般若學的精髓,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之一。
- 1988年白石真道依修訂梵文廣、略本作日譯本。
- 其中「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更是全經的重點所在,也可以進一步瞭解它的內容,阿彌陀佛。
- 如果有當菩薩的心態,去修行六度波羅蜜求得到彼岸的智慧,心中就不會有任何自我的牽掛跟障礙,沒有了任何的牽掛及障礙,就不會有其他的不相干來阻撓自己修行。
- 福井文雅論證「心」有密咒、真言、陀羅尼的含意,主張經題應解釋為「以般若波羅蜜多作為密咒的經」。
- 《大內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清康熙據西藏番字舊本譯。
- 才能真正遠離只想到自己怕輪迴之苦求解脫,卻不真心關懷眾生他人死活,而達到真正脫離輪迴之苦、讓自己如來藏處於安樂、圓滿、寂靜不再輪迴的境界。
所謂夢幻三昧、如幻三摩地就是至人的境界。 能夠觀自在的菩薩,當然寤寐一如,所以遠離顛倒夢想。 能夠證入上述境界,一切皆無的菩薩,最後一定能證得生命的真實──涅槃。 涅槃就是常、樂、我、淨;涅而不生,槃而不滅,意即證得生命的永恆。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 略本只有正宗分,鳩摩羅什與玄奘譯本皆是略本。
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是什麼?
):般若(prajñā)直譯為「慧」,波羅蜜多(pāramitā)是菩薩成就無上究竟菩提的根本資糧,「般若波羅蜜多」為其中一種,是徹知空性,了達無我的波羅蜜。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 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般若經》的重點精髓, 「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為,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輪迴,到達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心經,全文短短260個字,言簡意賅。
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什麼意思?
《心經》經文的解釋很多,其中包括有顯教的解釋與密教的解釋。 也有人從科學層面對於「心經」之我見和邏輯學層面進行解釋。 日本法隆寺貝葉經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經》,現收藏於東京博物館。
波羅蜜多心經: 內容
這裏雖沒有明確的標示,但兩種意義都有;而在此所謂觀自在菩薩,是泛指一切自觀自在,觀察自在的大菩薩。 “波羅蜜多”為梵語pāramitā音譯,指到彼岸或圓滿成就;此梵語是由形容詞「pāramī(最高的、究極的)」和女性名詞接尾詞「tā」構成的女性名詞,為「圓滿、究竟」的意思。 所以要知道追求成為菩薩的智慧,這就是成為最高神位的祕訣、是讓自己智慧清明的祕訣、是至高無上、無以倫比的祕訣、是不能說等一等、等老了有空再來做的祕訣。 舍利子(當時提問觀世音菩薩的佛陀弟子),身處空界的菩薩在三界十方世界進行救度,包含人類所處的有形體色界要做的事情跟無形體的空界環境都是一樣的。 不管有無形體的各界,都是一視同仁,沒有不同。 「宇宙十方世界眾生的外在形體及環境只是假象,本性在如來藏(空無形體的靈)。
波羅蜜多心經: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解釋-內容在講什麼?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宣說四聖諦,以「苦集滅道」之教義教導眾生,修解脫道。 解脫道的「涅槃」,指苦的滅盡,包括煩惱的滅盡(有餘涅槃)與五蘊的滅盡(無餘涅槃)。 第二轉般若無分別智法輪,藉由對空性的認知,說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 不過,福井文雅在考察歷代經錄、初唐碑銘及敦煌遺書後,發現《多心經》這一稱呼於玄奘在世時已出現,並於唐代廣泛流傳,其使用頻率超過《心經》這稱呼。
波羅蜜多心經: 版本
不管有無形無形,都一視同仁,沒有不同。 觀世音菩薩,行菩薩智慧之道時,將「色、受、想、行、識」都拋開,一切皆空,不被自己的主觀意意識左右,才能成為菩薩,助眾生脫離一切的痛苦跟災難。 波羅蜜多心經 再者,「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老死盡」針對二乘人的「緣覺」破除他們原本修的十二因緣法。 遠離顛倒夢想:顛倒是錯誤的意思,好的說成壞的、壞的說成好的、真的說成假的、假的說成真的;乃至以正為邪、以邪為正、這都是顛倒。
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蘊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識,愈來愈多,於是我們從生到老,腦細胞的褶子也愈來愈多。 小學畢業,只裝了小學教科書;國中畢業,又裝了國中的教材;大學畢業,又裝了不同的內容,這叫做蘊,接受多了、經驗多了、理解多了、常識多了,這就是為學日益。 我們經常聽說一塵不染,什麼東西一塵不染呢? 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現在這大都市裏,每一秒鐘都受到可怕的污染;一塵不染是指你的心。 如果你只觀照而不認同,它就不會污染你了。
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解釋
因為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身體、意識啊! 須知般若見不因眼,聽不因耳……不靠一般的官能而顯實相──生命的真相。 禪宗六祖惠能對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的意思有相關的解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見《六祖壇經》。 此經為般若波羅蜜經之心要,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福井文雅論證「心」有密咒、真言、陀羅尼的含意,主張經題應解釋為「以般若波羅蜜多作為密咒的經」。 韓廷傑認為《心經》表達《大般若經》的核心和《心經》作為陀羅尼,兩者並不相違。
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現在開始修行學習心態改變,就能先從化解所有痛苦開始,這是真實存在不跟你畫唬爛說假話的。 波羅蜜多心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什麼狀況下色即是空? 用般若觀照,有、沒有,都不分別,只是一心。 在大圓鏡智之下一心圓滿,有、沒有的問題根本不會發生。 一種摩訶般若的心靈狀態與鏡子一樣,當機全現,過後無蹤。
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朗讀、解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 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為,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輪迴,到達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想要得到彼岸不輪迴解脫的智慧, 簡單來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當菩薩的智慧心法」。 ),是大乘佛教表達空性和般若波羅蜜觀點的經典,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 本經是《大品般若經》的別生經,取自〈習應品〉和〈勸持品〉,乃《大般若經》的精要,無序分與流通分。
波羅蜜多心經: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另一版本,經名《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者佚名,歸入般若部。 《大內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清康熙據西藏番字舊本譯。 依此版本,雍正皇帝御製《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藏滿蒙漢對照版,雍正元年十二月初八日製成。 在《大般若經》中數度出現“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與“觀諸法皆空,不捨一切有情”字句。 此即表示若離開對眾生的慈悲濟度,則一切修行的意義則大打折扣,不能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正果。 般若在大般若經中即闡明諸法性與相皆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