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句以能成物體貴賤相對。 彼純七珍,略言金寶;此多眾穢,略語泥沙。 次句以初生受質垢淨相對。 此土六道,具有四生,今就人中,多從胎藏。
- 阿賴耶識轉成如來藏真識,現如來藏識,則前七轉識均為清淨識所幻化,心識圓滿湛明不背,因故心識二者入圓而成實性之境,已能遠離遍計所執,以依他起諸性,以實性鑑照諸塵境或十方世界。
- 「心若不異,萬法一如。」只要心不再妄想分別,一切萬法所形成的現象,皆是平等無別。
- 因此,達摩祖師說「福德」是:「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如果菩薩還貪求「福德」,他就不夠資格稱為菩薩。
- 《法華玄》雲:「佛法太高,眾生太廣,初心為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觀心則易。」今此觀法,非但觀佛,乃據心觀,就下顯高。
- 總統府特頒發「褒揚令」,由內政部民政司呂清源司長(左)代表頒贈。
-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不睡,即是不迷;不迷,則諸夢自除。
以複本故,名無上報,事也;以複本故,名上寂光,理也。 故《妙樂》雲:「修得四德,本有四德,二義齊等,方是遮那身土之相。」況《淨名疏》顯將寂光為佛依報,故知定執報土有金寶等,寂光定無,斯乃迷名,全不知義矣。 【鈔】欲論觀行,先示二報苦樂之相。 文有四句,一一皆論淨穢相對。 初句以所成國土苦樂相對。 安養淨國但受諸樂,故名樂邦;堪忍穢土多受眾苦,義言苦域。
妙圓: 妙圓寺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在真如的境界裡,一切平等無二無別,沒有別人的對待,也沒有自己的存在。 沒有凡夫,沒有諸佛;沒有天堂,沒有地獄;沒有誕生,沒有死亡;沒有相對,沒有絕對。 妙圓 泯除所有分別對立,一切平等無礙……。
- 三世諸佛所說,菩提達摩所傳,六祖大師所悟,歷代祖師大德所承,皆為不二之法。
- 恆沙聲聞想要用思惟心來瞭解、測度如來的境界,無有是處!
- 若能證悟實相,則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無相佈施一法則可攝一切法,以實相徧一切法故。
- 位於臺北市六張犁的警政署「警修廠」,是全國唯一修理警槍的單位,這些修理警槍的技師,其實都不是警職,他們是全臺灣少數可以「合法」修槍的人。
文偃禪師便接著說:「日日是好日。」法無高下,日無好壞,晴耕工作,雨讀進修,日日如是,年年如此。 道心本有,故不用修;道無染淨,心迷為染。 禪師問:「何謂不染的道?」僧人答:「我不敢說。」言說即是污染,僧人不知。 禪師逼問,僧人答:「恐怕污染。」反而污染越深,若無掃除,必是枷鎖。 僧人不解,故禪師婆心,用打啟悟。 宗杲禪師問僧人:「道不用修,只是不要污染。何謂是不要污染的道?」僧人答:「我不敢說。」禪師問:「為何不敢說?」僧人答:「恐怕污染。」禪師高聲叫道:「修行人,拿畚箕掃把來!」僧人不解,宗杲禪師就把他攆了出去。
妙圓: 天台宗 和光山 醫王院 妙圓寺
故四三昧,通名唸佛,但其觀法,為門不同。 如一行三昧直觀三道,顯本性佛;方等三昧觀袒持顯;法華兼誦經;觀音兼數息;覺意歷三性。 此等三昧,歷事雖異,唸佛是同,俱為顯於大覺體故。 雖俱唸佛,而是通途顯諸佛體。 若此觀門及般舟三昧,託彼安養依正之境,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
七者處於四眾不怯不畏。 八者勝名流佈遍於諸方。 九者手足柔軟足掌安平。 十者乃至道樹不離善知識、諸佛菩薩聲聞弟子。 佈施作為佛教的六度之一,充分體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也為社會、為他人產生了諸多積極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許多人把這份充滿慈悲與愛的事業看作是一種非常崇高、偉大的慈善。 同時,佛教特有的因果觀念,也使得佈施成為一種獲得福報的有效方式。
由於修善斷惡,而成就一切莊嚴的功德、果報,就是相大。 體相用三大運用無礙,就是圓照。 ,一個是「翳」、一個是「華」,「翳」就是眼睛的毛病,比喻妄想;「華」就是空中花,比喻幻境。 因為有翳,才妄見空中有花。 所以「翳」和「華」這兩個法並不是相對待而成立。 不像明暗,有明相對有暗,這就屬於對待。
妙圓: 高雄日月禪寺圓宗長老84歲壽誕 吳敦義、陳其邁先後到場祝壽
知見證理,名為得經,此二豈非以理為經? 《金光明》雲:「十方諸佛,常念是經。」豈令諸佛但念於教? 妙圓 故知諸師以能詮所詮釋眾經題,失旨之甚;今家皆用通別釋題,方無所失。 【鈔】使末俗等者,經雲「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等。
妙圓: 妙圓造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警用手槍壞了,該怎麼辦? 位於臺北市六張犁的警政署「警修廠」,是全國唯一修理警槍的單位,這些修理警槍的技師,其實都不是警職,他們是全臺灣少數可以「合法」修槍的人。 領導修理槍枝團隊的技士李金國,修槍資歷將近半個世紀,這也是警修廠首次曝光。 我們要想達到圓覺的境界,不要向外去求,因為這念心本自具足,就是一念到底,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在這當中如果有所求,無論是想證菩薩果、證羅漢果、證三十二相的佛果,這麼想、這麼去思惟,即便能夠得到,這些都還是屬於生滅的果報,有生則有滅,猶如空中花一般虛妄,不是永久存在的。
妙圓: ‧ 三重人行道驚見「臺灣最美風景」 他曝垃圾山被轟:第一次過年?
如果我們把時間、空間、對象擴大來觀察,就看到時時刻刻都有世界、眾生,在生起與壞滅。 ,這就是佛法所說無常的道理。 無常,有大期無常、中期無常、小期無常。 整個世界,有成住壞空,這是一大期無常;這一大期裡,不管是動物、植物,最後都要歸於死亡。 人有生老病死,動物也有生老病死,植物也有生老病死。 我們這念心有生住異滅四相。
迷人取順捨逆,孰不知順境是夢,逆境亦夢;覺者不取不捨,了知一切境界,如夢幻泡影,故境無順逆。 「一切二邊,良有斟酌。」寂亂好惡,取捨憎愛,空有虛實,迷悟凡聖…,一切對待,皆是二邊,妄想分別,思量斟酌。 人生苦樂,生命斷常,迷時苦樂,悟後自靜,不覺常斷,覺後安然。
妙圓: 妙圓
如此,而我即證悟無生法忍。 今佛問我圓通修證方法,就我所修證者,乃因以悟知識依空體真如,再依性起識,如此識性圓明不二,成就無上道。 故識大本修因緣,對我而言,最為殊勝第一。 妙圓 妙圓2025 究竟覺者,於菩薩地盡,方便滿足,覺知如來藏中;無無明之妄惑,遠諸動靜之相,達法性之極至,得見心性;窮生滅之無生,離念寂滅,圓具妙覺之殊勝境者;或謂般究竟涅槃,所作已辦,俱諸大圓鏡、湛然清淨之境。
妙圓: 妙圓國際映像有限公司
我們心當中有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些顛倒心沒有停止,就是「諸旋未息」。 假使這念心始終在攀緣當中、沒有停止下來,就如同外面的境界並沒有動,但我們坐在車上、船上,就始終看到這些境界在動;月亮本來沒有動,但我們看到雲在動,就以為月亮也在動,這樣始終是輪迴顛倒。 所以要想停止外面的境界,如實了知岸沒有移、月沒有動,進而看到本來的明月,就要先息滅這個顛倒的妄心,這是最重要的。 佈施乃六度之一,而大乘佛教菩薩六度萬行的根本目的是自覺覺他,在自我覺悟的同時也化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同證佛果,得大解脫。
妙圓: 修行應先認識自己
又,佛在經中開示,當以無所得心行於佈施,「了達一切施者、受者、所以施物皆不可得」,此即是通達諸法空相,「不可得」者即是菩薩不復有貪著之心,不貪著自己所施的東西,不因自己的好惡而區別所施予的對像,不貪著於佈施的福報等。 總之即是要無相佈施,三輪體空,否則不能稱為波羅蜜,不得真解脫。 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佈施波羅蜜多,了達一切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不可得,如是佈施方便善巧,能滿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若不明佛法真義,雖有種種善行,只成就世間福德,卻不能成就法身功德。 法身功德,只在自身佛性中,所以要開般若大智慧,明心見性,依自佛性而起種種妙用,無染無執,此方是法身真功德。 若人不能明自本性,我執不斷,心中輕視大眾,雖然能行於佈施、供養等,只能種些福田善根,不得真實功德。
妙圓: 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只有自暴自棄的心
反省我們為什麼會起貪愛? 就是因為執著色身是美好的。 我們現在就用不淨觀,把自己的執著一一來分析,經過一番透視、分析,瞭解到這些都是不清淨的,一點都不美好,就能破除執著,解開心結。 始終這樣來用功,經過一番整治,這個心寧靜了,心中沒有妄念、執著,達到無念,這時看到外面任何境界,無論是男、是女,乃至花花綠綠的境界,就再也不會去攀緣了。 不淨觀是藥,我們用不淨觀來解除自己的心結,讓這個心達到清淨;心結解除了、心清淨了,不淨觀就不用再修了。 修行就必須如此,要從這念心來下手,才能脫離輪迴。
妙圓: 妙圓相關詞條
寄語行者,觀雖深妙,本被初心,若能進功,何憂不就? 生至彼邦,得預大會,所見依正,微妙難思,速入聖階,度生亦廣,永異事善及小乘行得往生者。 如此土人,宿圓修者,於諸座席,見相殊常,聞法易悟。 但為戒福不精,無往生願,故在穢土聞法入真,須懼娑婆不常值佛,縱遇善友,色心不勝,難發我心。
經典是藥,亦是毒;對症下藥,藥到病除,亂用其藥,藥到命除,故不可不慎! 三藏十二部佛經,可說千經萬論,不知從何看起;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入道見性,不知從何下手。 齊安為法師開示:凡是經過意識思考,邏輯推理,分析說明,皆是大腦的詭計;真心的本質如同太陽,識心卻好比日下的孤燈,這樣微不足道,這樣的渺小,當然失去本來的大用。 妙圓 真理是要自己親證,而非看了經典,就道聽途說。 欲入此圈被圈困,不入此圈不知曉;畫出此圈離道遠,不畫此圈悟道難。 實相難以形容,所以禪師以圓圖示人,弟子各自領悟。
妙圓: 「福德」與「功德」
所以說,佈施的關鍵在自我的內心,看我們是否能捨棄自己的種種執著,只有「捨」纔能有「施」。 而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惜身命,其關鍵原因是菩薩能夠斷除我執與法執,超越種種對立分別,故而能以大無畏和大勇猛心行於佈施,自度度人。 文殊智慧哲學精義 第二章妙圓 不二法門 –在語言中超越語言 第三章妙入 自在三昧 –在自在中實現自由 第四章妙轉 煩惱菩提 –在煩惱中解脫煩惱 第五章妙言 不即不離 –以出世為入世的即世人生… 永斷疑悔—「疑」者,五蓋之一,今金剛藏菩薩提出三惑,即疑法也。
,很多經典中,佛開示到最後都會說一個偈子,一方面是總結前文,因為前面講了很多道理,恐怕大眾不容易聽懂,所以最後用一個偈子把這些道理濃縮、簡化,讓大眾容易瞭解。 二方面是跟大眾重新提醒。 三方面,由於有些人比較晚來聽法,前面的內容沒有聽到,又沒有時間再重新說一次,所以最後就用一個偈語來簡單說明。 小乘的聖者由聞、思、修入三摩地,這屬於漸修。 思惟修的方法,就是佛經裡講的重慮緣真,例如我們修七週緣慈,思惟一遍、兩遍、三遍、四遍、五遍、六遍、七遍,乃至二十一遍……如果還不夠就要繼續思惟。 修不淨觀、修空觀、修假觀,也是用這念心緣著境界去思慮真理;緣慮了以後,修而無修,最後契入中道實相,這就是我們本具的覺性。
【鈔】先明觀音、勢至二菩薩觀,以此二觀皆明肉髻故。 此二菩薩次當補處,今為近侍,故云瞻侍者也。 經雲:「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瞭。見眉間白毫者,八萬四千相自然當現。」豈非教示觀法之門? 故云念毫相而睹如來也。 答:佛無上報是究竟始覺,上品寂光是究竟本覺。 應知二土縱分事理,實非有無,豈真善妙有而非理耶?
如來這念心沒有形相,寂然不動、寂然無為。 妙圓2025 「未曾有終始」,這念心本自具足,不是從我們發心修行那個時候才開始,也不是修完了就終結。 這念心法爾如是,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都是如此,所以是無始無終。 ,前面所說這些輪迴的根本都是「有作思惟」,這個心在思惟,在想美醜、是非、男女、名利、財色……始終是念念不停。
妙圓: 這個榮耀,又有什麼能再超過呢
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 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如是煖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 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
奈何未來末法,邪道亂真,其有依教信行之輩,如何攝心軌則得正燻修,安立道場遠諸魔事? 故發度人之請,遠益未來之機,通會長途,猶屬行門之事。 妙圓2025 日子久了,俱胝和尚身邊的小沙彌也學會這個手勢。 每當師父不在時,有人問法,他也會比出一根指頭回答。 俱胝知道此事,一天就問小沙彌說:「如何是佛?」沙彌就以同樣的舉動回應。
妙圓: 高雄日月禪寺開山方丈圓宗長老圓寂 總統將頒褒揚令
高雄田寮日月禪寺圓宗長老圓寂,享壽86歲,總統府頒發褒揚令,追思讚頌會上,各地法師、慈濟志工恭敬致意。 高雄野鳥學會19日公佈2023年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活動成果,在嘉義縣布袋樣區記錄到水鳥3萬4000多隻,數量為全臺第一。 呂清源代表總統府頒發褒揚令,陳其邁也代表頒發「傑出市民」,彰化縣府派員致贈感謝狀,中國佛教會呈褒揚狀,並在棺木敬覆教旗,表彰圓宗長老生前對國家社會和教界的貢獻,場面備極殊勝哀榮。
妙圓: ‧ 專家提醒「貼春聯7禁忌」 這個字不能貼!小心你家變聲色場所
「但得本,何愁末?」我們修行要得到本,就是要契悟這個心體。 這裡說「非實心體」,是因為這個心有思惟、有想念,落入六塵境界,這就是妄想緣氣,所看到的都是一些虛妄的影像,並不是真實的,即便看到佛對你笑一笑,也是虛妄的;我們想一想,覺性哪裡還有笑一笑的? 所以禪宗祖師說:「喜風不動,瞋風不生。」這念覺性離開兩邊,沒有瞋、沒有喜,沒有喜怒哀樂;有喜怒哀樂就是「從有心起」,就屬於六塵妄想緣氣,不是我們的本心。 我們要想契入圓覺,應該先把輪迴的根本找出來。 輪迴的根本就是念念遷流,這個心想到一件事、起了一個念頭就是生,再起第二個念頭,前面的念頭就滅掉了,乃至不斷分別美醜善惡、是非得失……這個心始終在生滅當中,這就是輪迴。
居士說:「和尚您是否講錯了?」禪師問:「您曾見過高僧嗎?」答:「曾參徑山和尚。」禪師問:「徑山向您說什麼?」答:「他說一切皆是虛無的。」性空理體,故說無。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悟真如本體之玄妙,此時也渾然忘記自身的存在。 沒有悟道的境,也無悟道的人,更無悟道的事,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畢竟了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