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份用戶為了節省時間、可以同時與多個用戶聊天,於是開始將字詞縮減,省其字又不失其義,起初「see」等於「C」、「byebye」等於「88」、「you」變成「U」等少量字詞,都只是取其同音,這一類都足以表達到字中意義。 其後人們漸漸將自己的方言俗語、各門外語、部份專業用語應用到互聯網溝通上,慢慢形成獨特的互聯網用詞,這是網語發展中的型態。 至於真真正正令網語流行的,是由互聯網即時通訊軟件ICQ所帶起。 到清朝末年,土客械鬥,大批廣州以及江門平民湧進香港。 早期到港的人口大多數為苦力以及建築工人,亦有商人,加上廣州離香港最近而人口最密集,香港的工人商人亦大多為廣府人。
- 除了菲律賓外,印尼是香港的外籍家庭傭工另一大來源地。
- 在媒體的渲染及潮語的帶動下,網語成了一種新的創作題材,如在歌詞中加插網絡語言,寫作小說或散文時刻意加入年青人易明的網語,近年電視劇為了吸引年青一族的觀看而編寫了包含潮語的臺詞或以潮語為題,這些都是網語活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英文詞彙更可能會在香港廣東話中得到「新詞義」,如「至yeah」可解作「最流行的」;不過標準英文的“yeah”則解作「對、是的」,沒有「流行」的意思之餘,詞性也變了。
- 近年愈來愈多內地過江龍食店到香港開業,尤其是川菜餐廳,餐牌上都會有「土豆」出現。
- 法文雖然在香港不是通行的語言,但自從1980年代開始,香港有不少人為了方便移民而學習法文,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加拿大移民當局,為保存魁北克及其他法文地區的文化,會給予會講法語的申請者優先。
雖然各地的網絡語言不盡相同,但意思都是泛指使用在互聯網上的各種用語,例如流行於香港地區的火星文、港女文,內地的「拼音文」以及日本的「象形文」都被歸納在內,而部份網民會使用摩斯密碼、黑客文或程式語言作網語。 而互聯網語言又稱為網際網路語言,則泛指所有在互聯網上使用的語言,包括各種正式的程式語言、黑客密碼、破解碼、普通語言、網語、十六進制位元碼等各式各樣的語言。 香港政府推行「兩文三語」政策,即以中文、英文為書寫文字,粵語、英語和普通話為口語;例如於立法會會議或政府新聞發佈會等官方場合,都會提供以上三種語言的即時翻釋。 政府公文或網頁除慣用的繁體中文外,亦常另備簡體中文。 雖然法律裏的「中文」並無明確指定哪一種口語,法律裏的「中文」也沒有明確指定哪一種字體(繁體中文或簡體中文)。 由於粵語是香港最主要最常用的語言,香港人超過9成以粵語為常用語言,所以自然地普遍場合都以說粵語為主。
網絡用語香港: 香港新聞環境巨變,學者李立峯:記者風險增,堅持為報答
過去蜑家人多聚居在香港島的香港仔、赤柱、九龍的油麻地、新界的西貢、屯門及大嶼山的大澳或長洲等地的避風塘,於市區的蜑家人在1970年代中開始移往岸上居住,並且迅速融入主流社會。 所以到了今日疍家人一般只集中在香港仔、赤柱或大澳、長洲等漁港。 香港的英文名稱「Hong Kong」正是蜑家話的音譯。 香港的印度人主要來自印度北部,因此多以印地語為母語,而來自印度其他地方的移民雖然內部會使用旁遮普語、泰米爾語等,但他們多數亦通曉最為流行的印地語。 不少商店和住宅大廈也採用法文名稱,為品牌增添歐陸氣息,例如位於香港島東面筲箕灣的「逸濤灣」稱為Les Saisons,意為「季節」;九龍西部長沙灣的「昇悅居」則稱為Liberté,即「自由」。 另外,法式快餐店 Délifrance 的菜單上,食品的英文名稱混合了英文和法文的字彙。
有網友認為網語雖節省了時間,就方便性作出了貢獻,但長遠來講對語言造成不少的衝擊,網語很可能會對傳統正規語言產生負面影響。 有部份網民指出,網語漸漸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有機會降低了自身的傳統語言水平,例如Goodest English的出現、以及學生可能在寫作時誤用口語或網語[6]。 網絡用語香港 在電視劇《尖子攻略》,就以學生使用了部份網語寫作為題拍攝了其中一段劇情。
網絡用語香港: 網站及短訊通知 – 有關Alipay Financial Services (HK) Limited的欺詐網站及「網絡釣魚」短訊
現場將設置超過300個美酒和美食攤位,還有各種多元化的活動,如工作坊和音樂會。 市民可以從10月10日起,在網上購買入場券和品味通行證。 網絡用語香港 “閃光彈”還可以形容接受到”秀恩愛”強光以後的視覺、心理上的衝擊。 傅園慧誇張的表情、可愛的動作、以及真實的回答讓她一下進入公眾視線,”洪荒之力”也被用來形容”不可阻擋”的力量而風靡大陸網絡。
2011年,香港人口有89.5%以「廣州話」為慣用語言,其次為「其他中國方言」(4%)、英語(3.5%)、普通話(1.4%)[3]。 香港語文是指在香港常見的語言和文字,目前香港法定語文是中文和英文,雙方享有同等地位[1],而香港政府所提倡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兩文指中文和英文;三語指粵語、英語和普通話[2]。 現時「小鮮肉」也常見於香港各大媒體,取代了以前香港人常用開的「小白臉」、「靚仔」、「年輕有為」等用字。 Firm的出處是來自YouTube Channel JFFT成員的日常用語,因為他們的觀眾以00後的年輕人為主,因此廣泛成為流行。
網絡用語香港: 香港美酒佳餚巡禮2023|入場券10.10開售$20起 附品味通行證價錢
「R.A.P」不是Rap的意思,而是網絡紅人Matt 網絡用語香港 Leung在某一日想打「R.I.P」時,不小心打了做「R.A.P」,其後就令該字成為了潮語。 不少人在現在想打「R.I.P」時,都會不禁打了成為「R.A.P」。 如果還有人以為是Rap的話,你可以對住他說「Siu4」,「介紹返」這是新潮語。 來自Error團體的成員193經常掛在口邊的名句,其句子在節目《考有Feel》和《Error自肥企畫》中都經常出現。 如果你在坐著地鐵時,突然開始在地上跳Breaking,跳完後可以講句「知我咩料啦」,引來眾人掌聲。
例如,「炒飯」中的「飯」被替代為“反」;「豆腐」被寫作「豆付」;「蝦醬」的「醬」變成了「丈」;「雞蛋」的「蛋」卻變寫了「旦」。 「給力」有厲害、強勁的意思,例如形容一個人很「給力」,即指他很勁,做起事來很有效率。 如果形容一部電話很不「給力」,即指那部電話效能差,表現未如理想。 「給力」一詞初出現於普通話配音版的日本動畫《搞笑漫畫日和》,其後在2010年世界盃討論球隊表現時,被中國大陸多次引用,從而開始流行起來。 「打醬油」是指一些與事件無關的人,源自於有關陳冠希裸照事件的街頭訪問,其中一名男受訪街坊被記者詢問看法時,表示自己只是出來買醬油,事件與自己無關,後來成為內地流行用語。 亦有另一個意思是形容仔女已經長大至可以幫手做家務、買醬油。
網絡用語香港: 中文
四邑話為粵語的一個分支,由於語音有一定差距,一般操標準粵語者如南番順人不易聽懂,但經過熟絡後,一般溝通無礙。 2003年,SARS肆虐期間,特區政府曾在電視播出以烏爾都語製作,下附印地文的宣傳片,教導印地語及烏爾都語使用者如何防範SARS。 香港開埠前,原居民有三個羣體,分別爲廣府圍頭人、蜑家人(又稱水上人)、客家人,各族羣皆有自己的語言(即圍頭話、疍家話、客家話),其中圍頭話和疍家話亦是粵語的分支,香港一詞的英語譯名“Hongkong”就是取自疍家話發音[36]。 四邑話為粵語的一個分支,由於語音有一定差距,一般操標準粵語者如南番順人不易聽懂,但經過熟絡後,一般溝通無礙。 GOtrip編輯部搵齊5間人氣又抵食火鍋店,而當中比起辣雞煲,近年深圳更加流行椰子雞,即睇:火鍋店推介及深圳商場美食。
網絡用語香港: 內地女呻香港茶餐廳點餐似考試 夥計術語睇到一頭霧水:還不如寫簡體字
除了市面上多家教授日文的商業語言學校外,香港的眾多大學也提供日文主修或選修課程,亦有個別中學為學生提供日文選修科甚至必修科。 此外香港有數量頗大的日本人社羣,主要聚居在港島銅鑼灣至跑馬地,以及太古城一帶,還有九龍的黃埔花園。 雖然法律裏的「中文」並無明確指定哪一種口語,法律裏的「中文」也沒有明確指定哪一種字體(繁體中文或簡體中文)。 網絡用語香港 由於粵語是香港最主要最常用的語言,香港人超過9成以粵語爲常用語言,所以自然地普遍場合都以說粵語爲主。 同樣地,繁體中文一直以來都是香港所常用的中文字體,因此自然地普遍場合都以繁體中文爲主。 尊重香港人常用繁體中文和粵語,也是一國兩制香港人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的體現。
網絡用語香港: 增強大灣區企業核心競爭力 香港電訊以創新科技助力數碼轉型
明明就是香港人講開的「薯仔」,但隨著這些餐牌的叫法,即使叫開「薯仔」,都會很自然地改口叫「土豆」,例如酸辣土豆絲、土豆片。 以前香港人會用「二奶」來形容介入別人婚姻關係的女人,不過已逐漸被內地用語「小三」取代,由以往的「包二奶」變成今日的「搵小三」。 網絡用語香港2025 大家都會用「樓主」來形容開post者,這講法其實是由大陸論壇傳入香港。 在大陸論壇內,通常會取「樓主」的普通話拼音「Lou Zhu」,被簡寫成「LZ」。 「富二代」源自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以來,最早一代富起來的民間企業的子女,他們一出世便擁有豐厚家產。
網絡用語香港: 中國防長等多名軍事高官「失蹤」 習近平遇到麻煩了嗎
但有時候,部分電影會加插一些客家話對白[20][21][22][23][24][25],部分更有客家粗口的元素[26]。 網絡用語香港2025 網絡用語香港2025 網絡用語香港 香港新界粵系原居民的方言,與深圳平湖等地的圍頭話同屬粵語莞寶片,較接近東莞話,與廣州話亦基本相通。 圍頭人即“本地人”,是最早來到香港的“主人”之一;圍頭人由於是最早抵港,以及一些習俗的原因,香港原住民中往往以“本地人”來特指圍頭人。
網絡用語香港: 來自政治人物的金句
於尖沙咀重慶大廈內,有大量的印度人商店,其中包括發購印地文報章雜誌、印度電影光盤的零售店。 香港的大部份泰文使用者都是來自泰國的家庭傭工,其他的大多在餐廳或商店工作。 九龍城有多家泰國菜館、泰國用品商店,成為了眾多泰籍人士的熱門消遣地點。 另外,香港也會不時放映泰國電影,《拳霸》、《晚孃》、《人妖打排球》等都大受歡迎。 路訊通更曾特別製作由藝人吳君如主持的《笑談泰國話》節目,在該公司安裝在巴士上的娛樂資訊系統播放,介紹簡單的泰語。 香港原居民中,除了香港水上人,另一族羣是閩南人,所操的閩南話源於廣東海陸豐。
網絡用語香港: 來自藝人的金句
香港的尼泊爾人主要是殖民地時期的駐港「啹喀兵」及其親人,主要聚居於元朗錦田及九龍油麻地。 英治時期,香港電臺會定期播放尼泊爾語節目,後隨着啹喀兵團解散而停播。 2004年,民政事務總署和新城電臺合辦了一個尼泊爾語節目《Harmo Sagarmatha》。 除了網絡用語,很多生活上的用字漸漸都被內地用字所取代,大家用慣用熟,有機會不知道它們本身是從內地每入的講法。 「網紅」即是網絡紅人(大陸叫網路紅人),除了指KOL,也指因一些短暫事件而很快在網絡上紅起來、知名度大增的人,隨著事件完結,大眾對他的認知度也會減退。 「666」即是厲害的意思,源自《英雄聯盟》(LOL),玩家會用「溜」來形容別人玩得很熟練,後取其諧音並引申成「666」。
網絡用語香港: 香港美酒佳餚巡禮2023 旅客限定禮包
隨着工作模式改變,用戶需要遙距存取或連接公司網絡也十分普遍,亦衍生潛在的資訊科技保安風險。 香港電訊提供Managed SASE服務,屬高度可靠的安全解決方案,建基於HKT的SD-WAN骨幹網絡與雲端交付安全平臺的整合,有關服務採用零信任網絡存取策略,旨在確保用戶、裝置和應用程式實時存取的過程安全。 無論員工身處何地、使用企業網絡或是其他網絡,均能安全地登入系統,進行跨地域、跨網絡的數據傳輸及存取。 內地交友app或微信不時都會見到姨姨於網絡上徵友的內容,這些姨姨大多都是有錢富婆,家底富有,因此引來不了男生留言「阿姨,我不想努力了」一句,隨時於網上瘋傳,之後變成內地潮語之一。 有人認為,人們應當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網絡語言,新詞彙的傳播主要取決於它自身的生命力,是時代精神的體現[3]。 亦有人士認為,網語是一種語言的演化,無須以負面心態對待[5]。
網絡用語香港: 香港文匯網
周潤發曾於喜劇電影《我愛扭紋柴》內扮演一個圍頭人角色,電影內曾多次出現圍頭話對白。 2006年9月,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宣佈在2012年起執行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將加入六種外語考試,包括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印地文及烏爾都文,非以中文作母語的考生可以用其中一種取代中文科作為報考大學的資格。 網絡用語香港 香港開埠初期即有印度人居住,最初聚居於上環一帶,以經商及擔任軍人、警察為主。 目前香港的印度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富裕階層,主要居住在港島中、上環及山頂,其中不少已家族世居香港四、五代人;另一類則是平民階層,主要聚居在尖沙咀至油麻地一帶。
網絡用語香港: 網絡熱話
香港網絡語言主要用於網上平臺,如討論區、交友網站等。 香港的高登討論區(高登)、LIHKG討論區(連登)、香港討論區(香討)是主要網絡用語的熱門出處。 另外,其他年青人時常出沒的討論區,用戶都有特定的語言,這些語言在其他討論區的人來看都不容易明白。 本列表未必完全包含所有用語,亦有部分用語非為廣泛使用。 香港地道俗語,是指香港日常生活使用的粵語詞彙,以及香港電臺、電視臺出現的特有俚語、俗語和專業術語,部份俗語經常在香港網絡上出現。 香港的高登討論區(高登)、LIHKG討論區(連登)、香港討論區(香討)是主要網路用語的熱門出處。
面向行業,要聚焦5G的典型應用,加速5G在更多行業中的規模化複製。 在這個過程中,運營商需要拓展雲、行業應用開發及端到端集成能力,抓住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機遇。 他在會上說,截至目前,全球已部署了超過260張5G網絡,覆蓋近一半人口。 5G是所有代際技術中發展速度最快的,4G用了6年發展了10億用戶,5G僅用了3年就達成了這個里程碑。 他指出,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的需求層出不窮,移動網絡能力也需要不斷升級。
Emo其實在早期就出現於Punk Music當中,是其中一種風格。 不過近年Emo亦被內地人經常去使用,通常都會話:「呢排真係好Emo。」,其實其意思就是指自己的情緒處於比較差的位置。 與20世紀初的臺灣和朝鮮半島等曾被日本軍國主義統治的地區一樣,香港在日佔時期就已經隨着皇民化政策的關係,日文取代英文,而一度為香港學校的必修科目,直至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才被取消。 閩南民系人士自19世紀初開始已經大量移居東南亞和港澳等地,在當地常以「福建話」稱呼閩臺片閩南語。 網絡用語香港 香港水上人家的主要方言,為粵語的一個分支,與廣州話高度相通,唯蜑家音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