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2025介紹!(震驚真相)

「般若」,意譯為慧、智慧、明,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羅蜜多」,又作波羅蜜,意譯為彼岸、度無極、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的此岸而至涅槃解脫的彼岸;「般若波羅蜜多」,意譯為「智慧到彼岸」。 經中說菩薩為到達彼岸,必須修六種行(或十種行),亦即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 其中般若波羅蜜(智慧波羅蜜),為「諸佛之母」,是其他五波羅蜜的根本,居於最重要的地位。 此經主旨在闡明萬事萬物都出於「因緣和合」,故其「自性本空」,因而後世也稱「空經」。

善現又說般若修行甚難,如修虛空都無所有、無可施設等。 又爲帝釋說護持般若人如護虛空,菩薩修行般若雖知諸法如幻而亦不執爲幻等。 二、《學觀品》,佛知大衆都來集會,對舍利子說般若波羅蜜的學、修,謂當圓滿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乃至大慈悲喜捨等無量佛法,以無所得爲方便,而無住無著。 世出世法、有漏無漏、有爲無爲等皆不可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1卷-第200卷)

《大智度論》詮釋,代表由文字、語言等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輪迴苦海,到達不生不滅的究竟解脫的境界。 三十六、《著不著相品》,又爲說菩薩以有所得爲方便的不能證得實相般若,以無所得爲方便的得證實相般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2025 善現又爲舍利子及帝釋分別執著不執著相等,佛加以印可,更說其微細相,顯示般若甚深無性無作不可得等。

  • 三十七、《説般若相品》,時三千大千世界諸天由佛的神力各見千佛宣説般若,各見請説的上首善現,問難的上首帝釋。
  • 不管是過去、現在成佛、還是未來即將成佛的眾菩薩,都是依照這些修行菩薩道的方法求得智慧,得到至高無上的正等正覺。
  • 菩提流支於北魏永平二年(509)譯出《金剛般若經》1卷(相當此經的第九會)。
  • 東晉道安在襄陽講《放光般若經》,並撰制註解文記,發揚此經奧義。

最後六會,依次談六度(即六波羅密多)。 全經文辭典雅暢達,也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學作品。 「復次,善現!八十隨好者,謂如來指爪狹長薄潤,光潔鮮淨如花赤銅,是為第一。如來手足指圓纖長,[月+庸]直柔軟節骨不現,是為第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T05n0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1卷-第200卷)

併為説菩薩的四攝,及離我法等見着修行般若、速得圓滿等。 又般若是大寶聚、清淨聚,受持讀誦書寫宣説般若的功德,乃至佛滅度後般若當盛行於東南、漸傳至東北方等。 二、《學觀品》,佛知大眾都來集會,對舍利子説般若波羅蜜的學、修,謂當圓滿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乃至大慈悲喜捨等無量佛法,以無所得為方便,而無住無著。 世出世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皆不可得。 如是菩薩智慧超勝二乘,為真福田。

三十、《校量功德品》,分別校量般若的功德。 以般若故有一切勝因勝果及菩薩,菩薩所有方便善巧皆以般若增長,依此成就一切功德勝利。 時外道惡魔欲來尋求佛的過失,帝釋唸誦般若使外魔退卻。 佛又爲慶喜說般若於一切法爲尊爲導,以無二無生無所得爲方便修習六度等迴向一切智智。 並說般若及般若供養乃至流佈等功德,及較量書寫施他等種種功德,而勸以無所得慧和巧妙文義宣說六度,並分別有所得相似般若和無所得的真正般若行六度等的區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KR6c000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 (T@YUAN)

更能瞭解前往彼岸之路是四通八達的,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菩薩道。 三十五、《贊清淨品》,又為舍利子説如是清淨的甚深意義,清淨般若於一切法無所執受等。 三十四、《難信解品》,又為説不勤精進、未種善根、具不善根為惡知識所攝受的人,於甚深般若難信難解。 由於諸法非解非縛,以無所有性為自性、諸法清淨與果清淨、般若清淨、一切智清淨乃至見清淨無二無別無壞無斷、無不淨不相應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本經是《大品般若經》的別生經,取自〈習應品〉和〈勸持品〉,作為《大般若經》的精要而集出,無序分與流通分。 與《金剛經》並為通行最廣的般若經。 ),大乘佛教經典,為宣說「諸法空相」之義的般若類經典彙編,並廣述菩薩道,由唐朝玄奘法師譯出,共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第五百七十二卷 (寬謙法師講經版)

至龍朔三年冬十月二十三日譯成為六百卷,分十六會。 其中前代已有譯本而由奘加以重譯或改譯的有六會,即第二會舊有西晉無羅叉譯二十卷本《放光般若經》、竺法護譯二十卷本《光贊經》、姚秦鳩摩羅什譯二十七卷本《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種,而重譯為七十八卷。 第四會舊有後漢支婁迦讖譯十卷本《道行般若經》、吳支謙譯六卷本《大明度經》,苻秦曇摩蜱共竺佛念譯五卷本《摩訶般若鈔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十卷本《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四種,而重譯為十八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二卷(寬謙法師講經版) (7.9折)

600卷,包括般若系16種經典(即十六會)。 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和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的基本思想,大概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其他各會是在以後幾個世紀中成書的。 一般認為最早出現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廣為流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二卷(寬謙法師講經版)

可見此經在大乘佛教中影響之深遠。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中觀派創始人龍樹曾疏釋此經而撰成《大智度論》,以闡述此經所顯性空實相之理。 而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的彌勒,相傳也總攝此經之義而撰成《現觀莊嚴論》,以闡述此經所示實踐行證之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二卷(寬謙法師講經版)(精裝)

此經宣稱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無二。 它作為大乘佛教的基礎理論,被稱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 其中心思想在於説明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 性空,指佛所説的一切法(即一切現象)都沒有實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雖然自性空,但並非虛無,假有的現象仍是存在的。 認為世俗認識的一切對象,均屬“因緣和合”,假而不實;唯有通過“般若”對世俗認識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達到覺悟解脫。 另外,此經認為佛陀有真身和法身之分,法身也就是信仰者追求的最高真理或真如,人們通過修行的六種方法(六度),可以獲得解脫。

此時吉州刺史向道信禪師叩首請問破賊的方法,禪師便教導城內的百姓稱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城中羣眾便一心真誠的持誦。 就在大眾同聲稱誦「摩訶般若波羅蜜」不多久,城外的賊兵,彷佛看見城牆的四角站滿了巨人、金剛力士,威猛無比,賊兵個個驚駭不已,要求停戰,最後紛紛四散。 般若(prajñā)直譯為「慧」,波羅蜜多(pāramitā)是菩薩成就無上究竟菩提的根本資糧,「般若波羅蜜」為其中一種,是徹知空性,了達無我的波羅蜜。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商品搜尋結果共 302 筆

猶如西方極樂世界,佛光輝映三千大千物類,虛空皆同金色,十方各等殑伽河沙諸佛世界亦復如是。 佛以神力現本色身,令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悉睹見。 爾時,世尊不起本座,復入師子遊戲等持,現神通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變動,謂:動、極動、等極動,湧、極湧、等極湧,震、極震、等極震,擊、極擊、等極擊,吼、極吼、等極吼,爆、極爆、等極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二卷【寬謙法師講經版】 – Ebook

如是菩薩智慧超勝二乘,爲真福田。 最早傳入中國的大乘般若經是東漢竺佛朔與支婁迦讖譯出的《般若道行品經》(後題《道行般若經》)10卷(相當此經第四會),世稱“小品般若”。 旋有三國吳支謙重譯成《大明度無極經》(原題《明度經》)6卷,康僧會別譯成《吳品經》5卷(今佚)。 另有竺法護譯成《光贊般若波羅蜜經》10卷;朱士行西行求得二萬頌大品般若梵本,由無羅叉等譯成《放光般若波羅蜜經》20卷(相當於此經的第二會)。

奘以唐京事務煩多,《般若》部帙巨大,須要在僻靜的地方專志宣譯。 他的上首弟子大乘光、大乘欽、嘉尚等在場筆受。 玄奘譯時每慮無常,經常勉勵諸人努力加勤,莫辭勞苦。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因為他沒有什麼可以得到,他也不可能再得到什麼;一切只是他自己,他只能得到他自己,不可能再得到任何外在的東西,也沒有任何的外在,所以全證法性,歸無所得。

十、《般若行相品》,說菩薩於修行般若,觀察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由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故。 又般若及一切法離相,亦離自性,無所取,名於一切無所取著,三摩地,無得無爲,名畢竟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七、《教誡教授品》,佛令善現爲諸菩薩說般若的相應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世界珍貴遺產國寶級善本古籍)(大)

併爲說菩薩的四攝,及離我法等見着修行般若、速得圓滿等。 又般若是大寶聚、清淨聚,受持讀誦書寫宣說般若的功德,乃至佛滅度後般若當盛行於東南、漸傳至東北方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相和般若思想的經典, 又稱《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 本經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為一切法實相教理,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加以濃縮後成為二百餘字的極精簡經典, 因此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常被認為是可以與般若經類的《金剛經》相互詮釋。

佛更為説般若是一切咒王,於我及法雖無有所得,而能使自他得大饒益等。 二十四、《受教品》,更為舍利子説甚深般若在住不退地菩薩和已見諦的聲聞等人能信受。 般若教中廣説三乘法,於我、法等以無所得為方便,由內、外空故乃至無自性空故等義。 二十、《無生品》,善現又説菩薩修行般若,觀我、人、諸法乃至如來法無生,畢竟淨故,併為舍利子廣解其義。 十八、《無所得品》,善現説菩薩、般若都畢竟不生,無所有、不可得,菩薩但有假名,諸法也無自性,離畢竟不生,也無菩薩能行菩提等。 十五、《辨大乘品》,佛更為善現解説六度二十空等大乘相,及發趣大乘的十地的行業,觀一切法無所有,以無所得為方便,出三界生死,至一切智智,利樂有情至無盡際等。

般若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根本,一切佛法之淵源,故又稱第一波羅蜜,是為「諸佛之母」(諸佛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波羅蜜)。 三十二、《贊般若品》,舍利子廣贊般若,佛爲說一切善法皆由般若出現。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舍利子更爲帝釋說般若殊勝,五度如盲,般若如導。 佛更爲舍利子說菩薩應引發般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故。 更爲善現說菩薩信般若則不信色等諸法,觀一切法不可得故。 善現領解,因說菩薩般若名大波羅蜜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經

般若教中廣說三乘法,於我、法等以無所得爲方便,由內、外空故乃至無自性空故等義。 十八、《無所得品》,善現說菩薩、般若都畢竟不生,無所有、不可得,菩薩但有假名,諸法也無自性,離畢竟不生,也無菩薩能行菩提等。 此經宣稱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無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2025 它作爲大乘佛教的基礎理論,被稱爲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 其中心思想在於說明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 性空,指佛所說的一切法(即一切現象)都沒有實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雖然自性空,但並非虛無,假有的現象仍是存在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其實,「八部般若」的前七部,偈頌多少與次第,都與『大般若經』十六會中的前七會相合。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第八部三百偈的,是十六會中「能斷金剛分」第九。 以「八部般若」比對『大般若經』的前十會,缺第八「那伽室利分」,第十「理趣般若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商品說明、商品評價、問與答、購買人次

三十一、《隨喜迴向品》,彌勒與善現論說菩薩隨喜有情的福業,迴向菩提,以無得爲方便,超勝異生、二乘,於所緣事及一切法皆不取相,而能發起隨喜迴向無上菩提。 善現又承彌勒的意旨,爲帝釋說新學菩薩修善根迴向,與隨喜行諸福業等的無得無相方便。 彌勒又和善現問答菩薩不取相而能隨喜迴向等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乘正宗分第三

「勸誡品第十四」為曼殊室利菩薩請問佛陀,聽聞如是甚深般若經典,能啟信受持而不毀謗,可成就何等功德? 佛陀答覆所致功德不可稱計,諸多殊勝善法皆從般若生,並以四大部洲的眾生為例說明。 第五百七十二卷是佛陀與曼殊室利菩薩、善思菩薩、最勝天王、有賢德天子、珊覩史多天王的問答和討論,以修行者的願力、德性和修行法門為主題。 佛陀對弟子宣說菩薩事蹟和功德,也開放互相討論。 全經文特別提出佛教名相予以註釋,並白話翻譯全文。 三十二、《贊般若品》,舍利子廣贊般若,佛為説一切善法皆由般若出現。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三百九十七:唐人小楷(簡體書)

不花時間只求消滅自身痛苦的知識,也不會心存冀望自我有任何所得(拋棄我執)。 當心裡沒有私心在替自己圖謀任何所得之故,自然可以成就利他度人為眾生而覺悟之菩薩果位。 看透真理當了菩薩擁有智慧,就沒有十二因緣起源的「無明」,不會無知愚蠢陷入困擾,也因通達智慧,不斷學習,所以智慧永無止盡、不會消失。 而因有智慧判斷脫離輪迴,所以十二因緣一直到最後的「老死」就都不再出現,也因如來藏永存(西洋說:靈魂不滅),不會因反覆輪迴不斷發生「老死」無窮無盡。 「陀羅尼品第十三」為曼殊室利菩薩及寂靜慧菩薩共同討論,菩薩得到如是眾法不入陀羅尼門,則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致使大地諸山皆振動,天上下起了花雨。 佛陀也說了過去寶月佛的時候,有一位寶功德菩薩,擁有大辯才,這位菩薩也就是現在的寂靜慧菩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