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單11大優點2025!(小編貼心推薦)

單眼機型嚴重下滑 圖為Canon EOS 據日本相機影像器材工業協會(CIPA)公佈今年3月全球數位相機出貨量的最新報告,數據顯示,總出貨…… 微單2025 透過 Canon 推出的 Camera Connect,完成初次配對後,即相機是關機狀態,仍能透過手機 App 連線傳輸照片,由於社羣媒體不見得能上傳完整解析度,Canon 也提供「壓縮畫質」的選項,加速傳輸照片的速度。 微單 覺得普通 DC 爛透了:如果說不能換鏡頭的高階相機就是類單眼,那麼類單眼世界中甚至有高畫質全片幅怪物 Sony RX1,因此如果你覺得換鏡頭麻煩、一般數位小相機又爛透了,那麼類單眼就是你的不二選擇。 快門聲很小:沒有反光鏡的啪啪與快門廉的唰唰,微單眼的快門聲跟單眼比起來幾乎可說是蚊子比飛機,如果你怕拍照會吵到其他人,在兼顧畫質下微單眼就是你的唯一選擇。 「等一下~ 你沒考慮鏡頭的體積、大小」,是的沒錯,我只是還沒談到這裡。 確實為了某些漂亮的風景,的確要帶鏡頭,不過以目前微單眼相機的技術來看,許多鏡頭已經做得非常輕巧、便於攜帶,至少跟 “大臺的單眼 + 顆的鏡頭” 相比,真的已經十分輕巧了。

11月份全球數位相機產量較去年同月成長17.1%至79.8萬臺、1-11月期間產量較去年同期萎縮3.6%至736.6萬臺。 CIPA並指出,2022年11月份全球數位相機更換用鏡頭出貨量較去年同月成長8.6%至90.4萬支,連續第5個月呈現增長。 累計2022年1-11月期間更換用鏡頭出貨量較去年同期成長2.9%至899.9萬支。 數位相機品牌大廠計有Canon、Nikon、Sony、富士寫真、Panasonic等。 NOT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 But passionate photo-lover. 我們並非專業攝影師,但我們是熱衷於觀景窗世界的攝影愛好者。

微單: 選擇符合需求的感光元件尺寸

所以即使大家人手一支SMART PHONE,擁有一臺專業的相機大家依舊是趨之若鶩。 類單眼適合:「我就是懶得更換鏡頭!」、「覺得一般的數位相機又太遜,微單眼又太難入手」、「我其實就是想要用相機來超美自拍」,那麼類單眼相機的操作便利性及其使用介面較易理解,上手相對容易。 比起微單眼,因為沒有反光鏡與五菱鏡的光學觀景窗設計,類單眼的機身更為輕薄與體積更小,攜帶也更為方便。 這次介紹了許多不同廠商的微單眼數位相機,但如果比較中意某個品牌的特性或獨家功能的話,也可以進一步縮小範圍,如此一來更容易挑選到適合的商品。 以下提供一些各品牌數位相機的選購要點以及推薦商品,有興趣的話不妨前往觀看。

這些全新的零組件,安置在小巧、密封的機身內,該機身防滴防塵,能在攝氏零下10度的溫度下運作。 符合人體工學的握把讓攝影師即使在使用大型長焦段的定焦鏡頭時,也能穩穩地握住相機。 一般情況下,在單人操作拍攝時,您需要完全信賴連續對焦能力,而從 X-T4 與 X 系列鏡頭對於此功能的精確結果看來它始終可靠。 它具備了每秒15張的連拍能力,是捕捉瞬間動作的攝影利器。

微單: Nikon 尼康NIKKOR Z 24-50MM F/4-6.3 鏡頭

除了外殼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單眼相機在觀景窗使用了「反光鏡」這個零件讓使用者能直接透過鏡頭看到景象(反光鏡就是上圖圓洞中間的鏡子),這片反光鏡會在你按下快門時快速的往上彈,等快門關閉後再落下。 這個元件不僅是造成單眼相機「很大臺」的原因,同時也是單眼相機發出啪啪快門聲的主要聲音來源。 微單眼的全名是「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主要外型上與一般單眼相比,最大不一樣就是沒有「反光鏡」,也就是感光元件比較小,但基本上女生自拍、拍旅遊照、穿搭已很夠用,而且也可以置換光圈較大的鏡頭,一樣會有厲害的景深。 微單 索尼、松下、三星、賓得士皆以可換鏡頭數碼相機命名此類相機。

  • EOS R5 具開創性,是 Canon 第一臺可錄製8K高解析影片的機種。
  • 臉部和眼睛偵測自動對焦,電子防震有助減少行動時手持拍攝所導致的動態模糊。
  • 每一家相機廠商都有不同的法蘭距,有些特別短如 Sony、Canon;有些則特別長如 Nikon、Leica R。
  • 除了上述提及的這些優點之外,由於少了反光鏡的束縛,微單在設計上更有利於性能的提升,包括更好的成像品質、支援機身五軸防抖、超快的連拍速度、更強大的對焦性能等,這些優勢使得微單在近年來已逐漸蠶食單眼的市場。
  • 由於推出之後在消費市場上的普及度越來越高,除了最早開始推動此類新規格產品的松下和奧林巴斯之外,包括三星、索尼、賓得、佳能與尼康等製造商之後陸續投入開發可換鏡頭相機的行列。

看完以上內容後,相信大家心中都有幾個心儀的候選品項了吧! 但若對於微單眼鏡頭的使用和其他規格細節有疑問的話,在此也整理了由專家解答的常見問題,希望能順利協助各位解惑。 絕美的景深不但可以讓觀看者感到驚嘆、感動之外,更賦予了影像生動豐富的真實感。 這一款 α系列的 SEL15F14G 具備了 E接環15mm F1.4 G廣角定焦鏡,不論在拍攝靜態影像或影片上,想必都能幫助各位創造出一張張精彩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此鏡頭有兩片超低色散鏡片,對於抵銷色差現象、減少脫色現象等皆十分有幫助。

微單: 微單眼推薦7:【FUJIFILM 富士】XT X-T30 II +XC15-45mm 黑色(平行輸入)

是中階版的APS-C ,適合想要入門單眼的朋友們,價格不似全幅機系列較高,卻也能拍出不輸全幅機的效果。 前文已經提到,各家微單的鏡頭羣有比較明顯的差距,有的數量已經破百,有的只有三十餘款。 如果你有特殊的鏡頭需求,題材需要特定的焦距或光圈(一般爲體育、生態、星空等專業題材),那最好先查查哪些品牌可以滿足。 微單2025 以上這句話,我想清楚的為你區分這三種規格功能不同的相機,下次再聽到別人討論這話題,你就不會被搞混嘍。 所以上圖 05,左側這臺 「看起來」 跟右邊這臺相機有點像,但他不能換鏡頭,所以符合「外觀看單眼相機」。

微單: A7S系列 高感光度 適合動態攝影

鏡頭適性由於設計上法蘭距的不同,即使為相同廠商的MILC也無法直接接駁自家單反的鏡頭,已有部分廠商推出接環以及含相位對焦與測光模組來解決。 關於索尼在中國大陸使用「微單」為商標的系列相機,詳見「索尼ILCE系列」;關於索尼在中國大陸命名為「單電」的系列相機,詳見「索尼SLT機型」。 還有更特別的就是Ricoh的GXR,將鏡頭及感光元件模組化,換鏡頭時就同時更換感光元件,幾乎換了鏡頭就是一臺全新的相機,非常特別! ▲採用M4/3系統的Panasonic G1是世界首款微單眼,由於採用了類似單眼相機的外型,攜帶也較不方便。 微單眼最重要的特性就是「輕巧」,搭配餅乾鏡後的整體機身,幾乎與消費機差不多,比不能換鏡頭的高倍變焦機種還要小巧,這就是微單眼最重要的特性。

微單: 最新文章

可以說同一個價格,單反的檔次造價肯定比微單反的要貴一些。 微單2025 微單跟單反都能夠拆裝鏡頭,但是微單的鏡頭選擇空間較大,相容性比單反好,微單鏡頭的強大之處在於由於法蘭距變小了,可以讓一大堆的老鏡頭重獲新生,只要加個轉接環就行。 通過鏡面反射的形式最終讓人眼能夠在相機的取景器中觀察到被攝物體,這種取景器被稱作光學取景器。

微單: ZFC KIT 附 Z 16-50mm VR(公司貨 微單眼相機 4K錄影 WIFI傳輸 翻轉螢幕)

現行市場中,為了迎合不同的消費者需求,不只有最傳統的單眼相機,還有微單眼相機、類單眼相機等。 微單 像是如果要拍到專業照片,大多數人會覺得就是選擇單眼相機;相反地單眼相機也有給人專業上的使用難度、「3C白癡」更是會覺得單眼世界離自己很遠。 與此同時,有些品牌則是推出了「類單眼」,打破單眼以往給人的距離感,按下快門就可以「簡單地」拍到理想中的照片。

微單: 螢幕是否可觸控或翻轉

以現在市面上看得到的單眼相機,幾乎每臺都一定具備這功能。 單眼微單與類單眼的差別 ,這話題蠻多初學朋友會搞混呀,什麼是單眼相機,什麼又是類單眼相機? 微單 雖然這是老話題了,今天重新的來為大家來再一次說清楚「單眼相機」「微單眼」以及「類單眼」的差別。 弄清楚這三個之間的差別很重要,下次要換新相機,或是別人要問你相機怎麼買,你比較能用簡單的方法來提供完整的意見。

微單: 商品類別

如果你不相信理論,那麼從現實層面看,相機廠商正陸陸續續關閉單反業務——富士最後一次發佈單反是2007年(FinePix IS Pro),松下是2008年(L10),奧林巴斯是2010年(E5),索尼也是2010年(A580)。 世界上還保留單反業務的公司只剩佳能、尼康、理光三家,其中佳能和尼康的單反業務已幾乎“名存實亡”。 從2021年到2022年,整整兩年只有理光發佈了兩款賓得單反,單反新品在未來只會越來越少。 微單方面,由於不同品牌微單的發展時間長短不一,各品牌對微單的重視程度也不同,它們可選的鏡頭數量有很大差異。

微單: 微單眼(無反相機)是甚麼?

為了節省您的時間,本列表整理每個產品重點資訊,讓您可以快速瀏覽這文章所提供的商品是否是您所需要的,點選您有興趣產品的「名稱」或「圖示」可以進一步跳到文章所屬的介紹區塊瞭解更多細節。 特別注意,類單眼相機的外觀並不一定長得像單眼,最主要還是要根據相機是否能手動拍攝 (是否有 PASM 模式) 來判斷。 除了上述提及的這些優點之外,由於少了反光鏡的束縛,微單在設計上更有利於性能的提升,包括更好的成像品質、支援機身五軸防抖、超快的連拍速度、更強大的對焦性能等,這些優勢使得微單在近年來已逐漸蠶食單眼的市場。 單眼相機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反光兩個字,由於有著反光鏡和五稜鏡的關係,景色可以透過觀景窗直接進入攝影師的眼睛,因此不會有任何延遲或不同步的情形,使得攝影師們可以輕鬆捕捉高速移動的野生動物或汽車賽事等。 智慧操作,高解度LCD螢幕搭配便利的觸控螢幕功能,3.0180度翻轉式LCD螢幕不只能在您眼前顯示畫面,還能讓您透過各種直覺化觸控操作,快速控制多種相機功能。 防塵防滴,密封式按鈕與轉盤,以及緊密互扣的雙層防護元件,能防止灰塵和濕氣進入。

微單: 攝彩@單眼 微單相機 DC數位相機等 防丟 防摔手繩 手腕帶 手腕繩 滑動式皮環 自由調整手腕的寬度

最新的DIGIC X影像處理器為EOS R6提供了高速處理能力,可以執行高速拍攝,快速和精確的自動對焦性能。 HDR PQ HEIF 10位元錄製,醉心升級的雙像素CMOS AF II使EOS R6能夠在大約100%x100%的影像區域上執行快速,高精度的自動對焦和對象追蹤。 相比單反,微單除了機身更加小巧便攜之外,感測器和處理器的效能也更加強悍,所以目前頂級微單機型不論是對焦效能、連拍速度還是影片效能等,都要超過單反,就連畫質方面,微單也絲毫不遜於單反。 同樣具有「P / A / S / M」這幾個功能,但不可更換鏡頭。

外觀小巧精緻的 SEL2860,是 SONY 專為日常使用所設計的一款鏡頭。 其包含3片非球面鏡片,可有助消除多種影像變形與像差,以提供全片幅成像所需的光學性能與邊角解析度,舉凡日常點滴、旅行紀錄或拍攝影音部落格等,都能為使用者帶來高畫質的影像。 職業為電視/電影劇照師,主要為戲劇拍攝宣傳用途的平面照片,因此經常隨著劇組上山下海。 認為一旦錯過當下的精彩畫面便沒有重來機會,因此觀察周邊美好的事物已成為本能反應,且為了在不同狀況下以及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拍攝內容,對於器材的選擇、使用有一定的鑽研。

微單: 數位單眼還是微單眼?

若希望能快速聚焦在欲拍攝的對象身上,選擇具備30個以上對焦點的商品會較保險。 不只外觀上具有銀鹽時代的復古風格,內建的「軟片模擬」功能更可輕鬆套用並調整照片色調,在機身中就能進行初步編修,藉此減少後製時間,再加上具有長足進步的各項拍照規格與性能,可說是當代最強的 APS-C 機身之一。 雖然在效能部分表現十分亮眼,但也因此在價格方面也突出了些,且為了容納防手震等等結構,使其機身體積偏大,建議在購買前先檢視自身需求與預算。 獨家的 X Trans CMOS 感光元件除了帶來極佳可用感光度以外,在色溫及白平衡的表現上也十分出色,不管拍攝何種場景都能忠實呈現,且不需特別用修圖軟體修飾就能還原濃鬱色彩,對喜歡直輸、不修圖的使用者想必相當理想。 另一種則是機身內建3軸,搭配鏡頭2軸組合而成的5軸防手震,與前者一樣可以大幅降低因為手抖、晃動導致的模糊,用更低的快門值拍出清晰的照片,有效讓畫質提昇。

微單眼體積已經縮的很小,並非微單真的無法讓人接受,將類單眼、微單眼二臺比較常見機種,與傳統 DSLR 單眼相機相比,微單眼的體積又顯的嬌小許多,似乎又可以接受。 就寬度來比,Sony RX100 與 Panasonic GF7 是差不多的,而厚度的部分,撇開 GF7 的鏡頭,單就比相機體積來看,GF7 稍微厚了一些,但這有些不公平,GF7 有上掀 180 度翻轉螢幕,體積厚一點是可以接受。 功能齊全,易於攜帶,放進隨身的口袋中就能帶著出門,這也是類單眼相機迷人的地方,特別在旅行中扮演很稱職的角色,輕巧機身帶在身上,就算只是出門用個餐,也是隨手一拍十分方便。 以可互換鏡頭為主的4/3系統可讓奧林巴斯與松下所主推行的4/3系統直接使互通鏡頭羣有更多選擇,SONY更將NEX所採用E-Mount的攝影機VG-10也可以採用相同鏡頭進行互換與使用大大擴充攝影與錄影等機能連動性。

首先必須聲明,所謂單眼、微單、類單這些名詞,基本上都是廠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認知所創造的名字,其原始名字和意義並不是如我們所想像的這麼簡單。 但是為了讓大家能快速瞭解這些相機的主要差異,Tim 微單2025 和 Ting 今天也會以較「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和大家做簡介,至於相機的真實歷史我們會補充於文章最後段,有興趣的人可以再簡單瞭解一下。 富士X-T5等,清一色都是微單,當然索尼ZV-1F屬於卡片機。

微單: 單眼?微單眼?類單眼?搞懂你要哪種相機,別再被店員牽著鼻子走啦!

如果是剛踏入攝影領域的新手,建議可以挑選相對便宜、機身以及鏡頭體積重量都較輕巧的 APS-C 與 M4/3片幅微單眼相機。 首先說明購買微單眼相機時需要注意的一些小細節,在挑選時可以依照這些項目,配合自身需求來尋找適合的商品。 近年來以 SONY 為首,不僅針對攝影初學者推出了操作簡單的機種,也有以專業攝影玩家為客羣的全片幅微單眼相機,各項性能可說甚至超過傳統單眼相機。 另外,這顆鏡頭配有28mm寬廣畫角,可以定格各式場景與主體,靈敏的反應速度也能適應任何情況,並配合各種場景的亮度變化,將畫角偏移的現象降低。 但是此商品需要搭配同廠出產的 Z 系列相機機身使用,纔能夠充分發揮鏡頭 F/2.8最大光圈的威力。 定焦鏡雖然在泛用性與便利性上劣於變焦鏡,但在攝影作品的表現力上卻遠遠地勝過變焦鏡。

高耗電在高度電子化的相機世代下,相比使用相位對焦與TTL式測光的DSLR,MILC進行參數調整與影像檢視完全依賴高耗電的背光螢幕(LCD)。 由於沒有光學取景器,即使是使用內建或外接的電子取景器,取景時也需要感光器件一直工作。 微單 另外拍攝對焦與測光值也全都交由中央處理器作運算,使用時續航力大大不如DSLR。 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MILC,下簡稱為「可換鏡頭相機」)是一種鏡頭可以更換的數位相機,於2010年代後逐漸興起,屬於消費型數位相機與數位單眼相機之間的交集。 與數位單眼相機不同處在於沒有使用反光鏡與五稜鏡的光學觀景窗系統來作取景用途,與類單眼相機不同處在於可以交換鏡頭、片幅通常也較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