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迴向於不生不滅真如法界的‘理’體。
- 師答:所謂做功德,就是在那裡做些什麼,把這份力量給別人;或者在做什麼修養,而這修養也是功德--不是修行辦道。
- 此外,要瞭解功德的分享,並不一定要自己到什麼境界,因我們並不知道這件事情做完有多少功德,只是盡一份心,既然我自己有利益,希望大家都能分享,就是這個意思。
- 所謂“自他兩利”,就是“回自向他”的意義。
- 就是希望它們都能分享。
- 寺院中有方便但不能隨便;「方」是方位:要適合當時的環境;「便」是便利:要達到圓滿、理想。
-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什麼不好的,千萬不要討厭它、遠離它,須知這是人之常情,只是在面對時,要記住「不要傷害別人,也要保護自己」,不要去傷害別人,自己也不要受到傷害。
從前的甲仙禪林不讓在家信徒去度假,一則因為那是修行的道場,一則以錢是買不到功德的,因此不能認為只要添了油香就夠了,別忘了你去度假,是出家人煮飯給你喫,所以不適合去度假。 但是,如果去禮佛、去參訪那裡的出家人,甚至還有一份佈施供養的心,就如同去寺院一樣,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就可以了。 迴向往生者 寺院中有方便但不能隨便;「方」是方位:要適合當時的環境;「便」是便利:要達到圓滿、理想。
迴向往生者: 功德迴向
即將‘因’地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到最高無上的佛果。 如‘唸佛是因,成佛是果’,是出世因果;‘諸惡莫作是因,歲歲平安是果’及‘衆善奉行是因,萬事如意是果’,是世間因果。 因此,吾人唯有努力認真去修善因,才能得到殊勝無比的果報。 總之,我們將所修功德,不論迴向衆生或迴向理體,並不是將功德作廢,而是將功德遍施法界衆生,使衆生常得安樂,而我們自己也將因衆生的安樂而得到安樂。 由上可知,迴向的功德,是功不唐捐的,我們實應將我們所修的佈施、誦經、唸佛、行善等的功德,統統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期與法界衆生共成佛道,同證菩提。 在淨土法門單刀直入,就把一切世間善法和出世間的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這種迴向就是發願的內涵了。
師答:凡禮佛拜懺完,應有此意念,這並不是為我自己做的,要把功德與大家分享,迴向具回小向大的力用,使功德更圓滿。 迴向往生者 其效果,於自己肯定可以得到,如果再生起一份歡喜心--與他人分享,就像喫飯時多加一雙碗筷,自己並不會因此而喫不飽。 回「自」向「他」:即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其「他」法界一切眾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並非只屬於自己所有,而實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 如此,可拓開自己的心胸與氣度,同時學習菩薩唸唸「利益眾生」的偉大精神。 3,修行中產生業障時,用此法,不要用其他迴向文,應用往生咒超度他們往生,即是給他們的迴向文,此法靈驗 ,請諸位同修驗證。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
迴向往生者: 往生咒迴向
這樣迴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 因爲善根已經迴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迴向的含義是什麼呢? 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卻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他卻捨不得,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
用普賢行願品最後的迴向文,或者一句話,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如何迴向,我亦如何迴向。 之後迴向自己私人的就可以了。 師答:可以,人死在轉世投胎之際最脆弱,自我意識很淡,易對自己所作所為生懺悔心。 經懺內容是在講道理,不管他原先信不信,這時都容易接受。 若已投胎轉世,對生者仍有很大的裨益。 誦經禮懺的功德於生者言可得百分之七十,於死者可能得百分之三十,何以說是「可能」?
迴向往生者: 往生咒
回事向理,是希望將一切事相的功德迴向到真如本性,如能體悟到真如本性即成佛了。 修淨土的人,若能對所作的一切功德不執着,又能將它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如此即回事向理。 平時行善做功德,一般人不知迴向,將來只得小福報,小善因得小善果,大善因得大善果。
迴向往生者: 功德迴向
所以迴向裡面一定有願,願裡面不一定有迴向,願要兌現了才叫迴向,因此發願迴向是連帶而起,道理在此地。 迴向往生者 迴向往生者 迴向文大抵以誦經之功德,轉送給特定對象、事物或理想。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願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諸病苦。
迴向往生者: 往生咒迴向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迴向往生者2025 迴向往生者 一切事有因必有果,如播稻種于田土中是因,將來成長爲稻穀是果,唸佛修行的人,唸佛就是因,是希望命終以後有個好結果,不再輪迴六道。 當我們做種種善事時,要將功德收攝起來,向西方淨土送出去,唸佛或行一切善事,都是爲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結果而做,如此迴向稱爲回因向果。 第一、作爲一位大乘修行人,無論在發願或迴向時,首先應當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爲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的性命,即使衆生的一根毫毛也決不損壞。 ”當然,因爲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爲大乘佛子,決不故意傷害衆生的生命。
迴向往生者: 往生咒
菩薩摩訶薩當作是迴向。 作是迴向時三處皆清淨。 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迴向往生者: 往生咒迴向
一者、若求世間有爲有相福德,則須以無私無我之大慈悲心(如四無量心),迴向廣緣法界衆生同沾利益。 此感得之有相福德,當較迴向自身、眷屬來得高廣。 即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其‘他’法界一切衆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並非只屬於自己所有,而實是一切衆生所共有的。 如此,可拓開自己的心胸與氣度,同時學習菩薩念念‘利益衆生’的偉大精神。 迴向是一個佛教用語,指佛教修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 迴向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善行,善知識,不願自己獨享,而將之‘回’轉歸‘向’與法界衆生同享,以拓開自己的心胸,並且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而不致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