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親民黨亦曾於2000年代,兩度於本市立委大選,超越藍綠兩大陣營,高居各黨得票之首。 而勢力雄厚的國民黨,則未隨著各政黨潮起潮落,多年來,一直在全市保有穩定的票源結構。 基隆市社會結構相當特殊,外來人口影響力較大,其中外省族羣票源偏向泛藍,宜蘭同鄉會則較為傾向泛綠。
- 西與臺北縣萬里鄉毗鄰,南與臺北縣七堵鄉接壤,北臨東海。
- 常出現於海岸、河口、湖泊、港口地帶,基隆港爲當前最容易觀察、親近和欣賞的地點,也因此,老鷹爲基隆市野鳥學會之會鳥。
- 基隆市議會是基隆市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基隆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
- 旭川河以西的區域,東西向的道路有忠一路、忠二路、忠三路、忠四路。
- 臺灣光復初期,基隆市只轄有以港區為中心的5個行政區;原以編號順序命名(第一至五區),後改以行政區所在幹道命名,即現今各區使用之名稱。
中華民國連江縣統治地區為馬祖列島,故通常與金門縣合稱「金馬地區」。 因其位屬福建省,故常視為一獨立區域,而不包含於四分法或六分法之中。 基隆 基隆港周邊的砲臺數目居全臺之冠,修築的時代從清治時期到日治時期皆有,環布在港區周邊的丘陵上,依照清治及日治時代的防衛策略而有不同的佈局。 基隆 旭川河以西、臺鐵縱貫鐵路以東的區域,東西向的道路有忠一路、忠二路、忠三路、忠四路。
基隆: 基隆公共設施
2009年8月388624人,人口密度2,942人/平方千米。 到2013年12月底爲止,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32萬5千人,勞動力有18萬3千人,就業者有17萬5千人,失業者8千人,非勞動力14萬2千人。 2019年,基隆市近年來因爲生育力降低、人口外流,導致總人口數跌破37萬大關,甚至因爲就業機會少,使得基隆人被迫通勤到外縣市工作。 基隆,由於冬季受東北季風經過海洋及因背山面海的原因造成潮溼多雨,夏季受西南季風要越過山嶺才能到達之因,雖位居臺灣之最北端,但相當炎熱。 1958年2月,基隆市中山區的中和裏劃歸安樂區。 基隆 1959年7月1日,基隆市七堵區鶯歌裏的皮瀨、石厝裏的新山兩地區,劃歸安樂區外寮裏管轄。
在1980年代之前,其他種類的交通工具並不發達,故基隆港開行許多前往東部及離島的交通船航線,但現在大部分的普通運輸航線已經停駛,取而代之的是近10年來觀光航線的蓬勃發展。 除了水運之外,基隆的公路運輸與鐵路運輸均十分發達。 1990年代後,基隆市各界更積極爭取臺北捷運路線延伸基隆,最新的規劃為在基隆與南港間興建基隆捷運,目前已進入綜合規劃招標階段,預定最快2032年開始營運。
基隆: 基隆龍舟嘉年華
基隆嶼今年於4/1到10/31期間限定開放,而且限制一天 1,200 名人次採實名制網路預約登島,順著木棧道漫步欣賞沿途風景,登高後還能飽覽四周一望無際的海景。 農曆五月端午節舉辦,爲臺灣少數的海上龍舟競渡,原先於正濱漁港舉辦,後改至碧砂漁港舉行,並委由安樂高中、中山高中輪流承辦。 鷹翔九霄嘯傲北海岸碧波萬頃國際船艦通航 廟口夜市海鮮小喫遠飄香 慶贊中元萬點水燈長夜光芒啊~ 魂牽夢縈 我願與你永相伴。 從市長開始民選之後,除第4及第五屆選舉之外,基隆市即長期由國民黨執政,直至1997年,才由曾任民進黨籍民代的李進勇所打破。 旭川河以西的區域,東西向的道路有忠一路、忠二路、忠三路、忠四路。
基隆市在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的資料中,酸雨pH值分別為5.18、5.51以及5.08,連續三年pH值皆在5以上。 但自2019至2021年,基隆市年平均雨水酸鹼度值分別為4.9、4.8及4.7。 該選區選出的現任立法委員為民進黨籍的蔡適應,自2016年當選至今。
基隆: 基隆雞籠中元祭
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後,改置臺灣省轄下的省轄市,仍為全臺航運樞紐。 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加上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1990年代以後轉型為臺北都會區重要之衛星都市。 但另一方面,因為鄰近臺北,基隆市轉型成為臺北都會區主要衛星城市之一,而位處臺灣北部海岸線的中心位置,也促使基隆市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進入1990年代後,為了使基隆市從原本純粹的港埠都市轉型,基隆市政府陸續推動多項都市再生計畫(例如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畫),冀望再度將基隆打造成臺灣的門戶都市;除此之外,亦有將基隆市併入臺北的構想。
基隆: 基隆
旭川河以東、田寮河以南的區域,東西向的道路有仁一路、仁二路、仁三路、仁四路、仁五路。 南北向的道路有愛一路、愛二路、愛三路、愛四路、愛五路、愛六路、愛七路、劉銘傳路、愛九路。 基隆 田寮河以北的區域,東西向有信一路、信二路、信三路、信四路、信五路、信六路、信七路。
基隆: 文化
其中日治時期由基隆要塞在各地區所設立要塞建築,則做為防禦基隆港要塞的建設使用。 在當代不僅彰顯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更塑造出基隆特有的城市(人文)文化景觀。 基隆文化中心的現址原為小山丘,日治時代於山丘上建有「公會堂」,與今日的市政府建築相鄰;進入民國時代之後,又在同位置上擴建為「中正堂」。 1980年代前後,市政府為了建造現在的文化中心建築,才將這座小山丘夷平。 日治之前,這一帶稱「鱟穴仔埔」,有相當數量的「鱟」在此生活,據說天氣變化時,鱟羣會離水爬到陸面。
基隆: 砲臺(要塞)
除了水運之外,基隆的公路運輸與鐵路運輸均十分發達,1990年代後,基隆市各界更積極爭取臺北捷運路線延伸基隆,基隆市政府亦有在市區建設輕軌運輸系統的計劃。 基隆市共轄7個市轄區,分別是中正區、七堵區、暖暖區、仁愛區、中山區、安樂區、信義區。 基隆市現有高等教育機構3所,分別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大)、崇右影藝科技大學、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等三校。
基隆: 基隆市徽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基隆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受東北季風經過海洋及因背山面海的原因造成潮濕多雨,夏季受西南季風要越過山嶺才能到達之因,冬雨多於夏雨,雖位居臺灣之最北端,但相當炎熱。 基隆古稱「雞籠」,一說得名自凱達格蘭族的諧音,另一說係因海濱的和平島狀似「雞籠」而得名。 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並以「大雞籠嶼」(今和平島)為基地殖民臺灣北部,為雞籠開發之始。 之後,鄭氏王朝在南臺灣打敗荷蘭人之後,也於1668年揮軍北上,將殘餘駐守在雞籠的荷蘭人驅離,至今在和平島還有荷蘭人臨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遺跡。
基隆: 歷史
旭川河以東、田寮河以南的區域,東西向的道路有仁一路、仁二路、仁三路、仁四路、仁五路。 南北向的道路有愛一路、愛二路、愛三路、愛四路、愛五路、愛六路、愛七路、劉銘傳路、愛九路。 田寮河以北的區域,東西向有信一路、信二路、信三路、信四路、信五路、信六路、信七路。 基隆港位置處於東經121度44分與北緯25度9分交叉點。
其中,海大為基隆市唯一的大學,也是臺北聯合大學系統成員,以商船、海洋學聞名。 戰後的基隆市長年由中國國民黨執政,以往泛藍基本盤極高,政黨版圖約為藍綠七比三,但近期呈現泛綠小幅領先的態勢。 然而,本市選舉史上,政黨光譜卻相當多元,中國民主社會黨、民主進步黨曾分別於1960年代、1990年代奪得本市執政權。
基隆: 文化資產
1980年代前後,市政府爲了建造文化中心建築,纔將這座小山丘夷平。 日治之前,這一帶稱“鱟穴仔埔”,有相當數量的“鱟”在此生活,據說天氣變化時,鱟羣會離水爬到陸面。 基隆 基隆內港的東岸與西岸之間本爲礁岩密佈,最大的兩座,各取名爲“鱟公”及“鱟母”以爲相配。 日本人築港時將這些礁岩全部炸除,而有了廣闊的港灣。 爲《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類動物,現不及百隻。
基隆: 基隆歷史沿革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臺灣戰事(俗稱西仔反)爆發,法國軍隊曾多次攻佔基隆以作為封鎖中國大陸的跳板。 中法戰爭結束後,臺灣於1885年建省,由同治中興名將劉銘傳擔任首位巡撫。 基隆 當時因淡水港逐漸淤塞,劉銘傳計畫將港灣形勢優越但交通不便的基隆作為臺灣北部的主要門戶,以基隆為臺灣鐵路起點、著手於基隆港興築港口設施,並積極整頓臺灣第一座官方煤礦,但其計劃因甲午戰爭爆發而未能完全實行。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喫、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位於市中心的基隆港則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港市。 全市劃分為7個區,人口逾36萬人;轄內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之環港區域有少量平地與東海毗鄰、南面沿基隆河有狹窄的河谷地可供發展。
基隆: 基隆市花
每年農曆七月舉行的雞籠中元祭,是每年基隆最盛大的民俗祭典,當前已名列爲臺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 基隆2025 中元祭起源於清代時漳泉移民間的長期械鬥,當時地方人士提議“以鬥陣頭代替鬥人頭”,並選在中元節紀念這些客死他鄉的孤魂。 從咸豐五年(1860年)至當代,形成了開鬼門、迎斗燈、迎水燈、放水燈、關鬼門等諸多崇敬亡靈的儀式。
丘陵地遍佈的影響,導致市內住宅區大多位於丘陵地上。 從市中心到周圍的山坡地到處佈滿各式建築,而市郊的丘陵地上更可見到處聳立新式的公寓大廈羣。 位於市區南側的獅球嶺,爲基隆對島內城鎮聯繫的必經之路,而以獅球嶺爲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構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獅球嶺以北爲市區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華地帶;以南則爲基隆河河谷,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
基隆市的河川可分為兩大系統,以獅球嶺為分水嶺,主要分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兩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區內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穩。 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條河川貫穿市區,早期更具有航運功能,昔日與獅球嶺、佛祖嶺並稱為「兩嶺四港門」,為基隆市區重要的地形象徵;其中西定河和南榮河的下游在日治時代進行整治,並將兩條河道合併成一條運河,稱為旭川河。 田寮河及牛稠港原為塗灘地,也在日治時代分別整治為運河和碼頭。
基隆: 基隆廟口夜市
另一方面,由於周邊地區的礦業在日本的積極開發下逐漸發達,基隆也成為了臺灣礦產主要的輸出港口。 港口貿易加上礦業的興盛,奠定基隆今日的都市基礎。 基隆2025 日本人還實施「市區改正」,大幅重劃市區街廓,並積極整治市內河川。 國民黨政府接管中國臺灣,考慮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五州三廳,改爲八縣,並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11市改爲9省轄市、2縣轄市。
基隆: 基隆一般幹道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基隆為影響最劇的地方之一。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基隆湧進大量國軍官兵與眷屬,並負責接收逃難臺灣的中國大陸移民,之後美軍開始駐紮,基隆也進入新的都市成長期,市區開始向周邊丘陵地帶外延。 基隆的礦工業經過復建後再度興盛,採煤業在1968年達到高峯;而基隆港因應臺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從1960年代開始進行了多次擴建,雖在1960年代起落後於高雄港成為臺灣第二大港,到1984年也已名列世界第7大貨櫃港。 基隆市擁有臺灣北部首要港口基隆港,又位於臺灣北部海岸線的中心點,故成為海陸交通的輻輳。 中山高速公路(國道一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三號)等國道(高速公路)皆以基隆為起點,並有多條省道通往全臺各地。 基隆同時是臺灣鐵路運輸的重要據點,縱貫鐵路的北端位於基隆,臺鐵東部幹線的北端也是從市區近郊的八堵開始。
此外,由於教育及文化事業高度集中,故聚集了大部分高等院校及各種媒體。 基隆市議會是基隆市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基隆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 進入日治時代後,基隆曾先後屬於臺北縣基隆支廳、臺北縣基隆辨務署、基隆廳、以及臺北廳基隆支廳管轄。 1920年的日治時期最後一次行政區重劃時,改為設置臺北州基隆郡,郡役所(郡公所)位於今日的信二路立體停車場;而港區及市區部分於1924年與高雄同時升格為市脫離基隆郡管轄,直轄於臺北州。 基隆北臨東海,是座多山多水的都市,除了基隆港周圍和基隆河兩側有狹窄的平原之外,其他地方均為丘陵地,並緊鄰海岸線,丘陵之間又有不少河流貫穿其中,造就基隆市擁擠的都市景觀,以及隨處可見的橋樑及隧道設施。
基隆: 基隆嶼
註1:南投縣中興新村自1956年(民國45年)起成為臺灣省政府疏遷地,實際肩負省會之功能;自1999年(民國88年)起,省虛級化,不再具有地方自治團體地位。 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將日治時代的州改成縣,州轄市改為省轄市,郡改為區,街改為鎮,莊改為鄉。 基隆市政府陸續為田寮河上的橋梁整修,為了幫新建橋樑取名。
基隆文學史及其相關著作,目前還沒有一部專書出版。 不過基隆市的「海洋文學獎」、基隆地區歷來的古典詩歌、民間文學、俗語,以及戰後的文學發展,已經有幾位博碩士生進行研究,並且有所成就。 基隆市政府是基隆市最高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基隆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各部會(主要為內政部)。 市長由全體市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其中:基隆市管轄區域:東爲基隆市棉花嶼東端,位於東經122°6′25″;西爲安樂區大武崙,位於東經121°40′23″;南爲仁愛區石硬港(瀧川町),位於北緯25°6′10″;北爲基隆市彭佳嶼北端,位於北緯25°37′53″。 西與臺北縣萬里鄉毗鄰,南與臺北縣七堵鄉接壤,北臨東海。 管轄的附屬島嶼有社寮島、中山仔、桶盤嶼、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等7島嶼。 基隆有街市始於1723年,1851年開始與外國通商,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正式闢爲商埠。 日本入侵時期(1895年至1945年),設基隆郡基隆街,後來升格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