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外無法故說空即是色,以法外無心故說色即是空。 以隨緣不變故云色即是空,以不變隨緣故云空即是色。 又色不異空,即非有相,空不異色,即非無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非法相亦非非法相。 先就物質方面言:凡宇宙間所有的一切形形色色,都屬物質的現象,外而山河國土,內而身體形骸,那一件是真實的呢?
- 所以 般 若波羅密多心經等於就是咒語這咒語有說:修行去吧!
- 現在來說一個譬喻:家屋喻宗,虛空喻體,虛空雖周遍一切,但須建以家屋方能遮風避雨,居人藏物。
- 又進一步說明,色與空不是二法,現象與本質不二。
- 終日昏昏擾擾,隨塵逐境,境現則有,境滅則無,起滅無常,離前色等六塵,此心本無,虛妄不實。
- 《金剛經》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
- 昨日草寫了 The True meaning of “Maha Prajñā Paramita”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真義解說。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心經,全文短短260個字,言簡意賅。
唯佛一人福慧兩足,究竟圓滿,才夠得上「無上正等正覺」之稱(正覺即自覺,正等即覺他,無上即覺滿)。 此阿耨等九字,何故不直譯為無上正等正覺而仍存梵音呢? 因為它是佛陀三覺圓滿之德號,為了表示尊重,所以不翻。 此為四例翻經的翻字不翻音,及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 復次,二乘也不是有了覺悟嗎? 因為它的覺悟僅僅得到偏空真理(自覺未圓),尤其是隻顧自利——解脫生死(覺他全無),所以不夠稱為佛陀——覺者。
多心經: 心經是什麼?
很多人得了重病,求觀世音菩薩,咒大悲水喝,就痊癒了,這是大悲自在。 二、我們一講到有,就形成窒礙;說空極其自然。 空就是餘地,有道是「忠厚留有餘地步,和平養無限天機。」家裏後面有院子,就可以種種花;前面有院子,還可以擺放盆景。 假如前、後都沒有院子,那就毫無發展的餘地了。
諸經論中復說有三種智:一、一切智,二、道種智,三、一切種智。 一切智與上根本智相等,能遍知一切法之真如相故。 多心經2025 道種智分別世、出世間、五乘、三乘道之染淨因果差別相,亦等於上之後得智。
多心經: 心經解釋
二、般若波羅密多心即經,經字的廣義通能詮所詮。 多心經 多心經 又所詮之行,或以人天善行,或以聲聞、緣覺解脫行,或以大乘菩提行為經,三乘的行法皆以般若波羅密多為中心,故般若波羅密多心即經。 又所詮之果,諸聖果功德乃至如來轉依法身,皆以般若波羅密多為中心,故般若波羅密多心即經。
「寂滅」,寂謂理性「寂」靜,滅謂煩惱「滅」除。 亦可說,證得「寂」靜之體性自然煩惱「滅」除,煩惱滅除自然證得寂靜體性。 智論雲『涅名為「出」,槃名為「趣」,謂永出諸趣生死』,則此亦可譯為「出趣」也。 據上所說,小乘涅槃,所斷的是見思煩惱,所滅的是分段生死,所證的是偏空真理。 所以它的生死因便是見思煩惱,它的生死果即指有漏依身(為有漏煩惱感受生死所依之身)。
多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自性空寂本無生死可了(無苦),亦無煩惱可斷(無集),自性具足(功德智慧)本不待修(無道),亦無須證(無滅)。 天台大師說:陰入皆如(真如),無苦可捨,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即此意也。 多心經 還有一種說法,因為苦集所依仍不外五蘊之法,菩薩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既空,則苦集無所憑藉,所謂「皮既不存,毛將焉附」。
多心經: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解釋-內容在講什麼?
四、熟酥味——又再經一次之煉,味又更濃,喻二乘已漸成就大機,有荷擔如來大乘家業的希望——猶如小兒漸漸成人,不久堪能繼承家業,故般若時喻如熟酥味。 五、醍醐味——「醍醐」,再經最後精細之煉,成為純味無雜,喻如來所度眾生,至此根機已經完全成熟,堪為荷負如來家業——猶如長子成人,可付家業,故法華時喻如醍醐味。 是對三乘共同的說法,其教義通同聲聞、緣覺、菩薩三乘。 所謂通前藏教,通後別圓二教,故名通教(鈍根的則通前藏教,利根的通後別圓二教)。 此教化度界內利根眾生,正化菩薩,傍化二乘,明無生四諦,不生滅十二因緣,理六度,修體空觀,斷三界見思惑盡,更侵習氣,得一切智,見真諦理,出分段生死,證真諦涅槃,是為通教義。
多心經: 心經注音
又六境是六根所緣,為六識所認識的對象;六根是能緣六塵,為六識所生起的處所;六識是依六根所生,為了別六境的功能。 根塵識這三者,有相依為命的密切關係,如缺了一者,則對於一切事物就不能發生活動——作用。 因此,根境識三,必須相應一致方能發生種種作用。
多心經: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四、轉行蘊成解脫身——行蘊即造作種種業行之名,以此業行而有繫縛。 眾生若能不造作諸業,則沒有繫縛而得解脫自在,此即轉行蘊而成解脫身。 五、轉識蘊而成解脫知見身——識蘊即了別的意思。 眾生若能照了識心皆是妄想分別,生滅無常,則無生智眼自在明瞭,此即轉識蘊而成解脫知見身。
多心經: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析 白話文註釋 |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 心經全文解釋 | 心經在說什麼?多唸心經的好處
本經是《大品般若經》的別生經,取自〈習應品〉和〈勸持品〉,乃《大般若經》的精要,無序分與流通分。 與《金剛經》並為通行最廣的般若經,地位重要,曾被稱作《經王》。 藏密以此經典為般若佛母,為般若波羅蜜形象化的本尊。 看透真理當了菩薩擁有智慧,就沒有十二因緣起源的「無明」,不會無知愚蠢陷入困擾,也因通達智慧,不斷學習,所以智慧永無止盡、不會消失。 而因有智慧判斷脫離輪迴,所以十二因緣一直到最後的「老死」就都不再出現,也因如來藏永存(西洋說:靈魂不滅),不會因反覆輪迴不斷發生「老死」無窮無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Heart Sutra下載 (注音讀本、硬筆手抄本、書法手抄本、桌布、全文講記、影音講記、音樂) @ 芯 …
多心經: 心經迴向文怎麼寫?明白讀誦好處與意義,抄寫全文可否消業障?
然而問題又來了,到底要怎樣才能滅除無明? 當用般若觀照功夫,觀察無明無性,當體即空。 因為無明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種虛妄,凡夫不覺被其所迷,菩薩智悟了知是幻。 這種道理,當舉一喻,比較易懂。 多心經 就拿「空華」來說,空本無華,而病眼人則妄見為有,淨眼人則唯見澄空(空喻真心,華喻無明,病眼人喻凡夫,淨眼人喻菩薩,唯見澄空喻無明當體即空)。
多心經: 心經迴向文怎麼寫?讀誦、抄寫好處有哪些?
因為小乘人得小為足,不肯進求上乘,所以如來於方等會上借維摩等諸大士互相酬唱,極力彈偏斥小,嘆大褒圓,令其恥小慕大,迴向上乘。 要之,偏圓並陳,權實兼施,以引小入大為目的,是為方等時。 因為一經有一經之名,一論有一論之名,所以凡講一切經論須先出名。
先解釋觀音聖號,其義有二:一約因中自利之修行工夫,二約果上利他的度生大用。 例如「先生」是通稱,某某是別名。 先講別名——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 「觀」,是觀照,即能觀之智(觀讀去聲,是了達的意思,不可作觀看解釋)。 從觀自在起至度一切苦厄,這幾句話是結集經的人加上的,因為此經是觀自在菩薩,從親證境界所流出之言教,故特引之以作本經的發起,同時這一段文也可說是本經的綱要。 法師:法是佛法,師是師範,博通三藏佛「法」,可為人天「師」範者,故以法師稱之。
涅槃為追說四教,追泯四教,約時約味都與法華一樣,故涅槃與法華同以無上醍醐為味。 總之,華嚴屬頓,是別教所攝;阿含屬漸初,為藏教所攝;方等屬漸中為通教所攝;般若屬漸末為別教所攝;法華、涅槃超出頓漸,純屬圓教所攝。 又頓教兼用別教,正用圓教;漸教統用藏通別三教;祕密、不定二教通於四教。 頓教三義:一約教——謂不歷時調停,直說圓頓大法,別則獨指華嚴時所說者,通則五時俱有。 二約行——謂不經次第,頓超直入,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別則單指華嚴行者,通則方等、般若、法華三時中悉皆有之。 三約部——部是部類,指三藏十二部而言,別則專指華嚴經,通則凡一代教中直說頓超法門者,如圓覺經等,並宜收入此部所攝。
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卷一)
明是智慧光明,菩薩、獨覺皆能以自心的智慧照破無明,而聲聞則須聞佛的教法乃能斷煩惱而得出世,般若明智能破無明,故云是大明咒;此通獨覺、大乘。 是無上咒者,唯指大乘的無上涅槃,依般若不但能得三乘涅槃,而正能得無上涅槃故。 多心經 是無等等咒者,無等等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涅槃,諸法無與倫比,稱為無等,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與之等,名無等等;般若之究竟即大菩提,故云是無等等咒。 因般若是上四重功用總持咒,故能除煩惱生死,乃至能圓滿自利利他福足慧足等一切苦厄,真實不虛。
雜集論雲:「有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後有現前,二、與生作緣」。 既有了生命,自然由老至死,於中免不了一切憂悲苦惱,此則因生而引起老死的結果,故曰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雜集論雲:「生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名色、六入、觸、受、次第生起,二、與老死作緣」。 多心經2025 至於「老死」二者,雜集論亦有解釋。
可以是我們的累劫冤親債主、或過往親人、歷代祖先、有緣之十方法界眾生或地基主等,端看我們要解決問題是什麼,來決定我們迴向的對象。 修行菩薩道的心法口訣,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快揭開面紗看透四聖諦的真貌、快拋棄四聖諦帶來的困擾。 要看透揭去四聖諦帶來的牽絆,透徹瞭解四聖諦,進而拋開,這樣才能真正開悟成道。 沒了貪嗔癡三毒所引發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的苦,就不用為了消滅這些苦去學佛求解脫滅苦之道。 舍利子,是所有的正法、法則雖不具有形體樣貌、卻真實存在著。 沒有貪嗔癡引發意念生起,就不需要用正法消滅惡念、沒有貪嗔癡等污穢意識及行為,就不需要去清淨、沒有任何慾望增加的念頭產生惡行就不需要去減除。
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他人的學歷明明比我高得多,卻一定要說不過比我高一點,這叫做「我劣慢」。 慢是一種最不好的心理,其為害是好像阻礙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攔路虎一樣。 試觀古今人士,若干事件失敗於慢字上者,實不可算數。 二、變易生死——此為三乘聖者之理生死,它無形體之勝劣,和壽命之長短,但以迷想滅時如死,證悟聖道如生。 如斷一分無明煩惱謂之死,證一分中道法身為之生(煩惱死法身生)。 也可說是迷時如死,悟時如生。
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Heart Sutra下載 (注音讀本、硬筆手抄本、書法手抄本、桌布)
因此十使煩惱能夠驅役有情之身心流轉不息,驅役有情造諸惡業,驅役有情來三界輪迴生死,驅役有情入於三惡道,故稱為使。 取要言之,迷於真理而起之我見邪見等叫做見惑,迷於事物而起之貪瞋等叫做思惑。 見惑為真理之障,思惑為解脫之障。 欲悟四諦真理,必斷見惑,欲出三界生死必斷思惑。 總之,見惑是屬於見解上的迷惑,思惑是屬於思想上的迷惑。
多心經: 菩提
故咒為五不翻中祕密不翻,及四例的翻字不翻音。 多心經 二、是究竟義,謂如苟只滅見思煩惱,了分段生死,這僅可說是脫一部分的苦,終不能稱為真實脫苦,能夠三惑完斷,二死永亡,這纔可謂之真實脫苦,否則怎能談得上真實二字? 本經所明修證的結果,確能做到真實脫苦。
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真言
又佛在世時常有諸大菩薩及聲聞弟子乃至諸天神人鬼等所說,經佛印可者即等於佛說,亦得名經。 因此後世弟子或外道等所造,妄自稱經,大大不可。 就廣義的經說,通顯教密咒皆名經,明顯的教義固是經,即含義祕密之咒字亦得名經,皆佛利生方便法故。 又通於能詮所詮皆名經,所詮五乘之教理行果,乃至一切法無分別無所得真如性皆得名經,故世有所謂無字真經者,即是理經。
人若是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心經》能夠幫助心神專注、集中注意力,常持誦唸進而轉化心念,平靜浮躁的情緒,若遇到不順心,唸誦《心經》能夠幫助自己看透萬物事理得智慧。 人生在世必定有自我的功課,要完成的工作、事業、使命, 做事情、做事業一定會有遇到的困難問題,因為困難而產生的不愉快、煩惱,就叫做業障。 文雖簡短,卻理極宏深,蘊含奧義最妙最玄,《心經》 是正能量經文,可將不吉利、負能量去除,並且破除三障,三障指的是報障、業障、煩惱障。 因為個人在禪觀中,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看破,財富權貴的夢想如浮雲消散,所以能夠進入四大皆空的心態之中,成就菩薩果位。
總之,不能說死即是涅槃就是了。 如果死就是涅槃,那末,狗死則曰狗涅槃,乃至雞死則曰雞涅槃。 多心經2025 小乘雖然不算圓滿解脫,可是它已能了脫分段生死,因此,亦得稱為涅槃——小涅槃;三德中僅具解脫一分。 至於大乘所證的涅槃,可就不同了! 它是圓斷煩惱,圓滿解脫,圓證三身,圓獲三智;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具備,常樂我淨四德不缺。 本經所說的究竟涅槃,即指得這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