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8大分析2025!(小編貼心推薦)

徐自強在2015年9月1日更九審,獲宣判無罪,最高法院在隔年駁回高檢署上訴,無罪定讞,20年的訴訟噩夢終於結束。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2025 不過,隨著蒐集到的事實片段越來越多,紀嶽君對徐自強的懷疑,從鬆動到崩解,最後轉為全然地相信。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2025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2025 兩人的互動,也從疏離到聊家庭當話題,而有了更多的理解。

  • 外國會引進『國民法官』來參與判決,就是為了要改進上述兩種制度的缺失,讓一般人民加入審判,避免整個判決結果過於偏離社會民意。
  • 徐自強的練習題沒有標準答案,但他說:「有人問我對法院信不信任?我相信人,我相信人會改變。」《徐自強的練習題》現正上映。
  • 導演接觸這個案件的時間點大概是五年前,從對案件毫無印象,到找資料、訪談、跟著義工一起關切案件審判的結果,最後貼身訪談徐自強本人。
  • 影片結束,片尾曲雷光夏的〈遠方的鼓聲〉響起,紀嶽君在片末,把此片獻給被害人、被害人家屬,以及受司法制度所害的受害人。
  • 表面上是講徐自強案件,實際上是對臺灣司法現狀的描繪和反思。
  • 該片在臺北電影節首映時,導演和徐自強都親自到現場向觀眾致謝,導演說:「聽到現場擤鼻涕的聲音很多,很感動。」徐自強也提到,一開始被拍攝時其實非常抗拒,但是知道導演是在幫自己,才慢慢接受,該片8月11日在臺上映。
  • 原本在媒體擔任獨立特派員的導演紀嶽君,2012年開始拍攝這部影片,拍攝期間經歷過懷疑、調查與自我反省的心路歷程,他感受到製作紀錄片過程所面臨的種種困境,自己雖然沒有經歷過徐自強16年的冤獄經歷,卻也感受到「人人都可能是徐自強」的處境。

受訪時,他提起去年震驚社會的小模命案,表示自己也是共犯,不該跟鄉民一起罵梁姓小模,跟對方道歉。 閉幕片《徐自強的練習題》大獲好評,第二屆人文電影節正式畫下句點。 總籌楊詠崴說:「開幕片是《只要我長大》,閉幕片是《徐自強的練習題》。我們為了長大,所以必須練習;因為有練習,我們才能長大。」語末,全體電影節工人一起敬禮,觀眾報以熱烈掌聲,期待明年第三屆師大人文電影節的到來。 【校園記者社教109雷佳儒採訪報導】迎來期末的今年年尾,第二屆師大人文電影節落幕,12月28日由閉幕片《徐自強的練習題》為其劃下完美句點,現場座無虛席,甚至有不少觀眾坐在階梯上觀影。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相關新聞

徐自強是一位被關了16年的冤獄當事人也曾經是一位面臨槍決的死刑犯不懂法律的紀錄片導演紀嶽君則在因緣際會下展開長達5年的拍攝之旅。 除了Q&A外,導演也有提到拍攝這部紀錄片本來是要聲援救助徐自強,還好在電影上映前臺灣高等法院更九審已宣判徐自強無罪。 附註2:也是我個人的想法,其實對於受害者家人來說,他們最希望的是犯人得到應有的懲罰。 但通常在犯人得到懲罰後,家人的心情也很難因此就不去在意,這可能也是我們社會未來需要努力去提供的協助。 不管走到哪,他都會接受異樣的眼光(不管是極度的質疑或強烈的善意)那對他來說,或許都是隻能消極承受的傷害。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2025 《徐自強的練習題》是記錄他冤獄16年的紀錄片,但被拍攝多年,他仍無法習慣鏡頭。

不過原則上《徐自強的練習題》並未流於案件導覽,而是用重點式的說明,讓大家理解徐自強冤獄的過程,這點在本片是出色的。 對於爭議性「無罪推定」雖有略為提起,但電影中並沒有多加敘事,聚焦於紀錄片主角的司法心路與自我心得,讓觀眾更能站在徐志強和導演雙方不同的位置,反覆的瞭解那失去的人生和這部紀錄片傳達的心聲。 電影從導演的想法與拍攝徐志強這幾年的內在心路,從投案、判死、無期徒刑,到無罪釋放、重審到案等,這去了人生大半的冤獄之路,。 而導演一步步在對徐志強這嫌疑犯抱持著諸多疑問和信任之間拔河,而在自己的鏡頭下拍攝的當事人和家屬所譜出最後的自白,也是給予《徐自強的練習題》紀錄片中,最重要的一道感性與理性,答不出口的問題。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自由廣場》王鴻薇的權力呆帳

第一個在死刑判決確定後,因為大法官憲法解釋(釋字582號)而獲得重新審判的機會;第一個因為《刑事妥速審判法》生效而獲得釋放的被告,脫離待了16年之久的1.368坪死囚房。 在歷經過5次非常上訴、1次釋憲、7次死刑宣判、更審9次之後,徐自強總算迎來了清白,成為自由人。 如比起長/短版的對比,《徐自強的練習題》確實在短版稍微多了義憤填膺的「針對」,透過當年社會氛圍,揶揄地將「廢死」化為妖魔,練習題的直指丟給承辦此案的侯友宜(這在當時觀影都化做觀眾最犀利的笑聲),短版也有限地將禍責停留在 70 位法官身上。

片中收錄了幾次徐自強被帶進法庭又被帶出來的畫面,他落寞的神情牽動著觀眾,令人印象深刻。 很難想像一個無罪之人被強加罪名、褫奪人身自由後的心境,「我不太會講話。剛剛講過的話我馬上就忘了。」他在片中對著鏡頭這麼說。 即便獲得自由了,如何重回人羣、社會,不僅對徐自強是一道艱難的練習,對他的家人來說,更是一段長期的適應。 本片也記錄了徐自強與家人的互動,例如總是站在第一線的媽媽、兒子、前妻,看到案件對他們的家庭帶來多大的劇變,而又需要多大的勇敢與溫柔,才能不離不棄的堅持下去。 除了使用大量剪報、電視新聞畫面之外,「動畫」可說是本片的一大亮點。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黑白速寫畫風的動畫,主要根據黃春棋、陳憶隆的偵訊及庭訊內容所製作,生動地重現複雜的案件原委,也補強黃陳兩人無法受訪的缺憾;另一方面,攝影機則跟著徐自強重回相關地點,並透過他的自述,回應案件中的諸多爭議。 臺灣的司法遲來的判決,說是公道伸張,但不管如何都換不回徐志強的那些年。 在歷經七十多位法官漫長的審判終,是臺灣司法的嚴謹還是對受害者的凌遲? 而在徐志強案之後,臺灣的司法可否盼到真正的正義,那又是一段很長遠的路途要走了。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電影-《徐自強的練習題》Condemned Practice Mode

早期參與發展網路影像傳播的協同工作,希望能透過民間社會力量改變傳播方式。 電影最後的部份,紀嶽君再次從他的紀錄角度抽離,回到他的世界裡,在徐自強這二十年的時間裡,經歷過不同的荊棘,最後能夠跟家人的重聚,重拾他自由的生活。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然而,從紀嶽君的這一段的旁白裡,恍惚聽到一份的可惜,後來他利用了字卡,交代了他五年的婚姻結束,為影片作收筆。 看來這個結尾是有點沒有關連,但是從一段婚姻的開始到結束,卻刻劃著他跟隨著徐自強事件的資料蒐集而成長,從影像上看到的東西,不僅是真實與否,而是從什麼的角度,去領悟到事件對人物帶來的傷害,這是永遠沒有彌補的。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2025 徐自強是臺灣著名的冤錯案件受害者,徐自強案更「勝任」了臺灣司法史上諸多的第一次。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自由廣場》中共殲-20換裝新發動機的迷思

當前有聚焦蘇建和案的《島國殺人紀事》,雖然「無罪」已成既定事實,但《徐自強的練習題》利用「錄影機」的再生(PLAY)進行,似乎重新喚起「徐自強」過往的 20 年。 然而「正義」、「無罪」固然重要,但卻都本片不是聚焦之處,相反,這道練習題的名字也叫做「信任」。 而徐自強又要如何從兜轉中重新找回對司法/社會的「信任」? 紀錄片亦透過三方的拼湊,讓當中三者找回這道「信任」練習題的答案。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網站人氣統計

2012年5月,徐自強因《刑事妥速審判法》被告不得羈押超過八年的規定,在獲判無期徒刑但未定讞的情況下,離開困住他16年的看守所。 也就在這之前,紀嶽君與關注徐自強案的人士,開始籌劃拍攝該案紀錄片。 紀嶽君說,初步認識徐自強是靠他人轉述或閱讀相關資料,對於整個案子仍抱持懷疑及防備;直到與徐自強接觸,做了重返事件現場的採訪,看到徐自強回顧案件的表情和反應,以及進一步與律師團談話,發現他們之間深厚的信任關係,懷疑逐漸鬆動。 徐自強案一路經過70多個審理法官,這些法官在司法部門內學長和同儕壓力形成的封閉環境下,無視大法官對憲法的解釋與糾正,依然使用著同一套宣判徐自強死罪的唯一理由——「共同被告的證詞」,但這些人的話語,又在鏡頭遙不可及的那端,無法取得。 今年,在上映檔期決定後不久,《徐自強的練習題》先是入圍了臺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更一舉獲得「觀眾票選獎」肯定。

徐自強的練習題電影: 影評/《徐自強的練習題》 正義在哪裡消失了?

在有限的報導中,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搞不好他真的涉案了? 在2012年五月十九日的凌晨,紀嶽君拿起攝影機,在看守所外拍攝剛因速審法生效後被獲假釋的徐自強,雖然能夠暫時重獲自由,但是在出外的一刻,仍然一臉迷茫無助,多次的上訴仍逃不過被判死刑的一刻。 在導演的創作上,擬於未能在獄中訪問其餘兩位疑犯,故在他的創作上就只有徐自強的存在,這時卻會把電影的主觀性顯得較重,難以讓觀眾信服。 於是,紀嶽君卻把視點放到案件中的不同證據,加上不同律師的解說,從而令這件案件的觀點範圍擴闊,亦令觀眾多了一點思考空間。 回想當初會認識「徐自強」這個名字,並不是因為《徐自強的練習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