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爭議詳細攻略

所以,印順法師對天臺的評論,認爲其雖然接近中觀思想,然其基本骨子裏卻是如來藏真常的思想(如第三項所述)。 “涅槃”(Nirvana)一語,依張曼濤《涅槃思想研究》,認爲是各學派共同表達理境的名詞,如順世派的“最上現法涅槃”(Parama-Dittha-Nivana),耆那教的“離非命涅槃”,數論派的求神我獨存之涅槃等。 “空”,是佛教非常重要的思想觀念,然此一語亦非佛教所創,在原始聖典的“空 ”是空無之意,如《中阿含》〈小空經〉、〈大空經〉及巴利《中部》〈小空經〉、〈 大空經〉所談之“空”。 印順爭議2025 依印順法師的看法,“如來藏”一詞,除了“如來”代表我,自體是外道思想外,“藏”(garbha)一詞,更是外道的東西。 因爲胎藏能現起一切,創造一切,猶如外道創造神的“金胎”。

他有分身,但是五百身都是一樣的身,不是各式各樣的。 菩薩能現各個不同的身;他不行,他只能現一種身;一種身能夠現很多身,他不能夠變現不同的身分,不能夠變現不同的形相;這是「所現不同」。 第三句佛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 了義、不了義不是從經典上分,是從我們根性上分。 我們學了,真正能得利益,就叫了義;學了不得利益,那就是不了義。 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適合我,哪一個法門我修學,在這一生當中,可以了生死,可以成佛道,可以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這個法門對我來講是了義,我應當選擇這個法門。

印順爭議: 阿彌陀佛

經中舉了許多例子:「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應該正是「情慾中的佛心」的深意,也是正統的菩薩道。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們僅以較原始形態的般若經《小品般若經》和最流行的《金剛經》和《心經》來看。 從這些看來,《金剛經》的菩薩行也是唯以修證為事的。 龍樹菩薩所造,解釋《大品般若經》的《大智度論》說:「觀苦而得道,聲聞教也;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 這兩種教法引導學人趣入涅槃的理趣,可以從經典的說明中作一對比。

  • 在以上提到四種不同的主張中,《成唯識論》明顯地引用《瑜伽師地論》來支持第一種立場,其中正智被歸屬於依他起性。
  • 將兩者同時對應到圓成實性,則是主張兩者間是合一的關係。
  • 釋常行說,印順法師對《瑜伽師地論》中所開顯的一切法有空有不空者,有過多次的批評,認為這樣的說法源自於《阿含》和部派,不是當體即空,且空的不徹底。
  • 從中道見看,聲聞見本質上屬於邊執見,因此,儘管他那聲聞見與「人菩薩行」混搭的「人間佛教」思想一出現,就因順乎凡夫習氣而頗受信眾歡迎,並且很快成為當今漢傳佛教的主流,但這主要是其偏離中道諦理、偏重今人根機帶來的表象。
  • 藏傳佛教索達吉堪布認為蕭平實對藏佛有所誤解,也在網路上有相對之答覆說明。
  • 究竟那些是確當的後期大乘佛法,那些是適合現代人的佛法?

改革開放後的大陸佛教界各大院校開始興辦佛教教育,由於此時大陸佛教界從人力到經驗各方面的準備尚不充足,重新編寫教材的條件有限,為全力以赴地以最快速度收集教材,包括向臺灣地區進行借鑑。 此後,大部分大陸的佛學院都開始嘗試沿用現成的印順長老的《印度之佛教》《中國禪宗史》《攝大乘論講記》等著作,使印順長老的一系列“大乘非佛說”思想,對近30多年大陸佛教產生了長遠影響。 如閩南佛學院等實際上成為受印順長老“理性的大乘非佛學說思想”影響的重災區,另從現象上看,眾多沿用印順長老著述作為教材的佛學院和叢林中的出家人還俗率居高。

印順爭議: 著作英譯English Publications

然而,歷史上的唯識學者,竟持續挑戰《大乘起信論》的論旨,以為此書所說不究竟,並仍以唯識學的立場解讀並解構《大乘起信論》的理論,這主要就是指得民國初年的支那內學院。 就此而言,印順導師這一部疏解之作,集中地說明《起信論》優於中觀、唯識兩家宗旨的立論,就非常有當代學術研究的價值了。 這一段文字,李老師強調「究明真相」纔是佛教的核心內涵,在這個內涵之上才能談能否「更有益於眾生」;如果沒有前者,就不成其為佛教,因此「利益」問題對佛教來說是第二義的。 關於這個問題,在《現代禪雜誌》創刊號曾刊登過拙作〈四向四果與菩薩〉一文略作討論 ,該文主要提出兩個論點來成立四向四果可以和菩薩行位相容

1932年(26歲),於佛頂山慧濟寺之閱藏樓「閱藏」三年。 此一閱藏之處為印順法師出家以來所懷念為最理想的地方。 印順爭議2025 1936年(30歲),武昌佛學院開辦研究班,印順法師受太虛大師之命,至武昌佛學院指導「三論」的研究。 1925年,印順法師19歲時,由於閱讀《中論》,領略到佛法之高深而嚮往不已。 蕭平實曾著書《狂密與真密》四輯,批評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索達吉堪布認為蕭平實對藏佛有所誤解,也在網路上有相對之答覆說明。

印順爭議: 批評與辨證

《起信論》的回答僅說需有種種方便,且直接由修種種善行入。 但是,導師的討論中,卻對某些學佛者追求直接證入真如法門、直接從無分別入手、從無可下手處下手之諸說,指為愚人惡見,以為是邪定、狂慧。 筆者以為,導師此處所說,應指禪宗頓悟法門,其為利根器最後一機,歷來成就最大,成功開悟者不知凡幾,故而此法門不應為邪見、狂慧。 只是,恐有浮誇虛偽之士,不積善行,邪慧成定,廣肆宣傳,招收門徒,企求名聞利養,因此引來導師責罵。

印順爭議: 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受理少林寺方丈舉報

進一步,這些表識也並非獨立於我的識的作用而存在。 這些表識之所以此時此刻出現在我眼前,是因為過去的業力(例如我曾經花錢去買了一個杯子、我曾經工作賺了那些錢等等),而由識的作用變現出來。 換一個角度看,在認識作用中也不存在持續同一的我,所謂的「我」不過是將各個時刻中變易不居的認識作用(表識)歸屬於同一個主體這樣錯誤想法的結果。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篤行為主,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 佛法流行於人間,可能作為有條理,有系統的說明,使他學術化;但佛法的本質,決非抽象的概念而已,決不以說明為目的。

印順爭議: 鳳凰城裏來了「臺積村」村民 臺灣晶片工程師為何「降薪」去美國

但無漏功德的依緣現起,唯識與中觀者,即不許以真如為因。 如真諦譯的攝大乘論也曾說:『常樂我淨四德,為功德因』。 印順爭議 本論說法界,是平等性中含具無漏功德性的,無二無別,所以說一法界。 世親十地論,說有六相:總、別、同、異、成、壞。 本論說心真如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故知心真如是說平等不二的法界心,此心概攝得一切,如一般所說的大全一樣。 說法界是不二,是總相、是大,與唯識和中觀所說一樣。

印順爭議: 思想主張

二十世紀研究唯識學卓然有成的兩位日本學者——上田義文與長尾雅人——在上世紀中葉,針對如何正確理解三性說展開了一系列的爭論。 上田指出,唯識思想的發展中存在兩個流派,他稱為「古唯識學」與「今唯識學」,前者以真諦 ( ) 翻譯的《轉識論》為代表;後者以玄奘 (602?-662) 的《成唯識論》為代表。 在兩者中,上田認為唯識古學才合乎彌勒、無著、世親的原意。 相對於上田的主張,長尾則堅持玄奘的《成唯識論》纔是唯識學的正宗。 但是對於這一方面的闡述,《人間佛教的播種者》著墨不多,作者強調這需要另出專書研究。

印順爭議: 中國佛教問題

四月三十日(農曆三月十二日),福嚴精舍為導師慶祝百歲嵩壽,邀請歷屆師生及諸山長老蒞臨福嚴,於慶祝大會上齊心恭祝印公導師「福壽廣增延,住世利人天」。 導師應全院師生之請,蒞臨會場頒發「印順導師獎學金」。 印順爭議2025 民國八十二年(八十八歲)四月,導師將六十年大病以前的作品、《妙雲集》出版以後的寫作,以及數篇尚未發表的作品,結集成五冊的《華雨集》出版。 印順爭議2025 上印下順導師俗姓張,名鹿芹,浙江省海寧縣人,生於清德宗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歲次丙午)清明前一日。 印順爭議 六歲(民前一年)六月,進私塾學習;民國元年(七歲),隨父親至新倉鎮,進小學堂就學。

印順爭議: 中國:達賴喇嘛轉世終止論褻瀆藏傳佛教

最為根本的層面,是以佛教義學的研究,對大乘佛教基本立場的捍衛;因此,也可以說這次會議的召開,是印順佛學思想成為主流佛學以來,大乘佛教本位立場的義學者(也是四眾弟子)集體捍衛大乘佛教的第一次公開宣言。 1、時間跨度——《全集》中的印度佛教部分,涵蓋從佛教產生前印度的思想、社會與文化到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的整個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部分,涵蓋從中國佛教傳入伊始到南北朝的發展時期、隋唐佛教興盛時期、宋元佛教轉型時期、明清佛教衰落時期直到近代以來佛教復興時期各個階段。 2、涉獵內容——《全集》包含了佛教文獻學、佛教史學、 佛教地理學、佛教哲學、 佛教教理學、佛教藝術、佛教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內容。 3、著述形式——《全集》中既有探幽索微的關於佛教哲學和佛教史地考證的精深專著、恢宏廣博的通史類著作,也有深入淺出的佛教思想導論和雅俗共賞的佛教文化介紹性著作。 4、佛教形態——《全集》涉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等主要佛教形態。 印順法師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進行佛學研究,對佛教的歷史和思想做了全面而客觀的釐清、闡釋與批評,建立起自己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其學術水準受到海內外學術界、佛教界的高度推崇。

印順爭議: 臺灣米師傅 帶領米食新航向

雖然現代禪只是個佛教修煉團體而不以學術研究為己任,規模也不算大,但是現代禪已經出版的數百萬字的各種著作中所流露出來的卻是不同於臺灣其他佛教團體的另一番景象。 我個人認為,現代禪的著作不僅有知識性的表述,更為重要的是,其始終貫穿著佛門的智慧。 雖然我並不認為現代禪的著作完美無缺,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其字裏行間所流露的基本上都是其對佛法的把握。 印順爭議 這,在當今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中是極其難得的。 本書是從佛學學術界的觀點,針對佛法的實質來研究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判定其本質是否符合佛教正法?

印順爭議: 討論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