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勢力雄厚的國民黨,則未隨著各政黨潮起潮落,多年來,一直在全市保有穩定的票源結構。 基隆市社會結構相當特殊,外來人口影響力較大,其中外省族羣票源偏向泛藍,宜蘭同鄉會則較為傾向泛綠。 此外,由於教育及文化事業高度集中,故聚集了大部分高等院校及各種媒體。
- 基隆市共轄7個市轄區,分別是中正區、七堵區、暖暖區、仁愛區、中山區、安樂區、信義區。
- 此外,由於教育及文化事業高度集中,故聚集了大部分高等院校及各種媒體。
- 2019年,基隆市近年來因爲生育力降低、人口外流,導致總人口數跌破37萬大關,甚至因爲就業機會少,使得基隆人被迫通勤到外縣市工作。
- 基隆市議會是基隆市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基隆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
基隆市區最著名的景點,莫過於以在奠濟宮(開漳聖王廟)前爲名,可能從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就已存在的廟口夜市,爲臺灣最著名的夜市之一。 基隆市立2025 由於基隆的海產本就豐盛,加上身爲國際港埠,從各地來來往往的人資流通將各種物產帶來基隆,因此造就出多元富有特色的小喫市集。 在火車站前的小艇碼頭有遊艇提供遊覽基隆港的服務,在此還可以搭遊艇出外海至基隆嶼一遊,從外海遠望整個北海岸。
基隆市立: 基隆公共設施
市長選舉從市長開始民選之後,除第4及第5屆之外,基隆市市長長期均由中國國民黨籍人士擔任,至1990年代臺灣民主開放後仍無改變。 此現象直至1997年,才由曾任民主進步黨籍立委的李進勇打破。 現任市長為民進黨籍的林右昌,2014年九合一選舉勝出,於2018九合一選舉連任。 基隆市議會是基隆市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基隆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 基隆市的河川可分為兩大系統,以獅球嶺為分水嶺,主要分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兩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區內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穩。 基隆市立2025 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條河川貫穿市區,早期更具有航運功能,昔日與獅球嶺、佛祖嶺並稱為「兩嶺四港門」,為基隆市區重要的地形象徵;其中西定河和南榮河的下游在日治時代進行整治,並將兩條河道合併成一條運河,稱為旭川河。
- 之後,鄭氏王朝在南臺灣打敗荷蘭人之後,也於1668年揮軍北上,將殘餘駐守在雞籠的荷蘭人驅離,至今在和平島還有荷蘭人臨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遺跡。
- 截至2021年底,基隆市人口約36萬人,其歷年人口可參見基隆市政府民政處統計,大致而言基隆市設籍人口一直低於40萬人。
- 新冠肺炎疫情今(23)日國內新增4204例確定病例,分別為4126例本土個案及78例境外移入;本土案例以新北市1563例最多,臺北市945例、桃園市527例、基隆市219例、臺中市171例及花蓮縣138例等縣市破百例以上…
- 基隆內港的東岸與西岸之間本爲礁岩密佈,最大的兩座,各取名爲“鱟公”及“鱟母”以爲相配。
- 基隆市在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的資料中,酸雨pH值分別為5.18、5.51以及5.08,連續三年pH值皆在5以上。
- 農曆一月元宵節舉行,由基隆市西定路聚樂社辦理,在元宵節當日下午由西定路出發,舉行四大廟拜廟繞境表演,依序繞經基隆護國城隍廟、慶安宮、奠濟宮、覺修宮等廟,最後於基隆市文化中心前所預先搭好的炮臺表演舞獅。
- 現在基隆內港的東岸與西岸之間本為礁岩密佈,最大的兩座,各取名為「鱟公」及「鱟母」以為相配。
原本豎立在田寮河上的十座橋,為配合田寮河景觀及親水計畫,在橋樑建設上,將設計符合沿岸特色的橋樑造型,並在交通上能規劃出適當的人車分道系統,以建立順暢的交通動線。 在火車站前的小艇碼頭有遊艇提供遊覽基隆港的服務,在此還可以搭遊艇出外海至基隆嶼一遊,從外海遠望整個北海岸。 另外在外木山和瑞芳深澳等漁港有海釣船服務,約傍晚時分出海,次日清晨六點回航,可以垂釣一整晚或欣賞海上之夜景。 基隆在日治時代興起時,日本當局也同時發展觀光事業,當時的重要景點有基隆港、市區的高砂公園(今已不存)、以及大沙灣海水浴場(當時稱為「孤拔濱」,今已不存)等。 2011年基隆市降雨測得pH值3.9,如醋一般。 基隆市在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的資料中,酸雨pH值分別為5.18、5.51以及5.08,連續三年pH值皆在5以上。
基隆市立: 中心特色
基隆同時是臺灣鐵路的重要據點,縱貫鐵路的北端位於基隆,臺鐵東部幹線的北端也是從市區近郊的八堵開始。 2009年8月388624人,人口密度2,942人/平方千米。 到2013年12月底爲止,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32萬5千人,勞動力有18萬3千人,就業者有17萬5千人,失業者8千人,非勞動力14萬2千人。
當時因淡水港逐漸淤塞,劉銘傳計畫將港灣形勢優越但交通不便的基隆作為臺灣北部的主要門戶,以基隆為臺灣鐵路起點、著手於基隆港興築港口設施,並積極整頓臺灣第一座官方煤礦,但其計劃因甲午戰爭爆發而未能完全實行。 進入清治時代後,雞籠大部分地區仍為未開發之地,直到1723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雞籠,並興建崁仔頂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創建之始,之後逐漸有漢人移民移入開墾。 19世紀西方列強東來後,美國海軍調查到雞籠擁有豐富的煤礦層及優良港灣,建議其政府派軍佔領,在鴉片戰爭時也有英國軍艦前來叩關;在英法聯軍之役之後的1863年,雞籠終於隨著臺灣開港而開放為貿易港。 1867年12月18日發生臺灣史上罕見的嚴重海嘯,數百人被沖走喪生。
基隆市立: 基隆市教育網路中心-個人網站系統
基隆市管轄中正、信義、仁愛、中山、安樂、七堵、暖暖等7區。 管轄區域:東爲棉花嶼東端,位於東經122°6′25″;西爲臺北縣汐止鎮境界,位於東經121°37′28″;南爲臺北縣平溪鄉境界,位於北緯25°3′10″;北爲彭佳嶼北端,位於北緯25°37′53″。 東與臺北縣瑞芳鎮爲界,西與臺北縣萬里鄉毗鄰,東南與臺北縣平溪鄉接壤,西南與臺北縣汐止鎮爲界,北臨基隆灣、東海。 管轄的附屬島嶼有:在港口的和平島(舊稱社寮島),其旁邊的桶盤嶼、中山仔。 基隆市擁有臺灣北部首要港口基隆港,又位於臺灣北部海岸線的中心點,故成為海陸交通的輻輳。
基隆市立: 基隆水力資源
基隆港爲臺灣省北部重要的天然良港,也是海運轉運中心輔助港--高價值貨物進出口港。 是環島航運之主要樞紐港,結合觀光,親水性之港口。 在1980年代之前,其他種類的交通工具並不發達,故基隆港開行許多前往東部及離島的交通船航線,但大部分的普通運輸航線已經停駛,取而代之的是觀光航線的蓬勃發展。 除了水運之外,基隆的公路運輸與鐵路運輸均十分發達,1990年代後,基隆市各界更積極爭取臺北捷運路線延伸基隆,基隆市政府亦有在市區建設輕軌運輸系統的計劃。 基隆市擁有中國臺灣第二大港──基隆港,又位於臺灣省北部海岸線的中心點,故成爲海陸交通的輻輳。 基隆市立2025 中山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皆以基隆爲起點,並有多條省道通往全臺各地。
基隆市立: 基隆基隆市旗幟徽章
四分法有數種版本,此為依據行政院國發會擬訂之「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而來。 除了東臺灣之外,北、中、南三區各形成臺灣三大都會地帶。 為了讓12生肖橋名更生動,基隆市民尉遲真平先生以「喜銀(迎)吉祥旺福,美玉(育)金寶財富」之對聯,幫12生肖橋命名。 基隆港周邊的砲臺數目居全臺之冠,修築的時代從清治時期到日治時期皆有,環布在港區周邊的丘陵上,依照清治及日治時代的防衛策略而有不同的佈局。 該選區選出的現任立法委員為民進黨籍的蔡適應,自2016年當選至今。
基隆市立: 基隆自然資源
由於西元1998年將臺灣省政府移除“自治法人”地位並簡併改組爲“行政院”派出機關(有“政府”之名,而無政府之實),稱爲精省、凍省或臺灣省虛級化,基隆市表面上是直隸於臺灣省政府,但事實上是直隸於臺當局行政管理機構(“行政院”)管轄。 基隆市立2025 基隆港位於臺灣島北端,是臺灣北部海上門戶,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 北緯25°09′,東經121°44′,地處臺灣省北部的基隆市。 港口年吞吐量約3500~4000萬噸,吞吐主要貨物有糧食、石油、水泥、木材 、化肥和鋼鐵等。
基隆市立: 基隆市立 殯葬管理所 Keelung City Government
常出現於海岸、河口、湖泊、港口地帶,基隆港爲當前最容易觀察、親近和欣賞的地點,也因此,老鷹爲基隆市野鳥學會之會鳥。 爲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類動物,現僅存不及百隻。 貨櫃船形“基隆”兩字,象徵基隆主要港市人文環境。
基隆市立: 基隆市徽
文學團體方面,則有「基隆市詩學研究會」、「雞籠文史協進會」、「原鄉文化協進會」、「暖暖代誌雜誌社」。 基隆文學史及其相關著作,目前還沒有一部專書出版。 不過基隆市的「海洋文學獎」、基隆地區歷來的古典詩歌、民間文學、俗語,以及戰後的文學發展,已經有幾位博碩士生進行研究,並且有所成就。 基隆文化中心的現址原為小山丘,日治時代於山丘上建有「公會堂」,與今日的市政府建築相鄰;進入民國時代之後,又在同位置上擴建為「中正堂」。 基隆市立2025 1980年代前後,市政府為了建造現在的文化中心建築,才將這座小山丘夷平。
基隆市立: 基隆
在當代不僅彰顯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更塑造出基隆特有的城市(人文)文化景觀。 在1980年代之前,其他種類的交通工具並不發達,故基隆港開行許多前往東部及離島的交通船航線,但現在大部分的普通運輸航線已經停駛,取而代之的是近10年來觀光航線的蓬勃發展。 除了水運之外,基隆的公路運輸與鐵路運輸均十分發達。 1990年代後,基隆市各界更積極爭取臺北捷運路線延伸基隆,最新的規劃為在基隆與南港間興建基隆捷運,目前已進入綜合規劃招標階段,預定最快2032年開始營運。
基隆市立: 基隆商工教師會
爲《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類動物,現不及百隻。 黑鯛本市之市魚爲黑鯛,學名爲Acanthopagrusschlegelii,又名烏格、黑格、厚脣,棲息深度在3-50公尺,分佈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及大陸沿海等地,臺灣省主要在東部、北部、西部及離島之澎湖海域。 田寮河及牛稠港原爲塗灘地,也在同時期分別整治爲運河和碼頭。
基隆市立: 服務項目
在光緒12年(1886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義正式開放爲商港。 當時就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曾進行基隆港的建港規劃,並委由當時的臺灣首富林維源總辦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將當時興建中的縱貫鐵路分出支線至港區;但後來建港工程因劉銘傳的離職而未全面實行,主要設施中只完成一座陸海聯運碼頭。 1988年3月1日,基隆市行政區域調整:中山區民治裏二十鄰港西巷改稱中山區文昌裏二十鄰港西巷;安樂區中和裏、德和裏、德安裏、西榮裏、西華里、西定裏、西康裏劃歸至中山區;七堵區鶯歌裏、七賢裏、三民裏、四維裏、五福裏、六合裏劃歸安樂區。 1958年2月,基隆市中山區的中和裏劃歸安樂區。 1959年7月1日,基隆市七堵區鶯歌裏的皮瀨、石厝裏的新山兩地區,劃歸安樂區外寮裏管轄。
港口貿易加上礦業的興盛,奠定基隆今日的都市基礎。 日本人還實施「市區改正」,大幅重劃市區街廓,並積極整治市內河川。 基隆古稱「雞籠」,一說得名自凱達格蘭族的諧音,另一說係因海濱的和平島狀似「雞籠」而得名。 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並以「大雞籠嶼」(今和平島)為基地殖民臺灣北部,為雞籠開發之始。 之後,鄭氏王朝在南臺灣打敗荷蘭人之後,也於1668年揮軍北上,將殘餘駐守在雞籠的荷蘭人驅離,至今在和平島還有荷蘭人臨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遺跡。 二、訂定各項服務項目規定、收費標準,並公佈於館區門口,另對家祭室、冷凍櫃等使用率高之設施,訂定調高使用超過一定期限後之規費,以充分提供市民需要者使用。
爲臺灣北部重要的國際商港,加上境內島嶼、港灣、山陵兼具,繁華的港都則侷促于山海之間。 基隆市立 符合現行追加劑接種間隔者(至少12週),可攜國外接種紀錄、健保卡或相關身分證明文件,至鄰近COVID-19疫苗合約院所掛號接種。 註1:南投縣中興新村自1956年(民國45年)起成為臺灣省政府疏遷地,實際肩負省會之功能;自1999年(民國88年)起,省虛級化,不再具有地方自治團體地位。 作家、文學評論者被基隆市文化局列入作家名錄的人:王拓、王一中、王清春、安克強、宋思樵、周植夫、洪連成、陳其寅、陳德潛、陳青松、陶一經、小魚、陳萬軍、高德沛、高曉玫、吳明輝、簡美玲、張星寰、可樂王、傅金庚、羅慶雲、陳家帶、羅青、東年。 基隆市政府陸續為田寮河上的橋梁整修,為了幫新建橋樑取名。 之後,基隆市政府決定以十二生肖橋定案,並為十二生肖搭配雕像與新造型。
1875年,雞籠正式設治,並取「基地昌隆」之意改名為基隆。 ,位於市中心的基隆港則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港市。 全市劃分為7個區,人口逾36萬人;轄內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之環港區域有少量平地與東海毗鄰、南面沿基隆河有狹窄的河谷地可供發展。 一、為提高優質的服務品質,基隆市政府於101年3月15日動工進行殯儀館改建工程,並於103年11月20日完工啟用。 農曆一月元宵節舉行,由基隆市西定路聚樂社辦理,在元宵節當日下午由西定路出發,舉行四大廟拜廟繞境表演,依序繞經基隆護國城隍廟、慶安宮、奠濟宮、覺修宮等廟,最後於基隆市文化中心前所預先搭好的炮臺表演舞獅。 基隆市政府是臺灣省基隆市的最高行政機關,在臺灣當局架構中屬於市政府位階。
2019年,基隆市近年來因爲生育力降低、人口外流,導致總人口數跌破37萬大關,甚至因爲就業機會少,使得基隆人被迫通勤到外縣市工作。 基隆市的河川可分爲兩大系統,以獅球嶺爲分水嶺,主要分爲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兩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區內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穩。 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條河川貫穿市區,早期更具有航運功能,昔日與獅球嶺、佛祖嶺並稱爲“兩嶺四港門”,爲基隆市區重要的地形象徵;其中西定河和南榮河的下游在日治時代進行整治,並將兩條河道合併成一條運河,稱爲旭川河。 田寮河及牛稠港原爲塗灘地,也在日治時代分別整治爲運河和碼頭。
基隆市的地勢多丘陵而少平地,東側及西側各被基隆火山羣及五指山山脈環繞。 市內人口適居的平地主要聚集於基隆港沿岸、海岸線及基隆河河谷一帶,其餘地區大多為山坡地所密佈;全市山地雖然普遍不高,但大多為陡坡,對城市的發展與擴張造成很大的阻礙。 丘陵地遍佈的影響,導致市內住宅區大多位於丘陵地上。 從市中心到周圍的山坡地到處佈滿各式建築,而市郊的丘陵地上更可見到處聳立新式的公寓大廈羣。 市府為優化及提升網路品質,訂於111年11月5日(星期六)辦理網路相關設備升級作業,更新期間本所對外網站將暫服務,特此公告。 基隆文化中心的現址原爲小山丘,日本殖民統治時代于山丘上建有“公會堂”,與當代的市政府建築相鄰;進入民國時代之後,又在同位置上擴建爲“中正堂”。
基隆市政府是基隆市最高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基隆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各部會(主要為內政部)。 市長由全體市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基隆市政府並置市務會議,為市政最高決策機構,在市長及副市長之下,設有14個內部單位、6個所屬一級機關(19個下屬機關)、7個區公所、21個所屬二級機關、57所各級學校、3所幼兒園。 基隆市共劃為仁愛區、中正區、信義區、中山區、安樂區、七堵區、暖暖區等7區,向下再細分為157裏、3,331鄰(2022年4月止)。 另外,和平島(社寮島、桶盤嶼、中山仔島)、基隆嶼、北方三島(棉花嶼、花瓶嶼、彭佳嶼)等七個離島也屬基隆市管轄,行政劃分上皆劃歸中正區。
基隆漁港是臺灣重要漁業基地,年漁產量約佔全臺灣漁產量的五分之一。 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時被劃爲要塞區,現爲臺灣當局的海軍基地。 新冠肺炎疫情今(23)日國內新增4204例確定病例,分別為4126例本土個案及78例境外移入;本土案例以新北市1563例最多,臺北市945例、桃園市527例、基隆市219例、臺中市171例及花蓮縣138例等縣市破百例以上… 如接種非WHO EUL COVID-19疫苗, 視同無效劑次, 可於與最後一劑COVID-19疫苗間隔28天後, 於國內先完成COVID-19疫苗基礎劑接種,再依規定接種追加劑。. 以AZ完成基礎劑:追加劑可選擇接種mRNA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Moderna、BNT、高端、Novavax)。 基隆市立2025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市長林右昌的邀請下,親自出席全程觀禮,新北市長侯友宜也率隊參加觀摩,林市長說,北北基桃屬於同一個生活圈,雖然本市疫情相對穩定,…
田寮河及牛稠港原為塗灘地,也在日治時代分別整治為運河和碼頭。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臺灣戰事(俗稱西仔反)爆發,法國軍隊曾多次攻佔基隆以作為封鎖中國大陸的跳板。 中法戰爭結束後,臺灣於1885年建省,由同治中興名將劉銘傳擔任首位巡撫。
位於市區南側的獅球嶺,為基隆對島內城鎮聯繫的必經之路,而以獅球嶺為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構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基隆市立2025 獅球嶺以北為市區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華地帶;以南則為基隆河谷,碇內、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郊區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 昔日臺灣東西部交通不便的年代,基隆河因著水利之便而成為重要的交通路線,河岸的各個聚落因而崛起;而今日,基隆河谷仍為基隆市對外聯絡的主要通道,縱貫公路、中山高速公路、萬瑞快速道路、縱貫鐵路及宜蘭線鐵路皆沿著基隆河岸興建。 基隆市立 1950年中國臺灣省調整各縣市行政區域,其中基隆市行政區域照舊。
基隆市立: 基隆市立 體育場 Keelung City Government
但自2019至2021年,基隆市年平均雨水酸鹼度值分別為4.9、4.8及4.7。 基隆市區的主要街道以八德之「忠」、「孝」、「仁」、「愛」、「信」、「義」為路名之首,並依序加以數字命名。 經過2010年的五都升格,基隆市現在是臺灣省的外飛地,為唯一不和其他臺灣省屬縣市相連接的二級行政區。 基隆北臨東海,是座多山多水的都市,除了基隆港周圍和基隆河兩側有狹窄的平原之外,其他地方均為丘陵地,並緊鄰海岸線,丘陵之間又有不少河流貫穿其中,造就基隆市擁擠的都市景觀,以及隨處可見的橋樑及隧道設施。 ,基隆成為一座軍、商、漁三用途的港埠,也是臺灣日治時代的第一大港。 另一方面,由於周邊地區的礦業在日本的積極開發下逐漸發達,基隆也成為了臺灣礦產主要的輸出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