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六月份,位在高雄岡山車站旁,岡山首座大型影城購物商場「達麗米樂廣場」開幕,高雄市長陳其邁還特地前往剪綵,宣佈岡山將從此告別「蛋白區」,邁入「蛋黃區」。 柴灣柴灣道238號青年廣場Y劇場 區內青少年透過綜合表演及教授手工藝製作,促進東區青年的創意發展及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週年。 東區面積約 1,900 公頃,目前人口約 59 萬,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 21,300 元,在全港 18 區分別排行第二及第四,約六成二居民住在自置居所。 東區境內設有臺南車站,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上的車站,因配合鐵路地下化,將增設林森車站並恢復已停用的貨運車站南臺南車站。 之後到了昭和二十年(1945年),臺南市市街被分成八個管制區,東區之名再次出現,此時的東區北至今北區的三分子,東至崁頂山,南至今東區與仁德區界,西至日治時期的東門町西界與竹溪,為今天東區的基礎,而此時的區事務所則設在彌陀寺這裡。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大批來自上海的新移民湧入,北角的人口開始變得愈來愈多。
- 而鰂魚湧的舊碼頭,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繁華的商業區,新潮的餐館、舒適的戶外空間以及文化藝術館ArtisTree都坐落於此。
- 截至2018年3月31日,院內共設一千七百五十九張病牀,有四千九百六十名員工。
- 此外,對於喜愛在臺北東區逛街的人,社會還曾給這個消費族羣起了個名號「東區新人類」。
東區商圈並非一開始就是臺北市的鬧區,在臺灣清治時期及臺灣日治時期時,此處都還是一片稻田,甚至荒野。 但到了1960年代之後至今,隨著忠孝東路及臺北捷運的陸續興闢,東區纔有如麻雀變鳳凰般一躍成為臺北市的新興商業重鎮,與發展較早的臺北站前商圈、西門町等商圈並駕齊驅。 東區 此外,對於喜愛在臺北東區逛街的人,社會還曾給這個消費族羣起了個名號「東區新人類」。 港鐵、巴士、電車、渡輪和專線小巴服務為東區提供優良的服務。 自東區海底隧道於1989年通車後,港九兩地的交通聯繫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東區: 東區
後隨著附近信義計畫區的開發及臺北捷運板南線的完工通車,更加速了東區的蓬勃發展。 本網頁是通往東區區議會的門戶,提供地區簡介、區議會會議資訊,以及有關區議會活動的最新消息,目標是鼓勵居民融入社區以及推動公眾關心地區事務。 醫院以現代化設備及服務應付服務的增長,包括於2011年10月設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於2011年12月更換老化的磁力共振掃描系統,並於2012年3月開展電子放射斷層掃描/電腦斷層掃描服務。 醫院設有社區及病人資源中心,另全院備有中央冷氣調節,並提供多項設施,包括花園、二十四小時便利店、訪客停車場及餐廳等。 東區 東區2025 太古城前址為太古船塢,是香港其中一個大型的私營房屋發展計劃。
本網頁旨在讓市民加深瞭解東區民政事務處的工作理念和服務範圍,介紹本處的架構、東區面貌、區內活動及花絮等,並連接到東區區議會網站。 1970年代,東區多次進行土地重劃,以滿足人口增長,其間許多軍事用地也釋出供都市計畫使用。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四期重劃區、後甲重劃區、虎尾寮重劃區等。 第四期重劃區位於竹篙厝,設有臺南文化中心、監理站、地政事務所、區公所、市立醫院等設施。 東區2025 後甲重劃區毗鄰國立成功大學,位於公園道與外環道間,現發展為文教住宅區。 虎尾寮重劃區位於仁德交流道旁,原為高鐵臺南站預定地之一,但後來轉為住宅用途。
東區: 東區 (香港)
香港特區政府於2020年12月31日刊憲,建議在東區走廊下增設板道,用作行人路和單車徑,以連接銅鑼灣和鰂魚湧的海濱,加強北角海旁的連通性。 東區區議會曾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區議會,其地位目前由觀塘區議會取代,現有35個議席,全體皆為民選議員。 東區區議會的標誌由英文字母「E」字加上左側一點組成的人形,從上方開始順時針依「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組合而成。
- 在大逃港以後,香港人口變為以說粵語為主,而香港政府推廣粵語為香港通用語,使香港各省籍文化人都以廣州話為母語,所以在各個福建人聚居的地區亦絕大多數改以港式廣州話溝通。
- 柴灣柴灣道238號青年廣場Y劇場 區內青少年透過綜合表演及教授手工藝製作,促進東區青年的創意發展及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週年。
- 由於19世紀的佔主導地位的軍事力量主要是海軍力量,所以當時的英國殖民地政府選擇了中西區作為維多利亞城,而柴灣在香港島東部的海邊,有被海盜襲擊的危險,無險可守,所以即使是20世紀上半葉,柴灣仍長期處於落後的位置。
- 東區的電車軌道離維港僅咫尺之遙,如果從鰂魚湧上車,不一會兒就能到達位於筲箕灣的電車總站。
- 由於炮臺見證了香港的戰爭歷史,前市政局遂決定把它修建為一座以香港海防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
歷史悠久的筲箕灣曾是一個小漁村,如今仍可在這裡找到全港最興旺的海產市場。 儘管筲箕灣經歷了多次的填海和重建,但風景優美的避風塘、幾個小型造船廠和供奉海神的廟宇都被很好地保存下來,而大海也依然是本地居民賴以生存的重要元素。 香港海防博物館位於港島筲箕灣,是香港歷史博物館分館之一。 由具百年曆史的舊鯉魚門炮臺改建而成,是百多年前香港最具規模的防禦工事,亦是1941年香港保衞戰的一個重要戰場。 今天,炮臺已改建為博物館,重點介紹明、清兩代至今的海岸防衞歷史,欣賞不少軍事物資如坦克車、槍械、大炮等,於閒暇中享受認識歷史的樂趣。 東區2025 東區區議會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區議會,共有43個議席,當中包括37位民選議員及6位委任議員,於1982年成立。
東區: 臺北東區
在未有區議會之前,現時的東區根據當時的市政局分界劃分為北角及筲箕灣兩區,現時的銅鑼灣東在北角以外(屬灣仔區)。 東區2025 東區 東區 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5段與215巷口,在3日上午10時許,機車行經巷口時,與汽車發生碰撞,機車騎士當場被撞飛倒地,且沒有呼吸心跳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後不治,警方目前正調閱監視器釐清案情。 近年北高雄岡山區、橋頭區、楠梓區快速發展迅速,人口大幅增加,產業結構也在改變。
東區: 東區與西區
民政事務總署「居安抗疫」電話熱線 為「居安抗疫」人士提供支援和協助,運作時間為每日早上七時至晚上十一時。 根據新竹市東區戶政事務所統計,2021年底東區戶數約8.5萬戶,人口約22.2萬人,是新竹都會區人口最多的三級行政區,也是桃竹苗地區人口第四多的三級行政區(僅次於桃園市的桃園區、中壢區與平鎮區)。 區內人口最多的裏為龍山裏,人口第二多的裏為埔頂裏,人口最少的裏為榮光裏,其中龍山裏是新竹市人口最多的裏。 東區及與其比鄰的寶山鄉為著名的新竹科學園區所在地,屬於臺灣高科技產業的重要發展地區。 東區內除了竹科以外,亦有新竹車站等交通設施,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等大專院校,晶品城購物廣場、Big City遠東巨城購物中心、大遠百等購物商場,以及著名的歷史古蹟竹塹城,是新竹都會區的核心精華區與重要區域。 ;臺灣客家語海陸腔:dungˋ kiˋ)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側,東以柯子湖溪與新竹縣竹東鎮相望,西鄰香山區、北區,南接新竹縣寶山鄉,北與新竹縣竹北市以頭前溪為界,境內人口約有22.1萬人。
東區: 公共自行車T-Bike
運動場設有可容納一萬一千九百名觀眾的圓拱形上蓋看臺,以及符合國際業餘田徑總會標準的田徑設施;場內更有符合國際標準的草地足球場,可供舉行甲組足球大型賽事。 此外,因維多利亞公園地點適中,交通方便,是大型戶外展覽理想的地方,所以每年港島的年宵花市以及香港花卉展覽均用此為戶外展覽場地。 東區包括銅鑼灣東部(銅鑼灣避風塘、維多利亞公園、天后)、炮臺山、北角、鰂魚湧、西灣河、筲箕灣、柴灣及小西灣。 西以維多利亞公園及皇仁書院和灣仔區為界;南以黑角頭和南區為界。 另一方面,1969年因應民政主任計劃而劃分的東區,還包括現今南區之東部(赤柱和石澳),直至1981年南區的成立為止。
東區: 社區康樂設施
我們的使命是促進政府與巿民之間的溝通,協助令政府的政策及施政能更切合市民的需要及期望,達致社會融和,市民安居樂業。 為此,本處設有分區聯絡組、社區事務組、專責事務組以及大廈管理聯絡小組,同事們各司其職,為巿民提供各項與民生有關的服務。 東區2025 此外,我們還透過各種渠道,包括分區委員會去加強和巿民的聯繫。
東區: 東區著名設施及盛事 – 太古城
香港人口中的閩南人自開埠以來聚居於灣仔(特別在廈門街一帶)、銅鑼灣以及上環(福建商會的中心)一帶,而北角、鰂魚湧以及西環一帶的福建人則是較後遷入的,而在潮州人聚居的九龍東一帶亦有一定數量的福建人,在福建人聚居的地方亦有一定數量的潮州人。 而香港有120萬至140萬的閩南人,當中散居於全港各區。 在大逃港以後,香港人口變為以說粵語為主,而香港政府推廣粵語為香港通用語,使香港各省籍文化人都以廣州話為母語,所以在各個福建人聚居的地區亦絕大多數改以港式廣州話溝通。 1945年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臺北市大致上延續舊有規劃,但在1949年底第二次國共內戰結束後開始有了轉變。 為了使香港市民和遊客認識港島東區的歷史和文化特色,東區區議會東區旅遊及文物工作小組於2002年12月1日成立了東區旅遊徑(筲箕灣段)。 東區區議會也於2002年11月出版了一份遊覽指南,向市民及遊客介紹東區旅遊徑內各景點的情況及有關的文化風俗,讓他們能更容易瞭解有關的文化特色,從而增添旅覽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