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2.3版ATX12V電源供應規格中(2007年3月發布),取消了關於電源供應器最大輸出電流的限制。 現代高效能圖形處理器的供電問題也有和奔騰4相同的情況,導致不少個人電腦對+12V電源通道提供的電功率提出高要求。 當年高效能圖形處理器推出後,一般的ATX電源供應器5V電源通道出現了供電緊張的情況,而且只能從12V電源通道上取得電源總輸出功率的50%至60%。 因此,GPU研發商改變供電策略,改為主要從12V電源通道上取電,並要求電源供應器的12V通道上確保有200到250W(負載峯值,包括CPU和GPU在內的負載)的供電能力,特別是高效能GPU,更是推薦需要500到600W或更高的供電能力的電源供應器。 器電源線2025 大多數現代電源供應器的+12V電源通道可以提供電源總輸出功率的80%到90%的電功率,特別是大功率的電源供應器。 現代的電源供應器都配備待機功能,使電腦能通過作業系統來帶電安全關閉。
- 採用新世代的「GaN氮化鎵」技術,使充電器體積更小巧,同時又可達到強勁的輸出功率,方便在家中、辦公室或海外使用。
- 2020年Intel推出ATX12VO規範,ATX12VO電源供應器僅提供12V電壓輸出,USB、硬碟等裝置所需的5V、3.3V電壓由主機板變壓,ATX主接頭由24-Pin精簡為10-Pin。
- 另外常見的線徑規格中有一項單位標示為mm2,是指平方公釐的意思,也就是線徑的截面積。
- 小林現場實地量了一下,他將電錶的黑色探針插在排插插座的地端,紅色探針插在水線,得到0.7V左右的電壓,也就是說,聆聽室接地的電位是0.7V左右,而不是理想中的0V,因此想藉由地線排除雜訊的效果有限。
- 因此若組裝新電腦,而使用年代較久遠的電源供應器為其供電,其+12V電源通道的供電能力比電源供應器整體的供電能力就更為重要了。
他說,這樣的方式,聲底的確比較乾淨,但電源相位彼此混雜,讓聲音變悶了,也失去活力。 原來音悅這間試聽室原本就有拉專線,經示波器檢查後發現拉的是反相電,因此小林再從另一個壁插引了正相電過來,就可以A/B比對了。 播放時只用兩部器材以方便比對,一是Lampizator 器電源線 Pacific旗艦DAC,一是Alluxity Int One綜合擴大機。 既然家中插座有正相110V與反相110V兩種迴路,音響系統就可能出現三種狀況:1.所有器材剛好都插在反相電插座;2.有些器材插在反相電插座,有些插在正相電插座;3.所有器材剛好都插在正相電插座。 除了電壓測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測試就是穩壓效能測試,即漣波抑制表現。
器電源線: 連接器規格
24針ATX主機板電源接頭,其中第11、12、23以及24針腳被做成可分離式的4針接頭的設計,使它可以與舊的20針ATX主機板電源插座相容。 「Auxiliary」輔助電源連接器:有幾種類型的輔助連接器來提供額外的電源,通常為6針,如適用者。 不過隨著高科技的電子技術問世,現代3C家電產品的功能更加強大、多元,也使得用電需求攀升。
然而,使用者發現使用時的不方便之處是需要在數個+12V電源通道上平衡負載。 器電源線 當電源供應器在製造完成後其連接器和對應的電源通道已經固定,並不能隨意將給定負載的連接器改到一個不同的電源通道上。 英特爾提出並發展ATX標準的電源供應器連接器(1995年正式發表)之後,運作於3.3V的微晶片越來越多。 從1994年英特爾發布80486DX4微處理器開始,ATX標準有三個主要的正電壓通道:+3.3V、+5V以及+12V。 器電源線 而早期的電腦如果有晶片需要3.3V供電的話,當時典型的做法是串聯一個電路簡單但是轉換效率較低的線性電壓調節器,可以接入+5V電壓通道,輸出+3.3V電壓。 +12V電壓主要用於馬達,像是硬碟機、冷卻風扇(包括安裝於散熱器上的)一類。
器電源線: 轉換效率
接下來關掉器材的電源,將電源線插頭反插(可找一條100元電源線,將插頭上的第三pin拔掉,就可以反插了),然後照前述步驟再做一次,記下數值。 你有幾臺器材,就用上述方式量幾次,讓每臺器材的極性都有正確連接。 可依序將每個開關關閉再打開,如果發現音響的迴路沒電了,即可找出是哪個開關在控制。 如果不是紅色電線,而是白色,就有可能是反相電,可請水電工來改,和隔壁的紅色線迴路交換即可。
在製作線材前先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念,雖然線材以「導體」的角度來看,不管從頭通電過去或從尾巴通電回來效果理應都是一樣的。 不這麼做並不會把音響弄壞,但聲音會從一開始就聽起來比較悶、比較不開闊,就算你用個一年兩年也不會改善,請牢記方向必須遵照線材指示這個重點。 一些測試儀可以簡單測試電源供應器能否運作正常,像是「ATX電源供應器測試儀」。 以其為例,使用者可以測量各電壓通道的輸出電壓,確認其是否輸出正常,若加入負載測試的準確度則會更好。 現代ATX電源供應器的標準尺寸為150 mm寬、86 mm高、140 mm深。
器電源線: 電源供應器
電源有極性之分(火線與水線),器材內部的電源變壓器也有極性,如果變壓器極性能正確對應電源極性,變壓器的工作效率最好,且器材的漏電最低,使訊號傳導受到的幹擾最低,呈現的細節會變得最豐富。 照理來說,器材變壓器都應該接在正確的極性,但其實不然,不少器材都是錯的,而且一套音響好多臺器材,極性出錯的機會更高。 臺灣用電環境有個很特殊的地方,所有住宅當中都有110V與220V插座,其中220V是由2條110V火線併接成一組三相電,而且當中一條是110V正相電,另一條是110V反相電,也因此家中某些110V插座便是正相電,某些則會是反相電,外表看不出來。 對一般電器而言,插座無論是正相電或反相電並無差別,電器都能正常運作,且安全無虞,但對音響聲音表現就有影響了,根據小林的試聽測試,音響插在正相電插座上比較好聽。
器電源線: 相關消息
在現代電源供應器上,每根電線上容許通過的最大電流不超過20安培,不觸發電流過流保護時一般最大電流值在18安培左右。 為了能提供超過18A電流的12V電壓直流電,會採用一組兩個或更多的電纜和相應的電流感測器並聯供電。 不像保險絲/熔斷器或者斷路器,過流保護在電流過大時關斷電流輸出,過載狀態消失後自動重設以繼續正常供電。 有些外置的電源供應器還能通過一些匯流排協定傳輸像是電流、電壓、功率等參數的資料到電腦主機板上供監測用,比如戴爾的一些筆電,其配備的變壓器有1-Wire匯流排與筆電電源的連接埠中特定腳位連接(這樣的設計也使得其可能不相容副廠的變壓器)。 電腦系統所需的最大功耗,是由電腦內各主動組件(顯示卡、主機板、CPU、記憶體、硬碟機、散熱風扇等需要電能工作的組件)各自需要的最大電功率之總和所決定,電腦廠商、DIY使用者需根據此選用電源供應器。 對於目前的功耗大戶之—顯示卡而言,電源供應器的12V輸出通道的額定輸出功率/最大輸出電流,是必須注意的。
器電源線: 連接器針腳圖
因此若組裝新電腦,而使用年代較久遠的電源供應器為其供電,其+12V電源通道的供電能力比電源供應器整體的供電能力就更為重要了。 原始的IBM PC電源供應器中(型號5150),XT和AT規格的都包含一個線電壓電源開關,這個開關安裝在電腦機殼側面的延伸位置上。 這種設計的變體出現在一些塔式機殼上,線電壓開關用一根短線纜連接至電源供應器上,可根據需要設計成電源供應器上一個可拆卸的部件。 最早期IBM PC的電源供應器,提供+5V、+12V兩組主電壓和-5V、-12V兩組負電壓,其中負電壓組所能提供的功率比較有限,只佔電源供應器總輸出功率中的一小部分。 這種原始的電源供應器能提供63.5瓦的電功率,其中大部分電功率處於+5V電壓軌下。 目前一般的電源供應器大都為開關模式電源,輸入電壓自動適應家用所在地點市電參數,而某些產品可能需要家用調整電壓切換開關。
器電源線: 相關產品
而電腦主動組件的製造商,特別是顯示卡、主機板廠商,都會在其使用說明書上標明需要額定功率多少瓦的電源供應器。 另外,像是CPU、顯示卡的熱設計功耗(TDP)數值,也不時被人們作為電源供應器選用的參考,但要注意的是,TDP不等同於組件的實際功耗,TDP主要是作為散熱器選用的所需參數。 而硬碟機、光碟機上,一般都會有明確的額定輸入電壓、所需最大電流的參數。 90年代至現今常用的電源供應器電路方案中,+12V、+5V和+3.3V都是從主變壓器線圈繞組中獲取並分立出三路獨立電壓供電線路。 +3.3V和+5V電源通道在CPU、GPU等主要硬體及外圍PCIe裝置改用+12V電源通道配合電壓調節模組供電後,它們已經很少成為電源的限制因素了。
器電源線: 電源線材
標準實作是,兩根黑色的線纜作為地/GND,一根紅色線纜作為+5V供電,一根黃色線纜作為+12V供電。 除了硬碟機以外,也用於各類主機板擴展卡、機殼風扇、機殼燈光、除了ATX12V規範以外的主機板輔助供電等,也曾用作顯示卡的外掛輔助供電連接器。 而某些電源供應器的廠商,會宣稱其產品擁有多大的輸出功率,但是往往實際的額定輸出功率會偏低,較為惡劣的甚至只有宣稱值的一半不到。 更為複雜的,有部分電源供應器的5伏電壓通道是從12V電壓通道上降壓獲得的,如果12V通道的電流容量不足,或是5V通道的穩壓電路電流容量不夠,會導致12V通道或5V通道在遠未達到電源供應器的標稱總額定功率時就出現過載情況。 與增加更多的電流限制電路不同,不少製造商已經選擇無視設計指導要求。 像是安裝電流容量更大的限流電路,將每個電源通道的電流限制值提升到20A以上;或者以單通道供電,取消限流電路(有些不肖廠商會在產品販售宣傳時卻告知是安裝了過流保護的,是非常明顯的欺詐行為。)。
器電源線: 使用壽命
為了能為英特爾奔騰處理器以及後來類似的微處理器提供低電壓大功率的電能,主機板上引入了電壓調節模組。 一些新的處理器甚至需要在2V或更低的電壓時提供高達100A的電流,若將電壓調節模組安裝於電源供應器上,這對於相對遠離主機板的電源供應器來說是不切實際的,這樣做的話電源供應器的輸出導線將會過於粗壯以至於根本無法安裝。 ATX連接器為3.3V電壓通道提供多股線纜及相應的電源連接埠,由於電壓更低,在導線上以及連接器上的電壓降相對+5V而言更為敏感。 另一個ATX標準新增的是獨立於+5V供電壓通道的+5V SB 電壓通道,提供待機所需的電功率,另外只要不切斷交流電源,即使電腦已經關閉,其它電壓通道已經切斷的情況下,+5V SB仍然會提供小功率的直流電源。 另外,這些早期的電源供應器還會額外提供一根稱為「Power Good」的線纜,用來防止數位電路在電源供應器通電後最開始的數毫秒內啟動運作,這數毫秒內電源供應器的輸出電壓和輸出電流都會上升,並不穩定,這種情況下不足以使電路正常運作。
器電源線: 相關服務
由於系統關閉後電源供應器仍然提供電壓,只要主機板支援,可實現開關按鍵觸發啟動、區域網路喚醒啟動、電腦鍵盤滑鼠喚醒啟動等等功能。 供電單元(power supply unit,PSU),又被稱作電源供應器或電源供應單元,是電能轉換類的電源(有別於電池供電類的電源),主要功能為將標準交流電轉成低壓穩定的直流電,或直接將直流電轉成低壓穩定的直流電給某些特殊的器材使用。 香港又稱火牛,是電牛的意思,意指電力供應者,源於早期變壓器造型似牛;用於電腦者,又俗稱電腦電源。 「PCIe 6+2針」外掛輔助供電連接器,也作「PCIe 8針」:PCIe 6針外掛供電連接器的升級版,在原來6針的相容基礎上再添加2針腳,即是「4+4-pin」形式,用於PCIe顯示卡的外掛供電。 器電源線 器電源線2025 常見於大功率電源供應器(一般400瓦以上,但也有300瓦的電源供應器配備這種連接器),以及高階PCIe顯示卡,每隻插座容許的功率更大,達150瓦。 「小4針」Molex電源連接器,也稱迷你連接器(Mini-connector)、Mini-Molex、博格連接器(Berg connector):是Molex日本分公司的作品,電源供應器上個頭最小的連接器,主要供磁碟機使用。
器電源線: 相關
而實際上,除了寬度和高度都需要嚴格符合標準以外,廠家可以自訂電源供應器的深度,有時即使是同廠牌的但不同型號的電源供應器,其深度也會有所不同。 器電源線2025 另外,一些電源供應器引出的多股電線,會扎有束線帶或是包覆軟管套,這樣除了美觀以及易於整理以外,還可以減少對電腦機殼內散熱風道的妨礙。 標準的交流電源連接器,相對交流電源連接器的另一面則引出多股附有連接器的電線組。 可能還會帶有交流電源開關或是輸入交流電壓切換開關(也可能兩者均有)。 轉換效率是指電源供應器能將輸入電力轉換成多少輸出電力的百分比。 舉例來說, 如果轉換效率只有50%,一個1000瓦的電力在轉換後, 只有500瓦的電力可用, 而另外50% (500瓦)的電力則被轉換成廢熱能,不但浪費原來的電力,更加重散熱系統的負擔。
器電源線: 電線線徑規格該怎麼選?室內配線常用線徑介紹
為了控制電源供應器的發熱,也有電源轉換效率的下限限制,像是非正式行業認證的80 PLUS規範認證。 器電源線2025 除了標準ATX規格以外,還有SFX、TFX12V等為小型尺寸規格,被MicroATX、FlexATX、mini-ITX等小尺寸主機板和機殼使用,其散熱風道也有刻意適應小尺寸系統。 隨著電源供應器的轉換效率提升,更有低負載停轉甚至是被動散熱的小尺寸機種出現,有的還乾脆做成與工業電源模組類似的外觀規格,但直流輸出仍然是標準ATX規格。 2011年開始,富士通等一線廠商已製造出僅需要從普通ATX電源的12V電源通道取電或是從客制的12V電源供應器(典型額定功率250W至300W)上取電的主機板,這些主機板上已整合了DC-DC轉換模組,以提供5V和3.3V電壓。
器電源線: NRG-Y3 電源線
充電器配備3個Type C PD 3.0 (支援PPS)及1個USB-A QC 3.0/SuperCharge快充端口,可同時為4部裝置充電。 Type C PD1和PD2兩個端口,於單獨或同時使用下,都能夠各自支援最大100W充電,足夠同時快充兩部電力需求龐大的設備如手提電腦。 此外,當4個充電端口同時使用時,Type C PD1端口仍能提供最大100W輸出功率。 PD3端口單獨使用時, 最高可輸出65W,而USB-A QC 3.0/SuperCharge端口在單獨使用時最大支援60W充電。 採用新世代的「GaN氮化鎵」技術,使充電器體積更小巧,同時又可達到強勁的輸出功率,方便在家中、辦公室或海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