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煜法師11大著數2025!(持續更新)

但如果一定要問功夫的話,當然以「不覺不受」纔是真功夫。 故如有任何覺受,都是從有心中得;而既有心,即非最高境界。 如在觀念上,我們已接受:痛是好事。

  • 明清後更被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
  • 對於這種痛,有何有效的對治辦法嗎?
  • 但如有一天,想戒煙了,他才會發覺煙癮的力量有多狂暴。
  • 但如果一定要問功夫的話,當然以「不覺不受」纔是真功夫。
  • 所以雖只傻傻地昏沈在那裡,還是有代價的。
  • 那麼在熬忍時,至少心能不矛盾。
  • 其次,從一部位的悶痛到集中於某一點的刺痛

越現形的多;而現形處,反纔是關鍵處,轉機處。 這時我們除了心裡明白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堅持到底. 腿痛要繼續坐,坐到不痛;心煩要繼續坐,坐到不煩。 如此日積月累,即使短時間不覺得自己有進步;但長時間下來,半年或一年以上,自己或別人都會覺得身心已有改變。 這改變不是坐間的覺受,而是能落實於生活間的觀念與心態─更純熟的觀念,更開拓的心胸。 這本應該是我第一本比較完整讀完的佛教經典。

果煜法師: 煩惱不斷,無非就是沒有智慧

那麼在熬忍時,至少心能不矛盾。 而心不矛盾者,即雖痛而不苦也。 痛和苦,其實是兩回事:痛是身體痛,苦是心理苦。

修行後,必白天事事如意,晚上夜夢安詳。 於是以種種順遂,來肯定學佛的進步,或修行的成就。 果煜法師2025 下面又有一個對句,曰「柳暗花明又一村」。

果煜法師: 果煜法師文集 :不以覺受論功夫

以道心不夠,方法不牢,故昏沈也。 果煜法師 既覺受好,未必進步;覺受壞,也未必退步。 既修行,則不必太計較於功德。

  • 反之,當從逆境而消除我們的業障。
  • 正因為如此,我們纔有「改變」的可能性,纔能夠福慧雙修,了脫生死煩惱。
  • 有些人肩膀會用力,因為結手印,肩膀便不自覺地向後弓或向上聳,這樣便使關節卡緊了。
  • 於是以氣上不了頭部故,頭部乃缺氧;不只打坐時會昏沈,就是平常時也會比較健忘。

◎禪宗最早成立的流派「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濟羣法師跨海講述。 ◎增加重點標題,有系統的分析與講解,讓你深入經典快速上手。 果煜法師 見證佛法進入西方的重要里程碑,直指修道上易犯的錯誤和迷思,佛教徒修行的最佳指引!

果煜法師: 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很多時候雖覺得已無路可走,可是若我們堅持下去的話,竟然發覺別有洞天府地。 於是從「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閒雅,這中間怎麼過渡的呢? 就是要堅持以『不以覺受論功夫』的觀念. 最後,才能否極泰來,而突破山窮水盡的關卡。

果煜法師: 佛教徒的飲食觀

這也就說,我覺得打坐其實也沒什麼祕訣,非必倚賴善知識。 幫助你在業障現形時,繼續打坐而已。 果煜法師 我們不要想:善知識能幫我消業障,甚至能代替我背業障! 但觀念正確的人,纔有辦法消業障;若觀念不正確,舊的業障還未消了,又染上很多新的業障。

果煜法師: 修行,是從「修不行」開始的

物理學教授蘇懿賢以白話科普,帶你進入佛法世界,看見宇宙真相。 用文字、名相來譬喻佛法,只會陷入五里迷霧。 ◎結合物理學專業與學佛心得,以科學語言詮釋佛法,白話易懂,茅塞頓開。 ◎科學只揭開宇宙冰山一角,佛法還可以做為指引科學發展的明燈。 迷惑與不滿,希望與恐懼的原因,只有一個: 看不清事物的真相。 中觀就是深觀,用智慧之眼辨證萬物的存在。

果煜法師: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比如錢賺得很多,可能連道心都被賺走了。 或者人緣很好,眷屬圍繞;於是能用功修行的時間,就更少也。 富貴在世間人看來,是求之不得的順境,可是就學佛而言,卻反是逆境也。 果煜法師早年研讀《楞嚴經》時也曾輾轉難明,講經時融入許多個人的修正經驗。 本書中,果煜法師透過最白話易懂、最貼近現代人心的用語,佐以妙語如珠的生動比喻講述經文,是讀者一探此重要典籍之智慧、奧祕不容錯過的版本。

果煜法師: BOOK☆WALKER 臺灣漫讀 / 電子書平臺

當今學「禪」的風氣頗盛;然很多人,或以為只要能盤腿打坐便是禪,或以為唯有「參話頭」纔是禪。 事實上,沒有特別的原因我大概也不會重講。 各位知道我講經的習慣,一部經講過後就放下了,很少再重講的。 我最初講《中觀》時,是按著原來的次第講的──即第一講〈觀因緣品〉、第二講〈觀去來品〉,順著原來的次第一品一品往下講。 講完之後在整理文字稿時,卻對原來講的章節次第不太認同,為什麼不太認同? 第一講〈觀因緣品〉,因為這是總論,即無可厚非。

果煜法師: 商品清單共有1本

根據臺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 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在戰爭、傷害與天災人禍頻傳的惡劣時代裡,透過尊者講解《佛子行三十七頌》,領會教理、持久修行,將私心轉為慈悲,感受內心的平靜,促使後世安樂。 十九世紀以實修而達到最究竟了悟的偉大行者 一百多篇故事,帶你一窺兩百年前巴楚仁波切智慧謙和、堅忍不屈、促狹淘氣、慈悲憐憫的各種真實面貌。

果煜法師: 佛教認為一切現象「緣起性空」緣起緣滅這個道理人人都聽過,但甚麼是「空性」?它是空的?還是圓的?為什麼證悟空性者能了脫生死煩惱?

但也不盡其然,因為大部分的講經方式,都是平鋪直敘的,故較好理會。 而中觀的講法都是用「立、破」的方式──先立再破,有的人被破來破去,還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對於「立、破」的研習方式,各位還要慢慢適應。 果煜法師2025 尤其,各位之中也有些是生面孔,也許看過我的文章、聽過我的MP3,但在適應上可能比熟面孔還要辛苦一點。

果煜法師: 因為您查詢了關鍵字: 果煜法師,推薦您可能感興趣的商品

真修行絕不是今天很快樂,明天更快樂,越修越快樂。 如果真是這樣子的話,我們也用不著拖到今天還來打坐,當早就成佛了。 以能在順境中繼續修行,何足為奇? 反之,在逆境裡能繼續用功,纔是難能可貴。

果煜法師: 出版社訂閱

(然此病,用西醫的方法,未必檢查得出。)然何以未坐前,不痛呢? 因未坐前,脈雖不通,氣亦不足,故氣還不得衝擊於不通處;故雖不通,還不會覺得痛。 而禪坐者,以氣漸養足故;欲從不通處而疏通也,所以才會覺得痛。 因此痛的現象,既表示我的氣養足了,也表示彼病正在調理當中─等調理過後,非唯不痛,並且病乃痊瘉也。 所以既非不痛,纔是正常的;(有時候,若痛到極點,反變成麻木不仁也。)也非痛,即是不利者。 但是我們要知道:世間的順境,往往是學佛的逆境。

不要用任何方法來對抗痠痛,因為既有對立的心,便不可能放鬆。 當你能認識生起的心相,以及心相的本質,就能如… 打坐或會有浮光掠影的現象,有好的感受,或異樣的光采,其實這些都是瞎貓碰到老鼠,沒來得及抓緊它,它就溜掉了。 很多人都是這個樣子,才開始高興,它就沒有了;有人很在意自己打坐是在什麼境界?

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繼續坐而已! 因為我們要知道,何以必打坐三十分鐘或一小時後,才會覺得痛? 這即表示我們必經過三十分鐘,甚至一小時的禪坐後,才得把氣養足,所以才會痛。

果煜法師: 【搜尋「果煜法師」的人,同時也搜尋……】依空法師

其實,初學者都是這樣的,或者昏沉,或者散亂;但坐得好壞,那是別人的事,你不要受他影響。 另外在這裡打坐,可沒有在家裡舒服習慣。 果煜法師2025 雖修行不一定要喫苦,但要能對治我們的習氣。

死亡離不開每一個瞬間,也發生在每一個當下。 本書涵蓋了那爛陀傳統的基本主題,佛教的生命觀、歷史、修行所必需的內在工具,以及佛法在世間的應用。 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其他佛教傳統的教法,並與科學、媒體、政治等多元領域對話,為學佛者提供更為寬廣的觀點。 故事從明就仁波切的溜出自己寺院的大門,朝向未知旅程的那晚開始。 此舉的動機是想要拋開界定其人生的各種頭銜和地位,並探索自己存在的最深層、最隱藏面向。 依「數、隨、止、觀、還、淨」六門,步步趨入禪法的精髓!

以上公案乃昭示我們:業障有窮盡,道心無窮時;以無窮對有窮,何不功到垂成? 前面一直在說業障現形故,身體會有痠、痛、痲等種種覺受,甚至心裡也會有貪、瞋、慢等種種反應。 然不管怎麼說,對一個修行者而言,業障總是有窮盡的─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 而我們的道心卻是無窮的─以不變應萬變。

如自己還沒把握,不妨尋善知識或同參道友來共開導勸勉。 必將問題真正消除放下,才能安心用功。 智慧是從平靜的覺知中產生, 如果我們不持戒、修定,以增長心的力量, 即使讀完整部大藏經,也無法擁有真正的智慧。 世間宗教信仰都提倡慈悲大愛,但佛教不只講慈悲,最重要的是講「緣起性空」:一切隨因緣生、亦隨因緣滅,故沒有獨立的自性可言。 正因為如此,我們纔有「改變」的可能性,纔能夠福慧雙修,了脫生死煩惱。 因此,修行是從「修不行」開始的。

果煜法師: 商品清單共有1本

有主題者,比如股票下跌了,我怎麼處理呢? 果煜法師 或者孩子的功課不好,應如何加強? 於是以牽掛放不下故,既白天晚上都在想這問題,也打坐時還撩繞不去。

故修行若有進步,必是從「不行」中得到的。 事實上,逆境不唯是逆境,有時逆境反纔是轉機的關鍵。 果煜法師 轉不過,就得靠正確的觀念也。 所以對於一個真學禪的人,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就是越修行,業障越現形的快.

果煜法師: 煩惱不斷,無非就是沒有智慧

慧可禪師思忖良久,對曰:「覓心了不可得。」這「良久」是什麼意思? 慧可禪師想了又想,本來很多人都認為很簡單,因每個人都自認為有心。 但真問到你:心在哪裡時,就張口結舌,答不出心在哪裡? 因為,既眼耳鼻舌身都不是,受想行識也不是……想來想去,竟沒有一個是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