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北面和加路連山(或掃桿埔北面)50年代前屬於銅鑼灣,早年位於銅鑼灣(東)現在已拆毀的銅鑼灣警署,銅鑼灣裁判司署和現在還在的銅鑼灣消防局和銅鑼灣社區中心便要負責全銅鑼灣分區的社會工作。 現今大坑和加路連山雖然和銅鑼灣有一段距離,但不少地址上仍然是用銅鑼灣大坑,但亦有不少人用只用大坑為地址名。 自1950年代填海後,新銅鑼灣面積已經很大,加上市區亦慢慢伸展入內陸本來不及市區發達的大坑內陸和加路連山等地。
而大坑和加路連山同被劃為附屬於銅鑼灣的大坑分區。 而和銅鑼灣的關係慢慢淡化,但不少地名上仍沿用銅鑼灣。 勵德邨,南華體育會仍用銅鑼灣名稱為地址亦不算錯誤。 但在這兩建築南面(勵德邨入口)的大坑和掃桿埔地區多數亦不會用銅鑼灣。 而區議會選舉大坑北面和加路連山同屬B05大坑選區。
xyz causeway bay: 銅鑼灣
油尖旺區以廣府人為主,但南洋華僑亦有投資,如香格里拉酒店。 很多人口遷入鄰近銅鑼灣的跑馬地,跑馬地的發展也遠比北角早,亦是福建人的密集區,基督教會香港閩南堂總堂亦設在跑馬地,分堂則設在北角和香港仔。 北角更多為民國時的戰後移民,和銅鑼灣自開埠以來即成為南洋移民以及貨運史的重要地點的歷史,少了80多年,銅鑼灣是南洋華僑移民史的非常重要的一部份。 1950年代前的銅鑼灣的海岸線和現在的不同,現時銅鑼灣西東角周圍的繁華商業區亦是填海得來。 而原銅鑼灣市中心(銅鑼灣(東))以發展住宅為主,亦是銅鑼灣管理的中心。 1950年代銅鑼灣的經已過度發展,香港政府便在銅鑼灣東角一帶大量填海。
銅鑼灣家下重有銅鑼灣避風塘,但係舶嘅已經唔係漁船,而係遊艇。 本區為港島區的交通樞紐地區,往返不同地區都十分方便。 此外,在怡和街,軒尼詩道,禮頓道,告士打道等主要街道亦有大量巴士路線前往港九新界各區。 香港日佔時期,不少地區的行政區劃也有變動,基本上最重要的區份會較少變動,但銅鑼灣區,不但劃分範圍沒有變動,連名字也沒有變動,只是換了日本漢字「灣」(全名:銅鑼灣區)。 香港在1891年只有20萬人口,大多為苦力、建築工人以及經香港下南洋經商、工作或到西洋的華工,真正的人口不多。 xyz causeway bay 而香港的商人大多聚居在中環半山,富有的鴉片商販則聚居在山頂。
xyz causeway bay: 主要交通幹道
維多利亞公園由填海得來,未填海前,原維多利亞公園東西岸兩邊海岸線像一個銅鑼,因而取名為銅鑼灣。 xyz causeway bay 銅鑼灣古稱鹽船灣,18世紀戴氏家族於海灣東岸建立了一座「鹽船灣紅香爐廟」,即今日的銅鑼灣天后廟。 正如其名,教堂原供奉愛丁堡主保聖人聖吉爾斯[2]。 1385年,教堂遭受火災,隨後重建(目前教堂內部大多是當時所建)。
- 居於西半山以及山頂的人口較少到銅鑼灣消費,他們以到中環為主,南洋富豪在銅鑼灣東角的消費力遠高於其他族羣,亦使銅鑼灣東角的購物區遠比以當地居民日常需要的北角以及灣仔興旺。
- 而1950年東角填海是令銅鑼灣由東向西的伸廷。
- 此時北角已存在,而且天后一帶的貿易擴展到渣華道,但銅鑼灣的人口更密集。
- 而天后作為通俗地區名,已經被過份亂用了,每個定義的天后距離很遠,如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及北角威景臺,摩天大廈及大坑勵德邨。
- 而不是根據個別人士主觀意願而定的,主觀意願的通俗地名如天后,炮臺山及彩虹,範圍不明,而且可以很大。
- 此區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由於建住宅的地理位置優越,早在20年前已經過度開發了,拆卸樓宇有了高度限制,而成本過高,近20年建成的高樓大廈住宅只有海景軒,其餘都是酒店和辦公大樓.
- 初時講銅鑼灣主要係講今日天后一帶,即係灣嘅東面,因為嗰邊有天后廟,係靠海為生嘅水上人、潮州人、福建人集中嘅地方。
位於銅鑼灣西的東角,位於現時在崇光百貨附近的東角道,以及東角Laforet商場(原為東角Nu xyz causeway bay2025 Face Sogo)。 另一方面,因為銅鑼灣東角的稱呼,銅鑼灣東角周邊也有「東區」的別稱,現時仍保留的痕跡包括禮頓道的電訊盈科電訊大廈及怡和街的華人銀行東區大廈等。 而現時銅鑼灣站的位置,地鐵站建成前則經常被稱為東角,指銅鑼灣東角,意思為維多利亞城之東的一個海角。 東角的位置大約是現時維多利亞公園與波斯富街之間的地區,即東角道附近。 整個銅鑼灣(包括整個東面和西面)在城市規劃分區屬於H6銅鑼灣區[9]香港中央圖書館的建設,便是以銅鑼灣整區為考慮的全港性建設。
xyz causeway bay: 港鐵
銅鑼灣位於灣仔以東,北角以西,大坑,跑馬地以北,橫跨灣仔區及東區:東包括銅鑼灣街市,盡頭為銅鑼灣社區中心,以油街和北角分隔,西至堅拿道天橋(鵝頸橋),南至銅鑼灣道及禮頓道,銅鑼灣道以南屬大坑,禮頓道以南屬跑馬地、禮頓山、加路連山。 xyz causeway bay 其中香港海底隧道、維多利亞公園、港鐵天后站、怡和午炮等則位於銅鑼灣東區部份。 xyz causeway bay 銅鑼灣曾管有大坑及掃桿埔北部,填海後南面和北面關係減弱。 現今勵德邨,南華體育會便是銅鑼灣當年最南部,現今這兩建築地址仍包括銅鑼灣。
居於西半山以及山頂的人口較少到銅鑼灣消費,他們以到中環為主,南洋富豪在銅鑼灣東角的消費力遠高於其他族羣,亦使銅鑼灣東角的購物區遠比以當地居民日常需要的北角以及灣仔興旺。 銅鑼灣亦是新加坡、南洋移民史、歐美閩籍人口移民史的一部份。 此時北角已存在,而且天后一帶的貿易擴展到渣華道,但銅鑼灣的人口更密集。 銅鑼灣、大坑、跑馬地一帶至今一直是香港福建人以及南洋華僑的集中地,小福建社區則在戰後移民潮才伸延到北角,此前維多利亞城各族羣亦有,銅鑼灣的人口以福建籍為大多數,尖沙咀以及深水埗區以廣府人和四邑人為多數。 銅鑼灣的消費區早期以南洋閩籍華人為主,後來又加入鄰近的北角以及灣仔區人口消費,再後來更發展成港島以至世界最主要的消費區,不少居於山頂的富商也到銅鑼灣消費(此前以到中環為主)。 區議會之後,基本上地方事務是細分給各選區,而各選區綜合事務(較少,主要是各選區自理)仍由18區各分區各分區管理,綜合選區事務是以灣仔區為大區考慮而不是以大坑,銅鑼灣,而政府的施政不一定是以18區為基礎,好像民政事務署,灣仔區和東區是在同一區,而在東區的銅鑼灣社區中心服務對像也是全銅鑼灣及少量周邊地方。
xyz causeway bay: 大廈資料:V Causeway Bay
愛丁堡屬於聖安德魯教區,在蘇格蘭宗教改革以前,主教座堂設在聖安德魯斯,因此愛丁堡沒有主教座堂。 xyz causeway bay2025 改教以後的聖吉爾斯大教堂僅在17世紀兩個很短的階段(1635年至1638年和1661年至1689年)作爲正式的主教座堂,當時主教制度獲得王室支持,曾在蘇格蘭教會短暫地佔據優勢,其餘大部分時間,蘇格蘭教會沒有主教、教區及主教座堂,因此,教堂名稱中的“Cathedral”並無實質意義。 聖吉爾斯大教堂(St. xyz causeway bay2025 Giles’ Cathedral)隸屬蘇格蘭教會,位於蘇格蘭愛丁堡老城皇家一英里的中點,其獨特的蘇格蘭王冠尖頂是愛丁堡天際線的特點之一。 教堂作爲愛丁堡的宗教樞紐已有900年,時至今日,它是蘇格蘭教會在愛丁堡老城的堂會,每個主日舉行五場禮拜,有時也被視為全世界長老會的母會[1]。
xyz causeway bay: 區議會議席分佈
銅鑼灣裁判署(Causeway Bay Magistracy)位於電氣道20號,是一座樓高10層、充滿十九世紀色彩的古典建築物,由巴馬丹拿畫則師樓設計,於1958年10月動工,並於1960年春落成。 落成時裁判署大樓低層用作裁判法院,高層則撥予社會福利署、市政事務署及人口登記局使用,頂層則設有飯堂。 後來高層辦公室輾轉加入庫務署、婚姻註冊處等政府部門。 裁判署大樓南側設有一個露天停車場,位於柏景臺第1座現址,司署東面與英皇道之間則設有無比(即美孚)油站。 於1982年3月拆卸,原址現在變成港鐵港島綫的天后站出口及2座39及51層的柏景臺。
xyz causeway bay: 香港樓宇目錄
新加坡人口其實大都由福建經香港轉入南洋,他們部份也曾在銅鑼灣居住,因為北角較後開發,他們大都是經銅鑼灣下南洋,不少人如顏福偉,經香港到南洋,來港後又回銅鑼灣一帶居住,胡文虎等南洋華僑世居於大坑一帶。 而北角(以及鰂魚湧一帶的移民則以戰後移民為主,和南洋華僑的關係遠不及銅鑼灣一帶的,如1950年移居香港的蔡素玉(即鍾嘉敏恩師)居於北角,與銅鑼灣沒有關係,亦和南洋華僑沒有關係。 初時講銅鑼灣主要係講今日天后一帶,即係灣嘅東面,因為嗰邊有天后廟,係靠海為生嘅水上人、潮州人、福建人集中嘅地方。 因為未填海前銅鑼灣西面地方好似一隻角咁,被稱為東角。 香港早期嘅繁榮市區係五環三角,但東角唔係市區東邊嘅盡頭,最東邊嘅盡頭係北角,而響西環嘅West Point,即係西角,北角(North point)都係因為好似隻角咁而命名。 香港政府亦沿住海岸綫,起咗條筲箕灣道去筲箕灣,其中部份就係今日銅鑼灣道同英皇道嘅前身。
xyz causeway bay: 香港大廈搜尋
部份中小學生或較後移民家庭誤以為銅鑼灣只是地鐵站名和地鐵站周邊的地方,40歲以上又是在香港土生土長而有接觸過港島區的人一定會知道銅鑼灣東及西的大概範圍. 而現今的香港學生家長不少亦不是在香港長大,所以已經部份中小學生不知道銅鑼灣的意思和所處的地區了. 近數年,漸漸聽到銅鑼灣的核心地方被說成北角的核心地方,部份報章報導誤把銅鑼灣的核心地方寫成北角,如香港商報某報導把維園所在地的興發街說成北角。 不知道銅鑼灣分區的人只集中在比較後期移民家庭,亦不是主流,但近年有了不少新增的通俗分區帶來了港島以法定地區為地址的混亂,如郵政系統,因為通俗分區沒有一個固定範圍,參看香港行政區劃。 xyz causeway bay2025 現今不少人對銅鑼灣的聯想為商場區,但在50-80年代其實更令一定數量的人聯想到學術。 大量的華僑富豪聚居於大坑一帶使各路商家雲集銅鑼灣東角,銅鑼灣東角開始形成一個購物消費區,最重要的消費者以天后、大坑一帶的富豪,也有來自北角以及灣仔的消費者。
xyz causeway bay: 大廈資料:V Causeway Bay
虎豹別墅開放給公眾參觀,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但附近人口皆以福建人為主,很多閩籍人口都在虎豹別墅一帶聯誼。 虎豹別墅於1935年建造完成,周邊人口大多是福建人或福建華僑。 xyz causeway bay 銅鑼灣(粵拼:tung4 lo4 waan1/waan4;英文:Causeway Bay)係香港島北岸一個填平咗嘅大海灣,而佢周圍嘅地方就叫做銅鑼灣。 以前銅鑼灣係水上聚居港,屯兵地,鄉村地方,今日就係個繁華鬧市。 18區的分區主要是各選區及總區處理下放的資源,而東區之名不是在法定區份的地址上,法定區份的地址要香港政府批准才會轉的。 至於填海,政府首先將海堤以內填平,變成各式公園運動場。
xyz causeway bay: 香港大廈搜尋
基本上多數成年人(80年代以前出生)也有去銅鑼灣裁判司署的經歷。 銅鑼灣除了市區的發展之外,在昔日屬銅鑼灣的大坑(現勵德邨以北),有客家人聚居於山區,當時在山區亦可聽到客家山歌,但自福建移民大量移入銅鑼灣以後,客家人只佔一個很少部份,因為香港島的客家人沒有丁權,政府收地建設住宅以後很大量都被遷入附近便宜的公屋勵德邨。 由於銅鑼灣的政府機構多數設於東部,處理民生的民政事務處銅鑼灣聯絡組屬於東區管理下,包括大廈管理[11]和銅鑼灣街坊福利會的活動[12][13]而在政府有法律效力的法定文件的地址或會出現「東區」、「灣仔區」或「銅鑼灣」,但不會有「炮臺山」或「天后」等字眼[14][15]。 近年銅鑼灣東部,因為較西部寧靜,而有一系列社區設施,往返銅鑼灣西面步行只須5分鐘,發展商建了不少酒店,都是以銅鑼灣命名,如香港銅鑼灣海景酒店,銅鑼灣皇悅酒店,銅鑼灣維景酒店等. xyz causeway bay 此區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由於建住宅的地理位置優越,早在20年前已經過度開發了,拆卸樓宇有了高度限制,而成本過高,近20年建成的高樓大廈住宅只有海景軒,其餘都是酒店和辦公大樓.
xyz causeway bay: 香港樓宇目錄
此舉使銅鑼灣(東)市區發展一直向南伸展到天后廟道及大坑北面等本來交通不太方便地區和向北加強北角邊緣的發展和重建(如城市花園,豪廷峯等)。 因此銅鑼灣整區東邊,西南邊,東北邊盡頭亦設地鐵站,交通是全港最港最方便的地區之一。 每個香港人對天后的定義都不同,有些人會把整個銅鑼灣(東)稱為天后,有些人只把天后地鐵站附近稱為天后,老一輩口頭上沿用銅鑼灣稱呼銅鑼灣(東),東角為銅鑼灣(西)。 而銅鑼灣(東)的銅鑼灣街市便剛剛在港鐵天后站和炮臺山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