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信無意間被他妻子看到,妻子不以為意,認為純屬玩笑。 當電視新聞播報時,現場血跡斑斑,一片凌亂。 此外,佛陀在其他經典裏列舉了佛教修行者應避免的兩類話題和應談論的十種話題。 其中應當避免的兩類話題爲:無益徒勞之論和諍論。 慧律開示2025 而應當談論的十種話題包括:少欲、知足、遠離、離縛、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 若要品位高、若有犯戒,一定要持安樂妙寶,裡面有令戒體清淨的咒。
- 另外,學佛還要具足三個條件。
- 她拜下去又上來: 「 祝師父身體健康! 」 紅包沒有給我,又拜下去。
- 若來到道場,不能禮敬三寶,就不要跟人談修行。
學佛的人沒有問題,這是不可能的。 除非你大徹大悟、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典,否則,就應該會有問題。 沒有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說是自己觀照得不夠透徹,那就需要因緣的啟發。
慧律開示: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用不執著的心,當佛號現前時,統統是全體心性的大用,大用時時現前。 但你用的是意識心,設定一個佛號,然後執持佛號,在事相上唸佛。 就初學者而言,這是對的,但功夫要純熟,就很困難。
譬如打開大乘起信論,「三細六粗」,三種細的? 往生論、十四講表自己看,好像是這樣? 所以,要多多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就是我們的法身父母,若沒辦法長期跟在師父身邊修學,那就多聽錄音帶,反覆的聽,薰習久了,漸漸也能有所體會。 這也是現在工商業社會弘法的變通方法之一,能不受時空的限制,讓大家接觸與聽聞佛法,這是師父一直鼓勵大家做的工作。 「覺」就是一種自我反省的功夫,隨著你反省的深度,就越能體會到佛法的真實。
慧律開示: 什麼是戲論
梵語“正”也有“圓、全面”的意思。 一般都將八正道作為戒、定、慧三學的展開,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總結。 慧律開示 答:這個不能稱之為瞭解,除非你悟。
不要管人家的閑事,把自己的生死管好。 佛陀告訴我們:學習不干涉別人,你會漸漸地解脫。 整天只想改變別人,這樣會活得很痛苦。 女孩子喜歡每天穿得漂漂亮亮的,單為了這個頭髮就花盡了心思,忙得不得了。 到後來,還是紅顏會老,人比花黃,還是要死,都是一樣的。 她不瞭解,不能把生命拉長,再觀照這每一個動點上的無常性:如果你能瞭解生命是每分每秒都在變化,那就對這個世間,也無所謂的得與失的觀唸了。
慧律開示: 唸佛的人如何擦亮心靈這面鏡子
版權沒有,在註明出處的情況下,歡迎轉載。 慧律開示 另請善心佛友在論壇、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轉貼或相告本站連結,功德與印經無異。
慧律開示: 今天起傲慢心不敬佛法僧,你傷害到了誰
再一個五十歲,一百歲,哪有可能,對不對? 像師媽一樣活到八十歲,那很難。 (以前做清道夫,一直做。)現在的人要活到八十歲很難。
慧律開示: 佛法對感情的看法是什麼
我念大學時,修行很精進,二十四小時都在唸佛,所以常常聞到香味。 我曾就此事請教過某大德,他要我不要著相,這表示佛菩薩給我們訊息,讓我們堅信有極樂世界。 所以,堅定對淨土的信願,精進唸佛,至死不退,是非常重要的。 慧律開示2025 話說回來,世間人會在一念之間殺死人,由此可見,念頭的力量很大。 在座諸位,切莫小看打佛七這七天的時間。 人的念力非常大,貪瞋癡的念頭一動,往往會做出駭人聽聞的事情來。
慧律開示: 煩惱不懂得擺平,有誰能保佑你呢
他當然更不曉得,處處都是我們的覺性,時時都是我們本性的顯現。 你只要於一切境界都不執著、無所住、無念、不分別,以不生不滅的清淨心,一念迴光返照,這就完成了佛道。 道理很簡單,但習氣很難除。 我們的習氣很不容易除掉,所以要多親近善知識,多聽經聞法。 我們眾生為什麼跟佛會有隔閡?
慧律開示: 唸佛法門要注意些什麼
佛法裡面並沒有兩個法門,它就只有一個法門。 雖然是求生極樂淨土,但還是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就是極樂世界,是自他不二的東西。 如同前面我們提到的,佛性是常?
慧律開示: 唸佛是最好的改命方法
所以, 讚歎可以大大眾面前,責備一個人不可以在大眾面前,要在私底下,叫到旁邊慢慢地說。 這樣纔是真正有修養,要懂得進、懂得退。 用佛陀的慈悲,後面要有大智慧,永遠不要讓眾生失望。 我們要自己慢慢每天都這樣訓練,我們就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應,這口氣斷了以後,我們就會到淨土極樂世界。
所以,放下再放下,不要留戀這假相,不要執著金錢、女色或一切色、聲、香、味、觸、法,應當一心念佛。 第二,你的習氣是否有放下、改進? 賭博、酗酒、玩女人及一切奢侈浪費等不好的習氣,或者是嗔恨心、貪心、嫉妒心……等習氣改了嗎? 有人問我:‘慧律法師,我能不能往生?
當然一直拚命念阿彌陀佛,哪還有時間說那些是非、對還是不對,那就來不及了。 所以佛陀教化我們: 「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 」 千萬不要浪費時間跟生命,因為有一天你一定會後悔的。 意思就是說:你不要把時間、把生命,投資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要投資在你一定會解脫的地方。 「唸佛一聲功德無量」 ,這是要專從自性來。 自性就是說心不生不滅,心不增不減,心不來不去,不一也不異。
慧律開示: 佛法對知識分子有什麼幫助
但是我們今天來到文殊講堂,那還來得及。 我們要來親近三寶,第一我們不要看出家人的缺點,我們也不要看同參道友的缺點,都不要看,也不要講。 我們整天最重要的,就是修我們自己的本性,把它修出來。 我們的心清淨,自然就會跟淨土相應。 慧律開示2025 不然你整天就會很忙,今天忙這個是非,明天又忙那個是非,你會忙得沒有價值,一輩子都在是非裡面打轉。
佛陀在談到如何證得須陀洹果時開示了四種方法,這種方法同樣可於獲得正見。 其中包括: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法隨法行”,是指按八正道修行。 ),又譯為八正道、八聖道、八支正道、八支聖道、八聖支道,佛教術語,是指佛教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故又稱八船、八筏。 包括:正見解 (正見)、正思惟、正語言(正語)、正行為(正業)、正生活(正命)、正精進、正意念(正念)、正禪定(正定)。
這是無法由經驗裡獲得,除了你有宿世的善根,否則,很難。 「悟」本身不是經驗,但又不離經驗。 出家人要有修養,那個道場有正法,在家居士去護持,我們應該為他高興,因為他心中有正法,不一定非得親近我們自己的道場。 只要那間道場有正法,我們都替他高興,人多人少都無所謂,要依法不依人。 不可因為度眾生而引起別人的誤會,例如,要度已婚的人,應慮及對方配偶的感受,以免引起誤會。 所以發菩提心,要運用智慧,要視情況去度。
第三點,臨命終自在往生,菩薩來接引。 在座諸位,這樣子你們羨慕嗎? 羨慕很簡單,你就照這樣子去做就對了。 你如果覺得你沒有開悟,你也沒有什麼大智慧,你也沒有轉法 輪,你也沒有做什麼功德,就這樣很簡單:講堂有什麼工作,你就來發心,用真心修行。 其實,話說回來,這個「長遠心」的觀念也要放下。 慧律開示 因為,如果你真的對菩提自性有所瞭解,具有大般若智慧的話,所有時間、空間的假設性,都是多餘的。
慧律開示: 電視如夢 唸佛醒夢
法不能入,煩惱重、執著重、是非心重,整天都被是非心搞得昏頭轉向的,不會一下子就勇敢地放掉。 剩下的就很自在了,剩下的就是我們的事情了。 如是因、如是果,所以,我們不要在果上打轉,而要在因地裡注意觀照。 慧律開示2025 在因地修行,就是要注意不要再去造惡,起壞的念頭;而在果地的覺悟過程當中如有業報現前時,就要利用淨土法門。 當我們的果報、痛苦現前時,因為恐懼感,拼命地念佛,這也可以得救。 所以,觀無量壽經講,雖是五逆十惡的大惡人,一念懺悔,唸佛求生西方,也可得救,這是因為恐懼下地獄的緣故。
因此我們就瞭解到這個世間,有天亮就有黑夜,有是就有非,有對就有不對,有優點就一定有缺點。 所以我們要看到這個世間的常態,以平常心看待,不必驚慌。 修行就是二十四個小時降伏自己、看自己的缺點。 例如:兩個人吵架,你覺得這個人受委曲,同情他,而責備對方,這就不對了。 因為你介入中間,你就有了對立的觀念。 如果你能保持一顆清淨心、平等的心。
高跟低,都是從我們的心分別出來的。 所以 煩惱你不要怪別人,要怪自己,怪自己功夫不夠。 我問老菩薩:‘一天念多少? ’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唸。 世間人就是這樣,因此修行無法成就。 一定要定功課,看一天要念多少佛號,持誦哪一部經,一旦定好,就絕對徹底執行,不改變,以此勉勵自己,不可邊看電視邊唸佛。
要不然來拜佛,拜一拜,只有流汗,那有什麼用? 慧律開示2025 那只是運動而已,不然你到外面跑一跑,也是會流汗對不對? 所以這個例子可以激勵我們,永遠不要看眾生的缺點,永遠不要說眾生的缺點,除非我們要教化他,要他好。 要他好,後面還要有一個大智慧。
「禮佛一拜,罪滅河沙 」 。 禮佛一拜,嘴巴就唸佛,意就觀想佛,身體就拜佛,身、口、意絕對清淨。 這樣子拜下去,與本性相應。 與本性相應,阿彌陀佛的本性跟我的本性相應。
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本性,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自覺,我們的真心。 故經雲:「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今天聽師父開示,法要入心,這樣拜三千佛纔有意義,你來到這個地方纔真正得到寶貝。
慧律開示: 往生被能否重複使用
由於眾生無始以來的無明,一念不覺,因此,總是存在著能所的觀念,有主客二元的對立。 除非是究竟的悟,究竟悟就是絕對的法界,清淨的法身。 所以說,你對法的薰習還不夠,沒有力量,因此要常親近善知識,否則自己的生命無法與佛法融為一體,就達不到理事無礙,空有不二的境界。 法本身不能安住,心也就定不下來,總是想:我再換個環境,日子就會好過一點。 或者覺得修行總是起起落落,提不起力量,心裡就想再去找一個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