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識的最大特性就是雜染不淨,只顧著自我的執著不放,本身就是雜染,必須放下執著,雜染才能轉為清淨。 唯識學能詳實細密地分析各種生命意識執著的現象,提供改變生命的機會,從轉染成淨乃至轉識成智。 出胎後依於六根,緣於六境,而生起八識,名為根、境、識和合相「觸」,這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開始。 我們的生日是「觸」的開始,但這期生命的起始是投胎之時。 寬謙法師心經 「觸」後即有「受」,有可意受、不可意受,對「受」的敏銳與遲鈍,是與生俱來的習性。
這部心經是觀音菩薩教我們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煩惱作業,受無邊生死苦,所以文中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一開始就教我們要認識自己,自己不認識不能度自己,認識自己就能度自己,還要認識眾生,認識眾生就能度眾生,諸佛認識自己,也認識眾生,故諸佛成佛度眾生。 就如《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唯有透過般若「緣起性空」的觀照,一步一步,一絲一毫地放下自性妄執,雖然從凡夫到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遠,但也始於當下的開步走,無邊的深廣法門,應從此邁步而向前直進! 五蘊就是眾生,五蘊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認識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蘊,蘊即蓋覆之意,五蘊蓋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蘊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蘊,菩提心才現出來;我們現在這個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稱為道心,可以說是人我是非,貪名貪利的心,五蘊空時見菩提心,從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無生就是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生,十地菩薩還有二分無明生,初地菩薩有十分無明生,佛見心的生相,覺生則無生,見無生心,觀一切法無生,證得無生法忍:煩惱是生法,煩惱不生便是菩提,業障不生就是解脫,生死不生是涅槃,眾生無生是為諸佛,所以眾生成佛很容易,只要能夠覺生無生便是佛,因此,佛稱為大圓滿覺。
又凡夫以為空在心外,不知空是一法,此一法亦未離開這個心,空由心生,空因心而有,覓心了不可得,心空,心所生的空亦空,故空不異色。 生極樂世界也要空五蘊:劫濁就是色蘊,煩惱濁就是想蘊,見濁就是受蘊,眾生濁就是行蘊,命濁就是識蘊,空了五蘊便能到極樂世界見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有些人把「觀自在」解作觀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麼? 自己要認識自己,自己是眾生,只緣眾生迷了佛,識得眾生便識得佛,不是佛迷了眾生,度了眾生便無迷,不迷便見佛,佛是眾生所成,一定要認識眾生,猶如饅頭、水餃,為麵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認識麵粉。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於求男求女得自在。 大悲懺內,觀音菩薩雲:「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觀音菩薩觀心,於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觀自在。
寬謙法師心經: 菩薩行證 第1集
即到彼岸之意,到諸佛、聖人、佛土的彼岸,到涅槃的彼岸,到菩提的彼岸,到常寂光的彼岸,簡單的來說:返我們的老家。 生死本來無,眾生有生死,清淨心無生死,不一定要離生死才見涅槃心,在生老病死的幾十年間,可以見到無生死的涅槃清淨心,不過,也是要有善知識指點,自己的勇猛精進。 內容簡介: 對於政治與歷史,不同立場的人有不同的認識,最要緊的是,我們的認識應該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而不是虛假的基礎上。 也就是說,歷史的真相是我們正確認識國家的唯一憑據,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憑據。 編寫本書的目的,在於向年輕一代提供一個基本的框架,讓他們初步瞭解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
然則如何用功纔可以見到涅槃心呢? 經題說般若波羅蜜多,若想見清淨心,就要靠般若波羅蜜的力量,般若是什麼? 世人只有聰明,稱為世智辯聰,來自背心取境,就是違背自心而取外境,取境時必有一個我在,背心取境學究世法,名向外而學,不能離開一個我字,有一個我來積聚學問,叫作聰明,所以世間的聰明智慧肯定有我,而聰明人的我見很重,越學問多,我見越重。 所謂明心,就是明白煩惱未生以前的那個心,煩惱是後來有,有無明便有煩惱,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始劫以來的煩惱迷了心,煩惱本來無,本來無煩惱的心是如何? 寬謙法師心經2025 若煩惱本來有,無一人可以成佛,因煩惱本來無,我們就有機會成佛,只要悟到煩惱本來無,便明白到無煩惱的清淨心,直修至成佛。 法師在自我修學過程中,深深契合於印順導師的思想,爾後曾講授之《成佛之道》、《印度佛教思想史》、《寶積經》、《維摩詰經》、《金剛經》、《心經》、《藥師經》、《瑜伽師地論》、《八識規矩頌》等經論,善用科判方法來講解佛理,講經過程皆以多媒體方式流佈。
寬謙法師心經: 內容簡介
著有《解開生命的密碼——八識規矩頌講記》、《無悔前行:佛教藝術澱積者釋寬謙口述史》,發行《八識規矩頌》、《心經》、《成佛之道》等DVD計四十部,千六百多集,並彙集於播經機。 歷年舉辦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學術研討會、展覽會、佛法與文化課程、佛教藝術課程,並配合朝聖旅行,對社會大眾的推廣,不遺餘力。 《心經》是寺院每日早晚課必誦的經典,我出家迄今三十多年,不但持誦無數遍,也授課很多回,不管是持誦或講課,每每都有不同的感動與體會。 我非常樂意分享從《心經》得到的轉變和法喜,希望大家都能拾起《心經》,放下心事,以經文來觀照現實人生的般若智慧,一定能轉煩惱為菩提,心開意解。
- 內容簡介: 沒有民間中華,就沒有民主中華,這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新路徑,也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 傷員需要接受專業且漫長的康復治療,?
-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是心造,不是佛作佛,是心作佛,所以淨土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達摩祖師教我們明心,即心是佛。
- 內容簡介: 本書為著名歷史學家袁偉時教授的代表作,與一九九二年初版相比,此增訂版增加了約百分之六十的內容。
- 內容簡介: 對於政治與歷史,不同立場的人有不同的認識,最要緊的是,我們的認識應該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而不是虛假的基礎上。
- 「觸」後即有「受」,有可意受、不可意受,對「受」的敏銳與遲鈍,是與生俱來的習性。
- 民間中華凝聚全球華人,開拓互聯網+與大數據的平臺,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由於工作關係 , 作者經常到不同國家與不同的人物接觸 , 得以體驗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 , 此書的內容便是他.. 商品簡介 <香港老照片 3>的作者石人今年七十八歲,原名梁大中,賣文五十多年,筆名亦五十多個,怪到有叫「不見人下樓主」的。 抗日時期,逃難時因挨不下三日四夜無米下肚而日行七八十里的酸苦,曾意圖自殺而又堅強地活下來。 隻身來港,一住數十年,住過摩.. 我們生活中的前六識,都是透過第七識,傳達來自第八識的生命泉源。 第七識與第八識,關係至為密切,就依止來說,第七識依於第八識,第七識是能依,第八識是所依。
寬謙法師心經: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第8集
民間中華凝聚全球華人,開拓互聯網+與大數據的平臺,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民間中華超越政府與政黨,在移動支付、共享經濟與人工智能等領域,展現後發優勢,彎道超車。 內容簡介: 這本書源起於自己的物慾,每年有機會品嘗三五千種葡萄酒,卻依然期待新鮮的沒有品嘗過的酒出現。
寬謙法師心經: 菩薩行證 第1集 – 菩薩道的起點(
明白了這個心後,三世諸佛在裏許,十方世界在其中,十方世界也清楚,明白了這個心後,不論中外文字,甚至鳥獸之語言也清楚,得語言陀羅尼,所以明心時萬法皆通,但一定無我,無我而萬法皆通就是般若智。 寬謙法師心經2025 達摩祖師雲:「我只求心,不求佛。」東方有恆河沙數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有恆河沙數佛,你求那一尊佛,故云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無物」,三界是唯心所造,明心時三界便空,古人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所以三界唯心,不是心外有三界,我們住在這三界之內,完全是唯心所現,唯心所造,故祖師雲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是心造,不是佛作佛,是心作佛,所以淨土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達摩祖師教我們明心,即心是佛。 不住便是無相,不住則內無我相,外無人相,中間無物相,叫作三輪體空。 例如佈施時,無能施的我相,無所施的物相,亦無受施的人相,如何無?
寬謙法師心經: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第43集
多年來收藏的葡萄酒也塞滿了幾個地下酒窖。 總想找到一瓶獨一無二的,卻發現越是尋找真愛就越多。 所以寫下這迄今第一本專業人士寫的葡萄酒小說,也是唯一一本以中文寫作的葡萄酒小說紀念心路歷程。 在2013年至2015年間,香港經歷了不少政治和社會事件,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八三一決定」、「佔領中環」運動、香港立法會否決特區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其中有驚心動魄的警民衝突、慷慨激昂的羣眾集會,以至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法時刻」。 本書是兩位作者以「書生論政」的方式在這個大時代的見證。
寬謙法師心經: 寬謙法師心經第三集之ㄧ(共六集)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時」字也要解釋一下:一切法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時指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過去現在未來都行深般若,所謂過去不可得,過去便有般若,未來不可得,未來便有般若,現在不可得,現在便有般若,時者,即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禪時身體空了,他便驚恐起來,切不要驚恐,身體雖然空了,但心還末空嘛! 身體空的時候,心便現出來,你再看這個心,心有無量的妄想,你便看這些妄想,無量的妄想不生,那時你的涅槃心便現出來,所以在深般若中,觀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 佛對心的四相最清楚,最明白,所以稱為明心——覺生無生、覺住無住、覺異無異、覺滅亦無減,生住異滅四相皆無,是為菩提心、清淨心,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唯佛究竟,凡夫迷而不覺。
寬謙法師心經: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第7集
玄奘法師後來到印度取經,經過八百里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中間無人,惟多鬼怪,唸任何經也不能降服,一唸心經,所有邪魔鬼怪隱藏,仗這心經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經,十五年後回中土,成為國師,專心翻譯經典。 你要知道呀,斷煩惱若一個一個的來斷,需要很長久的時間,若能自斷,所有煩惱,一時都清。 從我而生,無我,煩惱便盡滅,所以自看、自見,是最妙的法門,但是,無下手處。 因此,般若不是向外而求,背心向境──有我,屬世智辯聰,背境求心──無我,明心生智慧,智慧不離自性,便是般若。
寬謙法師心經: 會員服務選單
我們現在的六根六塵六識都未放下,被十八界蓋覆佛性,欲想見佛性,一定要把十八界放下。 以般若觀照,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都無,十八界空,十八界清淨,便是諸法實相,便是佛性。 參禪更加要照顧,禪堂內稱為照顧話頭,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但照顧話頭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顧這個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參究,誰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罵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爭權奪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唸佛是誰?
內容簡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傷者無數。 傷員需要接受專業且漫長的康復治療,? 地震後十多天,「站起來」計劃成立,秉持實踐人道主義精神的宗旨,召集不同專業背景的義工幫助傷員。 「站起來」一直勿忘初心,以骨科康復實踐人道主義,致.. 內容簡介 飲食是一門學問,用藥更是一門學問,將用藥運諸飲食,是我國傳統養生方法之一――藥膳食療。 作為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藥膳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起養生之功。
寬謙法師心經: 菩薩行證 第1集 – 菩薩道的起點(
第八識的種子,成長出今生的果報體: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及意根,也就是「六入」。 等到九、十個月,六根長全了,瓜熟蒂落,成熟出胎。 業,就是因、緣的紀錄,「因」記錄在第八識,而「緣」就記錄在第七識。 根身壞死,因為第七、八兩識脫離,經過一段中陰期的結算,善惡因緣所呈現的成績單,第七識帶著第八識,找到與我們因緣最深的父母,投胎轉世。 「佛陀等視眾生如羅睺羅」,佛陀所看到的有情眾生,都如同看待他的兒子羅睺羅,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差別。 佛陀能夠這樣慈眼視眾生,因為佛陀站的高度,足以用非常明淨的心來看眾生,自然就覺得眾生是完全的平等。
寬謙法師心經: 大師在揚州 Similar Videos
翻開劉秉忠傳奇一生;逆叛潮流,以助蒙古人亡宋的「漢奸」崇儒、敬儒到問儒,鑑史應今,為歷史填空。 被歷史忽略的一代名臣,促進漢蒙一家的關鍵人物;忽必烈立國第一大勳臣:設建「不會移動的幄殿」──上都,綑起蒙古人.. 陳南祿任職航空公司二十多年 , 曾派駐多處國外地區 。 這是陳南祿的首部旅遊散文集 ,把二零零零開始於香港 《文匯報》 以筆名「遨天」 在專欄發表的部份文章結集而成 。
人生的萬象,就是每個人起心動唸的善因、惡因,與人結善緣或惡緣,造成的善惡業力,善業力將呈現出福報,惡業力將呈現出業障。 有些人會抱怨自己為何一生懷纔不遇、生不逢時? 為何自己總是徒勞無功,別人卻能福星高照、一帆風順?
寬謙法師心經: 會員服務選單
第七、八兩識如同飛機上的黑盒子,一直都在默默地進行記錄,一旦飛機失事了,黑盒子就成為主角,從中瞭解飛機平時的飛行狀況,包含:機器設備、飛機上所有工作人員的談話。 如同我們平日活著,第七、八兩識盡責地做記錄,包含:起心動唸的任何善惡種子、人際之間所結的善惡緣分。 這些被記錄的種子,起初都是隨眠的狀態,不具任何力量,但是等到眾多善因與善緣成熟,就會變現出福報來;眾多惡因與惡緣成熟了,就會變現出業障來。 寬謙法師心經 所有的因緣會全自動地排列組合,物以類聚,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真理法則,也是宇宙人生的遊戲規則,也是「緣起性空」的道理。
法師對佛教藝術興趣濃厚,以法源寺法脈、佛教藝術及修行都是密不可分,擔負推展「佛教藝術」的使命,而於1988年創立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十二因緣法,所談的就是我們生死輪迴的現象。 十二因緣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我們可以從其中明白自己為何會不斷地生生死死,無有盡期地一再輪迴。 我們因為不懂般若智慧,所以非常執著外相,而有很多的罣礙,因此產生很多的恐怖。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的共業,所有人都無法豁免,但是共業中還是有別業,因此各國疫情的嚴重性各有不同,也因為「性空」,隨時隨地都在變化。
寬謙法師心經: 內容簡介
在旭山動物園裡,飼養過的大象有花子、太郎、旭子和奈奈。 大象是成羣生活的動物,如果只有一頭,就沒辦法生活下去了。 不過,如果能夠成羣飼養的話,要繁殖出大象也不是夢想喔! 在本書中,園長爺爺要告訴大家大象的歷史、相親相愛的.. 內容簡介: 任何人,做任何事,是因為喜歡,做完有滿足成就感覺,千萬不要自作多情,以為誰沒了誰會不行。
寬謙法師心經: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第8集
而事實上,第八識亦依止於第七識,兩者相互依存,除非第七識轉染成淨,也就是第七識的雜染消失,僅剩餘第八識。 第六識則隨時被前五識,帶著往外攀緣五境,前六識往外奔放,第七識只往內與第八識密不分離,直至死亡,第六識與第七、八兩識才會分離。 十二緣起中的「識」,就是第七、八兩識,去尋找父母投胎轉世,第七、八兩識中記錄著過去世的無明(惑),與行(業),準備成為今生的果報體(苦)。 最簡單的生命輪迴就是惑、業、苦,如環之無端。 今生的開始,是由「識」去投胎,結合父精母血(色)成為「名色」。
寬謙法師心經: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第43集
過去有一位和尚,脾氣很壞,知客師要他清單,他便求情懺悔,從此止語,在藏經樓當香燈,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唸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個字一個字的到了涅槃彼岸。 持咒是一個無分別法門,若能跟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走入去,便能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禪定的國土去,俗稱三昧。 寬謙法師心經2025 越看越深,絕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看這個唸佛是誰,亦無有來處,惟有看他從那個地方出,就從那個地方直看下去──諸法無有來處,是故看不到來處,若有來處,如來便不是無所從來,而是有所從來,既然如來無所從來,佛號亦無所從來,既無來處,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無底。 寬謙法師心經2025 雖然看不到佛號從何處來,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這個濁惡世便空了,無論你看甚麼──看唸佛是誰、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講話、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切法都無來處,甚深!
有的人認為《心經》屬於般若思想,所以要從性空的角度來學習,其實空宗的般若學和有宗的唯識學是相輔相成的,都能幫助我們理解和修證佛法,學習上不需要自我設限。 此是菩薩法門,菩薩以六度為智,智是斷惑,在未證得一切法寂滅以前,要以智去斷惑,但是一切法本來寂滅,無能得之智,無所得之法,亦無能修之智,無所修之法,若見有能所,是生滅心,不見有能所即寂滅心,所以道無智亦無得。 昔日,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著」,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尊又說「放下著」,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說「放下著」,梵志問:「我兩手的花都放下,世尊還要我放下個甚麼?」世尊說:「我要你內放下六根、外放下六塵、中間放下六識,十八界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之處,便是你安身立命處。」梵志即時悟道。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塵是染污,能遮蓋本來清淨的佛性,如眼觀色塵起貪念,色塵蓋覆佛性,如是耳聞聲塵起執著,鼻嗅香塵起取著,舌嚐味塵樂著,身著觸塵,意緣法塵,都能蓋覆佛性。 在諸法實相的空相內,無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因此諸佛如來絕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諸法空相內,無五蘊可得,是故諸法空相內一個眾生也無,金剛經雲:「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此意。 般若的功用,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則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盡,然後才見到諸法的清淨相,清淨是空的別名,所以名為諸法的空相。
寬謙法師心經: 寬謙法師心經第三集之ㄧ(共六集)
下文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呢? 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發現。 寬謙法師心經2025 自己就是五蘊,五蘊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蘊所覆,便不能認識自己,所以人人唸佛,也不識得唸佛是誰,因為被五蘊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寬謙法師心經: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第8集
要是有一法放在心內不能空,此一法便牽你入生死。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現現成成,所以佛法現成,如來是發明者,故佛法稱為發明心地,不說創造,誰發明真理,誰就是菩薩,誰不發明其真理,誰就是凡夫,所以佛法平等,一人發明,一人成佛,兩人發明,兩人成佛,先覺覺後覺,後覺學先覺。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見五蘊皆空,留意那個照字,照甚麼? 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蘊,何人無五蘊,五蘊本來空,迷的時候纔有,悟的時候即無,古人云:色蘊猶如聚沫,受蘊猶如水泡,不論苦受樂受,很快便過去,想蘊猶如陽焰,打甚麼妄想也不實在,行蘊猶如芭蕉,層層剝落,剝到最後便成空,識蘊猶如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