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發函給佛教界時,就是希望系統完成時,能把成果回饋給大家,甚至資料庫的Source也給大家。 若各館有人員可以自行維護系統,這都不是問題。 假如無法自行維護,則遊同學也願意為大家服務。
縱使是樂受的眾生,我們也觀察到樂受有什麼苦啊? 這也是四聖諦,苦聖諦第一個重要的啟發點。 悲之所以稱為「大悲」,也是基於這個道理。 就是菩提心一念而已,功德廣大勝過阿羅漢。 這個在經典裡面,不是隻有這一個小故事,經典裡面很多理論都是如此講。
厚觀法師: 厚觀法師
如能解脫即成聖者,可見並無凡夫的實性可得。 (二)從五眾和合生的眾生說,眾生無我,常是畢竟空,不過惑業相續,隨作隨受,於眾生不可得中而成為眾生。 答曰:一切無漏法,十六行、三三昧相處故,皆名無相。 佛欲令眾生解故,種種分別說,說一切諸佛法以空、無相、無作印故,皆入如、法性、實際,而為見色歡喜發道心者,現三十二相莊嚴身。
經不看書了,但是導師還能作縝密的思考而寫出此書。 這一本書,我們在福嚴佛學院開過課,內容非常深! 我們由五位老師分配章節共同授課:有的老師專研前面的章節,有的老師熟悉後面思想,大家齊心協力才把它上完。 歲的時候就讀了第一本佛書《中論》。 可是導師因為看不懂,反而覺得裡面更有文章,越引發他的好奇和對佛法的嚮往。 A:自衍法師:當時要做這系統時,就與遊同學談到這問題,而大家也是希望資源可以共享。
- 此中化身佛,不約隨類示現者說,指從入胎、住胎到成道、轉法輪、入涅槃,示生人間的化身佛。
-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其實要像忍辱仙人這樣子的修學,可能不太容易。
- 印順導師早年的作品《妙雲集》,被學者批評沒有學術的寫作格式,如引證、出處等,認為不具價值。
- 我希望在這一方面能給我們一個見解。
為著名眾生故說無相,為知諸法假名眾生故說三十二相。 無明等諸煩惱及習滅故,一切法中皆悉明瞭。 如佛眼中說無法不見、聞、知、識,以是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成佛時失其本名,但名佛眼。 譬如閻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則失其本名。 肉眼,諸煩惱有漏業生故,虛誑不實;唯佛眼無誑法。 厚觀法師 天眼,亦從禪定因緣和合生故,虛誑不能如實見事。
厚觀法師: 佛學研習
本來這一位藝人他是要花一年的時間準備得到這頭牛,拚老命彈奏。 沒有想到,三天三夜而已,一頭牛馬上就得到了。 過去修禪定的比丘因為整晚聽到比丘誦經的聲音而無法入定,於是起了瞋恨心,責備誦經比丘整晚都在叫叫叫,聲音像蝦蟆一樣。 其實誦經比丘也夠精進了,整個晚上都在誦經。
而印順導師認為:歷史學、考古學、物理學、生物學、哲學、儒學、理學、神學..都是「學」,而「佛學」是「佛法之學、佛教之學」。 厚觀法師2025 雖然說思想學術有其共同性,但每一門學問也都有其特殊性。 而厚觀法師出家前第一次接觸《大智度論》時,即被論中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所深深吸引! 其他佛學課程還包括∶印順老法師的著作《妙雲集》、《成佛之道》等。
厚觀法師: 厚觀法師說故事
跟佛出家以後,後來證了阿羅漢果。 證了阿羅漢果之後,因為以前他殺了不少人,很多人都非常痛恨他,他去託缽的時候,都不施食給他,反而投擲刀杖、石塊種種,給他很大的折磨,但是他如如不動。 有人就問:「像這麼一個殺人的大壞蛋,為什麼佛還教化他,他為什麼這麼利根,能夠快速證得阿羅漢?」佛就藉著這個因緣,講了鴦掘摩羅的本生。 底下分別解釋,「世法」就是世間法,有所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一般俗話講,就是八風。
厚觀法師: B129 修行應自己精進,不可依賴他人
當年我要赴日本留學時,印順導師勉勵我:「為佛法而學,不要做世間學問想。」「要用學問,不要被學問用」。 厚觀法師 厚觀法師 我想導師是叮嚀,雖然是以學術的方式探究佛法,但不要忘記動機是為佛法而學,為淨治身心、為利益眾生,為弘揚正法。 佛法是要淨治身心,不是學問的堆積,就如同蠶把桑葉喫進去,如果吐出來的仍是桑葉,那就沒意思;喫桑葉要吐出絲來,那麼纔有用。
厚觀法師: 緣起法如何跟其他如力學﹐相對論等的“自然法則”區分﹖
除了淨信之外,還進一步思惟抉擇,內心產生強烈的善法欲,並轉為身口的實際行動,防非止惡,長養慈悲心,這是「思所成慧」。 而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都還是散心觀,必須達到與禪定相應,才足以稱為「修所成慧」。 有了與定相應的修所成慧為基礎,再持續向上精進,體證諸法無我、斷煩惱,纔是「現證無漏慧」。 第二法印是「諸法無我」,世間諸法沒有「獨存性」,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假合。
厚觀法師: 聞思修的「修」與通常所說「修行」的「修」是否同義?
無為法沒有生住滅相,怎麼說非常呢? 無為法是有為法的實相(真相),不是截然不同的對立法。 為了要說明,不得不說為二──有為與無為。 其實,有為就是無為,不見有為即是無為(非二法合一);「於有為法無為不取相」(這是無為的意趣所在)。
厚觀法師: 空性論 空之探究 空性 無自性空
我們求富饒,有富裕的經濟,不是說自己享受,而是要救濟貧窮,廣作文化慈善的公益事業。 當官的地位比較高,可以指使別人,可以貪的比較多。 「求男女得男女」,這是為國家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 上編,主要是導師對經論的解說,包括《般若經》、《寶積經》等。 我剛在想,如果那時有厚觀法師和自衍法師所報告的這麼好的檢索系統,我禁足一個下午就能出去了。
厚觀法師: 問題與討論
如不能於大乘法生信心,即與大乘無緣了。 答:由此薩埵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增上意樂恆隨順菩提,趣向菩提,親近菩提,愛樂菩提,尊重菩提,渴仰菩提,求證欲證,不懈不息,於菩提中心無暫捨,是故名為菩提薩埵。 彼既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求菩提意樂加行並皆止息,唯於成就覺義為勝。 一切染污不染污癡,皆永斷故,覺了一切勝義、世俗諸爾焰故,復能覺悟無量有情隨根欲性,作饒益故。 由如是等覺義勝故,名為佛陀,不名菩薩。
厚觀法師: 金剛般若法會【活動取消】
能掌握「法無我」的原則,較能如實呈現原有的相貌。 厚觀法師2025 龍樹菩薩偈本,分別明菩薩釋論本,波羅頗蜜多羅譯,《般若燈論》卷6(大正30,82b24-28);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p.55。 厚觀法師 自性的第一類,是世間法中所說的,地堅性,水濕性等。 地以堅為自性,水以濕為自性等,世俗法中是可以這樣說的。
厚觀法師: 金剛般若法會
如偈說:一切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為菩提。 厚觀法師 其心不可動,能忍成道事,不斷亦不破,是心名薩埵。 一切眾生中,無有能思惟稱佛法、如來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 就是說明超越、理想的如來,在眾生、在菩薩的因位,有誕生的譬喻,就是如來的智慧德相,在凡夫的眾生心中已經本來具足了。 意思是說如來在眾生的眾生位,雖然說眾生還沒成佛,但是已經有那個胎藏在裡面,這是如來藏的意思。
目前在網頁上可看到普及版的全文檢索,除了有簡體字GP碼及正體字Big-5碼外,還有日文字的JIS碼,所以日本的朋友也可以看得到,甚至只要能輸入的日文字都可以檢索。 這些正好在普及版,真的是普及呀! 雖然檢索不是很容易,至少在閱讀、美工方面比較方便一些。 A:廣淨法師(福嚴佛學院):稱為「學術版」和「普及版」,其實只是在剛開始的時候,學術版的檢索功能比較完備、比較強,較符合我們做學術的運用,所以稱為學術版。
厚觀法師: 問題與討論
本院為純男眾之學團,致力於佛教人才之培育,除經律論佛典導讀之外,亦開設多門印順導師著作,學風自由,不限行門。 鼓勵國內公私立大專院校及研究所,或佛教研修學院、佛學研究所、佛學院之在學學生,踴躍發表佛學論文並獎勵表現優異者。 各部派的興盛地區,以四大部來說:大眾部系在南印度。
再來是《學佛三要》,就是介紹大乘三個心要:信願、智慧、慈悲。 這一本裡面有些滿重要的短篇文字,如〈自利與利他〉。 很多人覺得:「我應該要先自利,沒有自利怎麼去利他呢?」導師在這裡面提到一個觀念:「應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另外,還有〈慧學概說〉,以及〈佛教之涅槃觀〉等等,都是一些重要的議題。
厚觀法師: 空性論 空之探究 空性 無自性空
其實,如來「即諸法如義」的正覺;來去坐臥都不過性空如幻,那裡有來者去者可得? 法法性空如幻,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不來相而來,無去相而去,徹見無我法性──如義,這才名為如來。 佛雖也說有凡夫,也是實非凡夫的假說。 厚觀法師 凡夫,是不見實相的異生;煩惱未斷,生死未得解脫,依此而施設的假名。
闡揚印順導師思想,推展人間佛教,導引正見,啟發正信,進而「淨化身心、利濟人羣」,向於佛道,護持正法。 對於「佛學」的定義不同,那麼態度就會很不一樣。 「學佛」是以佛為模範而學,有其宗教信仰的特性。 如果抽離信仰來談佛學研究,那麼研究的成果大概只能莊嚴圖書館而已,無法對自己身心、對他人有所幫助。
然空性對於一切法的成立,似乎沒有關係。 如「不壞真際建立諸法」55,「依無住本立一切法」56,也只是依處,如大地在空中一樣。 《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般若經》的虛空喻以外,說一切有部等的虛空無為,應有重要的啟發性。 龍樹的緣起即空性,是超越數量的,超越數量的空性,不礙一切。 空無自性,非別別的存在,所以可說依緣而不一不異,成立一切法。
厚觀法師: 聞思修的「修」與通常所說「修行」的「修」是否同義?
在六度當中,基本的三學戒定慧,這是共通的。 但是菩薩道又多了三個要學習的波羅蜜,其中一個就是忍辱波羅蜜。 恭喜各位戒子,今天各位完成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大事,得到非常廣大珍寶。 剛剛教授和尚厚觀和尚談了很多精彩要領。 我們從剛剛受的四個波羅夷戒(重戒)來看,當然各位在常住教授之下,應該都對戒條都很瞭解。
設立的宗旨,主要是希望慧日講堂與福嚴精舍,能分別的內修外弘,相助相成,宣揚、實踐佛法的精神。 此外,慧日講堂為延續 導師弘法利生的精神,今年九月份起,將開辦「慧日佛學班」,講授《妙雲集》選讀、《成佛之道》、《大智度論》等課程,歡迎報名參加。 新任住持厚觀法師表示, 印順導師創建了福嚴精舍、慧日講堂,是希望大家能福慧雙修、內修外弘。 2003年10月18日福嚴精舍屆滿五十週年,厚觀法師擔任福嚴佛學院院長期間,已為福嚴精舍整理了五十年來的相關文字影音記錄。 再過數年,慧日講堂也即將成立五十年。 厚觀法師接任慧日講堂住持之後,預計展開歷史文獻的彙編,籲請各界法友熱心提供文字、相片及影音等相關資料。
當寫出來的文字沒有辦法感動自己,又有幾個人會看呢? 長久下去,不但宗教生命枯萎,沒有了活力,不要說利益他人,連自己都無法利益,這樣非常可惜。 《阿含經》中描述,有一婦人,她兒子相繼命終,內心非常痛苦而發狂,直到聽了佛陀開示,頓時證得初果、得法眼淨。 我們學習巴利文、藏文,知道電腦如何使用,怎麼運用學術規則,這些都是知識,和此婦人當下體悟到「無常、空、無我」,足以讓她開悟的智慧是不一樣的。 「初果」是入聖位的第一個階段,主要是斷除薩迦耶見(有身見)、戒禁取見、疑等三結。 凡夫與聖人的差別在於有沒有我執,即使再多的學問,如果沒有徹底斷除「我執」,未能體證三法印的「諸法無我」,都還是凡夫。
厚觀法師: 金剛般若法會
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順一切佛法。善男子!我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為得,是故勤加精進,亦莫捨此忍門。 複次,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普觀諸法皆空,空亦復空;滅諸觀,得無礙般若波羅蜜。 厚觀法師 以大悲方便力,還起諸功德業;此清淨業因緣故,無願不得。 餘功德離般若波羅蜜,無有無礙智慧。 3、勝義菩提心(重於般若證理):是大乘行者悟入無生法忍,證到真如實相。
厚觀法師: 佛教圖書館虛擬聯合目錄之架構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