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日,法鼓山舉辦第二任方丈接位大典,由長得像「彌勒尊者」的果東法師以黑馬之姿崛起。 此次遴選方式由僧團推選五人,再由聖嚴法師圈選其中一人,聖嚴法師指出,果東法師雖不是最優秀的人才,卻是最恰當的人選。 「你的佛國淨土是甚麼?要接引度化哪一類眾生呢?」是學員們在《法華經與改變的力量》課程之後需要深思的問題。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 法師並期勉學員回家做功課,開始思索、架構自身的佛國淨土,包括佛名、國名、國土情形、佛的壽命長短、正法與像法時期及想要救度的對象。 先發願,並且起而實踐,才能產生力量,修行才會有方向。
- 除了眾生必定成佛,另一個概念「包容」包含三個層次:隨喜功德、隨緣消舊業及來生緣,第三個層次「來生緣」是最難的,對方恩將仇報時,還能原諒包容他,這便是廣結善緣。
- 全經共二十八品近七萬字,是大乘佛教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
- 法鼓山弘化推廣負責人,專精法會儀軌與行門教理的研究。
- 行事曆上所列的法會、課程等各項活動,將會配合防疫政策而進行調整,各項最新消息請查閱法鼓山及各分支道場官網。
- 「法鼓講堂」為了照顧一些不能去現場聽講的人,安排了youtube直播,而且直播後,還會轉成影片在youtube上供更多人觀看。
架設佛國淨土即是斷塵沙惑,想讓度化的眾生離苦得樂,必須清楚佛陀的藥方,對症下藥。 此次講座盛況空前,第一個週末吸引了超過百位信眾前來聆聽,由於目前新冠病毒全球疫情緊繃,為避免羣聚感染,第二個週末課程改為網絡直播,用不同的方式護念大家修學佛法的願心。 除了眾生必定成佛,另一個概念「包容」包含三個層次:隨喜功德、隨緣消舊業及來生緣,第三個層次「來生緣」是最難的,對方恩將仇報時,還能原諒包容他,這便是廣結善緣。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 佛學資料.智慧庫
歡迎您一起聽經聞法,為自己的現在與未來點上明燈,走上生命究竟之路。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 《法華經》素有經中之王之稱,是集佛陀圓滿智慧以優美文字呈現的一部多面向修行寶典,提出諸佛教化眾生的種種善巧方便,引導大眾邁向成佛之道。 只要願意修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究竟覺悟的佛陀。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2025 並鼓勵大家當別人的貴人,在眾中修學佛法,彼此於修行道上互相輾轉增上,幫助自己與他人離苦得樂。
一起透過影片回顧法師與醫師結合佛法與醫學的分享,共同學習面對生老病死、生命照顧這門身心功課,瞭解善生與善終的真義,圓滿生命的自在與安然。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2025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 最近,看了果慨法師的「佛教徒的生死觀」系列講座。 我從一開始看的時候,就被吸引了,希望這個講座不要結束,很珍惜地反覆觀看。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 佛教臉書FB
在這個過程中,往生的人會經歷痛苦的過程,法師用「生龜脫殼」來形容其中的痛苦。 在旁邊的親友一定不能大聲哭泣,最好在即將往生的人意識還清楚的時候,在他耳邊輕輕地說,讓他放下對於這一生的執念。 之後,再幫忙助念,讓往生者把注意力從自身的痛苦轉移到佛號上。 點進行回顧及總迴向,將修行功德祝福正遭逢疫病、戰爭、天災人禍而受苦受難的地區與民眾,齊心安人安己、安樂眾生。
法鼓山的「法鼓講堂」經常會邀請法師們就某個主題或經典給大家開示。 「法鼓講堂」為了照顧一些不能去現場聽講的人,安排了youtube直播,而且直播後,還會轉成影片在youtube上供更多人觀看。 這個做法對我來說,非常方便,如果我想就某個主題比較有系統地學習,就會在這個平臺觀看。 《妙法蓮華經》以蓮花比喻出污泥而不染,縱使出自汙穢的環境,亦能潔淨不染塵垢,正如充滿光明的自性。 全經共二十八品近七萬字,是大乘佛教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 佛教的網站
接著釐清理論架構,述門部分熟讀〈方便品〉,本門部分熟讀〈如來壽量品〉。 再來,以〈普賢菩薩勸發品〉修行法華三昧,最後進入〈安樂行品〉的安樂行義,修無相門。 在這個講座中,有幾段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法師在「《金剛經》與無悔的人生」單元中說到金剛經的核心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現象是有的,但是不會永遠不變,只要因緣改變了,現象跟著改變。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 法鼓講堂 :: 法 鼓講堂 果 竣 法師
懺悔,唯有在真正的虔誠懇切中才能發生作用,也才能具體轉變身、心。 而《大悲懺》透過儀軌、梵唄、莊嚴的道場,凝聚與會大眾虔敬專注的力量,滌淨眾人內心的垢惡與罪障,實為世人安頓身心最殊勝、方便的修行法門。 2015新的一年開始,邀請您一同來聆聽果慨法師主講的「大悲懺法」,透過觀音菩薩的慈悲與智慧,淨化我們的身心,啟動光明遠大的新一年。 新春後第一堂課,邀請了僧伽大學副院長常寬法師,和大眾分享聖嚴師父一生八十載弘化世界的事蹟、行履,如何從一個農村家貧的小孩,歷經種種艱難,創建法鼓山,成為當代國際知名禪師、心靈導師。 這不可思議的艱辛努力歷程,更是值得我們學習,並期許都能以師願為己願,做為對聖嚴師父最深的緬懷與最高的禮敬。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 最新影音回顧分享
行事曆上所列的法會、課程等各項活動,將會配合防疫政策而進行調整,各項最新消息請查閱法鼓山及各分支道場官網。 一生總是病痛不斷的聖嚴曾經在其「預立遺言」末後說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他這種盡形壽以弘揚佛法為宿志的豁達氣度,在當今國內外佛教界早已立下典範。 因此,即使法鼓山的硬體工程無法在其手中順利完成,他「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及弘法利生的菩薩精神,都將持續在人間社會散播著。 在上述十二位法子當中,又以聖嚴在去年法鼓山傳法大典當天宣佈出任首座和尚的惠敏法師,及出任法鼓山副住持的果暉法師被認為是可能接任方丈的熱門人選。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 觀看「佛教徒的生死觀」系列講座的筆記與心得
法師表示,眾生成佛最快的便是這部經典,鼓勵大眾背誦重要經句,時時思惟、受持。 「讀、誦、解說、書寫,邏輯會更清楚。」並且要發起菩提心,纔能有菩提願、菩提行,先發願才會精進。 《法華經與改變的力量》講座第一堂課果慨法師開宗明義告訴大家,修行佛法最重要是建立正確的知見和觀念,而且經教必需搭配實修。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2025 佛學與學佛的差異,在於一個是名詞,一個是動詞。 聖嚴師父曾感慨:「佛法殊勝,用者不多,知者太少。」佛法是要練習來用的,才能淨化自己與社會。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 最新文章
「逆增上緣會加速我們的修行,成就我們。」「修行厚度出不來,是因為過得太好,這是一種“福障”。」如果沒有人挑戰我們,便需自我挑戰。 「學法華先學態度,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法無高下,眾生皆是平等。」無論是追求個人解脫的阿羅漢、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或販夫走卒,每個人都有能力成就佛陀圓滿的智慧。 除了四天的講座之外,果慨法師並於2/25-28日帶領《法華三昧懺儀研修營》,從懺悔、誦經至禪觀,過程由粗到細,讓學員體驗懺儀與禪觀的方法,不論是數息、隨息或默照,重點是專注、清楚和覺知,將心慢慢淨化下來。 四天的研修營,學員對於懺儀的分類、修懺的要旨、懺悔的意義與經教的法脈源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在「《阿彌陀經》與人生最後一件大事」單元中,法師提到無論是壽終正寢或是橫死,都不是立刻死亡,而是還有一點神識,然後再慢慢地消失,直到沒有感覺。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 課程講座
聖嚴師父說:「付出即是菩提心的實踐,成長便是菩薩道的修持。」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收穫最多的是自己。 對眾生最大的報恩,即是讓他們與三寶結緣,哪怕只是一毛一渧、一沙一塵的微小連結,都能種下日後得度的因緣。 法師說到這裡特別放慢速度說了兩遍,告訴大家這裡很重要,也就是要想著其他眾生,而不只想著自己。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修行的核心經典之一,增長對極樂世界的真實信解,開啟活潑的行証。 【對象】 有意加入法鼓山擔任義工者【課程內容】 引導熟悉法鼓山的精神、理念內涵所在,透過「解門」與「行門」,於義工服務中深化理念之實踐,從而發揮自利利他的萬行菩薩精神。 就在「傳法大典」舉行屆滿一年的九月二日,聖嚴法師終於將其擔任已經十七年的法鼓山方丈棒子交給原擔任法鼓山關懷院監院、僧團男眾部副都監的果東法師。
在《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一書中提到:「觀音法門涵蓋兩則心要--自利與利他。往內,圓修智慧、淨覺解脫,即自利;向外,普門示現,悲濟救拔,即利他。」期許人人都能學習觀音菩薩「聞聲救苦」的悲心,以智慧、慈悲心協助自己,也幫助他人。 七月下旬,舊金山分會將邀請果慨法師舉辦佛法講座,自「經中之王」-《法華經》中探討佛教徒的修行觀, 從《金剛經》、《阿彌陀經》、《地藏經》及《心經》中講述生死觀。 一系列講座在臺北安和分院舉辦時,有近千位信眾參加,精彩可期。
要常常提醒自己只是一個旅客,暫住在此生和此身。 法師說如果能夠這樣想,那麼很多事都可以放下了。 果慨法師根據「生」、「臨終」、「往生」、「中陰」,再回到「生」的循環以及佛經的記載,把這個講座分為六個單元,包括:總說、《金剛經》與無悔的人生、《阿彌陀經》與人生最後一件大事、《地藏經》與中陰身、《心經》與莊嚴的佛事、《法華經》與圓滿的人生。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 佛教的網站
法師在國外弘法的時候,接到哥哥的訊息,得知母親被摩托車撞到,很嚴重,正在醫院搶救,法師聽到後,心裡很慌,立刻祈求三寶加持,心情才慢慢平靜。 母親這一生很圓滿,同時,也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 法師跟母親說完這段話之後,她看到母親原本帶著怒氣的面容舒展開了,法師也讓其他兄弟姐妹們進到加護病房,和母親一一道別,法師的舅舅原本想告那位撞到母親的司機,但當他看到母親表情的變化,也就釋然了。
在經過8小時的助念後,法師掀開往生被,看到母親的臉上笑容很燦爛,很喜悅。 法師特別提醒大家,聖嚴師父說唯有生者安,亡者才會安,所以在遇到親人往生的那段時間裡,一定運用智慧讓其他親人不要爭執。 「外在環境的不安、動亂,源自人類內心的貪、瞋、癡三毒。」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鼓勵我們,隨時向內觀照心念,清淨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同時也幫助他人,時時以智慧處事,以慈悲待人,自然能由內而外,從個人到環境,都能平安自在。 值此聖嚴師父捨報五週年之際,《法鼓全集》導讀系列講座,第二個主題單元將帶領大家深入認識聖嚴師父及法鼓山。 經由共同研討聖嚴師父的著作, 輕鬆漸進認識佛法, 並體驗佛法在生活上的運用, 讓生活更快樂, 法鼓講堂果慨法師 生命有意義,生死皆自在。 《法華經》如大海之納百川, 將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歸於唯一佛乘,肯定眾生皆能成佛,成就大乘佛教獨到的波瀾壯闊思想。
佛在法華經中處處讚嘆供佛功德,所以若要成佛,必先當於無數諸佛前做供養人,以財物、體力及心力做種種供養。 聖嚴師父說大菩提心始於六度,六度之首是佈施行,佈施之要則始於惜福與培福。 「菲以自供,是惜福;厚以施人,是培福。」法師鼓勵大家來道場做義工,藉此培福、鍊心。 「境界無好壞之分,好與壞之別來自我們的心。如果念念是善念,一切都是好境。」每天發願,碰到的每個人,都能因為自己而更歡喜、更進步,煩惱減少、離諸苦難。 因此,九月二日舉行第二任方丈接位大典當天,當司儀宣達迎接新任方丈果東法師時,在場許多信眾都以為自己聽錯了,等到果東被同門師兄弟依古禮迎接出現在大典現場時,大家終於確認新任方丈,真的是長得很像「彌勒尊者」的果東(聖嚴稱他是法鼓山僧團最胖的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