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家梁文韜於一九七五年開始入元朗打天下,他尚記得元朗絲苗晶瑩通透,飯味香濃,最暢銷時港九米舖均有售。 元朗絲苗15大好處2025!內含元朗絲苗絕密資料 元朗絲苗8大優勢2025!(持續更新) 與香米相比較,口感較硬,「舊時的人喜歡食硬飯,亦稱為『沙仔飯』,硬身又容易起飯焦」。 此外元朗有「香港大西北」的稱號,鄰近深圳市的福田區及南山區,區內乘搭過境巴士B1及B2巴士,約廿分鐘可到達陸路邊境的福田口岸及深圳灣口岸,十分方便。 根據《新安縣志》或其他古地圖,元朗(英語:Yuen Long)最先是寫作圓蓢,然後變成元塱,再變成今日的寫法。 「圓」是完整、豐滿的意思,「塱」則是開朗的土地或是高起之江岸。
-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輕鐵是一條輕軌鐵路,全長31.75公里,自1988年起服務元朗及屯門兩區。
- 由於地理上的阻隔,過去由元朗來往九龍市區,一是取道狹窄的青山公路,繞經屯門、深井和荃灣;一是取道荃錦公路,從八鄉蜿蜒越過大帽山,當年從元朗來往市區好比長徵,行車時間以小時計;至1980年代,屯門公路全線通車,仍不免要繞經屯門。
- 今日舊墟的長盛街仍保存不少古建築物,被稱為「滿清一條街」。
- 在華南農業大學專修種植果樹的梁福元說,生態園部分土地已經種植10年士多啤梨,「同一塊田不停種植同一種植物,會吸收曬土地的微量元素,令土壤營養不足,近年甚至出現蟲害。」他指北京的農業教授向他指出,要讓土地休養。
- 兩年前,在「新界有種米」計劃中,他意外發現鄰家世叔伯梁日信(信哥)同樣是計劃成員。
絲苗種子四月撒在塱原濕地上,七月收成,九月碾米,《香港01》半年來以航拍及縮時拍攝紀錄米成長。 再統計新界七個種米農場,今年春造的本地稻米收成量為逾3400公斤,雖然與90年代近乎0的數字比較已有進步,但也僅夠約80人的一年食用量。 香港現時有三千八百多公頃荒廢農地,若積極復耕,越來越多港人可喫到「港產米」。 元朗早年是魚米之鄉,到80年代仍有種植稻米,至近年式微。 元朗大棠有機生態園3年前開始復耕以飯味濃鬱而獲推崇的清朝貢米「元朗絲苗」,有農戶稱其米香及軟熟程度比起近年聲名大噪的東北五常米更出色,今年豐收一造產量更達1萬斤,有機種植每斤售100元都火速被熟客訂購一空。 香港政府曾於1999年討論於洪水橋建具環保概念的新市鎮,不過由於收地的進度緩慢,加上當時樓市瞬息萬變,對住宅需求明顯減低,所以在2003年時原則上已擱置有關研究。
元朗絲苗: 區議會
農莊又與非牟利團體「地球知源」合作,推出300個由本地設計師、書法家合作,寫有「龍」字的米形代幣NFT套裝,內含1斤絲苗米及農莊年藉等。 元朗絲苗11大著數2025!專家建議咁做… 該NFT不只為「買米票」,更是支持復育農業,一半收益作環境生態保育用途,並發展米田監察科技等,亦會用以復育米魚、黃花雀。 元朗絲苗2025詳細資料!(持續更新) 不過約定俗成的「元朗市中心」,仍是指元朗大馬路、教育路、大棠路、谷亭街和安寧路沿線,有時加上朗屏邨及西鐵綫元朗站一帶。 而元朗工業邨、元朗東雞地、元朗西元朗公園一帶,以及元朗南的新發展區,雖然算是「元朗新市鎮」的構成部份,但一般不會視為「市中心」。
元朗區的第一個大型屋苑是位於南生圍的錦綉花園,第二個是新元朗中心。 由於元朗新市鎮的發展計劃沒有改動元朗市中心的用地規劃,所以大型屋苑只在市中心周遭建立。 元朗絲苗2025全攻略!專家建議咁做… 這些新型及半新大型屋苑相繼落成入夥,漸漸改變元朗的地區面貌和人口結構。 元朗市中心是元朗新市鎮和元朗區的核心及商業中心,於1960年代已開始發展,住宅、商業樓宇混集,住宅樓宇以樓齡較高的大廈及唐樓為主。 新市鎮外圍的地區則有社區設施、公共屋邨及較多中低密度的樓宇。 元朗區東北至落馬洲 、洲頭,與北區的馬草壟相鄰,西南至洪水橋,與屯門區的藍地相接。
元朗絲苗: 元朗絲苗的牛潭尾記憶
幾經尋覓,他們發現廣東馬壩的米種最似元朗絲苗,但奈何廣東米農不願把米種出口,他們唯有從廣西小農戶另覓米種。 元朗絲苗8大好處2025!專家建議咁做… 他期許,泥土會因應種植的時日愈久而日漸肥沃,米粒會更大更飽滿,質量愈來愈好,並且自行留種,他希望有天能夠「以牛潭尾的水土,種出牛潭尾的靚米」。 Mole說現時在牛潭尾種植出來的絲苗,米粒跟元朗絲苗一樣,同樣偏窄,但長度較短,煮成白飯,一樣芳香撲鼻 。 梁福元續指,今年陽光充足、雨水適量,颱風少,預料有8,000斤絲苗米收成,較以往約7,000斤多,但仍供不應求,扣除自用及熟客留米後,僅能供應一半予遊客,又提到農場打算持續增產,未來會再多10多畝田種米。 他認為,本港的農業並非不可為,但需與時並進,應集中種有機而健康食品,並配合悠閒農莊發展。
相反,辛勤耕種本來就是農夫的本份,好壞天氣也共存;當然偶爾還是會怨天尤人一兩日,但馬上又要好好生活了。 元朗絲苗11大好處2025!內含元朗絲苗絕密資料 元朗絲苗15大優勢2025!(持續更新) 在復耕種米兩年後,我們要更進一步,農業本來就是很日常的事。 而我們要守護或嚮往的,就是簡單的生活日常、與環境共生的村落,這就是最本土、在地的人文風景。
元朗絲苗: 公共設施
在禁區內的落馬洲更是香港連接深圳的一個口岸——福田口岸的所在地。 元朗為一沖積平原,也是香港唯一一個平原,大約形成於唐、宋年間。 元朗平原水土肥沃,過去盛產稻米,元朗絲苗曾是1950年代在華南一帶的著名米食,可與增城絲苗競爭。 居民沿岸建立基圍,養殖水產,包括:基圍蝦、淡水魚等,元朗出產的老婆餅及月餅也是馳名海外。 在辛苦除草、犁田、插秧後,第一年的早造收成就因連場暴雨加上技術不足,最後失敗告終。 元朗絲苗2025必看介紹!(小編貼心推薦) 失收過後,剩下的農人少於五個,堅定的意志促使他們組成以Mole為首的核心團隊。
1910年前,元朗絲苗已出口海外,村民將絲苗運至珠江口的伶仃島,遠銷至葡萄牙。 後來,建立元朗新墟(即今日舊墟),連接青山公路,成為新界主要買賣絲苗之地。 政府近年重提新界復耕發展可持續農業,經營元朗大棠有機生態園的元朗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前主席梁福元表示,農業亦可結合高科技,將其中300包「元朗絲苗」推出NFT,一半收益用作復育耕地。 位於天水圍新市鎮發展區東北面的預留區已建成公共屋邨。 其他配套設施,包括香港濕地公園已於2006年開幕,預留區已經有數間學校落成。 政府亦因應社區以至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需求,該處的康樂設施已逐步落成。
元朗絲苗: 復育塵封種子 元朗絲苗豐收萬斤 梁福元推NFT米 倡復興漁農業
1951年的一段紀錄片,拍下了新界農民打穀的一幕,定格一看,打穀桶可見「元朗金利隆絲苗」八字。 鄧達智、鄧桂珠在著作「元朗.食事.好時光」寫道:「元朗絲苗是老一輩港人念念不忘的『米王』。」內銷外,當年還輸出至美國。 他更指「元朗絲苗」的飯香和煙韌程度,都將泰國絲苗、日本珠珍米、東北五常米比下去。
元朗絲苗: 「信心米」寄意港人要對本地米有信心
不過,自從香港3號幹線於1998年上半年啟用後,元朗區對外交通已大為改善。 元朗區也是三條主要公路(青朗公路、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的交匯處。 隨著經濟發展,流浮山的蠔田已成為香港歷史,因為嚴重的海水污染和天水圍市區在1991至94年間之發展已導致流浮山不能再產蠔,現時在附近一帶海鮮酒家喫到的蠔都是由國內出產的。 元朗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元朗區議會有39名民選議員及6位當然議員,現時元朗區議會主席是沈豪傑先生,副主席是鄧賀年先生。
元朗絲苗: 體育
兩年前,在「新界有種米」計劃中,他意外發現鄰家世叔伯梁日信(信哥)同樣是計劃成員。 信哥在牛潭尾及新田都有不少農地,只憑他一人之力無法盡數打理,於是他把田地與眾人分享,Mole就在信哥的農田上開始種植白米,而收成品亦取名為「信心米」。 1948年政府於元朗設立新界第三所理民府,管理北約理民府(位於大埔)新界西改由元朗理民府管理。
元朗絲苗: 元朗絲苗種植絕處逢生/林 也
當年牛潭尾中區的土地,大多由有一位曾為國軍師長的田主擁有,農戶繳田租不用現金,而是用稻穀收成交租,一年兩擔,每擔100斤。 元朗絲苗11大分析2025!內含元朗絲苗絕密資料 聽聞師長要求高,有位客家阿孃冒雨擔過去,但師長不肯收濕了的穀,要再想辦法籌措了。 農夫種米辛苦,但他們反而不敢喫自己種的米,因為實在太珍貴了。
元朗絲苗: 公共屋邨
另外古時疍家在稱為「大樹」的地方建成一小廟,以祭祀天后,後來演變成今天十八鄉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 由於在該廟居於一棵方圓數百尺、濃蔭蔽日的大樹之下,因而得名。 大樹下天后廟曾在清朝鹹豐、光緒年間和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後各大修一次。 根據香港考古學會的資料,元朗區內的七星崗在3500年前(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代)已經有居民,此外在石崗機場曾出土過唐代骨灰鐔。 2019年7月21日晚上約10時至翌日凌晨時份[1],在元朗的元朗站有大量具鄉事白衣男子,手持武器針對在車站一帶及鄰近購物中心的市民進行無差別的襲擊,最少有45人須入院治療[1]。
元朗絲苗: 巴士
古時疍家(水上人)在元朗山貝河上游,大旗嶺一棵大樹旁邊建一小廟,以祭祀天后;這就是今天十八鄉大旗嶺大樹下天后廟的起源。 由於該廟居於一棵方圓數百尺、濃蔭蔽日的大樹之下,故得此名,古時疍家漁船從橫洲一帶沿河直入,經過蜿蜒的山貝河,小艇可以達到今大樹下的位置。 大樹下天后廟曾多次重修:清朝鹹豐、光緒時和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後各大修一次。 大樹西面是蛋家灣,本是一片廣闊的沙灘;而東面是蛋家埔。 後來由於人口和商業活動增多,元朗舊墟的前身大橋墩墟在下游成立。 《新安縣志》中清楚紀錄「大橋墩墟:附峯[來源請求]n 圓蓢」。
元朗絲苗: 元朗區
由第一年春造慘遇失收,到今年春造約收七百斤米,兩年來,新興農場的產量已大幅提升。 同期農田的面積亦因Mole努力犁田而擴充,從一萬呎增至二萬五千呎。 又因應年初過於乾旱影響收成,他今年在一萬呎農田上新增端午造,六月插秧、十月收成,希望天公作美,為農人帶來遍地金黃的回報。 在2000年代的十年之內,元朗交通大大改善,進出九龍市區車程大幅縮短至半個小時。
元朗絲苗: 元朗
幾年前有人嘗試在村內復耕,但人手不足,至今僅開耕六畝,村中水源充足,少污染,一年種出兩造,首造產米一百公斤,次造失收,二○一四年七月好收成,產米四百八十公斤,並包裝上市。 元朗絲苗9大著數2025!(持續更新) 二澳畝產量不及元朗,元朗畝產量可達五百至七百公斤,元朗平原,土地較為肥沃,歷來高產。 區內的服務主要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的接駁巴士提供,連接區外的巴士線則由九龍巴士、城巴和新大嶼山巴士營運。 接駁巴士雖然名義上以接駁用途為主,但實際亦是不少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輕鐵是一條輕軌鐵路,全長31.75公里,自1988年起服務元朗及屯門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