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牽涉到該筆個資是否屬於個人資料保護法第6條所規範的「特種個人資料」。 判決書公開 更佳的方式是等待約一個月的時間,直到判決上傳至司法院的搜尋系統,再從網路上下載、列印第二種的判決書。 由於是依法公開,並且都由政府事先隱藏資訊,公開此種判決書就可以免於被告的法律風險。
而既然判決書規定要公佈被告姓名,現行制度下,在判決書的開頭,也仍然會有被告的姓名,但判決書內文卻以甲、乙、丙、丁的方式呈現。 判決書公開2025 這樣的做法不僅無益於被告隱私的保障外,反而造成了大眾在閱讀判決書上的困難。 在隱私權高舉的時代,政府為了保障人民的隱私權,做了各項保護措施,例如將判決書內的名字全部用「甲乙丙丁」抽換。 在保護隱私權的立場來說,這樣似乎是一個適宜的作法,但是其實細細去推敲判決書的文字,仍有許多敘述可以推論出每個代碼所代表的被告為何,因為在判決書的一開始,就已經列出了被告的名字。
判決書公開: 法律のプロが教える脫ハンコの進め方
刑事訴訟法規定偵查不公開,法院審判程序則是以公開為原則,至於判決書,目前,法院公開判決書時,已刪去當事人個人年籍、住址及身分證字號,僅剩下姓名。 判決書公開 司法院資訊管理處還為此問題,於96年7月5日發布「裁判書公開兼顧個人隱私-本院網站裁判書查詢系統新增個人資料保護機制」,說明司法院網站公開各級法院判決時,處理個人資料保護之原則性作法。 原則上,司法院網站查詢系統公佈判決書時,當事人姓名還是要保留,否則,就不知道誰是該案的當事人了。 但當事人之年籍、住址、身分證字號,都會加以刪除,至於非當事人之姓名,則會以以甲OO…AOO…及aOO…等代號依序替換。 就上面這個個案來說,民事訴訟法第229條第1項規定:判決,應以正本送達當事人。
- 回覆者的回答僅供參考,法律百科是分享知識的平臺,不針對具體個案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故無法負保證責任。
- 退步言之,縱再審原告未主動提供連結方式,第三人均得自司法院網站中搜尋相關實務見解,而得知再審被告之資訊,此與再審原告主動揭露搜尋方式之結果並無不同。
- 這牽涉到該筆個資是否屬於個人資料保護法第6條所規範的「特種個人資料」。
- 某名住戶跟主委不合,認為他並沒有善盡職務,便把某次社區訴訟的判決書寄送給全體社區住戶,而沒有把主委、副主委在判決中的姓名、身分證等個人資料遮蔽。
- 此外,蒐集尚須具有特定目的及符合法定要件,而之後處理與利用亦須符合前述的特定目的及法定要件,始無違法之虞。
- 所謂的「特種個人資料」,就是「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及犯罪前科的個人資料」;而這之外的其他個人資料則屬於一般的個人資料。
- A男與B男發生車禍糾紛,A男遭民事法院判決,須賠償B男6萬餘元。
這類判決書是正本,原則上只有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會收,並且要用這個送達的時間去算上訴的期間,例如送達後20天內就要提起二審上訴。 如欲索取此網站內沒有收載的判案書,請以書面方式臚列索取有關判案書的理由,直接向有關的法庭登記處提出申請。 為服務廣大的讀者,新聞同步聯播於YAHOO新聞網、LINE TODAY、PCHOME新聞網、HINET新聞網等平臺。
判決書公開: あの裁判の判決について知りたい! 関係者以外でも「判決文」は閲覧できるの?
原確定判決並未認定再審原告於臉書貼文中自行公佈再審被告之相關個人資料,而係認定再審原告張貼系爭判決之節錄及連結,已如前述。 故參酌法院組織法第八十三條之規定,法院裁判書內容既屬政府應公開之資訊,則任何人均得自由取得其內容加以瞭解,再審原告信賴司法院網站所提供之連結程式,得便於一般大眾自由閱覽,故利用該連結方式供民眾方便尋找裁判見解,並無違反社會常情,自不得以此即認再審原告侵害再審被告之權利。 判決書公開 退步言之,縱再審原告未主動提供連結方式,第三人均得自司法院網站中搜尋相關實務見解,而得知再審被告之資訊,此與再審原告主動揭露搜尋方式之結果並無不同。 是以,原確定判決認再審原告張貼系爭判決之節錄及連結,經通知未予刪除,再審原告助理構成侵權行為、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再審原告應負僱用人連帶損害賠償責任,而判命再審原告應賠償一萬元及法定利息,顯有違誤。 只是,除了規範較為明確的兒少事件、少年事件,其他在國安案件、家事事件等等,個別法院的判斷標準其實不太一樣,有些法院家事案件幾乎都會上網公開,但有的法院則是選擇隱藏,以至於民眾質疑法院有時候不公開判決,根本就是涉及裁量濫用。
所謂的「特種個人資料」,就是「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及犯罪前科的個人資料」;而這之外的其他個人資料則屬於一般的個人資料。 判決書公開 如果是特種個人資料的話,原則禁止蒐集、處理、利用;但如果是其他的資料,則可以在目的範圍內蒐集、處理、利用。 雖然從目前的案例看來,公開判決書的刑責與賠償並不算高,但還是建議民眾不要輕易地以身試法。 如果真的很想要讓大家知道你贏了、對方錯了,建議在翻拍或上傳判決書以前,先把自己與他人姓名以外的資料(身分證、地址等)通通遮蔽,以免構成侵害他人個人資料的行為。 某名住戶跟主委不合,認為他並沒有善盡職務,便把某次社區訴訟的判決書寄送給全體社區住戶,而沒有把主委、副主委在判決中的姓名、身分證等個人資料遮蔽。
判決書公開: 裁判所の判斷
例如,某A前因家庭暴力而被親人聲請保護令遠離其家庭,沒想到卻違反保護令內容而被判刑。 A一時之間氣不過,把刑事簡易判決書拍照上傳網路,並對判決痛罵一番,但翻拍照片中卻沒有遮掉住址、身分證與出生年月日,對方一氣之下告上法院,最後法院判處A拘役15日。 判決書公開 司法實務必須與生活連結,「判決書」要讓社會大眾理解,才能讓人民親近司法,進而得到人民的信任! 因此,不只是單純的公開「判決書」內容,而其撰寫的方式,也該大大改革,才能真正透明又親民。
判決書公開: 民事判決書、司法省ホームページにて公開
但判決書亦是司法權行使一環,社會大眾有權知道國家權力行使的情形,判決書的紀載仍須具備特定當事人的資料,全然隱藏被告的姓名,仍不適宜。 判決書公開2025 A男不是「主動」去蒐集B男的姓名及地址等個人資料,而是經由收受法院所送達的判決,間接得知B男的個人資料。 然而,此種被動取得資料在個資法上,也會被認屬「蒐集」行為,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沒有主動取得,即非個資法上的「蒐集」行為。 近年來該條文又修正,要求檢察官的起訴書如果在第一審判決後,也要依法公開,以保障民眾知的權利,即:「高等法院以下各級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應於第一審裁判書公開後,公開起訴書,並準用前二項規定。」不過本條修正時間還不長,所以起訴書資料庫其實沒有如判決資料庫一樣豐富。
判決書公開: 新聞線上》紙蓮花
特定目的諸如經當事人同意、法律明文、當事人自行公開、與當事人間具有契約或類似契約關係,並採取適當安全措施、為防止他人權益受重大危害等情況下,進行蒐集、處理或利用他人個人資料的行為,即為法所許。 舉例來說,網路上常有人將行車紀錄器的影片Po出,這些影片因為多是攝於公開場所,所以較無個資法上的疑慮。 然而,若是有加註影片中人的其他個資如肉搜出其姓名、地址等,就有可能違反個資法。 許姓男子散發書面資料之方式,並非僅只附近所謂關心之特定住戶可以獲悉,還包括路過的不相干多數人,都能因為許男的散佈行為,而獲悉林氏父子的犯罪前科。
判決書公開: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足以證明許男對林氏父子個人資料之利用,顯然是出於私怨而非基於公益,已經超過蒐集之特定目的必要範圍,自然不能夠因為林氏父子的前科資料可以在司法院網站查悉,就據此免除許男的刑責。 一般人多認為「判決書」是公開資訊,將其轉載公開,應不會有任何違法疑慮。 但放在公開網路上的判決書,與本案當事人所收受的判決書,略有不同,後者包含了完整的當事人姓名、地址等個資,若不符合法定要件及未有特定目的,而蒐集、處理或利用這些個人資料,即有可能觸犯個資法的相關規定。 臺北地方法簡易庭108年度北再小字第4號民事判決,針對立法委員林麗蟬在臉書貼法院公開判決而被判賠償一案(107年度北小字第3421號民事判決)之再審判決中,法院認為,法院裁判書內容既屬政府應公開之資訊,任何人均得自由取得,則轉貼其內容,並不會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
判決書公開: 裁判例検索
我國的判決只要宣判了,原則上是一律上網公開予大眾檢視,看看法官判的好或不好(例外是一些少年案件,保護未成年人利益),無須登入帳號,任何人都可以上網進行閱覽、下載及列印。 判決書公開2025 民視新聞/曾虹雯、林樹銘 高雄市報導只是行車糾紛居然遭演變成砸車擄人事件。 嫌犯因為在路上疑似和其他車輛發生超車糾紛,居然夥同朋友共七輛車包圍被害人車子,不但砸車毆人,還將車上駕駛帶走。 警方獲報很快找到載著被害人的車輛,還好被害人只是手部受傷,送醫後沒有大礙,而警方也要擴大追查其他嫌犯。
判決書公開: 判決書PO上網 小心觸法
雖然該住戶主張自己是為了證明主委「都在騙」,但法院認為這種動機並不影響侵害他人個資的事實,最終判決賠償主委、副主委各5000元。 姑姑與侄子平時不合,某日恰好得知侄子因買賣糾紛成為被告還敗訴,一時竊喜把該民事判決翻拍上傳臉書,只用立可白遮了原告的姓名,卻把侄子的個資保留無遺。 判決書公開 雖然,有許多分析判決的網站、媒體,能夠以報導的方式,簡短讓民眾瞭解案件,但經過擷取的資料,往往不夠全面,也會受到媒體內部新聞室的過濾,呈現在民眾眼前的,可能也已經不是案件的全貌。 判決書是外界理解法院判決最簡便的途徑,雖然目前除了保護性案件無法旁聽外,法院原則上都是公開審理,每個人都可以去旁聽。 但考量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並不是每個關心案件的人,都有辦法親自到法院旁聽,所以判決書幾乎可說是社會大眾瞭解案件真相的唯一途徑。 而A男將B男的個資Po上臉書,使不特定人得以任意瀏覽,且未關閉「分享」功能,亦未遮蔽B男的部分個資,難認該行為是在利用個資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內。
判決書公開: 判決書の公開
民進黨立委陳明文在嘉義縣長任內,被控涉嫌洩漏民雄污水廠工程底標,讓廠商偉盟工業得標。 陳明文遭起訴後,一審獲判無罪,二審改依「洩密罪」,判刑6個月,得易科罰金18萬元。
判決書公開: 判決內容についての私見
而《法操》長期關心司法議題,在研究、介紹許多案件給民眾時,也必須閱讀許多判決書。 即使是比一般民眾常閱讀判決書的法操編輯,也仍然在閱讀上會遇到許多困擾。 而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從2017年2月開始分組會議,最後的總結會議,也將於2017年7月初登場。 此次會議議題廣泛,從法院組織改革到被害人的保護,也出現通姦除罪化、自主墮胎年齡下降等決議。
判決書公開: 法院裁判書可以不公開嗎?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