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金剛智”、“不空”(廣)本特徵應爲“南印度”的反映。 ①“伽梵達摩”譯本最早載於《開元釋教錄》(730年),且此時流行已久,故譯經必早於公元730年。 以上三種唐譯本,時間稍有先後,但屬同時代。 廣本藏文本系有很多與漢譯本相一致的經文,而且從不同角度傳播。 其中有藏文本亦有漢譯本,有對應經文相聯繫也有單獨咒本,內容都很一致。 衍生的疑點:後期出現的各種簡化單行本,《大正藏》有兩個本子(No.1064、No.1113B)署名“不空”譯,但卻存在一些疑點。
- 本經是從於闐通過抄寫而不斷傳到內地,其翻譯並非官方組織的譯經,而是民間的抄寫流傳。
- 《大悲咒》出自“伽梵達摩”所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全名爲《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 所以類似一個大網絡,將各個不同版本間的差異與共性交織在了一起。
- 變化的形式:從伽梵達摩各抄本的差異變化發現,人爲抄寫,即使是短時期的同類抄本也有很大變化,何況一篇經咒長期不斷傳抄,並且是廣泛的繁衍傳承,故其變化極其錯綜複雜。
- 此外,在唸誦大悲咒時,大家也要了解大悲咒講解的意思,這樣會讓自己對大悲咒有更多的認識。
- 此《大悲咒》即以大悲“觀世音菩薩”自身爲本尊;而不是“千手千眼”、“不空羂索”、“青頸”這些從屬化身。
另外,該“寶源”譯本與西藏大藏經的《攝聖觀自在大悲尊陀羅尼利益經》相對應,其咒文部分與“寶源”漢譯本完全一致。 但不能確定“寶源”漢譯本是由梵本所譯還是由該藏文本轉譯。 但肯定至少有一個梵本可佐證“伽梵達摩”的譯本。 這類不同版別的抄本,多沒有記載譯者,實際上都是伽梵達摩經本在民間抄寫的一些簡化。 六字大悲咒是佛教的,爲什麼道教也有六字大明咒? 我們現在常見、最流行的《大悲咒》,收錄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千手經》)。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靈巖山寺大悲咒mp3 大悲咒21遍
所以不存在早期本的缺失或遺漏,而早期的版本纔是真實狀況。 真實性的確定:該譯本《大悲心陀羅尼經》最早於《開元釋教錄》有載:“智升”在詢問其他梵僧後,得知該經是有梵本依據的,所以確認爲真經。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2025 雖然至今各版漢文大藏經中,《大悲心陀羅尼經》獨有“伽梵達摩”譯本;但在經藏以外,學者發現了本經同源梵本的異譯本,因此可以肯定伽梵達摩譯本的真實性以及《大悲咒》的真實性。 因《大悲咒》後期的各種抄本出現了很複雜的變化形式,且多沒有記載譯者的名字,所以,後期即有人將個別“單行本”署名爲“不空”所作。
2、唸誦大悲咒時,要有恭敬的心,注意力也要集中,這樣才能把大悲咒唸的更好,並且自己才能進一步的去了解大悲咒的含義。 能得安樂,除一切病,延年益壽,常得富饒,滅一切惡業重罪,永離障難,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遠離一切諸怖畏,成就一切諸善根,臨命終時,任何佛土,隨願得生。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大悲咒(慧律法師教念)
龐蘊居士(龐公與龐婆)笑談之間坐脫立亡之禪境唐朝有一位習禪的龐蘊居士,素有維摩詰之稱,乃官宦之後,家有餘貲。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2025 曾參訪行譽卓著的石頭希遷及馬祖道一兩位禪師,且於 …。 找到了靈巖山寺大悲咒mp3相關熱門資訊。 今誦大悲陀羅尼時,十方師即來爲作證明,一切罪障悉皆消滅,一切十惡、五逆、謗人、謗法、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只物、污淨梵行,如是等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滅盡。 爲能順利的唸誦大悲咒,大家唸誦前要了解這幾點,這樣能幫助大家把大悲咒唸誦正確。 此外,在唸誦大悲咒時,大家也要了解大悲咒講解的意思,這樣會讓自己對大悲咒有更多的認識。
- ③行琳集本《聖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是依據上述“不空”本又作了修訂,其中大的差異處似爲依據“金剛智”的儀軌本。
- ②慈賢譯本《大悲心陀羅尼》與上述的“不空”本基本相同而有若干增補,不知是“慈賢”所增、梵本即有,還是“不空”遺漏。
- 而縱使“金剛智”本來源於南印度,但也流傳了幾百年,其中局部也已發生變化;而傳至別處的版本也不一定都會錯,其中也可能還保留了部分原始信息。
- 廣本藏文本系有很多與漢譯本相一致的經文,而且從不同角度傳播。
- 大正藏No.1064註明爲“不空”所譯,但末尾又註明說,各經錄雖多有記載“不空”有《千手千眼大悲心大陀羅尼》,但內容都略去,所以判斷“應是此經”。
《大悲咒》有其發展的特殊性,而通過其內在關聯性的呈現,雖然可以解決其中多種疑問和不確定性的問題,但由於歷史發展原因,而無法確認統一成唯一的版本。 佛教學者認爲,對修行和持誦者而言,尚由自己來決定選擇廣、中、略的哪一版本;但對於已知的、明顯變化後的錯誤字句,如果依舊盲目依從,則並不明智。 在相關研究者看來,歷史上不乏有些唸誦者依照錯誤的經咒唸誦,並不妨礙其得到效驗,但亦應大打折扣。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2025 否則只需念“笤帚”亦可成就,而不必去學習此類殊勝而方便的法門。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大悲咒(靈巖山寺比丘尼)1
③行琳集本《聖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是依據上述“不空”本又作了修訂,其中大的差異處似爲依據“金剛智”的儀軌本。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2025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2025 此外《大悲心陀羅尼經》的異譯本《聖觀自在大悲心總持功能》中,更是沒有提到一句“千手千眼”的名字,而在經中卻一直稱作“聖觀自在”,並且咒名亦稱作《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微妙總持章句》,與漢譯經本的名稱一致。 “觀世音菩薩”的名字,以梵文直譯來看應翻譯爲“聖觀自在菩薩”。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大悲咒(仁炟法師)
佛教中密教部分即率先流行於“南印度”;而於佛典中,該經的宣講地“補陀落迦”也位於“南印度”的一側。 因此“南印度”即爲該《大悲咒》發源地,“南印度”的版本也應是相對錯誤較少的版本。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而結合時間的分析,“金剛智”和“不空”的(廣本)譯本則相對較符合這一特徵。 而縱使“金剛智”本來源於南印度,但也流傳了幾百年,其中局部也已發生變化;而傳至別處的版本也不一定都會錯,其中也可能還保留了部分原始信息。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大悲咒此咒來歷(體)
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載:《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爲利樂一切衆生而宣說,其利益功德廣如大海而嘆莫能盡;無論是消障除難、得善遂願,還是究竟的覺證解脫,《大悲咒》都能因其不可思議的大方便威神之力廣爲利樂。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2025 因而有不在少數的佛門四衆,寄於虔心持誦《大悲咒》以自利利他、護持佛法。 在不空註釋本《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經》(大正藏No.1111)中,“世尊”向“毗沙門天王”宣說“觀自在菩薩往昔因緣”時,講到了“青頸觀自在菩薩心真言”,而該“真言”的內容又與廣本《大悲咒》一致。 觀音所弘: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於千光王靜住如來處首次聽聞大悲咒。 並受命以此心咒,普爲未來惡世一切衆生作大利樂。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大悲咒持誦前提
④敦煌抄本則有些獨特性,其中有與藏文本漢文本一致的,還有處於差異點過渡狀態,乃是時間、地域過渡上的真實寫照。 ①“伽梵達摩”爲“西印度”人,而其譯經地“于闐”的文化交融與“北印度”關聯較大,其所依經本應反映“西/北印度”的特徵;而“不空”、“慈賢”中本與該本有很大關聯。 ②慈賢譯本《大悲心陀羅尼》與上述的“不空”本基本相同而有若干增補,不知是“慈賢”所增、梵本即有,還是“不空”遺漏。 大悲咒(梵語:महा करुणा धारनी,轉寫:Mahā Karuṇā Dhāranī),全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神咒,又稱大悲心陀羅尼(Mahā …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大悲咒(文殊講堂)2
所以《大悲咒》的本尊是“觀世音菩薩”自身,即“聖觀自在菩薩”。 廣本敦煌抄本中多有一類“伽梵達摩”經本,抄寫時將原譯的咒文部分替換爲具有敦煌音譯特色的譯文,這類譯文的發音及用字都與內地的其他常見譯文不同,且多見於敦煌抄本中,也有一些藏文音譯特色。 這一本系的《大悲咒》,其內容上有與藏文本系和漢文本系相同之處,還有些更似漢藏差異的折中或過渡,以及具有一些獨自的特點,這些不共特點又恰好與中本和略本有一定共性。 所以類似一個大網絡,將各個不同版本間的差異與共性交織在了一起。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大佛頂首楞嚴咒3遍 大悲咒 十小咒 心經 臺灣靈巖山寺
按照內容文字的多少,《大悲咒》有廣、中、略三種不同的版本。 現今通行的“伽梵達摩”84句《大悲咒》,其經本以《大正藏》的底本爲依據,是一個變化差異較大的晚期增改本,並非“伽梵達摩”譯本的原始面貌。 除此類藏經外,還有一些很重要且更準確的可參考文獻。 如與譯經年代較接近的敦煌抄本、房山石經,以及與漢譯本多有一致的西藏大藏經等。 ①不空譯本《聖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此一譯本較“金剛智”的“新譯”本,其內容略有減少,但較“伽梵達摩”的譯本仍多出很多內容。 據“一佛乘”之《完整對照本大悲咒研究整理》所述:《俄藏黑水城文獻》有署名“寶源”漢譯,題爲《聖觀自在大悲心總持功能依經錄》的經文,內容與伽梵達摩譯本中前面一段完全一致,只是用語用字上略有不同,由此可知是伽梵達摩譯本的異譯本。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大悲咒 快誦 臺灣靈巖山寺 計數顯示
一切法皆有形相,《大悲咒》所顯示的“相貌”,即是《大悲咒》所具有的種種意義,這是《大悲咒》的真實相。 觀世音菩薩在此處所開示的“相”,即是佛弟子所要探求和理解的“法”。 《大悲咒》的“相貌”,即是《大悲咒》的真實義,也是觀世音菩薩大悲法門的真實義和修行準則。 ②“金剛智”譯本隨其攜帶而來自“南印度”。 “不空”從“獅子國”帶來大量經本,又在國內收集大量遺留梵本,其譯本有中廣兩種:中本與“伽梵達摩”譯本相關,應來自國內收集,可溯源於“西/北印度”;其廣本與“金剛智”本相近,即來自“獅子國”等“南印度”一帶。
早期抄本中沒有的字,後人並無法通過校對進行正確增補,只能是誤抄誤添。 《大悲咒》各本系中,均有出現“青頸”(nīlakaṇṭha)一詞,所以《大悲咒》與“青頸觀音”也存在一定的關聯。 但除了咒名提到一次外,其餘的皆是在咒文中提到。 這裏的“青頸”只是外相的描述,並非指“青頸觀音”;且咒文中外相不只有“青頸”,還有“豬面”、“獅子面”等其他描述。 整篇咒文所弘贊描述的對象仍是“聖觀自在”,而不是“青頸觀音”或“千手千眼觀音”。 至於“青頸”的概念,則屬於“聖觀音”的一個側面反映。
後期出現的帶註釋的版本曾被刻板印刷並流行過,似具有不一般的影響。 而《大正藏》No.1064和No.1113B等本中所稱的“不空”譯皆是帶註釋的寫本;而房山石經其他並非註釋的簡化本如啓請本No.1079,則並未署“不空”之名。 所以實際上是“不空”對“伽梵達摩”的舊譯進行註釋,這種註釋本卻被稱爲“不空”譯,其原文的原譯仍爲“伽梵達摩”。 大正藏No.1064註明爲“不空”所譯,但末尾又註明說,各經錄雖多有記載“不空”有《千手千眼大悲心大陀羅尼》,但內容都略去,所以判斷“應是此經”。 也就是說大正藏這裏只是推測而記載爲“不空”譯。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大悲咒(王心雅)
不空出於“密”的考慮而將二者分開傳授,但未見咒文者錯將當時流行的啓請本抄本認作是不空譯本,其實是對不空中本大悲咒的錯誤領會而導致對錯了號。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①金剛智新譯本《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爲單譯的咒本,名稱與“伽梵達摩”所譯的《大悲咒》完全一致,但內容卻多出不少。 經考據,該咒本是“金剛智”針對“伽梵達摩”譯本所作的“新譯”。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2025 可見“金剛智”對“伽梵達摩”的咒文翻譯部分不完全認同,其所依據應另有梵本。 同時該異譯本與藏文本系的《大悲咒》有很多共同點,可見“伽梵達摩”所譯《大悲咒》的完整性值得懷疑。 《大悲咒》出自“伽梵達摩”所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全名爲《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資訊分享
此譯本最早出現在《續開元錄》中,而在這相距不遠的時間內,並無其他作“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的譯本出現,所以推知該“新譯”是相對於“伽梵達摩”的“舊譯”而言。 流通本僅依據晚期藏經,而沒發現這種差異的存在,並不符合真實情況。 結論:古印度的經典多通過口誦相傳,而不注重書寫,流傳到後來即發生變化。 故時間越早且越接近發源地的版本,纔可能是錯誤最少的。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大悲咒:
當時的觀世音菩薩位居初地,一聞此咒則超越八地。 法喜充滿的菩薩,立下爲利樂一切衆生而生千手千眼的誓願,發願後馬上便具足千手千眼。 十方大地爲之震動,十方諸佛爲之放光普照。 觀世音菩薩此後又在無量佛會重聞此咒並親自受持。 即使經歷了無數億劫的生死變易,也常所誦持而不廢忘,也因持此咒而常以蓮花化生佛前。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大悲咒(佛光山梵唄)
該署名“不空”本的咒文用字是“伽梵達摩”的譯本用字,並且與“不空”的用字習慣不符;再有是《貞元錄》中,“不空”的譯著並無該經名。 在觀音的種種身相中,“聖觀音”爲根本主體,其餘皆是從屬化身。 依《覺禪鈔》中“聖觀音”所化身之說:“作上根者化不空羂索;作中根者化十一面;作下根者化千手千眼。 ”據此可以看出,作爲寂靜忿怒相合的“聖觀音”與“不空羂索觀音”,在外相上相似,甚至將二者視爲同體是合理的。 而“千手千眼觀世音”,面對最廣泛的下根衆生時,通過“千眼照見,千手護持”,將根本主尊“聖觀音”所宣說的《大悲咒》,以執行者的身份來利益衆生。
《大悲心陀羅尼經》的異譯本《聖觀自在大悲心總持功能依經錄》(署名爲西夏“寶源”漢譯)中,一直稱“聖觀自在”。 《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觀世音菩薩說:“世尊。 據“一佛乘”之《完整對照本大悲咒研究整理》所述:《房山石經》和《大正藏》均承認該咒本爲“金剛智”的“新譯”。
大悲咒21遍快誦臺灣靈巖山寺: 大悲咒(閩南語)
從咒文看來,《大悲咒》有出現“披黑鹿皮”、“虎皮裙”的描述,爲密教化的“聖觀音”形象。 而有些密教經典也將“不空羂索觀音”與“聖觀音”等同看待。 《大悲咒》此描述即是密教化的“聖觀音”形象。 從經本看來,《大悲咒》因“觀世音菩薩”宣說而爲衆生所聞知,故其本尊是“觀世音菩薩”;但不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所以對於一些無法推敲的地方,誰是誰非並無定論。 ④“釋迦智”譯《攝聖觀自在大悲尊陀羅尼利益經》與早期藏文本差異較大,與最晚的梵文本較接近。 本經所對應的《大悲咒》比“伽梵達摩”所譯《大悲咒》,內容多出很多。 ③不空註釋本《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經》此註釋本與“金剛智”的新譯本相似,咒文稱《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而不是《大悲心陀羅尼》。 《大悲咒》在漢傳佛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自唐代翻譯《大悲心陀羅尼經》之後,《大悲咒》即廣爲弘傳,並被納入漢地叢林功課。
③敦煌抄本多基於“伽梵達摩”經本而修改,一般爲唐代抄本;其內容多處於漢譯/藏文No.697、690與藏文No.723間的過渡狀態,故時間即在此中間階段。 流行本的形成:現今流行的“伽梵達摩”經本,是“伽梵達摩”在“于闐”所翻譯,之後即回國。 本經是從於闐通過抄寫而不斷傳到內地,其翻譯並非官方組織的譯經,而是民間的抄寫流傳。 本經原梵本已不存在,現今的流行本多以《大正藏》爲底本,而《大正藏》此伽梵達摩經本是以《明藏》爲底本,但此版本已是極晚期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