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行程伴隨著很多未知因素和變動,從一開始不確定小孩是否放假,後來的天氣問題導致行程上有很多改變,到最後順利地完成所有服務,我真的很有幸能參與其中,從策劃和執行活動的過程中學習,並認識到雲南大學的朋友。 另外,大矣勒村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人類要怎樣與大自然共存。 他們的祭祀文化,甚至是生活方式都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背後所蘊含的精神就是對大自然 的敬畏和尊重。
也使他們更願意奉獻自己,服務他人,加強他們對社會服務的意願,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工作的認識和培養對工作的正確態度。 「寓服務於學習」這個詞彙在1984年被正式採用,義務工作發展局向學校推廣「寓服務於學習」的意念。 該局進行了學生從服務中學習的研究(義務工作發展局1982,1983),又為學生及教師舉辦講座、研討會和工作坊、出版手冊和教師用書,以及資助「寓服務於學習」的計畫。 為鼓勵青少年參與社會服務及提升學生學習效能與質素,美國聯邦政府訂定各種法案和教育政策。
服務學習: 文件下載
參考學生的成果:教師可以透過學生的反思文章、學生活動報告及作品等以評估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瞭解及其個人素質的改變。 評鑑的主要目的是檢討計畫執行過程的好與壞,評鑑方式通常以回饋表進行問卷調查,或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邀請教師、學生、服務對象、機構負責人及所有參與者一同檢討執行過程的優缺點。 「服務學習」是一個很好的理念和實踐方法,透過多元化的服務學習項目,配合不同的學習領域,提高教學效果。
- 換言之,服務與學習二者在課程中具有某種程度的平衡關係,這也是服務學習一辭常見中間有連字符號與英文大寫字體,如「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其代表平衡與並重的觀念。
- 這是一個很直截了當的方法,學校所處的社區附近定必存在著不同的社會服務機構、政府機構或私人機構,如老人中心、青少年中心、醫院、特殊學校、圖書館、制服團體、環保機構等,她們均歡迎義工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務。
- 18歲至35歲具中華民國國籍,且取得志願服務基礎訓練證書,並透過依法設立之國內非營利組織或大專校院發函申請,惟如參與服務國家之官方計畫且取得相關同意證明,得由個人提出申請。
- 感謝「香港順龍仁澤基金會」及「周大福慈善基金」的支持,令書院同學有機會到緬甸、柬埔寨、斯里蘭卡、臺南及中國內地為當地有需要人士傳遞愛與關懷。
- 此外,不少大學也設有服務學習課程,作為畢業前的必修科;社區組織及機構亦提供網上資源供參考。
而評估的學校例子可參考《示例篇》中《學校示例》一欄。 反思活動宜配合服務學習活動,使學生能透過服務學習經驗及反思,加深對課題內容的理解且更明白課題背後更深一層的意義。 老師可以選擇利用不同機構所提供的教材進行施教或自制教材。 教材可包括閱讀資料、討論題目、工作紙、反思題目等。 「服務學習」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讓學生透過參與社會服務而從中學習及成長,透過服務學習而能達致的教學效果有很多,一方面既可提升學生個人素質,亦可提升其公民責任感(詳見《理念篇》《服務學習的價值》)。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的意義
學校可以選擇成立服務學習小組(或同類組織)推動服務學習活動。 服務學習 也可以與其與他校內的組織,如公益少年團、學生會、家教會等配合推行服務學習。 價值觀是學生發展的外顯或內在的信念,是行為和決策的準則,而態度是把工作做好所需的個人特質。
此外,嘉許活動能令服務學習活動為人所知,有助日後招攬新的會員、增加社區的支持,甚至帶來新的贊助。 《資源篇》中的《評估/評鑑》一欄亦上載了不同評鑑方法的檔案可供參考,如:「教師觀察整體學生表現評估表」、「與參與教師訪談的建議討論問題」、「與參與學生訪談的建議討論問題」等。 而評鑑的學校例子可參考《示例篇》中《學校示例》一欄。 意見調查表:教師可參考所有有關人士的意見調查表,包括學生、教師、義工及受助機構等以評鑑服務活動過程的優缺點及對整體學生的素質有進一步的瞭解。
服務學習: STEM 教育和服務學習
在1981年,義務工作發展局將「寓服務於學習」 引入香港。 「寓服務於學習」以結合社會服務和學校課程的形式出現,用以嘗試「衝破現有的各種障礙,將課堂和社會服務合而為一」(義務工發展局,1981)。 服務前,透過各機構之服務需求做行前培訓,讓學生在服務前更瞭解服務對象及服務內容,使有正確的態度和方式達成服務目標。 :透過計畫提升學生的解難能力;教導他們在目睹家庭暴力時如何向外求助,並學習保護自己,和如何適當地向父母表達困擾情緒;向社區推廣預防家庭暴力、建立和諧家庭的訊息。 香港現有不少機構致力於國內服務,這些機構大都接受外界的捐助,有些機構更有助學計畫及助養兒童計畫,亦有機構可與學校協辦國內服務學習交流體驗團,學校可以按個情況而選擇合適的活動。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 理念篇
然後安排7節的德育及公民科的課堂上學習服務類別、態度、技巧等等,體驗活動包括全級出隊服務和全級感恩分享禮。 與CYC(公益少年團)合作,在中四全級挑選20人,進行「核心小組」服務學習。 由導師和核心小組開會,訂定目標和期望、商討學習日誌分工和小組訓練營事項。 然後進行培訓、會議及三次出隊服務(出隊後有解說、分享、檢討及反思)。 核心小組將分為兩組,各以一個社區對象為主題進行訓練和服務,而全級訓練和服務也會針對這兩個社區對象進行。 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 中港心連心:國內服務 到安徽省蚌埠的鄉郊學校教授英語、分享資訊科技的運用並替學校油壁畫。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就是「服務」與「學習」的相互結合 ─「從做中學」
此外,也可以透過其他的校內組織,如校友會,家長教師會等籌募經費。 這些目標的訂定最好是由老師、學生及社區機構三者共同磋商協定。 指引又建議學校應為學生提供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以促進全人發展,該五種學習經歷分別為德育及公民教育、智能發展、社會服務、體藝發展和與工作有關的經驗。 服務學習2025 由行政院青輔會負責推動志願服務的工作,2001年公佈了「志願服務法」。 志願服務已普遍成為公民參與和實踐公民責任的新策略。 在校園中,結合社區服務和學習目標的服務學習方案,也開始推出。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專區
所以在服務活動之前,教師(或可與學生商討)可以對社區的需求進行評估與分析,以便因應社區的真正需求而提供適切的服務。 不同的學習領域都可以加入不同程度的「服務學習」元素,以增加教學效能。 服務學習 與「服務學習」有關的習作比起傳統模式的習作更有效、且更接近現實生活。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
通過不同科目或學習領域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為學生的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打好良好的基礎。 九種共通能力是: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習能力。 很多學校視服務學習為學校的關注事項,組織各種各樣的服務活動,讓學生透過服務進行學習。 當中有部份學校申請津貼如優質教育基金去幫助教師推行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2025 服務學習是一種重視「服務」的「學習」,必須透過有計劃性的服務活動及結構化的反思過程,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且滿足社區的需要。
服務學習: 【活動轉知】青年發展署「青年志工團隊競賽及運用單位表揚計畫」(公告截止至111年12月20日)
學生們一方面能夠學以致用,在服務中應用學科中的知識和技能,深化他們的學習效果。 服務學習2025 另一方面學生能從實踐行動中學習,將現實世界帶到他們的學習中,因此他們更有動力去完成他們的習作。 「服務學習」也協助擴展實施教學的環境,使師生互動更多,學校氣氛更開放,使教師的教學環境由學校擴展至社區,從虛擬變成現實,提高教學效果。
學校和社會福利機構共同設立「專責工作小組」,策畫課程內容及評估,安排社區 / 社會服務,作出行政安排及協調,安排及分配學科老師和機構社工的角色。 由香港小童羣益會和學校討論服務活動的進行程序,並製作活動和反思工作紙。 首先會舉行學生簡介會,由社工介紹內容,老師跟進分組安排。 至於服務則由社工負責聯絡服務單位,老師協助帶隊外出。 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成為社會的良好公民,政府致力發展社區參與活動。 1989年11月國家青年議會成立,目的是增強青年人對社會的歸屬感及貢獻。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 示例篇
由管理層、教師、職員及學生組成一個統籌小組,專職負責服務學習的教育,定期召開會議,清楚界定各人之職責。 甲、 設立或聯絡與「服務學習」有關的學生組織如制服團體、社會服務團等。 「……為所有學生提供終身學習所需的重要經驗,並因應個別學生的潛能,使能在德、智、體、羣、美五育均有全面的發展,成為積極主動、富責任感的公民,為社會、國家以至全球作出貢獻。 「服務學習」正好配合這個方向,為學生提供多種的學習經歷,這些經歷可以配合各學習領域的學習,也可以藉這些寶貴的經歷培養他們的共通能力及價值觀和態度。 服務學習 也可以配合「全方位學習」,以豐富學生切身體驗的學習,從而達致全人發展。
在臺灣,大學的服務教育起源較早,其中東海大學於1955年創校時已推行服務教育活動,另約有 70餘校推行。 至於在中學,臺北市率先於1999年學年起在中學推動「公共服務課程」,2000年修正為「服務學習」;一、二年級的中學生每學期至少須服務八小時。 其他縣市亦陸續在實施中,學者亦相繼對服務學習的成效作出研究。 學校為提升學生的公民素質,培育他們成為社會上的良好公民,回饋社會。 本年度,學生曾探訪老人院、獨居老人、智障人士及病院,並與不同機構合作,進行綠化社區計畫,除了培養學生的公民責任外,還促進社會的和諧。 03年8月至04年1月的社會服務總時數為2549小時,參與師生總人次為1140人,受惠對象的總人次為216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