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濁水機組廠房外牆曾出現裂縫,水車室直井亦有多處裂縫。 2004年2月4日經雲林縣政府列為雲林縣定古蹟,2005年12月15日原濁水機組除役並停機作靜態展示。 利用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放的水,經過4,409公尺長的引水隧道,與統櫃溪水匯合,引入統櫃調整池蓄水,以123.6公尺位能來發電,產生43.5千瓦的電量。 明潭發電廠今年度共準備4,000尾青魚、4,000尾草魚及3,500尾鯁魚等魚苗放流,今年度也邀請南投縣政府、水里鄉公所等地方機關人員、民意代表等多人共同參與,見證臺電公司對於自然生態保育所付出之事業責任與努力。 利用高低落差的水流力量推動發電機的原理,水力發電是世界主要的電力供應來源之一,世界前十大發電廠中,就有八座為水力發電機組。 南投縣水里鄉民九日上午十時多突然發現水裏溪成為滾滾濁流,明潭下池壩水道匯流處,更成為陰陽河,鄉民說,此事會影響水裏溪環境。
臺電表示,明潭電廠昨放水閘年度檢修,屬於小開度試運轉,沒想到淤砂嚴重,已加大放水量稀釋。 風光明媚的日月潭,國內外遊客都不會錯過它的美,但很少人知道,日月潭也是臺灣的水力發電重鎮,其中的明潭電廠就扮演重要角色,車子進隧道,跟著臺電人員的腳步,搭上小巴士進到隧道,一層又一層往下開,終於看到前方出現亮光,原來這裡是一般人很少有機會看到的明潭電廠內部。 該發電廠為雲嘉南唯一平地川流式水利發電廠,是全臺少數位於田野間發電廠之一,整座發電廠構造物與機組,含取水口、沉砂池、取水道、前池、閘門、發電廠房、尾水路、發電機等,皆為日治時代興建至今,歷史悠久,別具意義。 除此之外,電網系統的供需平衡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若電力的供需不平衡,沒有維持在60Hz,可能使設備跳電,也可能提升設備毀壞的風險。 因應我國2025年目標將再生能源的能源佔比提升至20%,屆時電網系統將併入大量間歇性再生能源,而間歇性再生能源將嚴重影響電網系統的彈性與電力供需平衡。
明潭電廠: 電力設備器材選商申請要點11
陳姓民眾表示,早在大觀、明潭等水力發電廠尚未興建前,鄉內的確有明潭村,但後來因引用日月潭水庫建發電廠而被迫遷村,明潭村也就隨著村裏整編而消失在地圖上,村民領到政府搬遷等相關補償費後,也多半搬到鄰近的車埕、新興等村落重啟爐竈。 日據時期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為運輸建築日月潭發電所的工程材料,於是開始由縱貫線鐵路二水站興建一條「集集支線」鐵路,於大正8年(西元1919年)開工,大正11 年(西元1922年)完工通車。 這條鐵路全長29.7公里,全程連接了二水、源泉、濁水、龍泉、集集、水裏和車埕站。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 由於國內企業普遍保守,擔心洩漏公司的營業祕密,外面的陌生人想要進入內部瞭解企業的運作和用電模式,可說困難重重。
- 此一工程於1935年12月興工,至1937年完工,原名日月潭第二發電所,民國52年一月由蔣宋美齡女士取名為鉅工發電廠,民國88年三月與明潭電廠合併,現稱明潭鉅工分廠。
- 2015年蘇迪勒颱風襲臺,深夜裡和平、協和、麥寮發電廠接連全停電(和平、麥寮為民營電廠),導致系統頻率急降,就是靠正在抽水模式的抽蓄電廠緊急跳脫因應,才化解限電危機。
水裏機組(水裏發電廠)係在明潭大壩(下池壩)下游所建造的發電廠,位於明潭發電廠旁,建於1992年,裝置豎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1部,容量為12,750瓩(12.75MW),於1992年9月開始商轉。 其中,實踐大學資訊科技與管理系副教授洪大為帶領的團隊,負責開發虛擬電廠的軟體平臺,協助分析電力系統傳回的大數據,走出校園幫助企業找出能源利用效率的最佳模式,也提供安瑟樂威作決策參考。 至於國內第一家高科技產業研究機構拓墣科技則扮演智囊的角色,負責市場需求量的調查,為生態系規劃未來的商業模式和發展策略。 武界壩與慄棲壩攔截溪水送入日月潭,進水口淤積明顯 | 圖片來源:臺電月刊 水力發電機組的需水量多寡,和其高低落差有關。 明潭電廠2025 大觀二廠發電機組與日月潭落差約310公尺,約須93CMS(立方公尺/秒)的水纔可推動一部250MW的發電機。
明潭電廠: 蘇花公路阻斷搶通最新進度曝 民眾如需船運接駁要到這
參訪第一站是明潭電廠轄下的鉅工分廠,「鉅工」是由蔣宋美齡夫人親自題名,為裝置容量43.5MW的慣常式水力電廠,此廠是在日據時代民國26年完工啟用,當時稱為日月潭第二發電所,是濁水溪流域日月潭地區水力發電系統中重要的發電廠之一。 咱們進入電廠前,就看到2支粗壯的壓力鋼管,許副廠長電順帶說明二戰時部分鋼管受到空襲受損補修的歷史見證,待進入廠房,看見2座已經運轉了83年的水力發電機組仍健壯如常,即可驗證臺電人員對設備維護的用心。 而為了維持其發電廠之發電能力,因此臺灣電力公司配合集集共同引水計畫完工後,集集攔河堰南幹渠所引流進的豐沛水源,加上利用既有的前池,於舊廠房左側另興建新發電廠房一座,並安裝一部裝置容量達3.6MW的豎軸卡布蘭式水輪發電機組,新廠房也按照舊廠房菸樓的特色設計,該項更新工程於2011年3月完工後開始商轉發電。 為國內第二座抽蓄發電工程,也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以日月潭為上池,明潭水庫為下池,1987年9月興工,1993年至1994年間六部機組陸續商轉,係利用380公尺的落差來發電,推動六部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1,602千瓦,為世界上少數幾座巨型抽蓄水力發電廠之一。
剛滿兩歲的安瑟樂威是國內第一家通過臺電審核的電力合格交易者,公司雖然年輕,團隊成員參與電力交易的資歷和調度電力的實戰經驗,在業界鮮有人能比。 兩位創辦人執行長鄭智文和總經理陳威霖本身是能源產業的老手,曾協助催生相關政策及參與法案制訂,不僅熟悉市場的遊戲規則,對推動臺灣走向綠能減碳也抱持使命感。 不過,正如同充電電池有容量限制,抽蓄式水力發電同樣也有容量限制,除了上池的水用完就要停止發電外,下池一旦放滿了,也無法再放水發電,除非將水再往下游放。 水力發電大致可分為「慣常水力」與「抽蓄水力」兩種類型,慣常水力發電後的尾水直接排至下游;抽蓄水力則像一座巨大的儲能設施,在用電尖峯由上池放水到下池「發電」,發完電後把水貯存在下池,待用電離峯時,再將水從下池抽回上池「充電」,反覆利用。 日月潭的水來自濁水溪上游的武界壩與慄棲壩,攔截溪水後,經由15公里長的引水道送水入日月潭;水社壩與頭社壩完工後,日月潭水庫纔算完成,設計容量約1.7億立方公尺,有效容量現在僅剩約1.3億立方公尺,淤積率約20%。 馳名中外的名勝日月潭,每到旅遊旺季總是遊人如織,但遊客們可能不知道,這座美麗的淡水湖泊,不僅是一座離槽水庫,更是維持臺灣供電穩定的重要發電設施。
明潭電廠: 工程資訊
水里鄉頂崁村早期盛行窯業,尤其以製作水缸聞名,當地傳統的燒窯方式,係將水缸、器皿的素坯放置在長長的「蛇窯」內,以高溫燒製成各式陶器。 在無數沒落後,業者轉型為觀光休閒產業,將窯場內的設施化作文化產業的經營模式,也成為全國聞名的景點。 完工後的日月潭面積擴大為7.73平方公里,比原來面積增1.35倍,蓄水量增6.72倍,達1.23億立方公尺,水位增高18.18公尺,最大水深27公尺,也造就出今日日月潭的風貌。
明潭電廠: 經濟部所屬事業機構新進職員甄試訊息
濁水發電廠舊廠房利用約15公尺之水頭落差,形成川流式水力發電,舊機組之水源來自於濁水溪與清水溪,取水設施屬於雲林農田水利會,水源經由第一、第二取水口取入後合流於濁幹線,其部分水流即供給濁水發電廠。 廠房建築形式為巴洛克式無樑柱無鋼筋之磚牆結構體,整座發電廠所有的構造物及機組,幾乎都是日治時代興建後使用至今均無做任何改建,包括取水口、沉砂池、取水道、前池、閘門、發電廠房、尾水路、發電機等。 明潭電廠 目前廠房內尚留有一部購自富士電機製造株式會社的直流式輔助充電機,可為臺灣電力發展史留下一段見證。
明潭電廠: 服務熱線
另曲腰魚、奇力魚都是日月潭知名魚種,近年來大觀發電廠在地方投入復育及魚苗放流,期能有助於平衡日月潭的生態。 臺電明潭發電廠為維持明潭下池水庫水域生態環境平衡、抑制淡水貽貝滋生,以減少攔污柵附著情況,提升發電效率,於10月24日在明潭下池水庫放流11 ,500尾的青魚 (烏鰡)、草魚、鯁魚等魚苗,透過自然生態之食物鏈,抑制及清除淡水貽貝生長。 經濟部坦言,氣候變遷導致臺灣史上最嚴重的缺水與破紀錄的5月高溫,使得電力系統應接不暇。 除了許多慣常水力機組無法發揮,全臺最大儲能電池——日月潭逐漸乾涸也是一個原因。 為精簡人力,1999年起,明潭發電廠廠長兼任大觀廠長,各廠下設兩位副廠長;大觀發電廠又分一廠及二廠,明潭發電廠另管轄鉅工分廠、水裏機組、北山機組、濁水機組,所有機組皆可由明潭發電廠遙控操作。 抽蓄發電的原理是,水輪機帶動發電機順轉方向即發電,當離峯用電時段,再利用系統剩餘電力,將發電機反轉作為馬達帶動水輪機,把下池儲存的水順原水路,抽送回上池蓄存待用,如此循環利用,完全不浪費水資源。
明潭電廠: 臺中南屯無預警大停電 文心南路、大墩9路口紅綠燈停擺
網友紛紛回報各地災情,據悉高雄市停電戶數突破百萬最慘,新北市、屏東縣也有逾50萬戶慘遭停電。 承接著百年光輝歷史,日月潭抽蓄發電持續締造傳奇,並許諾日月潭的永續經營,不僅是系統最忠實可靠的備援投手,也是現代電廠的綠色典範。 明潭電廠2025 而臺電公司中彰投地區各營運處處長、輸變電工程處主管,以及大潭廠長郭天合、通霄廠長蘇鵬志、大甲溪廠長楊桂浪、卓蘭廠長洪文和、石門廠長陳慶協、桂山廠長歐平、萬大廠長陳武力、東部廠長葉丁財、曾文廠長曾東釗、高屏廠長葉登富等,也都到場祝賀。
明潭電廠: 臺灣好新聞
抽蓄機組每8至9年需進行大修,費時4個月,大修的主要項目由電力修護處負責,「光是拆卸就要花20幾天,回裝更難,需要30幾天,中間60天做檢修。」大觀發電廠曾東釗副廠長指出,為了控制工期,大修時會將不同工項一併來做,例如同時進行調速機、勵磁系統、發電機線圈的更新,零件都須事先準備,有些零件還要現場精修。 抽蓄電廠的裝置容量大,因此設備也比其他大型水力電廠來得龐大與複雜,而明潭發電廠地下廠房的量體,是所有地下廠房中最大的,其頂拱距地表約300公尺,內部空間縱向高度46公尺、長158.4公尺、寬22.4公尺,看不見的連續壁厚達2至3公尺。 如果以球隊成員來比喻不同類型的電廠在電力系統裡的角色,抽蓄電廠就像一位可靠而敏捷的「備援投手」。 明潭電廠 發電處李崇賓處長指出,這是因為抽蓄機組有「起動迅速、升降載速度快、線上調度及離峯抽蓄儲能」4項特點,遇到系統負載尖離峯變化過於劇烈,或是發生大型機組跳脫導致系統頻率下降,它都能在短短數分鐘內立刻上場救援。 同時,抽蓄水力發電原始設計理念是利用離峯時段剩餘電力抽水,在白天尖峯時刻放水發電,以替代其他較昂貴的發電方式,有降低發電綜合成本之效。 日月潭水力發電系統明潭電廠暨大觀電廠廠長謝鵬洲屆齡退休,28日由臺電發電處副處長李彥羣接任履新。
明潭電廠: 臺中三井LaLaport 1/17試營運 地方擔心:交通疏導做好了嗎?
馳名中外的名勝日月潭,每到旅遊旺季總是遊人如織,但這座美麗的淡水湖泊不僅是一座離槽水庫,更是維持臺灣供電穩定的重要發電設施,不過原本一滴水發無數次電的設計,在所有最壞狀況疊加在一起時,卻快要成為「乾電池」。 明潭電廠2025 我們希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資訊是啟動關懷的起點,而有豐富多樣化的資訊,纔有正確的判斷與決策,以醞釀有意義的行動。 明潭電廠2025 日月潭水力發電百年來創造許多榮耀,今日更敞開大門,積極與大眾交流、互動,並致力文化資產保存,充分發揮……
明潭電廠: 烏克蘭核電廠危險 聯合國警告遠離戰端
搭車族:可由鐵路縱貫線上的彰化縣二水站,搭乘集集線小火車經濁水、集集、水裏而抵達終點站一車埕,即抵達明潭發電廠所在。 或可由臺中市、草屯鎮、南投市搭乘國泰客運小型車抵達水裏,再轉搭火車或南投客運抵達車埕。 明潭電廠鉅工分廠:位於水裏街區附近,民國24年開工,26年完工發電,有二部水輪發電機,總裝置容量為4萬3千5百瓩。 民國88年9月21日清晨,一陣天搖地動震撼了全臺灣,世紀末最嚴重的天災-921 大地霞,其震央位於南投縣中寮鄉、國姓鄉交界的九份二山。 震央所在與明潭、大觀等電廠的直線距離不到10公里,所以在地震發生後,各電廠都發生7程度不一的災情與損害,為了儘速恢復供電,員工幾乎全員進入戰鬥狀態,有些人還得由水裏、埔里冒險通過損毀的道路前往電廠進行搶修。
明潭電廠: 網站人氣統計
日月潭真來電日月潭略位處臺灣地理中央位置,地理形勢相當優越,風景秀麗,遠近馳名,擁有慣常式與抽蓄式水力發電資源,使日月潭躍居為臺灣水力發電的重鎮,總裝置容量2768.3千瓦,佔臺灣水力發電的62%,被譽為「白煤變黃金」的最佳寫照,現今提倡節能減碳與再生能源,日月潭正是知性旅遊的最佳園地。 臺灣日治時期的1919年(大正8年)4月,日本殖民政府在日月潭盆地邊緣的頭社溪與水社溪口建壩,並在濁水溪上游興築武界壩,將溪水自武界地區引入日月潭,形成日月潭水庫,同時在水裏溪中下游興建「門牌潭發電所」,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奠定基礎。 為了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在今南投縣國姓鄉北山村建立小型水力發電廠,利用埔里盆地西緣觀音山下南港溪溪水,興建攔水堤堰與壓力鋼管,利用50公尺的落差,將溪水帶動水輪機來發電,稱為「北山坑發電所」,發電量為1,800千瓦,以提供日月潭工程用電車所需之電力。 興建門牌潭發電所後,1937年於水裏溪下游利用門牌潭發電所的尾水來發電,此座發電所為「水裏坑發電所」,後稱為「日月潭第二發電所」。
明潭電廠: 水裏機組
甚至有些員工本身也是受災戶,但為了大眾的利益,只好忍痛暫別殘破的家園,在工作崗位上奮鬥,也讓明潭、大觀等電廠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供電,讓臺灣恢復光明。 電廠的廠房也位於地下,其規模更勝過明湖抽蓄工程,長寬高為156 明潭電廠 × 46 × 21公尺,電廠的員工為了維持正常發電供全國的家庭使用,每天都得進入地下工作,辛苦少為外人所知。 明湖發廠的長寬高為127 × 45 × 21 公尺,廠房中設置了四部抽水/水輪機和四部電動 / 發電機,兩機間以直徑l公尺的軸銜接,如此一組裝置就高達五層樓高,真是個龐然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