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山藝協會的山藝教練梁梓浩(Sunny)指出,鬼手巖這段路線不止崎嶇,中途更沒有撤退點,一起步「閒閒哋」便走上10多小時,難度高。 「老生常談:千萬別一個人行山,應要結伴同行,互相照應。」他指不少行山意外,都因為事主過分高估自己能力,加上對路線瞭解不足,貿貿然出發,可能因錯判環境地勢,增加意外風險。 因疫情的影響,有很多運動都逼不得已暫停了一段時間,球隊運動首當其衝,所以很多市民惟有往山上跑,嘗試與大自然更親近。 可是,有不少行山初哥以為登山就像郊遊旅行般輕易,穿雙拖鞋就爬上山,忽略了本身需要的體能要求及安全意識。
- 購買行山鞋時,要先考慮計劃行怎樣的山,可依行山路徑及難度去選擇。
- 在炎夏行山時,如果自己或同行者在曝曬下不適,都可以開遮擋太陽。
- 在假期的時候,偶爾與親朋好友出去行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僅可以使身心健康,而且還能鍛煉意誌。
- 每個攤位特意裝飾成日系復古單車,讓大家猶如置身戶外露營場地。
- 外套的透氣度可靠RET值判斷,RET值越小,就代表越透氣。
- 天氣話熱就熱,攝氏30多度高溫下,跑步也好、行山也好,跟猛烈陽光周旋不能避免,唯有努力一點做好防曬措施,跟中一個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戴帽了。
行山時,防曬方面也很重要,因此戴上一件防曬帽子會較好。 首先可以考慮能遮蓋到較多位置的漁夫帽,如果不喜歡這個款式,還可以選擇鴨舌帽。 消毒藥水、繃帶、膠布等都是救命之用,而反光保溫氈可助你在晚上或失溫時保溫。 急救包是任何戶外冒險活動的必需品,特別是行山。 它包含一套基本的醫療用品,可以在您受傷或生病時提供即時的照護,包括繃帶、止血帶、消毒劑、止痛藥、藥膏等。
行山裝備: 遠足 防水外套物料大不同!教你揀選透氣防水外套!
要在香港行山,難度有高有低,雖然天氣並不如外國嚴峻,但裝備方面同樣需要準備充足! 一般透氣通爽的運動褲都可取代行山褲,牛仔褲太侷促,鬆身斜布褲亦可。 至於褲子長度則視乎行山路線的環境,寬闊的入門級別路徑可穿清爽的運動短褲,但若是狹窄並沿途有大量植物的路徑,穿長褲便可避免身體與植物甚或昆蟲有直接的接觸,減少刮傷和敏感的情況。 專業的行山褲在設計上著重功能性,大都有很多隔格和小袋子,方便穿者存放隨身物品。 若行山褲具防水功效,一旦經過山澗或下雨,濕透的機會便能大大減少。 近年女生行山 look 流行 layering,短褲配 legging 也是很好的選擇。
選襪時有幾點要注意:透氣度要好,襪子應不鬆也不緊,襪子的長度也最好比鞋子稍高或一樣,也可選快乾物料,就算鞋子不防水,襪子濕了快乾也會大大增加舒適度。 有專家亦建議行山者可先穿一對薄棉襪吸走汗水,再穿一對羊毛襪加強咕臣效果,減少起水泡的機會,現時市面也有雙層襪讓大家考慮。 (上圖)澳洲品牌 Wilderness Wear 以 Merino 羊毛做的遠足襪,柔軟耐用,四季可穿。 行山新手很多時以輕便裝備為重點,往往忽略帶備足夠食水。 有資深行山人士曾提過每10公里的行山路程就要準備1公斤食水,雖然只是一個概念,但要因應行山當日的天氣及山徑難度作出調整,因此建議每次行程至少要額外攜帶多0.5升食水做後備。 食糧方面,可以選擇方便食用的乾糧,能量條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行山裝備: 出發前留意天氣變化
水袋相對水樽輕,而且隨時可以飲用,不用花時間從背囊拿水樽。 行山裝備2025 水袋的缺點是要打開背囊才瞭解餘下水量,以及清洗困難。 行山裝備2025 使用非即棄式容器相對環保,否則行一次山買一支水則不太理想。 行山裝備 行山是戶外運動,暴露在陽光下容易受到紫外線的傷害,因此防曬是非常重要的。 在行山時,建議使用具有高SPF值的防曬乳液或噴霧,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
可以的,但手機電源還是留作通訊為佳,緊急情況下也求救有門。 雖然大家還是可按行程的實際難度衡量,但留一支不用「細細枝」的電筒,亦不過為背囊略增167克,當買個保險都好。 行夜山的話,除了頭燈,亦應帶後備電筒,以防頭燈失靈時亦有後備光源,否則遇上緊急情況,要麼摸黑而行增加風險,要麼只有坐着等天光,甚至等救援。 仲有,電話可儲存定你之前搜索好嘅行山路線、地圖,以及一個電筒嘅app,用嚟求救同照明用。
行山裝備: 準備足夠糧水
帶備急救用品上山,以防萬一,若果自己或同行者受傷不適,都可以馬上治理,但別帶些自己都不懂得用的東西上山,否則帶了都沒有用。 行山裝備2025 對於不少行山新手而言,相信出門口前收拾背囊時,都會感到困惑。 綜合之前訪問山藝教練及民安隊山嶺搜救中隊的資料,整理了以下建議放入背囊的行山裝備。 帶多少錢不重要(當然沒有理由拎幾萬元上山吧),最緊要出門前放下所有硬幣、會員卡、八折卡,以免加重負重。 銀包入面只放八達通,提款卡、信用卡我就不會帶。 行山裝備 另外,行山背囊前面還有一些紥緊的位置,可以紥住行山杖,就可以在不使用時不用以手拿著;或者在外套不想穿、又想方便拿出的話,也可以擺在這中間,用繩子紥緊。
香港天文臺提供天氣預報,無論甚麼情況,出發前都要留意天氣變化。 留意氣溫、風向和風速、降雨量、要是預測有雷暴就絕對不要上山。 為了配合速度,跑山鞋的一切均以輕巧為大前提,不論是設計、用料還是鞋底,都會減去多餘的部分,類似赤足跑的概念,因此緩震效果和保護性較行山鞋低。 行山服裝方面,Jan認為最重要是透氣及排汗,建議選擇腋下及背部有網紋以及使用快乾物料的衣服,保持全身乾爽。
行山裝備: 不要錯過
山上天氣多變,有備無患,所以建議大家行山時帶備雨具。 以前行山界建議帶雨褸而不是縮骨遮,但近年有變,覺得縮骨遮亦不錯。 在炎夏行山時,如果自己或同行者在曝曬下不適,都可以開遮擋太陽。 防UV的縮骨遮既可遮太陽,又可擋雨,近年已有大量輕便的縮骨遮選擇。 行山裝備2025 另一樣需要帶同去行山的必需品,就是夏日及早秋時節的消暑神器便攜風扇!
行山裝備: 遠足 夏天行山新玩法 – 3條消暑石澗路線推介及行澗注意事項
水樽是不可少的裝備,唯一的問題是:需要隔熱功能嗎? 有隔熱功能的水樽一般較重,但若你希望能在山中享受冰涼清水(或冬天時享用熱水),就值得投資。 當然,若室溫水已可以,那麼水樽的重量和易於攜帶就是你需要考慮的因素了。
行山裝備: 1 防水外套、防水褲
而且,懂得基本的急救知識和技巧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幫助您或您的夥伴。 對於長途行山或偏遠地區的行走,一個完善的急救包更是必不可少。 它們可以保護您的眼睛免受有害紫外線的傷害,並且可以減少強烈陽光對您視線的影響,使您在行走時能夠清晰地看到前方。 選擇時,要確保眼鏡能夠阻擋100%的UVA和UVB輻射。 有些太陽眼鏡還有偏光功能,可以減少眩光,使您在水面或雪地等反射強烈的環境中視線更清晰。 行山裝備2025 相信不少人也聽過「洋蔥式穿法」,究竟從內層至中層,以至外層,分別穿什麼類型的衣物?
行山裝備: 後備電話
Salomon、Ultimate Direction、Osprey、Patagonia、mont-bell 都是熱門之選。 無論是普通的山還是難度比較高的山,都建議新手購買行山杖。 行山杖是必需的行山裝備,在行山過程中,可以很大的幫助新手。 行山杖的用途很大,不僅可以節省體力,還是重要的工具使用。 行山杖可以提高行走過程的穩定性,減少對腿部的負擔,更輕鬆行山。
行山裝備: NES1200 戶外移動電源348000mAh / 黑色
如果作為行山初學者,第一次行山或者次數不多的,可能會一上山就覺得很累,這時可以藉助行山杖,除了腳部,在行山時還可以藉助上身的力量,在行走時更舒適一點。 根據國際山難求救訊號為1分鐘吹6次哨子;6次哨子響起後停1分鐘再重覆。 使用哨子時,要注意信號發出的節奏,讓搜救隊伍能夠辨識出你的信號。 你可以先聽一下週圍的聲音,並嘗試發出一些有規律的信號,以便讓搜救隊伍能夠更容易地找到你。
行山裝備: 行山裝備外,計算好行山時間同樣重要
香港通常在6月進入雨季,天氣變得炎熱和潮濕。 夏季時在山上能夠看到更多動物、植物和昆蟲,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景色。 若你已累積一定行山經驗,又想在夏季繼續鍛練身手,出發前注意天氣變化、路線、個人行山裝備,在微雨中行山仍然是可以的。 行山裝備2025 行山裝備 緊記:在濕滑的山路上行走要更加小心,以免滑倒,而且在雷暴警告生效時絕對不可以行山。
行山裝備: 登山健行頭燈ONNIGHT 100 80流明(電池款)-黑色
香港冬天的氣溫普遍徘徊於 12℃ 至 行山裝備2025 20℃ 行山裝備 之間,氣溫並不算太寒冷,行山時怎樣的穿搭方法才能保暖禦寒? 背囊款式五花八門,有物料超輕,有容量超大,應如何選擇? 註冊物理治療師藍芳指出,背囊容量以公升作計算單位,可以按路程決定容量。 一般而言,以4小時半日路程為例,一個10公升容量的背囊已足夠,如行長途或戶外過夜,最少要20公升。
間隔:女生隨身物品多,手機、毛巾、濕紙巾、潤脣膏、零食、太陽油等一大堆,所以行山背囊間隔多,可以說是好的。 試揹行山背囊前,不妨留意一下間隔的位置,因為這跟用家身形和習慣息息相關,選「最就手」那款就是了。 行山裝備2025 Jan表示行山杖是用以減輕雙腳負擔,以及取得平衡,建議在上落爬升較多的路段才需要配備,因應行山路線的困難程度去決定。
行山裝備: 香港體育館2022:一文睇清體育館book場方法、開放時間、保險選擇
行山衣著通常使用輕量且具有高透氣性的材料,以減輕負重。 戶外天氣多變,因此遠足服裝常採用防風和防水的面料或塗層,以提供保護,使您在惡劣天氣條件下保持乾燥和舒適。 像香港溫暖又潮濕的氣候,遠足服飾著通常選擇快乾的材料,能夠迅速排出身體濕氣和汗水,保持乾爽。
行山裝備: 地圖
天氣轉熱,但很多山友郊遊遠足的雅興仍然熾熱。 琛sir建議夏天選擇路線時,最好找沿途多樹蔭,或者靠近水源,體感會較清涼。 再者,全程上落坡幅度不應太大,新手宜以平路為主,避免太過喫力。 最後,路線中途要有撤退點,一旦中途體力不支也可以盡快「退場」。 當產品能夠阻止雨水通過時,就可被稱為防水,從而保護遠足者免受惡劣天氣影響。 市場上有不同的測試方法來量度產品防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