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心經解釋8大優點2025!(震驚真相)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顯化之諸般法相,常在眾生之中,隨緣隨現,使眾生憶佛唸佛,迷途知悟。 《心經》生活系列講座--《心經》與生活、生命、人生的實踐,是聖嚴法師在臺北國父紀念館一連三個晚上的演講。 生死輪迴之由來,一切經論中說之最詳。

  • 佛在經論中說了許多修行法門,門門皆可成佛。
  • 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一如,故稱真如,此諸佛如來真正清淨的覺悟。
  • 眼睛對形象就像錄影機一樣,見過一次面就「感光」了,下次再見到,「喂!老張你好……」留有影像嘛!
  • 識蘊,人體對物質形態、心理感受、性情反應、行為方式所產生的意念或意識的活動。
  • 舍利子(當時提問觀世音菩薩的佛陀弟子,這裡可以置入您的名字),身處空界的菩薩在三界十方世界進行救度,包含人類所處的有形體色界要做的事情跟無形體的空界環境都是一樣的。

在圓覺經中,很多菩薩問法,都是替眾生發問,來逗機說教。 觀是覺觀,菩薩自觀自在,卓然獨立,不認同外物。 既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實,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虛幻,色受想行識五蘊原本不存在,就只有自在自覺,自覺自在了。 能夠這樣,自然就會超越一切痛苦、煩惱、災難了。

法鼓山心經解釋: 心經解釋

這個菩薩,是指十地等覺將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薩。 自在是無可無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 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環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 獨有自在,是到處能安,自然地不受環境所困,一切好壞隨緣;樂亦不喜,苦亦不惱,知道他是本來空,自己有主宰的。 這個觀,是已證到果地圓成的妙觀,不是因地初修作觀的觀,是大自在觀,般若的大機大用已經啟發,心無能觀,亦無所觀,是能所雙忘的妙觀。

:不增不減,在梵文的原文為「沒有缺陷沒有圓滿」,就如同我的解釋一樣,因為三毒之念增加造成了缺陷,所以要靠正法去減除三毒而達到圓滿。 這也是為何玄奘大師要翻成「不增不減」的原因。 而梵文原文有「被動式」的含意在,所以「不生不滅」等三句就不該是外界一般不知所云的解釋內容,我的解說才具有「以法清垢、善惡有報」的意涵。 而以我們人類來看,把地球46億年畫成一條線,現代人在地球上只有1.1萬年,連在線上點一小點都太多,每個人的生命即便算100歲,在地球上根本等於不存在一樣,更遑論在宇宙中。

法鼓山心經解釋: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文

整段話的概略意思是“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 「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即為「圓滿究竟、全面地、徹底地理解宇宙真實與原理的智慧」。 法鼓山心經解釋2025 如果菩薩具備了上述四種情況,就會在生死之間久處輪迴,飽受眾苦折磨而不能夠迅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菩薩成就如是四法者,貪著生死於生死獄受諸苦惱,不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您以前看心經的翻譯跟我這翻譯差很多,那可以考慮這個翻譯再去重新思考哪個翻譯讓您比較清楚瞭解菩薩的心態,就像我們找名人演講,要聽的是他的成功經歷一樣。

  • 本書涵括了聖嚴法師三次宣講《心經》的內容。
  • 聖嚴法師講《心經》實在太吸引人了,聽眾特別多,連走道都坐滿了人,本書收錄聖嚴法師宣講《心經》的精彩內容。
  • 「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即為「圓滿究竟、全面地、徹底地理解宇宙真實與原理的智慧」。
  • 四大不調生病固然是苦;身心太旺盛五陰熾盛無一不苦;色情狂、強暴、殺人、毆鬥逞強,一言不合,非吵即打,都是五陰熾盛之故。
  • 解脫道的「涅槃」,指苦的滅盡,包括煩惱的滅盡(有餘涅槃)與五蘊的滅盡(無餘涅槃)。

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百論》有一百個論,是總結三論講空的道理。 《大般若經》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為已發菩提心之眾菩薩們所宣說的。 因為以慈悲喜捨之心平等救護一切眾生纔是真菩薩行,而自己逃離生死輪迴卻棄眾生於不顧則有違菩薩自度度他之初衷誓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 因為用照,所以五蘊皆空,若是用分別取相,五蘊宛然實有,根本不空。

法鼓山心經解釋: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簡單解釋 | 全文字數260字,讀心經的好處或功效

「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中文譯此菩薩名字有兩種,翻「自在」是表智慧,菩薩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於法自在。 翻為「觀世音」表菩薩大慈大悲,循聲救苦,此二名各有取義,表明菩薩自行化他。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是修行,歷事練心。 凡夫心不清淨不平等,菩薩是覺悟的人,在一切順逆境中修清淨心平等心,以究竟圓滿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

法鼓山心經解釋: More by 智慧寶庫

如不用心意識,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般若才現前,此理很深。 菩薩知道諸法空相,故能遠離妄想執著,以清淨心照見諸法實相,自然契入究竟涅槃。 再進一步說,真正平等覺知諸法的真相,徹底究竟明瞭,這能明瞭的即是無上般若智慧。

法鼓山心經解釋: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他說此經後叮嚀我們心經是個咒「能除一切苦」是「真實不虛的」。 這個經前一段文是顯教,後一部分是密法,後文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咒。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咒是隨心語,唸咒能防護心,降伏其心,伏煩惱,唸咒時發什麼願都能滿願,咒是諸佛的願力,唸咒求什麼都能成就。 咒,一般不講,講了容易起執著,什麼意思都不說只是念,念時應恭敬,不打妄想,就能起作用。 法鼓山心經解釋 咒是大明,密法把佛法最密的都告訴你了,即若波羅蜜多是一個咒,咒是把最密的法都攝持了。

法鼓山心經解釋: 心經-聖嚴法師 – Google Play 應用程式

佛說空確是事實真相,並非假設,使我們瞭解事實之後,知道諸法空相,於一切法的幻想、分別、執著,便可一切放下,執有之病即可消除。 但是空也不能執著,空也不存,此說到究竟處。 智得也是緣生之法,亦無自性,亦不可得。 般若經所說五蘊皆空的總綱領與唸佛求生淨土有重要關係。 法鼓山心經解釋 從前我在臺中蓮社求學時,李老師對我說:唸佛人多,往生者少。

法鼓山心經解釋: 【心經】心經全文解析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白話文解釋2 心經在說什麼

自性本定無生滅,沒有入定出定,如楞嚴經所說的「首楞嚴大定」。 「性定」與「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來的,那一天照見五蘊皆空時,性定即現前。 我執若空,煩惱障沒了,法執若空,所知障沒了,自性本空自然現前。 此話說起來容易,作起來可不容易,凡夫無始劫來,我執習氣非常重。 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論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轉過來,還要有相當時間的修行。

法鼓山心經解釋: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解釋-內容在講什麼?

但要認明卻是緣生幻有,又須切實知道這個空是因地本來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見聞,其義實空。 這是不得已而替初學的人說,其實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麼真和妄呢? 不過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廢,所以權分真心妄心。 沒了貪嗔癡三毒所引發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的苦,就不用為了消滅這些苦去學佛求解脫滅苦之道。 感情、聽覺、味覺、觸覺,沒有永遠的存在。 身體一切的感覺,每天都在改變,變得遲鈍、或是靈敏,每天都不一樣。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由於大師攝持著《心經》的妙理,因此不被任何魔事所擾。 所以我們天天念《心經》,不懂道理念了文亦能得加持,如是不夠,理解錯了就會產生誤解,因此大家應知道個大綱領。 小乘的戒定慧三學分開來就是講三十七道品。 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三十七道品分三層講戒、定、慧,一層比一層更深入、細緻。

法鼓山心經解釋: 法鼓山 心經解釋在心的經典: 心經新釋聖嚴法師著 – 七葉佛教書舍的討論與評價

因其義理太深,若非上根利智,即不對他說,不過有時也透露一點消息。 苦的種類很多,簡言之,有三苦、八苦。 身處有求不得苦,眾生有無盡的慾望,求不得就苦了。 有愛離別苦,人、事、物、往往稱心如意的偏偏要分手離別。 有怨憎會苦,不喜歡的人、事、物、想離開,偏偏離不開。

只要他一投胎,生入六道任一道中,中有就完了,就是第二世的生有,而十二因緣則是從出胎開始才叫「生」。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佛將世間萬法歸納得較細的一科,說世間萬法總歸為十八界。 六根對六境時產生認識,即是六識,此六識都是依根立名,即眼識界、耳識界……意識界。 佛法把世間萬法用略、中,廣三種歸納法,把世間萬法歸為蘊處界三科。

法鼓山心經解釋: 內容

歷代翻譯心經共有十四種,常見的有七種,此次採取流通最廣的玄奘大師譯本。 在中國各宗各派皆選心經列入朝暮課誦,可見在整個佛教中其所佔的地位。 茲以時間關係,雖不能詳細解說,但一定會把精要之處提出來向大家作一個簡報。 漢傳大悲咒全文有兩個版本,一為唐朝永徽顯慶(約650—660)年間,由伽梵達摩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咒分句成82句。 法鼓山心經解釋 另一版為不空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大約是在唐朝天寶到大曆(723—774)年間翻譯。 不空翻譯版的大悲咒在音譯的漢字選用上和伽梵達摩譯本相當一致,但分句成84句。

法鼓山心經解釋: 心經朗讀

1、三細六粗在大乘起信論中說之最詳,其言曰:「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這三種相是:一者無明業相,二者能見相,三者境界相。 又說:「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這六種相是:一者智相,二者相續相,三者執取相,四者計名字相,五者起業相,六者業繫苦相。 此段經文是結顯開密,本經共有二百六十個字,最後三十一個字是密說,前面是顯說。 咒以不翻為原則,咒語有五不翻,這是唐朝玄奘大師譯場所立的規矩。

法鼓山心經解釋: 法鼓山心經解釋相關關鍵字

所有物質,把它分到不能再分,小到不能再小,最後就會證實是什麼都沒有。 在科學發達的現代,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應該是很容易的。 法鼓山心經解釋 色不異空:異即差距、差別,一切有形、有窒礙的物質,原本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因此與沒有自性、沒有自我的空性並沒有差距,當體全同。 在這科學起飛的時代,不管你怎麼分析、化驗,最後的結果總是什麼也沒有;所以物質的當體就是非物質。 眼睛看的、耳朵聽的、身體接觸的、意識想的都不是實體,都是因緣條件的組合;以假為真,顯然是錯覺。

說到實相理體,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淨。 雖被惡緣所遮蓋,而性本不垢,復為善緣所燻習而性未嘗淨。 歲末週六,近百名學員與義工們放下萬緣,齊聚安和分院共同成就禪一活動。 監院果旭法師開場簡要說明安和分院都會禪一的特色,主要是串連初級禪訓班所學,加入聖嚴師父的開示與拜懺,讓大家再次練習禪修的方法,並將禪修活用於日常生活。 《續比丘尼傳》中載:一位叫玄機的比丘尼去參訪禪宗的雪峯義存禪師。 禪師問:你從哪來,玄機答:從日照峯來。

心經在說什麼?

他因為依自性的金剛般若,能夠超登彼岸的緣故,所以有下面實證的受用。 我們應該知道修行不是圖利,更不能圖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藥;名利的心不死,永無出頭的日子。 因此因地要正,總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實實,真參實究,決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語玄妙上求,絲毫擋不住生死的。 菩薩尚不能離開般若,何況我輩,離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 這是成佛的根本條件,肯向這條法上走的,纔是有智慧的人,此生決可成就。

法鼓山心經解釋: 法鼓山 心經解釋在心的經典: 心經新釋聖嚴法師著@ 大崗山吉祥精舍佛陀教育影音 …的討論與評價

蓮社有二十多萬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過三五人而已。 據我所知,臺中唸佛往生的人相當可觀,如果說每萬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實。 般若經能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故對經典不得不重視。

法鼓山心經解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什麼意思?

有能有所、有生有死、有得有失……都是邊見,是二分法,不是不二法門。 五陰熾盛苦──色、受、想、行、識叫五陰,陰就是暗,沒有見天,沒有曝光。 法鼓山心經解釋2025 色、受、想、行、識,包括心理、生理、自己的認知、教育程度等。 身體的組成,顯教講四大──地、水、火、風;密宗講六大──地、水、火、風、空、識。 四大不調生病固然是苦;身心太旺盛五陰熾盛無一不苦;色情狂、強暴、殺人、毆鬥逞強,一言不合,非吵即打,都是五陰熾盛之故。

法鼓山心經解釋: 詳細資料

果然一星期後,菩薩透過朋友Peter送我一本「圖解心經」的書,裡面把歷史上翻譯心經的七種中文版本及國外英文版本全都附上。 中文版本除了鳩摩羅什跟玄奘兩位大師直接說重點的略本外,其他五位佛教大師都把發生時的人事時地物一併翻譯(廣本)。 看完所有的翻譯,瞭解當時狀況,才知菩薩教我這個解讀之用意。 那本圖解心經資料查找完整,但是白話解讀只能用「悽慘」來形容,完全以站在「人類」的自我觀點去解讀,根本就沒以「菩薩」的立場角度去看懂「空」,更別說看透心經之意了。 所以懶得修行、不想去幫助眾生、只想念念佛經就可以解脫,這都是「顛倒夢想」。

法鼓山心經解釋: 法鼓山 心經解釋在心經白話的討論與評價

《大般若經》如最大的照片,《心經》如最小的照片,所以內容完全一樣,不過是把它縮小了而已。 我們天天念《心經》等於唸了《大般若經》六百卷。 因此今天我們就跳一下,從佛法的最高處——般若開始學。 現在每個道場都有大殿,這是供養三寶的地方,也是我們培福的主要場所,是一個莊嚴而神聖的地方。 (大家除了念經、作佛事、搞清潔、禮佛外不應到大殿上走動。)搞大殿上的清潔如:燒香、換水等都是供養三費,給佛菩薩當侍者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