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成臺灣2030減碳目標,政府除了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外,也將從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著手,像是電力業、石化業、… 以淨零永續生活行為調查為起點,解析能促進民眾從意願轉化為行動的產品/服務設… 工研院院友先進們,您好: 工研院第六屆院士朋程科技盧明光榮譽董事長與第九屆院士聯強國際集團杜書伍總裁兼執行長榮獲今年(第十六屆)被譽為臺灣科… 回顧過去50年,工研院在許多先進們一棒接一棒地努力之下,創造了對國家產業發展與社會福祉的許多貢獻。
在組織類拿下「卓越創新學研機構獎」,團隊類拿下兩座「團隊創新領航獎」,以及「地方產業創新典範獎」、「產業創新聯盟獎」,個人類拿下兩項「創新菁英獎」等共七項獎項。 2019 工研院「iRoadSafe智慧道路安全警示系統」贏得2019年愛迪生獎評審團青睞,獲得「運輸與物流類-乘客安全」銀牌。 2021年12月,年初成立的自主移動機器人聯盟,攜手50家 AMR 產業相關業者,正式發佈第一個產業技術標準「AMRA-201 工業技術研究院2025 移動機器人通用要求與測試方法」。
未來,工研院將持續推動臺灣產業技術升級與加值,協助建立新興科技產業,並為產業創造領先產品及品牌價值,培育產業人才,以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進而創造經濟價值。 藉由將永續管理的概念導入採購政策與採購實務,企業才能在永續發展過程中有效管理及掌控環境、社會與經濟面向所產生的風險與機會。 本課程為2天建置課程,目的在建立國內企業永續採購的管理系統,保持供應鏈的永續成長,使企業儲備屹立… 「循環經濟」這項概念是要求 企業組織重新思考如何 管理 資源,以創造財務、環境和社會三贏的效益BS 8001 標準的制定為企業組織及個人提供了指導原則,思維及執行更能永續發展的做法,以達成循環經濟共 榮互惠的目標。 課程規劃從瞭解為何歐盟積極推動循環經濟透過永續生產及消費,來達到聯合國永續…
工業技術研究院: 工程師/工研院_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已有 122 人查看)
2020年5月,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合作,率全國之先在類負壓隔離病房中,導入「非接觸影像心律偵測」及「物聯網智慧閘道器」兩項技術的「零接觸是防疫科技平臺」。 工業技術研究院2025 2020年1月,與宏碁集團子公司愛普瑞及宏遠興業,以智慧穿戴裝置「iStimUweaR複合式智能穿戴系統」,共同簽署合約,搶攻全球數位運動商機。 2016年9月,與圖形處理器(GPU)加速運算技術大廠NVIDIA(輝達)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導入自動駕駛車輛,及共同開發機器人智慧化。 2016年4月,與全球第二大漆包線塗料生產廠商-東特塗料株式會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簽訂電動車馬達散熱關鍵材料合作備忘錄,展開跨國高導熱絕緣樹脂技術合作。 2013年6月,於荷蘭恩多芬高科技園區成立工研院荷蘭辦公室、與臺泥合作建立臺灣首座「鈣迴路補或二氧化碳先導型試驗廠」、成立「工研院科技新創俱樂部」,為臺灣高科技產業營造創業氛圍。
- 這是一個為研究菁英打造的研發環境,我們的訴求是讓研究人員能在此構築人生理想及技術成就,讓工作與生活兼顧平衡與樂趣。
- 看好高雄亞灣區不僅是5G、AIoT的示範場域,更是孕育創新能量的孵化地;在經濟部支持下,友達光電持續構築智慧物聯生態圈,「AUO解決方案研發中心」已於9月下旬正式啟用,展現深耕地方產業的決心。
- 2021 工研院連續十四年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以「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等溫高效率水氣分離技術」、「軟體定義增強型機器人關節模組」等三項技術獲獎。
- 2021年10月,與基龍米克斯生物科技公司共同簽訂「建構核酸合成 GMP工廠輔導合約」,協助基龍米克斯打造GMP核酸合成廠,帶動國內新藥研發產業產值提升。
- 未來工研院將持續與產業跨領域合作開發前瞻技術,打造智慧場域虛實共遊互動服務,為產業帶來新價值與新機會。
- 根據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組織的統計,有80%的技術僅僅記載於專利文獻中;相較頂尖學術文獻而言,記載於專利文件中知識內容的前瞻性與科學含量相對較低,但具有經濟上的實用性,且對於未來技術實施活動構成威脅。
2009年,建置臺灣首座獲全球認證(IECEE)的太陽光電測試實驗室(IEC 工業技術研究院2025 CBTL),成為全球唯一非會員國取得認證資格的國家。
工業技術研究院: 產業服務
根據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組織的統計,有80%的技術僅僅記載於專利文獻中;相較頂尖學術文獻而言,記載於專利文件中知識內容的前瞻性與科學含量相對較低,但具有經濟上的實用性,且對於未來技術實施活動構成威脅。 本課程主要學習DOE實驗計畫,特別是針對如何運用田口品質工程之正交表的實驗計畫,能讓我們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即時掌握事實、驗證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適用於研發、設計、工程、製造及品保等部門,對快速競爭及預算嚴控的企業界幫助甚大。 2022 工研院連續十五年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以「高精密陣列之微型Micro LED全綵顯示模組」、「眼底病變AI輔助診斷與偵測技術」、「9KC GreenTape™ LTCC於5G毫米波通訊技術」等三項技術獲獎。 2022 工研院以「智慧熱影像安護系統」、「智慧寵物項圈」、「RGB-D AI機器人」創新技術同時勇奪三項2022 CES創新獎(Innovation Awards)。
- 圖中貴賓由左至右為:友達光電總經理營運長柯富仁、高輪公司董事長黃淑美、經濟部次長林全能、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經濟部技術處科長張能凱、工研院電光系統所副所長李正中。
-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現在亞灣區已經是高雄發展最為熱絡的區域,中央與地方持續合作打造亞灣區成為5G AIoT產業聚落,更要將它樹立為國內投資額最大、最完整的實證場域,讓更多業者廠商的創新技術與能量,能夠在此孕育孵化。
- 1987年,衍生國內第一家六吋晶圓製造廠「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開創全球第一個晶圓代工製造營運模式。
- 2020年9月,與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及世界雷射應用領導品牌德國創浦集團攜手成立「臺灣半導體與電子產業先進雷射應用服務中心」。
- 院士條件:須具有產業管理或科技研發實務之經歷,在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有卓越成就,並對國家產業發展與增進人民生活福祉有傑出貢獻。
- 2021年12月,攜手日本 Social Action Organization及照護服務業者中化銀髮事業共同合作,打造在地化AI復能服務系統與個人化照護。
- 2020年4月,發表「智慧關懷居家管理系統」,透過系統自動化排程訪查主動關懷,支援第一線防疫人員的關懷負擔。
2020年4月,發表「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藉由非接觸式探測紅外線能量的方式,進行體溫的檢測,以創新科技守護防疫的關鍵第一線。 2020年2月,與國際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旗下楊森藥廠共同研發「雙效免疫治療藥物開發技術」。 2018年7月,與車王電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華德動能、X-by-Wire新創公司iAuto及臺灣大學等合作,發表國內首部「自動駕駛中型巴士」及「自動駕駛商用車」。 2015年4月,研發成果「可高速充電鋁離子電池」刊登於英國Nature期刊,為再生能源儲能產業注入創新能量。
工業技術研究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 (臺灣)
1973年,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推動將經濟部所屬的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合併,成立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2019年大會,我們成立了「院友智慧傳承委員會」,以傳承院友寶貴的產業經營與管理等經驗。 在祕書處與工研院產業學院數位工作團隊的合作下,已有多位優秀院友以錄影及演講的方式… 憑藉智慧化、精微化與綠能化三大核心技術,投入智慧機械與機器人、先進綠能設備製造、智慧機電系統、智慧車輛四大研發方向。
工業技術研究院: 臺灣好新聞
自1973年成立以來,率先投入積體電路的研發,並孕育新興科技產業;累積近三萬件專利,並新創及育成包括臺積電、聯電、晶元光電等上市櫃公司,帶動產業發展。 工業技術研究院2025 經濟部補助工研院、船舶中心與友達光電開發出全球首創的「AI智慧窗屏導覽系統」,搭載17.3吋具有高穿透率、高解析、高亮度特色的AM Micro LED透明顯示面板,「眼睛看到哪裡,資訊就顯示到哪裡」,成為南臺灣第一艘有智慧窗屏的智慧遊船。 圖中貴賓由左至右為:友達光電總經理營運長柯富仁、高輪公司董事長黃淑美、經濟部次長林全能、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經濟部技術處科長張能凱、工研院電光系統所副所長李正中。 經濟部與高雄輪船公司發表經濟部補助工研院、船舶中心與友達光電開發出全球首創的「AI智慧窗屏導覽系統」,成為南臺灣第一艘智慧遊船。
工業技術研究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臺北辦公室
2021年3月,以「智慧國際預認證創新服務」協助臺灣水產養殖業龍頭廠商取得全臺首張BAP認證,並協助國內最大的香蕉集銷中心在半年內快速取得GGAP認證。 2021年1月,與杜邦合作成立「杜邦半導體材料實驗室」,共同進行下世代半導體材料研發與驗證,提供創新的半導體材料解決方案與更即時的服務。 2021年1月,首度以虛擬展示館參加CES 工業技術研究院2025 2021數位展,發表AI人工智慧、機器人、數位醫療等三大熱門技術主題,並為超過50家國際產、學、研單位服務,提供超過130場國際商機媒合。 2020年7月,「iPMx分子快速檢驗系統」完成TFDA案製造覈准,並參與全球60個國家與超過400個實驗室參加之COVID-19檢測能力測試,結果全數正確。
工業技術研究院: 公司簡介
4.《能源與資源研究所:成長與發展》,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2004年12月,第11-12頁。 電源供應器是電子設備的必須配備,尤其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手持裝置,使得發展趨勢走向簡單化,小型化,效率提高。 雖然是小型,最簡單電源結構,但因技術的進步使這結構逐漸解決更高的功率容量再加上設備的省電化(負載需求逐漸變小),使它涵蓋了一大範圍的… 國內外各光電廠、半導體廠乃至於太陽能廠為了達到工廠生產的自動化,控制中心(Host)與設備(EQP)之間,一定要能夠互通訊息,因此必須要有一個標準的通訊介面。 有鑑於此,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制定了一套SECS通訊協定,來負責設備間與控制中心的溝通,使得半導體廠的自動化有標準可以依循。
工業技術研究院: 工業節能服務網
高雄市府很高興與工研院、船舶中心、高輪公司合作,將智慧窗屏創新技術導入旗津渡輪,讓原本的交通工具加上「智慧」,搖身一變成為可以傳達資訊、播放動畫、互動的智慧窗屏,以智慧能量展現高雄港都特色。 高雄港區土地開發公司長期經營歷史建築棧貳庫、大港倉,串聯大港橋、駁二、鼓山、旗津輪渡站、高雄燈塔等觀光資源,也是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角色;高雄市已在11月初啟動「亞灣2.0」計畫,未來新航線啟用後,將持續透過智慧應用方案帶動智慧觀光與產業合作,實現高雄市成為全球智慧城市的里程碑。 未來遊客可運用新科技,掌握高雄亞灣區多個地景特色與古今風貌,為南臺灣觀光產業注入新活水,促進創新研發成果邁向國際化。
工業技術研究院: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臺北工業服務部
2021年11月,啟用全臺首座「臺灣半導體與電子產業先進雷射應用服務中心」,引進來自德國創浦(Trumpf)的四臺亞洲僅有高階脈衝雷射,成立除德國以外之全世界最高階應用服務中心。 2021年10月,與基龍米克斯生物科技公司共同簽訂「建構核酸合成 GMP工廠輔導合約」,協助基龍米克斯打造GMP核酸合成廠,帶動國內新藥研發產業產值提升。 2021年9月,與日本三菱日聯銀行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臺日創新研發與產業交流平臺」」,深化電子、能源、機械、化學材料和生物醫學雙邊合作。 2021年4月,與新竹縣政府、科技之星、車王電子、銓鼎科技共同合作,啟動自駕電動中巴在竹北市區與高鐵間接駁服務。 2020年7月,攜手信保基金與26家金融行庫,以資金導入及技術提升兩大主軸,結合資本市場與科技市場,協助臺灣中小企業與新創公司掌握成長契機,創造臺灣智慧價值。 2019年12月,國內第一座兼具自然、人文、科技的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正式啟用,提供業者進駐,並進行綠能技術研發及產業測試驗證等,打造出臺灣的綠金聚落。
工業技術研究院: 臺灣好報
協助研發團隊於產品設計開發即掌握使用者需求,讓醫材通過嚴謹的人因/可用性工程測試,提昇產品安全使用效率、安全性、功效性及市場競爭力。 2022年臺灣被動元件產業面臨了5年內來最嚴重的庫存危機,全球經濟環境面臨寒冬,一連串利空因素接踵而至,… 區塊鏈技術具備去中心化、不可竄改、交易透明、安全加密等特色,除了在金融領域如加密貨幣、電子合約等應用;隨…
工業技術研究院: 設計家
配合我國產業升級需大量專業人才,為促進大學生能學以致用,特邀集企業共同規劃各項專業人才能力鑑定,並鼓勵在校學生報考,以培養企業所需人才。 【智慧機器人】 智慧機器人是具有學習能力之機器人,除了具有傳統機器人主體、控制系統與教導系統之外,亦能夠在工業4.0虛實生產系統平臺,展現認知智能、行為智能與環境智能等多項智能。 隨著雲端平臺、伺服器資料庫、數據中心的發展,帶動人工智慧(AI)的導入,使得… 未來工廠是建構高度智動化的工作場域,透過智動生產模式優化製造的速度與成本,2020 covid-19疫情更加速工業機器人落地,未來製造業產線導入機器人將成為常態。 然而,對於臺灣在地製造業來說,產線導入機器人能否在有限成本下達到最高生產效率,成為關注的重點。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現在亞灣區已經是高雄發展最為熱絡的區域,中央與地方持續合作打造亞灣區成為5G AIoT產業聚落,更要將它樹立為國內投資額最大、最完整的實證場域,讓更多業者廠商的創新技術與能量,能夠在此孕育孵化。 新航線啟航後,民眾除了體驗創新技術,也可享受四大特色好康:好康一、將全球第一個整合多感測跨屏定位技術 工業技術研究院 、影像輔助定位技術的智慧科技導入觀光渡輪,讓遊客瞭解古今文化之美。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所長副所長李正中指出,為協助產業發展智慧解決方案、拓展場域經濟,工研院致力發展各項顯示系統關鍵技術,除與產業合作進行軟硬體技術整合,也藉由場域實證跨入民眾生活。
「鼓山-棧貳庫-旗津」新航線啟航,「史努比」款限定遊輪正式在24日首航,搭載工研院、船舶中心與友達光電開發的「AI智慧窗屏導覽系統」,民眾可親自操作、體驗多元融合的創新技術。 圖中貴賓由左至右為:高雄市政府經發局副局長高鎮遠、船舶中心執行長周顯光、經濟部技術處科長張能凱、友達光電總經理營運長柯富仁、經濟部次長林全能、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高輪公司董事長黃淑美、工研院電光系統所副所長李正中。 工研院為下世代產業發展提出2030智慧生活領域技術,在5G、大數據、AI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科技的輔助下,讓各式科技創新應用發展有無限可能,攜手產業共同推動產業升級,藉由跨域合作加速產業落地與創新應用,搶攻未來生活新商機。 工研院量測中心醫療器材人因/可用性工程實驗室,為亞洲第一個獨立及公開使用之醫材人因/可用性工程實驗室,作為研發團隊與臨牀專業人士作跨領域合作的平臺,協助研發團隊於產品設計開發即掌握使用者需求,讓醫材通過嚴謹的人因/可用性工程測試,提昇產品安全使用效率、安全性、功效性及市場競爭力。 人工智慧的發展已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速成長期,各界積極開拓資訊技術解決方案,落實產業AI化發展。 本期專輯「AI技術應用」,將廣泛介紹工研院的AI技術在醫學、農業、商場的產業應用;面對2050淨零願景,開發的AI最佳化節能減碳技術,以及如何發展值得信任的AI……等等,豐富內容帶領讀者共同探索AI產業價值鏈。
工業技術研究院: 經濟部打造全球首創「AI智慧窗屏導覽系統」 工研院創新技術促亞灣智慧觀光起飛
2021年8月,與中油公司共同開發「5G 創新樹脂材料」,促使訊號在高頻傳輸下具有更高的穩定度及可靠度。 2021年6月,研發臺灣首套符合5G O-RAN標準之智慧基站網管系統(5G O-RAN RIC),可讓專網下小型基地臺快速佈建。 2020年12月,「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正式揭牌,整合產官學研的創新計劃資源,推動南部產業發展。 2020年11月,啟用「T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以三大驗證實驗室與四大模擬臨牀場域,為國內第一個智慧醫療跨域整合實驗場域,吸引國際知名生醫產業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AZ)率先投入成立「未來醫療實驗室」。 2020年8月,攜手泰博科技與土耳其Arcelik開發「複合式個人化健康檢測站」,兩分鐘即可完成生理資訊量測,並透過雲端將數據傳至醫院,降低醫護人員面對面接觸感染風險。
2021 工研院連續十四年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以「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等溫高效率水氣分離技術」、「軟體定義增強型機器人關節模組」等三項技術獲獎。 美國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特頒「德溫特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表彰工研院豐沛的研發能量與追求卓越創新之努力。 2020 工研院以「PECOLA樂齡陪伴機器人」、「iStimUweaR複合式智能穿戴系統」分別榮獲 CES智慧家庭類、穿戴式科技類創新獎(Innovation Awards)。 2018 工研院連續十一年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今年以「超臨界流體染色與機能化同步技術」、「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電信操控無人機隊解決方案」獲獎。
工業技術研究院: 臺灣英文新聞
經濟部補助工研院開發出全球首創「AI智慧窗屏導覽系統」,具備人臉朝向辨識、手勢辨識與虛實融合互動技術,結合船舶中心船舶影像辨識與AIS資訊融合技術,搭載友達光電開發17.3吋透明Micro 工業技術研究院 LED面板,實際導入新航線的智慧遊輪,提供遊客全新的虛實融合互動體驗。 工業技術研究院2025 系統更與臺灣設計研究院跨域合作,讓智慧窗屏可呈現造型特別、充滿想像力的未來生物與遊客互動,未來將會連結5G網路,即時呈現不同視角影像。 未來工研院將持續與產業跨領域合作開發前瞻技術,打造智慧場域虛實共遊互動服務,為產業帶來新價值與新機會。
工業技術研究院: 系統工程師/工研院_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本課程針對國內各企業推動碳足跡盤查工作之部門人員,講授國際間最新碳相關議題發展趨勢、ISO 14067標準、生命週期評估碳盤查之方法與介紹、以及國際相關標準及外部查證程序等。 QC080000要求企業要深入瞭解有害物質相關法規及客戶期望,從源頭管理開始管理有害原物料的使用、強調清潔生產及風險管理。 帶領企業從污染預防的角度出發、將綠色生產的概念融入企業日常管理之中,藉以消除、降低或減輕潛在的風險、能有效提高公司聲譽並建立良好企業環保社會形象。 課程針對國內各企業推動碳足跡盤查工作之部門人員,講授國際間最新碳相關議題發展趨勢、ISO 14067標準、生命週期評估碳盤查之方法與介紹、以及國際相關標準及外部查證程序等。
工業技術研究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
工業技術研究院成立於1973年,是國際級的應用科技研發機構,擁有超過6千位科技研發尖兵,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為任務。 成立四十年來,累積超過2萬件專利,並新創及育成259家公司,包括臺積電、聯電、臺灣光罩、晶元光電、盟立自動化等上市櫃公司。 現階段跨領域技術研發聚焦於六大領域:資訊與通訊、電子與光電、機械與系統、材料化工與奈米、生醫與醫材、綠能與環境,更結合國內外專家與擴大產學合作,持續推動具有產業發展與效益之大型跨領域整合計畫,如:新型態智慧旅遊服務、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夢想館」、電動車等。 為因應產業環境趨勢,工研院除持續深化技術前瞻性與跨領域技術整合外,更提供全方位的研發合作與商業顧問服務,包括新技術與新產品委託開發、小型試量產、製程改善、檢校量測,以及技術移轉、智權加值服務等,並設置開放實驗室及育成中心,積極推動及育成新創公司,加速產業技術開發及孕育新興高科技產業。 2019 工研院以「眼底鏡創新健康照護服務」榮獲第23屆世界資訊科技大會「全球資通訊科技應用傑出貢獻獎」(Global ICT Excellence Award)-「傑出醫療應用獎優選」(Innovative eHealth Solutions),讓臺灣智慧醫療研發能量再獲得國際矚目。
工業技術研究院: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化學工業研究所
衛生福利部於2021年5月1日施行「醫療器材技術人員管理辦法」,規定輸入醫療器材技術人員應有近5年內接受至少20小時以上之教育訓練;無論是醫療器材製造業或販賣業的技術人員,於業者依法辦理登記之日起,每年應接受8小時繼續教育訓練,工研院產業學院為衛福部核可辦理醫材人員訓練及認證之合格單… 宗旨:為表彰在產業技術上對產業發展與增進人民生活福祉有傑出貢獻之個人,以促進臺灣科技發展,工業技術研究院特設置「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 (以下簡稱「工研院院士」)」,為終身榮譽銜。 2020 工研院連續十三年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以「染料敏化電池應用於智慧家庭技術」、「慢性傷口智慧照護」和「高能量及高安全樹脂固態電池」獲獎。 2021年7月,與英國離岸再生能源整合開發中心簽署「離岸風電產業與技術合作及資訊交流合作備忘錄」,健全離岸風電產業生態系。 2020年9月,與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及世界雷射應用領導品牌德國創浦集團攜手成立「臺灣半導體與電子產業先進雷射應用服務中心」。
工業技術研究院: 工作探索
2016年7月,與臺泥公司進行碳捕獲及利用技術合作簽約儀式,協助廠商擴大建置微藻養殖示範系統及研發中心,進行微藻固碳及加值化應用。 2007年,啟用全國首座軟性電子量產開發實驗室,此為領先全球具量產開發技術能量的開放合作實驗室,加速國內軟性電子產業的發展。 工研院運用了研發環境的獨特性,以及透過綿密堅實的產業網絡關係,連結區域或產業之研發能量,積極協助臺灣產業發展與升級。 2005年起,為配合臺灣整體區域產業發展政策,強化科技與地方產業的連結,陸續在臺南六甲設立「南分院」、南投設立「中分院」,深耕臺灣產業創新的研發專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科技產業是二十一世紀強化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更是驅動整體產業發展的原動力。 歡迎收聽工研院與IC之音合作的節目《臺灣奇蹟思想起.工研院的小故事》,讓工研院的科技菁英與您分享他們的寶貴經驗。
工業技術研究院: 工廠登記資料
友達光電總經理營運長柯富仁表示,科技帶動全球進入「Display Everywhere」的時代,友達光電近年積極轉型成為智慧顯示應用的解決方案服務商,提出發展場域經濟與高附加價值的「雙軸轉型」策略。 看好高雄亞灣區不僅是5G、AIoT的示範場域,更是孕育創新能量的孵化地;在經濟部支持下,友達光電持續構築智慧物聯生態圈,「AUO解決方案研發中心」已於9月下旬正式啟用,展現深耕地方產業的決心。 1969年底,甫接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應邀訪韓,在參觀韓國首爾的科技研究院時,對於韓國政府為發展科技產業,給予科技人才優厚待遇和彈性法規的作法印象深刻,返國後立刻著手推動類似機構。 1973年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推動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合併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並給予工研院以先進工業技術推動臺灣工業發展和經濟起飛的目標。 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表示,蔡英文總統在2021年宣佈由中央各部會投入超過百億,在高雄打造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市府一直以來都密切與中央合作,招募國際大廠與相關業者進駐,如今亞灣區已是全臺最大5G創新實證場域,更是中央結合地方、產官研合作的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