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外洩12大分析2025!(持續更新)

顏先生無奈表示,自己身分證被詐騙集團盜用,還在購物平臺上欺騙買家,讓他莫名被成詐欺嫌疑犯,還得從臺北南下到臺中做筆錄。 一名顏姓男子疑似是去年知名ktv個資外流,被詐騙集團騙取身分證照片,導致證件被盜用,並在購物平臺上行騙,詐騙集團先是出示顏姓男子身分證照片,取得買家的信任,並要他匯款,買家因此被騙了超過12萬,憤而拿著顏姓男子身分證照片到警局提告。 字號外洩2025 消費者認為購買記錄不像支付資料或信用卡記錄那麼值錢,但零售業者可就不這麼認為,零售業者經常投資大筆經費來瞭解消費者曾經買過什麼,試圖掌握他門未來可能購買什麼。

  • 請確實地做到 5個基本的對策,讓我們更安心更安全地使用網路的服務。
  • 臺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平穩,國內防疫措施逐步放寬,但為了防疫目的、備戰未來可能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求,公務機關或私人營業場所應依循實聯制措施指引,記錄來訪民眾聯絡電話等資訊。
  • 使用 wi-fi無線上網雖方便,但如果沒有恰當的保護對策的話,則通訊內容遭偷窺的風險將會提高。
  • 資料外洩事故一般指資料使用者持有的個人資料懷疑外洩,令此等資料承受遺失或未獲準許的或意外的查閱、處理、刪除或使用的風險。
  • 今年三月,國際刑警組織查獲了34,000件偽造的COVID產品,如口罩和價值1400萬美元的潛在危險藥品。
  • 如要向公署作出資料外洩事故通報,請按此下載「資料外洩事故通報表格」。

指揮中心重申,實聯制只要留電話能找到人即可,不應蒐集過多個資。 本刊調查,2021年6、7月,國內200多家公益團體的捐款系統,遭駭客入侵盜走數萬名捐款人個資,隨後捐款人遭到詐騙集團詐財,刑事局偵辦發現,被害公益團體均由北市中山區一家資訊系統商負責資安維護,全案目前仍在偵辦中。 是一個相當老牌的資料外洩歷史查詢網站,已收集數百個網站資料外洩的數據,意味著除了這次 Facebook 事件,你還能查詢自己的帳號或電話號碼有沒有被其他網站外洩過。 專為這次 FB 資料外洩所製作的網站,輸入你的電話號碼就能查詢,臺灣、香港都能,其他國家不確定行不行。 另外開發者強調,所有資料已去識別化,比對過程中手機號碼不會被傳輸、讀取、儲存,請放心使用。

字號外洩: 身分證字號外洩會怎樣嗎

在電腦或智慧型手機中經常儲存了大量的資訊,例如聯絡方式、照片或影片、文件檔案、網站瀏覽器中儲存的各種網路服務的帳號與密碼,以及社羣網站上的動態等。 萬一終端裝置因遭竊或遺失落入惡意的第三方手中,可能會發生未授權操作而導致這些個資發生外洩。 盜取網路使用者個資的手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式就是網路釣魚詐騙。 舉例來說,其手法之一就是以釣魚郵件將使用者引導至偽裝成真實購物網站、銀行、信用卡公司或網路服務等之合法登入頁面的假網站(釣魚網站),藉以竊取使用者在該網站所輸入的個資。 除了引導至釣魚網站外,其他還有各種形式的巧妙手法,例如誘導使用者安裝惡意應用程式或要求回覆釣魚郵件。

  • 病毒等惡意軟體(Malware)及非法應用程式,也是資訊外洩的原因之一。
  • 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表示,餐飲業者請消費者填寫的顧客滿意度調查,是餐廳作為改進服務品質的依據,應該無需留下太多個人資料,但調查發現十三件顧客滿意度調查表中,竟有十家要求得填寫五項以上的個資,甚至還有業者要求填寫「學歷」與「服務機構」,意圖令人費解。
  • 而 5.3 億筆資料外洩中,臺灣部分佔了 734,807 筆,香港更高達 2,937,841 筆,中國也有 670,334 筆。
  • BBC報導指出一個叫做「Maktub」的勒索病毒在 2016 年大量散發網路釣魚郵件,警告收件人積欠某企業機構數百英鎊,要求他們點郵件中的連結列印發票,而這個連結會讓電腦感染勒索軟體。
  • 民眾加入網路會員也常被迫填寫個人資料,消基會提醒,消費者不要只是為了算命、玩免費遊戲等娛樂,讓個人資料輕易轉入業者手中,一旦發生糾紛,消費者受害最大。
  • 在2020年第二季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提交的349,641份身份竊盜報告中,有77,684份屬於政府文件或福利詐騙。
  • 但使用者應該注意,一旦給了應用程式越多資訊,出事的後果也會越嚴重。

一旦收到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的作業系統(OS:Windows及Mac、iOS、Android)、應用程式的更新通知應立即進行更新,保持在最新的狀態下。 惡意軟體及非法應用程式會針對作業系統的資安漏洞進行攻擊,最基本的防護方法就是迅速地進行更新。 疫情爆發期間駭客用COVID-19威脅作為誘餌,利用上述的網路釣魚策略來感染你的電腦或竊取身份資料。

字號外洩: 相關文章:

但簡宏偉說,實聯制只是疫調的輔助,並非唯一依據,業者或場館應講清楚,為什麼需要留身分證字號等個人隱私資料,以他個人想法,建議不要。 民眾若對填寫相關資料有疑慮,應要求業者說明蒐集資料目的和必要性。 在實聯指引還沒出爐前,有些業者以現有表單要求民眾填寫姓名、地址、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等資料,甚至直接登錄為「會員」,做行銷、廣告利用。 在指引出爐後,類似情形減少,但仍有業者要求民眾填寫詳細資料,無視指引明確指出應符合最少侵害原則。 民眾李先生帶小孩到北市某場館參觀,主辦單位要求他在公開的名冊上詳細寫出身分證字號、姓名、聯絡電話等資訊。 但他趕著入場參觀,把資料填好填滿入場,事後才警覺為什麼需要填這麼多資料。

以你的名義購買昂貴物品(如新手錶或電視機)用於犯罪轉賣。 簡宏偉說,實聯制可以協助疫情調查,但並非唯一的資料,只是輔助性質,決定是實聯而不是實名,就是希望民眾不需要留太多資料,只要能聯絡上即可。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訊組長簡宏偉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防疫人員執行疫情調查遇到一些困境,推動實聯制是預作準備,萬一將來又有感染狀況發生,可以透過實聯制找得到人。 臺積電分紅獎金近期出爐,有臺積電員工便在社羣平臺上分享收到的超大包分紅,他透露自己年資只有8個月,是31職等工程師,而分紅領到3.8個月,等於是可領超過44個月,另外他還補充「工作到現在還沒加班過」,但也有臺積電員工表示該數字不可能,應該是計算錯誤。 字號外洩 中職昨天舉行年度頒獎典禮,樂天桃猿林立擊敗隊友黃子鵬、中信兄弟德保拉拿下年度最有價值球員,也成為史上首位二壘手獲此殊榮,此外,本季他還拿下安打王、打點王、打擊王及最佳九人二壘手獎,個人獲5獎成為最大贏家。 洪榮宏即將在12月10日於臺北小巨蛋舉辦演唱會,今(30)日一早現身臺北小巨蛋捐血,號召民眾一起挺醫護。

字號外洩: 首波三倍券「信用卡方案」出爐 千元首刷禮最吸睛

當使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或LINE等社羣網站時,您可能會誤以為只有在朋友間分享,而導致過度公開個人資料。 但是,您在網路上公開的個資可能被不特定多數的外人瀏覽。 這些人之中也存在專門收集資訊的第三方,會將資料用於犯罪用途,或賣給惡質的個資名單業者。 因為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封城期間有更多使用者湧向電子商務網站,使得網頁卡號側錄相關的事件在三月增加了26%。 防疫實聯制,有場館要求民眾刷身分證或填姓名、身分證字號、地址。

顏先生聯想到去年10月,知名ktv疑似遭入侵時,不少消費者個資因此外洩,他也被詐騙集團騙到了身分證照片,他們先是會自稱ktv工作人員,清楚知道顧客身分字號以及消費日期,核對個資來取信顧客謊稱消費記錄異常,要求顧客提供證件和存摺照片。 資料外洩事故一般指資料使用者持有的個人資料懷疑外洩,令此等資料承受遺失或未獲準許的或意外的查閱、處理、刪除或使用的風險。 (更新:蝦皮修復完畢)電商平臺蝦皮購物今(1)日驚傳大型當機事件,不少用戶發現電腦版網頁當機,打開App也無法傳圖、出貨,也看不到訂單號碼與狀況,讓不少賣家急得跳腳。 據瞭解,蘭迪基金會2008年以來,收容無依、受暴力或家遭變故的兒童及青少年近500名,是北臺灣知名兒少收容安置機構。 藍迪對捐款人田父的指控全否認,稱去年7月接到捐款人電話後,立刻跟桃園警調及社會局通報,也請科技公司加強資安,第一時間就發簡訊通知捐助人。 【Now新聞臺】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有近5億名用戶的電話號碼懷疑外洩,當中包括近300萬名香港用戶的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呼籲用戶提高警惕。

如果你很怕自己是不是這次的苦主,這篇就來告訴你 3 種查詢方式,一鍵即可得知自己的電話號碼有沒有因為這次事件外洩,國內外網站都有。 在防毒軟體/資安應用程式保護之下,可以幫助我們遠離社交工程(social 字號外洩 engineering )詐騙陷阱。 服務業者在資安上的過失、網路攻擊導致惡意存取等原因,也會造成相關資訊洩漏的風險。 病毒等惡意軟體(Malware)及非法應用程式,也是資訊外洩的原因之一。 一旦電腦及智慧型手機遭非法操縱,就可能窺視受害者電腦內的資訊及輸入的內容。

字號外洩: 身份證字號外洩沒關係?已回收

民眾加入網路會員也常被迫填寫個人資料,消基會提醒,消費者不要只是為了算命、玩免費遊戲等娛樂,讓個人資料輕易轉入業者手中,一旦發生糾紛,消費者受害最大。 有惡意的第三方,會使用各種方式取得用戶的個人資訊後,非法使用並進行詐騙等的惡質手段。 一旦朋友及家人、工作相關的通訊錄等的資訊遭洩漏的話,請儘速聯繫相關人士,以防遭到二次傷害。

字號外洩: 文章類別

因此,我們必須在平時就小心運用及管理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個人資料。 另一名民眾王太太也是帶孩子到某場館參加演練活動,入場時被要求刷身分證,但事前沒有說明,同步還要求登記姓名和電話。 她坦言,雖然理解防疫要落實實名制,但不解為什麼需要刷身分證。 臺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平穩,國內防疫措施逐步放寬,但為了防疫目的、備戰未來可能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求,公務機關或私人營業場所應依循實聯制措施指引,記錄來訪民眾聯絡電話等資訊。 田父無奈指出,他因爲兒子遭詐騙後,立刻跟蘭迪查證,並質疑蘭迪為何沒在第一時間通知捐款人,藍迪人員表示,他們有發簡訊通知捐款人,官網也有刊登駭客入侵盜取捐款人資料,及捐款人遭詐騙可跟警方報案。 但田父認為藍迪是公益團體,對捐款人個資有善盡保護的責任,不該向外推卸責任,且態度強硬堅稱自己沒有錯,因此,與藍迪人員發生爭執進而被嗆聲。

字號外洩: 資料外洩事故通報

萬一,一旦遭竊、遺失導致裝置落入惡意的第三方的手裡,那麼這些資訊恐遭非法操作導致外洩。 網路釣魚詐騙是竊取個資的經典手法,通常是利用假的郵件誘導至偽裝的銀行、信用卡公司、網路服務等正規的登入頁面,並騙取用戶輸入資訊。 除了誘導至釣魚詐騙網站以外,還會誘騙安裝非法應用程式,回覆假郵件等各式各樣的手段。 病毒等惡意軟體或惡意應用程式的未授權操作,也是讓個資外洩的原因之一。 透過電腦或智慧型手機之未授權操作,可能會導致儲存資訊或輸入內容被監視,或裝置上的相機及麥克風等功能被用來竊取資訊。

字號外洩: 惡意軟體或惡意應用程式的未授權操作

在2020年第二季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提交的349,641份身份竊盜報告中,有77,684份屬於政府文件或福利詐騙。 Cybernews與該名黑客聯絡,獲得近2000個美國及英國用戶的電話號碼作為樣本,調查後證實的確是WhatsApp用戶。 黑客未有說明如何取得資料,僅保證所有電話號碼都是WhatsApp活躍用戶。

字號外洩: 中國32歲男子夢見自己跟親姊亂倫!午睡起牀「覺得噁心」竟拿刀猛砍她

他們經常會冒充成值得信賴的機構/官員,電子郵件內可能聲稱有關於疫情或疫苗的新資訊。 其他詐騙手法包括出售假冒或不存在的抵抗感染用醫療或其他產品,並在過程中收集你的信用卡資訊。 今年三月,國際刑警組織查獲了34,000件偽造的COVID產品,如口罩和價值1400萬美元的潛在危險藥品。 幾天前 Facebook 被爆出 5.3 億筆全球用戶資料外洩事件,其中臺灣用戶數量超過 70 萬筆,可說讓很多用戶都非常擔心。

字號外洩: 服務業者的過失或網路攻擊

連結公共Wi-Fi使用服務或網站時,請慎選即便資訊遭竊亦無風險的服務或網站,建議使用VPN(虛擬私人網路:Virtual Private Network)可以防止通訊內容遭偷窺。 雖說現今網路無論是對於工作還是私人生活都是相當便利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只要一步錯就有可能曝露在資訊外洩的風險裡。 請確實地做到 5個基本的對策,讓我們更安心更安全地使用網路的服務。 字號外洩 字號外洩2025 如果這些資訊落到惡意的第三方手中,可能會發生隱私受到侵害、財物損失、被他人假冒、被跟蹤或脅迫等情況。

BBC報導指出一個叫做「Maktub」的勒索病毒在 2016 年大量散發網路釣魚郵件,警告收件人積欠某企業機構數百英鎊,要求他們點郵件中的連結列印發票,而這個連結會讓電腦感染勒索軟體。 有些網路釣魚郵件還冒名專門輔導更生人或監獄受刑人的慈善機構。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網路釣魚(Phishing)郵件內容當中不僅寫出了收件人的姓名,還附上了受害人的地址。 包含 BBC 的工作人員在內,都發現這些地址的正確性頗高。 BBC報導指出一個叫做「Maktub」的勒索病毒 在 2016 年大量散發網路釣魚郵件,警告收件人積欠某企業機構數百英鎊,要求他們點郵件中的連結列印發票,而這個連結會讓電腦感染勒索軟體。 一旦懷疑感染上病毒或連結至網路釣魚詐騙網站,請向資安廠商或是通訊業者進行諮詢。

字號外洩: 身分證字號外洩

不過,受訪者卻認為它只值 55.70 字號外洩 美元,略低於密碼和醫療紀錄。 健康狀況對美國人比對歐洲人更有價值,這可能是因為美國的醫療記錄當中含有許多個人相關資料,包括社會安全號碼在內。 我某天有接到詐騙集團的電話,對方正確的講出我的姓名和身份證字號,因為都正確故他之後所說的話我起初都信以為真,後來經過電話求證才知是假的…. 除了假冒合法網路服務的網路釣魚詐騙之外,我們還必須留意假冒熟人身分的電子郵件或貼文。

字號外洩: 網路釣魚攻擊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電腦或智慧型手機時,個人資料究竟是如何外洩出去的呢? 此外,王太太5月投訴某飯店,更被櫃臺人員要求簽名且留下身分證字號,「保證」沒有欺騙業者,沒有罹患武漢肺炎、沒有隱匿旅遊史,否則要求償,更讓人覺得不解。 藍迪基金會接受本刊查證表示,自己也是被害人,已經跟警方報案。 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表示,餐飲業者請消費者填寫的顧客滿意度調查,是餐廳作為改進服務品質的依據,應該無需留下太多個人資料,但調查發現十三件顧客滿意度調查表中,竟有十家要求得填寫五項以上的個資,甚至還有業者要求填寫「學歷」與「服務機構」,意圖令人費解。 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遊開雄說,通信販賣業者「ORBIS(六月號)」和「Unimall統一購物便(六月號)」,要求消費者留下身分證字號;而大賣場「愛買」和「大潤發」更要求消費者在抽獎券上留下身分證字號及地址。 〔記者林嘉琪、楊雅民、林欣若/綜合報導〕去餐廳喫個飯,勾選消費滿意度問卷,居然得填七項個人資料;大賣場的抽獎券上得寫下身分證字號及地址。

字號外洩: 護照號碼 外 洩 會 怎樣

密碼請設定第三方難以猜測的隨機組合的英數字及符號,在其他不同的服務上請設定不同的密碼。 同時,如果使用多數服務的話,推薦您使用密碼管理軟體,例如「趨勢科技密碼管理通」。 而且,如果可以使用的話請設定類似動態密碼(OTP)兩步驟驗證(多因素驗證)。 分享無線網路使用上雖然很方便,如果沒有採取適當的安全防護對策,很容易就會發生通訊內容被監視的風險。 此外,也有創造與公共Wi-Fi相似名稱的假熱點,讓您在不知情下登入以竊取個資的犯罪手法。

字號外洩: 亂象百出!防疫實聯制刷身分證 民眾個資恐外洩

日前他錄節目時,在節目上與張文綺發生衝突,怒罵對方「不尊重人」,今天受訪談起此事,他還原當天事發… 日本人對個人資料的價值認知與美國人及歐洲人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婚姻狀況,日本人認為這項資料值 12.70 美元,遠高於其他兩地。 住家地址對歐洲人的價值與世界其他國家有很大差異,歐洲人認為這項資料大約只有 5 美元的價值,遠低於美國和日本。 個人所在位置對美國人來說比對日本人和歐洲人更有價值,這項差異或許反映出美國民眾很擔心歹徒知道他們的所在地點。

字號外洩: 文章分類

使用 wi-fi無線上網雖方便,但如果沒有恰當的保護對策的話,則通訊內容遭偷窺的風險將會提高。 一旦連上名稱類似公共Wi-Fi的假連結熱點,風險就更大了。 信用卡資料對美國人和日本人比對歐洲人更來得值錢,這可能是因為歐洲長久以來都是使用 EMV 晶片卡 (具有晶片和 PIN 碼雙重保障)。 雖然法例沒有規定資料使用者就他們持有的個人資料的外洩事故通知公署,但公署建議資料使用者作出通報,以妥善處理有關事故。 你可在提交資料外洩事故通報前,參考本署的「資料外洩事故的處理及通報指引」。 目的是為了竊取你的身份資料,並用你的名義申請政府緊急紓困資金。

字號外洩: 身分證字號生日外洩

簡宏偉說,蒐集資料的機關、場所負有資料保護義務,若沒有善盡保護責任,也有違法之虞。 如有些業者用電子表單蒐集個資,卻沒注意線上閱覽權限,導致個資在網路外洩;使用APP蒐集個資,但沒考慮資安系統是否經驗證、資料存放是否安全等。 又如民眾在紙本流資料,但大家填在同一本冊子裡,後人可檢閱前人留下的資訊,也有外洩風險。 於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內儲存著通訊錄、照片及影片、檔案、瀏覽器中紀錄著各個服務所需的帳號及密碼、社羣網站內的往來談話等龐大的資訊內容。

字號外洩: 相關文章:

使用Password及Passcode、生物識別身份驗證等的方式上鎖,避免使用生日及姓名等容易猜測的內容。 使用Facebook及Instagram、Twitter、LINE等社羣網站時,會產生以為只有朋友圈纔看得到的錯覺,一不小心就會過度分享。 其實,公開在網路上的資訊有可能遭特定人士刻意蒐集,甚至將資訊販賣給犯罪集團。 社會安全號碼是美國特有的制度 (作用相當於身分證號碼,不過日本也將開始推行類似的版本)。

查閱或改正該等資料,可用書面向保障資料主任提出,地址為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48號大新金融中心12樓。 我原訂2/27搭華航至東京(線上刷卡元大)因病毒擴散快~於事在2/20自費改期(線上更改刷卡臺… 消費者報導雜誌社徐則鈺提醒業者,如果因為疏失,導致個資流出讓當事人受害,業者要負損害貼償責任,提醒業者要在有效監督下確認資料銷毀。

字號外洩: 新聞留言

如果遇到「收到的信用卡帳單有不明的交易明細」、「網路上的服務遭不明人士竊取」「接到沒有註冊過的企業的聯繫」等具體的被害內容,資訊遭洩漏的成分極大。 為了防止災害擴大,請聯繫警察局或消費者保護基金會,確認處理方式。 字號外洩2025 截至目前為止發生的使用者相關資料外流事件,都是因為服務業者在安全防護上的過失或內部犯罪,還有網路攻擊的非法存取等原因所導致。

有些開發廠商會向使用者索取與遊戲無關的資料,例如要求使用者連結他們的社羣網路帳號,好將相關動態資訊分享給他們的朋友。 但使用者應該注意,一旦給了應用程式越多資訊,出事的後果也會越嚴重。 有些業者或場館認為,留民眾身分證字號是為了核實,確保民眾不是填假資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