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6也。 心則神也,變化不測,故無定形#7。 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腎,志在脾,神在心。 南方太陽之精主火,上為熒惑,下應心也。
- 消陽長陰,凡夫之道,待至陽盡陰純而成鬼。
- 但能體似虛無,常得至道。
- 道是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所以沒有生死,有生死的是有一定形體的萬物。
- 只有保持這種內觀才能使人身長久。
明從火起,火自炷發#29,炷因油潤,油藉枬停。 老君曰: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 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 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 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 經名:太上老君內觀經。
太上老君內觀經: 道教經文典籍|《太上老君內觀經》原文及註解
如果放下身心,合於大道的清靜無為,便是道包天地,德被眾生的高人了。 【注】 夫人神好清者。 一陰一陽乃為人,人得一為大,大得一為天,超出天外,方為夫字。
,但能虛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爲,其身則昌也。 所以聖人立君臣、明賞罰、置官僚、製法度、正以教人。 由如牛馬引重趨泥,轉增陷沒,不能自出,遂至於死。 始生之時,神元清淨,湛然無雜,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滯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隨健羨、身欲肥輕,從此流浪莫能自悟。 老 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太上老君內觀經: 太上清靜經
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 ”這就是所謂“天機”。 後世的《陰符機》便強調了“盜”與“機”的思想,故亦重“盜”與“機”。 《雲笈七籤》卷十五有《天機經》,其中說:“萬物盜天地之精以生-,人盜萬物之形以御用,萬物盜人之力以種植。 彼此相盜,各獲其宜,俱不知爲萬物化。
身披五色翎毛,何等好看! 耳聽邪話而不絕,久以後,這點靈性墮在胎生地獄,變為騾駝象馬走獸之類。 鼻貪肉香而不絕,久以後,這點靈性墮在濕生地獄,變為魚鱉蝦蟹水族之類,常在臭沉,何等好聞! 舌貪五葷三厭而不絕,久以後,這點靈性墮在化生地獄,變為蚊蟲蛆蠓蟣蝨之類,還是以口傷人傷物,何等有味!
太上老君內觀經: 太上老君內觀經原文_譯文及現代解說
妄想憎愛,取捨去來,染着聚結,漸自纏繞,轉轉系縛,不能解脫,便至滅亡。 由如牛馬,引重趨泥,轉增陷沒,不能自出,遂至於死。 太上老君內觀經2025 人亦如是,始生之時,神元清靜,湛然無雜。 既受納有,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殢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隨健羨,身欲肥輕,從此流浪,莫能自悟。
太上老君內觀經: 太上老君説常清靜經開經玄蘊咒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太上老君內觀經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
太上老君內觀經: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倉頡夫子造“道”字,深隱玄蘊。 夫“道”字,先寫兩點,左點為太陽,右點為太陰,似太極陰陽相抱。 在天為日月,在地為烏兔,在人為兩目,在修煉為迴光返照也。
太上老君內觀經: 清靜經釋義
達成這樣一種良性循環,神明就駐留身體之中。 如果將這個神明比作火,那麼身體就可以比作卮。 (卮[zhī]一般指古代古代喝酒時,那種扁平狀的酒杯,這裏是指油燈,形狀和酒杯相似,杯內放入豆油,中間一根柱子內含絨線繩,上出頭作燈芯,下入杯底以供油之需)。 人的生命本來合乎道,但由於存在各種慾望的誘惑,使人勞命傷殘身心勞累,所以,人的生命是不長久的,必須用道爲保護它,使人復歸於清靜無爲。 如果人終身勞碌而使生命一步一步地死亡,那麼人身中本來合乎道的東西也一點一點地廢棄,最終導致人身之道被廢棄生命也被消亡。 只有生命與道相符合,人的生命才能長生不死從而羽化成仙。
太上老君內觀經: 道家精神
(56)神升上界,朝拜高真:神,即心,道典雲,聰明正直謂之神,陰陽不測謂之聖。 故云心靈則道降,道降則神靈,神靈則聖。 太上老君內觀經 (上界,三界之上,三清之境大羅天)。 上元上應玉清始炁所化,號天寶君,理玉清聖境清微天,總一十二部聖行之經,為洞真教主,下於人身中為上丹田。
太上老君內觀經: 太上老君內丹經
(三,指精、炁、神。)但守其身,必存於三。 所以《西升經》雲:守身不失,常存也,專守其一,不生妄想,即免於苦海,沉淪憂苦,不著於身。 心自然解脫,自然清靜。 【注】 吾不知其名者。
太上老君內觀經: 太上老君説常清靜經
”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此句言修道之士,應當認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後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能修道成真。 (9)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神,此處指人的元神本性,來自無極中的真陽之靈。 心,元炁結成的東西,聖人云:“聲色不止神不清,思慮不止心不寧,心不寧兮神不靈,神不寧兮道不成。 ”七情六慾,是識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貪念,元炁所結成之心,本來也是好靜,但貪慾之念一起,牽動一心,就不再平靜了。 此句言人的心神本來清靜,都是因世欲之事幹擾,而使之不清靜。
《太上老君內觀經》繼承發展戰國道家祖師列子的養生思想。 此經以修心爲修道之說,宋金以來對道教諸派尤其全真一派之教旨影響頗大。 太上老君內觀經2025 光明是由火所發出,而火是由絨線柱所燃,絨線又是由油所浸潤,油是依靠卮杯所承載。 這四個環節任何一個被打亂,就沒有光明可見。 因此,我們所說的「神明」,透過眼見耳聞、意知心覺,然後分辨事物內在的道理,詳細地用心體會便可明白。 以神而明,所以叫「神明」。
太上老君內觀經: 太上老君內觀經原文
這就好比潮起潮落,潮水從起到落是一個生死的過程,而組成潮水的”水”卻不會隨之生生死死。 潮水能起是因為有諸多因素(如風、深度、月的引力等)的”道”,潮水落下是因為它存在的因素消失。 相反,人如果有各種各樣的慾念,心就不能空虛,人疲於奔命,造成身心衰竭,不能守神。
太上老君內觀經: 太上老君內觀經
年)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大道:大者至尊至大,至高無上的意思。 道者,是宇宙萬有的根源,未有天地之前的一團真理,也是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
陰陽二炁,即坎離之用,故謂為真人之身,然後朝於太上,皆得為道之臣也。 上則參於三境,下則遊於十方,開導眾生,教化未悟,引接羣生,普令得其道,此即為真人之所作也。 太上老君內觀經 (28)為化眾生,名為得道:化,返以守真謂之化。
太上老君內觀經: 太上老君清靜心經
雖有此説,凡學道但去其欲,即名真人。 色界在二十四重天,無極雲誓天為色界,其帝君號名飄駑穹隆。 太素秀樂禁上天為無色界,帝君名龍羅覺長,此名三界,乃指天地而言,此為外約大綱之説,若喻人身而言,三界即三丹田。
太上老君內觀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所以,「神」這種無形無名的東西,禍福吉凶全由它所主宰。 這一段內容中「司命」、「無英」、「白元」、「桃核」等都是被道教神化了的穴位之神,有關知識還必須閱讀《黃庭經》、《太清中黃真經》、《思九宮五神法》等許多道家書籍。 《黃庭經》謂人體中有八大神宿衛,二十四位真人,諸如發、腦、眼、鼻,耳,舌、齒、心、肺、肝、腎、脾、膽等等皆有神主之。 太上老君內觀經2025 “六慾”和”六識”是相互相承,相互促進的,六識會引起人貪圖六慾,貪圖六慾的同時又增加了六識的程度,從而更加劇了對六慾的貪求。
所以無情是大道的妙用,也是修辦道者必須要遵行的法則。 道家崇尚清靜無為、和諧自在,要達到這樣的理想,需要從修持自我心性開始,因為「心」是一切的根本。 道家經典《清靜經》闡述了道家的心法,以一顆清靜的心,解脫物質表相的迷惑,回歸純真本性,自然能感受生命的自在與喜悅。 太上老君內觀經 凡夫俗子,皆執著身、心、及外物三樣東西,而學道之人,又往往執著外面的法界,內裏的元神,遠處的應化(神通),以致『凡』不能證『聖』,『聖』不能成『神』! 如果能了悟肉體是假,人心是幻,外物是魔,而皆摒棄,使大道賦予之神性,元氣所給之命寶合而為一,步入先天無形無情無名大道之中,即可超凡證聖了。
對於世間的萬事萬物,當追求不到的時候,便生出許多煩悶惱怒的事情出來,在煩悶與惱怒之中,想入非非,妄念一動而做出很多矜傷害身、心靈等、健康的犯罪行為,因而遭受到許多的污濁與恥辱。 4、因為眾生累劫以來的習氣、毛病、冤欠、無明等的幹擾,以致有貪妄的心,又被外面的物慾所迷惑,迷失了本來靈明的自性所致。 2、真道就是讓我們走的迴天之路。 欣逢三曹普渡,道降庶民,凡有機緣的善男信女都能得聞至尊至貴的真理天道,迴天明路。 1、眾生者眾法之因緣所生,也是眾人之所共生,乃是眾多生死的集合。
太上老君內觀經: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萬物,指世間萬事萬物。 此句言大道自生萬事萬物而不為已有的博大胸懷和無私。 道是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所以沒有生死,有生死的是有一定形體的萬物。 這就好比潮起潮落,潮水從起到落是一個生死的過程,而組成潮水的”水”卻不會隨之生生死死。 潮水能起是因爲有諸多因素(如風、深度、月的引力等)的”道”,潮水落下是因爲它存在的因素消失。
故能用機者,法此三事。 以道之盜,而賊於物,物亦知爲盜之道;所以然者,貴得其時也,貴得其機也。 ”又說:“見機者則趨時而就利,皆不保其天年;知機者則原始而要終,固必全其性命。
道家認為人在剛出生時,神元清靜,湛然無雜,後因環境影響,社會教化,眼貪色,耳貪聲,口貪味,從而產生各種慾望和需求,無限的慾望去爭奪有限的資源,使人也同樣陷入泥潭。 所以,道家要求人絕聖棄智,使身心保持清靜自然,人便可以減少慾望,沒有慾望便沒有行動,便沒有紛爭,從而社會安寧和諧。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