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蘭100林道國際越野賽由教育部體育署大力推動,感謝各方單位的支持與幫助棲蘭100林道國際越野賽由教育部體育署大力推動,林務局與森保處的協辦支持開放棲蘭森林祕境作為賽事場域,以臺灣高山森林生態指標的臺灣杉三姐妹為賽事亮點,賽道美景美不勝收。 而參賽54公里組的跑者們也得以一覽神木園區,感受馬告神木園的自然魅力。 神木園位於100線林道里程12公里處,海拔約1500公尺,面積15公頃,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外經營的森林遊樂區。 賽道路線坐落於森林保育區林道中,為求無痕山林的速度,超馬協會嚴格要求跑者遵守賽事環保規範,落實友善環境以及垃圾不落地。 在歐美官網頁面可以看到,中文頁面越野一項其實是指的cross country,也就是大家常說的xc,很明顯這只是越野中的一種,國內最常見山地車型,以耐力騎行爲主的山地越野玩法,大致包括山地越野馬拉松和uci以及奧運會中常見的繞圈賽,普遍騎行距離較長,而且騎行中以爬坡路況爲主,避震行程大都在100mm左右。 由羅曉惠拔掉星野登上新科優勝,這次是第一次參賽棲蘭越野賽女子選手部分由羅曉惠拔掉星野以10小時58分21秒登上新科優勝,羅曉惠表示這次是第一次參賽棲蘭越野賽,很高興能獲得女總一。
林道車一旦開鍋也並非萬劫不復,就是爲了怕開鍋,林道車專門設計有溢流壺,開鍋就流到壺裏,缺水就從壺裏補,這種民用車上的理念被完美移植過來,場地車則不予要這種增加重量的無用裝置。 一輛被做到60匹馬力的450單缸車離不開強勁的散熱系統,可以這麼說,啓動後怠速狀態下如果兩三分鐘車還在原地不動,那麼必然會開鍋,這點上場地車和林道車都差不多,場地車不必擔心,一直跑就可以散熱,可是林道車要面臨紅綠燈和爬坡或者障礙,經常速度起不來,所以需要在水箱後裝一個電子扇強制散熱。 新店玫瑰山,在90年帶的臺灣是赫赫有名的越野場地,也是第一代菊次郎家族的發源地,當時的菊次郎只有三十出頭,騎著CRM250RR,整天在這個場地馳騁。 林道越野 當時的沒關山林道有跳臺、爆碎坡、水塘與障礙等,是當時全亞洲最完備的enduro場地。 後來因為象神颱風導致林道毀於一旦,後輩如我,只能望照片興嘆,遙想當年前輩開疆闢土時的艱辛與困難。
林道越野: 林道越野摩托推薦啥?
這次將Trail(林道),ALL Mountail(全地形) 林道越野 和 Enduro(耐力下坡)放在一起講,是因爲他們之間的界限其實相當的模糊.雖然各種車型會有固定的一些特點,但是拿Trail車型去玩AM或者偶意去玩Enduro也不是個太糟糕的選擇. 其實歸根結底,國內越野車發展取決於動力總成,有好發動機纔有好車,NC250的確不錯,但是以它的設計標準來看只能說是個全能型發動機,用於越野車也是沒辦法的辦法,不過好消息是NC300要出來了,從賬面參數來看更適合林道越野,擴缸降低壓縮比後的NC300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說了這麼多其實也只是皮毛,前叉角度、潤滑系統、進排氣系統、前後減震等等都會有所不同,另外新技術也都是最先用在場地車上。 一個是大飛大跳一個是細碎顛簸,一個是全力爆發一個是可靠久遠,更多的區別我想大家分別騎一下兩款車就一目瞭然了。
- 不那麼誇張的樹根以及石頭還有小拋臺是林道的主要旋律.沒有XC比賽那樣辛苦的爬坡,玩起來是相當讓人放鬆的.你所要做的就是跟着地形的節奏去表演你的騎行風格就好了.林道車型的懸掛系統能夠很好的幫助你越過這些障礙.被處理過的震動讓你不會在樹根區域過快的因爲震動而感到疲勞.也能夠允許你犯下一些不太致命的錯誤.
- 陳進財表示近期的目標是希望能以此作為臺灣品牌的越野賽事,與國際接軌期許能名列UTWT的系列賽針對舉辦第二屆的棲蘭越野賽,陳進財表示近期的目標是希望能以此作為臺灣品牌的越野賽事,與國際接軌期許能名列UTWT的系列賽,也期望透過棲蘭越野賽推動臺灣越野跑環境能發光發熱。
- 雖然我們提早收隊了,但希望過年時,這條路能被開通,造福臺灣車友。
- 來自美國的Mario Mendoza雖然提早入睡調整時差,但面貌上仍透露著倦容。
- 此時電啓動就是一劑救命良藥,只需按一下開關車子立馬恢復活力,隨着電瓶的發展與電機的輕量化,林道車甚至有去腳啓的趨勢,純電啓。
- 巷轉進去,有較高難度的路段但也有新手路線,曾有車有騎著白牌速克達就上了,這條路不長,但刺激度也不會因此減少,適合有一定基礎的越野玩家。
而後方儘管有著三浦裕一緊追在後,他仍以自己的步調前進。 而dh這類中就沒什麼爭議了,下坡騎行強度比am什麼的都更大,基本都是指那些雙肩避震的大行程山地車,並且爲了適應高強度的越野騎行,他們的各種規格也與上面所說的那些車型相差較大,比如更寬的車架組開檔和直徑更大的貫通軸心,直接安裝在避震上的直裝把立等,這方面規格很多借鑑了越野摩托車型。 第三名選手則為曾經在福爾摩沙百公里越野賽奪下女總五的呂淑蓮第三名選手則為曾經在福爾摩沙百公里越野賽奪下女總五的呂淑蓮(11小時35分41秒),她表示這次致勝的契機是堅持到底。 她表示這次的路線非常虐心,比之前跑過的鎮西堡百公里賽更辛苦,恰好星野似乎受傷了,所以纔有機會奪下女總三成績。
林道越野: 林道越野摩托推薦啥?
此處蛛況頗佳,沿途見不到巨型人面蜘蛛,但路況相當不好,雖然沒有爆碎坡,但是也需要相當的技巧才能通過。 林道越野2025 雖然我們提早收隊了,但希望過年時,這條路能被開通,造福臺灣車友。 在我到北京之前,跟隊長菊次郎有著密集的林道旅行,我們利用上班日挖掘出許多不為人知的林道路線,這條路是最令人激賞的一段,除了地點非常隱密,還有美麗的河流貫穿其中,對於怕熱的我來說,真是夏季林道遊的一大福音,還記得當年九月在墾丁大會師,我騎沒半小時就不行了。 這樣會比較省心,5K可以選擇的餘地好像不是很大.個人對這個也不是很有心得,車車的零件還是要全面的搭配起來纔會好騎,而不是有一個半個特別好的零件.不妨多留意一下車架幾何和尺寸方面的事情,身體舒展而又有足夠的活動空間的,會比較好.有條件的最好是試乘一下吧. 大多數廠商都會把相應的車款標成AM/ENDURO這樣.廠商每年都會對他們的車款進行修改,有時候未必是很顯眼的修改,但是能讓車型更貼近當下玩法的需要.
- 此處蛛況頗佳,沿途見不到巨型人面蜘蛛,但路況相當不好,雖然沒有爆碎坡,但是也需要相當的技巧才能通過。
- Am玩法更注重下坡爲主的騎行,enduro玩法在am基礎上對上坡騎行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後者的避震平臺會向踩踏方向做一定優化。
- 除此之外還有相對冷門些的山地車型trek並沒有單獨列舉出來放在表裏,比如土坡(dirt jump)和自由騎(free ride),土坡用途強度也較大,但這不算是常見的山地越野騎行,主要在土坡場地中進行動作騎行,對車架組和避震系統的支撐性要求更高,因此主要採用100行程的20mm桶軸規格前避震,有軟尾土坡也有硬尾土坡。
- 100公里越野賽於一早五點起跑,天色還是昏暗未明,跑者的頭燈指引道路日本眾多越野好手一同參賽臺灣棲蘭100林道越野賽凌晨四點多的氣溫僅不到十度,相較於去年零度的氣溫更舒適一些。
國內現在也起步了,如果真正熱愛山地車的人多起來,會是令人很開心的事情。 雖然我們經常看到Enduro以比賽的方式出現,但是並不一定代表這就只限定於比賽. 相對於AM而言,Enduro弱化了上坡的部分(並不代表完全沒有上坡),而着重下坡的部分.玩家在長距離下坡之中盡情施展自己的各種技巧. 林道越野 保守地說,目前國內只有30%是場地越野用戶,剩下的70%都是非場地用戶,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場地車在跑林道,如果廠家夠精明的話應該關心那70%用戶的實際需求——林道越野,雖然現在不少廠家有所謂的林道車出現,但做得好的寥寥無幾,大多數都是場地車加上燈表改成林道車,這種隔靴搔癢式的改裝根本解決不了用戶的痛點。 爲了減輕重量,場地車捨去了所有不需要的部件,電啓動就是其中之一,除非摔車,否則很難在場地裏熄火,所以啓動裝置簡化到只有腳啓,林道車就不一樣了,會遇到坡道熄火的情形,站都站不穩怎麼能腳啓動呢?
林道越野: 林道越野摩托推薦啥?
在神木園區看到的風景很壯觀,但很可惜因為後有追兵所以沒有多停下來拍照。 臺北的越野跑者周青再次衛冕國內總一的成績來自臺北的越野跑者周青以9小時08分41秒再次衛冕國內總一的成績,並勝過小川狀太以及石川佳彥等人,他表示這次賽前因為骨刺問題所以練習量不夠,但跨過三姊妹神木後看到劉治昀在後面追,所以無論如何都不想放棄。 加上這次的天氣其實比想像中更熱一些,所以跑起來雖然辛苦,但確實盡力完成了。 越野跑賽事近年來女子參賽人口逐漸上升國內越野跑團隊『跑山女』也羣聚於此挑戰棲蘭越野賽。
林道越野: 林道越野摩托推薦啥?
日本的越野跑者三浦裕一以8小28分奪下第二第二名則是來自日本的越野跑者三浦裕一以8小28分奪下第二。 他表示去年就耳聞這場比賽,但實際參賽後覺得比賽的難度比想像中更高一些,所以最後完賽的很辛苦,原本與Mario相差不遠,但最後出林道口之後的公路上坡被硬生生拉出距離。 吳嘉文以4小時56分37秒率先攻破終點奪下金牌54公里組,由吳嘉文以4小時56分37秒率先攻破終點奪下金牌,他表示是第一次參賽棲蘭越野賽,對這次路線風景非常喜歡,自己本來是以全馬訓練為主,開賽後原本是排名在第三名,幸運地在三十多公里處扭轉並拔得首位。 篠原尚哉以5小時24分46秒奪下第二,而原本排名第一的鄧維富因為天候炎熱導致大量排汗,最在三十多公里處抽筋,但仍以5小時27分跑回終點奪下第三。 來自日本的木幡帝珠,這是他第二次參賽第三名為來自日本的木幡帝珠(9小時06分47秒),這是他第二次參賽,他表示這次比賽比之前不冷,所以很可惜沒有看到冰露的風景。 美國四屆百公里冠軍Mario Mendoza以8小時25分28秒率先攻破終點100公里組,由美國四屆百公里錦標賽冠軍Mario Mendoza以8小時25分28秒率先攻破終點,他表示這次起跑的天氣非常寒冷,但很適合比賽,比賽過程中看見的巨大神木令他嘆為觀止。
林道越野: 林道越野摩托推薦啥?
亂石地形很容易讓人過度緊張,那會消耗掉你大量的體力,讓身體變得僵硬而無法良好的控制車輛.你要做的是儘量放鬆,跟着地形的節奏,保持彈性的來通過它. 林道車型通常擁有5 inch左右的後輪行程,66-67度的頭管角度,不少廠商推出的新時代的林道車比起以往多數的林道車型擁有了更粗壯的車架(主要是後三角部分,當然也不是廠商都認爲林道車應該配上一個結實粗壯的後叉.).多數也都配備了穩鏈器的安裝座.而且多配有升降坐管,使他們看起來只不過是短行程的AM車型(有時也確實如此). 巷轉進去,有較高難度的路段但也有新手路線,曾有車有騎著白牌速克達就上了,這條路不長,但刺激度也不會因此減少,適合有一定基礎的越野玩家。 分鐘能跑完一圈,需要注意的是對向可能會有來車,是一個適合新手和想嘗試越野的車友們能來放鬆、體驗,騎完還能去隔壁的新山夢湖賞湖呢。 在複雜多彎的場地,如果以民用車的齒比很難掛到高速擋,所以場地車必須是密齒比設定,檔位銜接更順暢,但是換擋更加頻繁。 林道車則相反,需要長度跋涉遠離城市,疏齒比有更好的巡航性。
林道越野: 林道越野摩托推薦啥?
但國內目前在銷售的xc以上級別車型較少,我說的型號可能國內並不都能訂得到。 而trek這裏將一些am(all mountain)和enduro車型也歸在了這個大類裏,比如slash仔細看產品介紹的話會發現裏面說的也是enduro,雖然他們也確實可以用於較激烈的林道騎行,但我這裏會說下他們之間的區別。 Am玩法更注重下坡爲主的騎行,enduro玩法在am基礎上對上坡騎行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後者的避震平臺會向踩踏方向做一定優化。 林道越野和場地越野是兩個不同的分支,雖然看上去差不多,實際上內在還是有所區別的,場地車的確可以跑林道,但不那麼適用,繁雜的保養標準甚至會成爲拖累,可如今國內的越野品牌一股腦的都去做場地車,認爲在場地比賽獲得曝光度就能提高銷量是不對的,比賽的確能幫助車輛研發,但是隻有站在用戶角度生產優質產品纔是長久之計啊。 在場地裏,要麼是跑着要麼是停着,不存在走走停停的狀態,所以車撐就沒有必要了,只會增加無謂的重量,臨時停車可以隨便找個柱子一靠,長時間停車有專門的後輪三角撐。 林道車就非常離不開車撐,設想一下,在平原停車,沒有樹可靠,難道要把車放倒嗎?
林道越野: 林道越野摩托推薦啥?
大河林道依著武荖坑林道,環山傍水蜿蜒而上,入口極不明顯,進林道沿途還需要過水三次,林道長約20KM上下,但後段很有挑戰性,最後下溪過水,路況還算好走,跟枋山林道後段溪谷段非常類似。 臺灣的林道有山有水,有豐富的生態與景色,更不必擔心被綿延四五百公里的沙漠吞噬,也不必花鉅額費用將摩托車運到外省。 三月二日的早晨,霧氣遮蔽賽道,晨露蔭濕了地面,天還沒亮起來的那會兒,選手已然在起跑點準備出發。 玩一般山地公路的還是很多的,去年蘇州環太湖路上,我見到好多隊伍,有一個隊伍上千人,隨行醫生和救援車。 本章就說到這裏了.祝大家有個愉快的週末.下一章會爲大家介紹 Park(山地車公園) FR自由騎 DownHill(速降)這三個部分. 著名下坡/ENDURO車手CG(Cedric Gracia,三條褲子贊助的車手,貌似還是新銳減震器廠牌DVO的車手,屬於會玩會拍片的車手,在國外這種車手很喫得開.)的系列視頻 THROUGH MY EYES(有好集大家可以翻來看看).
林道越野: 林道越野摩托推薦啥?
蔡佩羽以6小時14分44秒奪下第一來自臺北的潘佩宜jolie以6小時21分跨過終點線54公里女子組由蔡佩羽以6小時14分44秒奪下第一,她表示這次沒有預估到會奪下第一,所以能奪冠非常高興。 第二名則是來自臺北的潘佩宜jolie以6小時21分跨過終點線,突破個人pb的她表示這次的路線比去年更困難,所以也跑得非常辛苦,最後回到終點的上坡段大腿幾乎抽筋。 同樣來自臺灣、臺灣百公里、百英里及24小時紀錄保持人的周玲君則盡力奪下第二名同樣來自臺灣、臺灣百公里、百英里及24小時紀錄保持人的周玲君則盡力以11小時19分45秒奪下第二名,周玲君表示比賽過程中拉肚子,所以有點狀況,但她以身為一個跑者不管狀況如何都要盡力到底,不選擇放棄的態度,所以對自己的表現很滿意。
54公里越野賽由鄧維富率先跨出起點超馬協會的副理事長,也是這次的棲蘭100林道越野賽的推手陳進財表示:「去年的賽事深受好評,今年參賽者倍數成長。」今年100公里及54公里賽程報名人數將近千人,選手中包含日本、美國、法國…等十二個國家好手一同參予。 今年除了國際選手一同較勁外,包含去年男女組冠軍周青、李惠萍,國內一百公里紀錄保持人劉治昀、國內24小時女子紀錄保持人周玲君、越野跑好手周平記、鄧維富也一同到場參賽。 除此之外還有相對冷門些的山地車型trek並沒有單獨列舉出來放在表裏,比如土坡(dirt jump)和自由騎(free ride),土坡用途強度也較大,但這不算是常見的山地越野騎行,主要在土坡場地中進行動作騎行,對車架組和避震系統的支撐性要求更高,因此主要採用100行程的20mm桶軸規格前避震,有軟尾土坡也有硬尾土坡。 Fr玩法國內更少見了,但是知名度很高,很多人看過的紅牛墜山就是指極限自由騎,只不過紅牛辦的這個比賽表演性質更多一點,那個強度要求已經遠超常見dh玩法了,這類車型普遍避震行程在170mm以上,既有雙肩車型也有常見的單肩車型,因此大多情況下dh車型就可勝任fr騎行,也並不是所有品牌都有單獨fr用途整車。 陳進財表示近期的目標是希望能以此作為臺灣品牌的越野賽事,與國際接軌期許能名列UTWT的系列賽針對舉辦第二屆的棲蘭越野賽,陳進財表示近期的目標是希望能以此作為臺灣品牌的越野賽事,與國際接軌期許能名列UTWT的系列賽,也期望透過棲蘭越野賽推動臺灣越野跑環境能發光發熱。 棲蘭越野賽風光明媚,賽事路線壯闊美景令人流連忘返,今年賽道途經100林道、歷代神木園、170林道及臺7公路最後回到明池山莊。
當時也不是沒有人玩場地,只是由於車輛成本的限制,場地越野還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直到四年前NC250的問世,這一切纔有所改觀。 在國外,由於廠家和賽事的干預,越野摩托被分成了三大類,場地、耐力和拉力,這是成熟市場的成熟表現,也就是說從你買車、用車或者結識好友都離不開這三大類,買場地車去場地玩認識場地朋友。 我們一行人往山上噴去,果然見到舊時的玫瑰山林道入口,小臣攜帶的鏈鋸幫助我們順利前進,一路過關斬將,徹底掃除路障,不過沿路濕滑的路況還是讓大家喫足苦頭,一路上只能用摔炸裂來形容,約莫前進了十公里,我們遇到了一處超深水洗溝,經評估後發現我們過不去,因此大家決定擇日再戰。 我們一行人東噴西跑,最後轉戰蘇澳後山,我們無意間發現一條後山越嶺林道,可以從白米林道越嶺到蘇澳車站下山,此處蛛況頗佳,路況良好,大家噴到無法停止,一直到天黑了才下山。 我們最後在蘇澳共進晚餐,結束了今天的行程,今天的最大發現就是兩條新開發的林道,同時也勾起老一輩車友對於年輕時的那段日子悠悠的思念。
林道越野: 林道越野摩托推薦啥?
這場比賽匯集了臺灣熱愛越野跑步的跑者們,企圖以腳步實踐懷抱山林的夢想並探索體能的極限。 100公里越野賽於一早五點起跑,天色還是昏暗未明,跑者的頭燈指引道路日本眾多越野好手一同參賽臺灣棲蘭100林道越野賽凌晨四點多的氣溫僅不到十度,相較於去年零度的氣溫更舒適一些。 來自美國的Mario Mendoza雖然提早入睡調整時差,但面貌上仍透露著倦容。 日本好手石川佳彥與去年的優勝小川壯太、星野由香裏好整以暇地等待。 臺灣選手周青三點許開始著裝準備,企圖尋求衛冕國內總一。
而在中國,廠家與賽事如同乾旱的大地一樣枯竭,越野摩托圈子完全是民間干預,一切都是有中國特色的現象,首先買車就只能買走私車,場地呢? 寥寥無幾,而賽事更是受制於官僚化的體育總局和功利化的電視媒體,關老爺們覺得即使把越野摩托賽事放手給資本市場也不會有好結果,因爲大環境就是禁摩,而電視媒體也會認爲你們既然自己都做不好,那麼我們轉播也沒有搞頭,惡性循環,乾涸的鹽鹼地再努力也是長不出莊稼的。 林道越野2025 有在騎車,前兩年因爲打羽毛球膝關節要做手術,所以XC什麼的就不能再玩了。
此時電啓動就是一劑救命良藥,只需按一下開關車子立馬恢復活力,隨着電瓶的發展與電機的輕量化,林道車甚至有去腳啓的趨勢,純電啓。 在爭分奪秒的場地裏,是沒有綜合工況一說的,上了場地就是全油門狀態,你不需要考慮時速,也無法得知里程,所以保養只能按小時算,電噴車型讀取ECU數據就能知道何時保養,化油器車型在點火線上套一個計時器也能管理保養週期。 林道車雖然使用場地車相同的引擎,但是性能被稍微調低,以馬力換壽命,里程錶、速度表、油量報警燈缺一不可,甚至更換17寸滑胎後儀表也能隨之更改。 顧名思義,場地車只存在於場地裏,比賽時間大部分都是白天,即使夜晚也會有充足的照明,所以車燈這種東西完全沒有必要。 林道車使用地是開放的自然環境,太陽落山或者雨霧天氣沒有車燈尾燈是很危險的,某些地區銷售的車輛甚至要強制安裝轉向燈。 所以至少四年前,你認識的玩越野的朋友幾乎都是週末去山區撒野的傢伙們,他們自成一派,因爲在樹林裏騎車,所以叫林道越野,據我所知,林道越野就是這麼來的。
當然,可以後輪刨坑就能讓車保持直立,不過也沒有車撐方便。 林道騎行經常會遇到託底的障礙,征服困難也正是林道的魅力所在,發動機護板就是必不可少的配件,不僅避免車架磕花,更保護了發動機,甚至有些玩家不遺餘力地“全副武裝”,離合器護板、磁電機護板、車架護板、後剎車泵護板、後平叉護板、車把護手等等。 場地越野不需要這些保護裝置,而且這些護板也增加了不少重量。
林道越野: 林道越野摩托推薦啥?
EWS系列巡迴賽的頭盔攝像機視頻,.其實每個比賽場地都會各有特色.這裏只是挑了其中兩個讓大家瞭解下.是蠻抖的哦. 不那麼誇張的樹根以及石頭還有小拋臺是林道的主要旋律.沒有XC比賽那樣辛苦的爬坡,玩起來是相當讓人放鬆的.你所要做的就是跟着地形的節奏去表演你的騎行風格就好了.林道車型的懸掛系統能夠很好的幫助你越過這些障礙.被處理過的震動讓你不會在樹根區域過快的因爲震動而感到疲勞.也能夠允許你犯下一些不太致命的錯誤. 林道越野 我們看到常見的山地車都有三個牙盤,8,9,10個飛輪。 特別是一些爆款殺馬特車,起手給你33速,就是3牙盤帶11速飛輪的結果。 Trail主要是指林道車型,廣義上也包括我上面說的那種短行程小林道,但大都是指避震行程在140到150這個區間,trail用途下玩法相對均衡,爬坡與下坡騎行比例差異不大,常見的比如fuel系列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