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10大優點2025!(小編推薦)

植物園以『臺灣低海拔特色生態』及『熱帶雨林』為展示主題。 植物園有「熱帶雨林溫室」、「北部低海拔區」、「中部低海拔區」、「南部低海拔區」、「季風雨林區」、「隆起珊瑚礁區」、「籐蔓展示區/多肉植物區」、「蘭嶼區」、「海岸林區」、「臺東蘇鐵區」。 臺中有不少適合寓教於樂的展覽館,還蠻適合帶上小朋友一同走訪,大人和小朋友可以一起探討人文、觀察生態、研究科學。

  • 其他展區還設有科學演示教室、國際會議廳(藍廳與紅廳)以及自然學友之家,開放9歲以上觀眾免費入場自導學習。
  • 因應博物館內工作人員的不足,科博館特別自國外引進了博物館志願人員。
  •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國立社會教育機構,以推廣社會科技教育為其主要功能,故其建館任務為研究、設計、展示各項科技主題,引介重要科技之發展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 園中所展示的每一種藥草皆附有解說牌,介紹正確學名與療效。
  • 1998年,依《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然學友之家設置要點》陸續於本館、澎湖(2001年)、蘭嶼(2003年)、金門(2006年)成立自然學友之家。
  • 臺中市霧峯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南投縣鹿谷鄉的鳳凰谷鳥園、竹山鎮的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也成為科博館館外園區,不僅館內內容豐富且深具教育意義,館外的園區也適合休閒踏青,故歷年來參觀人數平均居全臺博物館第二名,高達三百萬人次左右。

您所填寫的資料依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相關規定,不對外公開或作為其它用途,僅提供承辦單位業務使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2025 豔紅鹿子百合生長在全臺灣雨量最豐沛的東北部,點狀分佈的棲地位於陡峭岩石上,在酷熱的盛夏綻放出艷麗的花朵。 象徵科博館立足臺灣,不畏艱辛,放眼世界的精神與決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臺中景點》小亞馬遜雨林!臺中植物園迷你熱帶雨林,走進叢林裡找尋冒險味道~

而這天我們遠遠看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中的「熱帶雨林溫室」,覺得建築很特別,所以就前去走訪,拍照記錄一下地標。 臺中植物園隸屬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一部份,佔地約4.5公頃,是以臺灣的特色生態及熱帶雨林為主題而設計出的園區,共有8大區域,超過800種植栽。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附屬的植物園區,成立於1999年。

藏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機械恐龍,每隔一段時間會向遊客發出警訊,它宣稱儘管恐龍已經滅絕,但恐龍確實曾經稱霸地球上,長達一億六千萬年,而人類纔不過活了短短兩百萬年,就忙著破壞自己的生存環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位於臺中市北區,為國家設立的第一座科學博物館,也是首座將自然科學生活化的博物館,亦是一處可以實地動手操作學習的知識殿堂。 植物園的熱帶雨林溫室入園門票為每人20元,開放時間則從早上九點至下午五點,星期三早上十點前則免費入園。 植物園園區共規畫了八個區域,分別是隆起珊瑚礁生態區、蘭嶼生態區、海岸林生態區、臺東蘇鐵生態區、北部低海拔生態區、中部低海拔生態區、南部低海拔生態區及季風雨林生態區,而其中的熱帶雨林溫室裡則分配了豐富的草科植物,根據配置圖,略可得知各科目屬種的熱帶性植物分佈在溫室的位置。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2025 此次挖掘團隊成員包含成大地科系兼任助理教授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助理研究員楊子睿、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姚秋如博士、德國巴伐利亞動物學蒐藏中心安妮卡.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停車收費

範海特倫(音譯,Anneke van Heteren)博士及國內大學與高中的學生。 其中成大學生人數佔團隊 60%,包含地科系李岱安、李庭安、邱品諺、林佩蓁、高伯恆、陳宗岱、陳韻如、張靖威、黃裕心、黃傑佑、戴育聰、鍾承穎、生科系範綺珍、歷史系樑子儀、考古所周文博以及電機所莊景壬等學生。 1999年7月開放,由熱帶雨林溫室(含亞馬遜河河魚館)、北、中、南部低海拔區、季風雨林區、隆起珊瑚礁區、籐蔓區、多肉植物區、蘭嶼區、海岸林區、臺東蘇鐵區等十個主題所組成的園區。 2013年元旦實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法》,國立鳳凰谷鳥園納入科博館,更名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科博館生物學組姚秋如博士投身鯨豚研究多年,她表示,鯨魚化石的挖掘和研究需具備地質專業,還得與現生物種比對,著重跨領域的合作。 此具鯨魚化石標本全長逾15公尺,肩胛骨、上下顎骨、連續出現的尾椎皆保存極佳;頭骨雖僅保存後側,但仍算完整。

  • 該館在原有博物館學季刊的出版工作之外,也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合作成立 博物館研究所,開設碩士學位課程。
  • 科博館展示組維護科分享,機械恐龍、伶盜龍是恐龍廳之寶,牠們內部有機械氣動迴路與驅動器,恐龍們「上班時」定時抬頭嘶吼、張牙舞爪、眨眨眼睛,時間一久動作難免會卡卡、出現眼神經失調狀況;另外,經常扭動的脖子、身體皮膚也出現裂縫和破皮,長達3 年沒有保養,皮膚外觀也逐漸褪色。
  • 科博館也自國外博物館引進博物館志願人員的做法,使博物館在正式工作人員不足的情況下,仍可為參觀者提供良好服務。
  • 這裡是溫室裡的雨果屋,雨果屋算是一座小小的遊客中心,裡頭固定時間有象魚及食人魚的導覽解說與餵食秀,除此之外;還有商品展售區、美食區等等。
  • 共計有:隆起珊瑚礁區、蘭嶼區、海岸林區、臺東蘇鐵區、北部低海拔區、中部低海拔區、南部低海拔區及季風雨林區等八個區域,選植各式喬木、灌木、草本、蕨類等原生植種,全園區(含溫室)合計超過800多種植栽。

另有臺中市霧峯區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南投縣鹿谷鄉的鳳凰谷鳥園及竹山鎮的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為科博館館外園區。 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共設置了幾個與植物相關的展示研究區,包括有藥草園、植物公園的八大戶外展示區與熱帶雨林溫室。 位於人類文化廳(原中國科學廳)中國醫藥戶外展示區的,共展出活體藥用植物百餘種。 園中所展示的每一種藥草皆附有解說牌,介紹正確學名與療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2025 這天和朋友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散步拍照,遠遠看到有個展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也在附近不遠,所以就直接步行前往拍照記錄一下這個地標。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植物園-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07年3月21日經立法院審議修正通過,置館長1人、副館長二人(學術、行政各一)、主任祕書一員,並設置諮詢委員會。 下設行政部門與學術研究部門共六組四室及一個管理中心。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因此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學術副館長黃文山分享,地質學組會陸續進行清修及研究,未來也將於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盼能找到更多自然界遺留的寶藏線索。 錄取公告:正、備取名單將於甄試完畢後公佈於本館網站,並通知錄取人員。 錄取人員無法依限報到者,取消錄取資格,由備取人員遞補,備取人員候用期間3個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臺中庭園餐廳推薦51家日式風、森林系、歐風、中國風庭園餐廳懶人包整理

「此次屏東三天二夜旅遊行程規畫提供了相關景點、美食與住宿路線,並以墾丁地區為主,屬於深度旅遊的行程安排,給正準備前往墾丁旅遊的捧友,提供做參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2025 原本欲將墾丁景點一網打盡,但受限於時間不夠難以達成,因而將需長時間耗費的行程從中篩選掉,像是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社頂自… 這裡是溫室裡的雨果屋,雨果屋算是一座小小的遊客中心,裡頭固定時間有象魚及食人魚的導覽解說與餵食秀,除此之外;還有商品展售區、美食區等等。 成大考古所周文博為此次鯨魚化石的挖掘團隊成員之一,他分享位於屏東恆春的頭溝地區蘊藏多種貝殼、鯊魚、螃蟹以及鯨魚骨骸化石,今年年初他與當地蒐藏家張玉穆先生前往尋寶,回來後隨即聯絡楊子睿老師一同勘查。 沒想到團隊5月初在河谷深處意外發現鑲嵌在地層 4 根突出地表的肋骨,經初步挖掘,更發現地底有大量骨骼。 科學中心1986年1月開放,由地下一樓的達達的魔法樂園(2015年1月更新)、二樓的積體電路的世界、三樓的宇宙奇航、四樓的物質世界,於106年2月18起更新為物理世界、五樓的幼兒科學園五個主題所組成的互動式展區。 2007年11月,承辦在宜蘭縣、南投縣、嘉義縣、臺南縣、高雄縣、屏東縣、臺東縣的「自然史教育館」業務。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地標資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百合與布比戴上「自然守護花環」、「科學冒險護目鏡」,象徵賦予探索自然生態、挖掘科學真理之意義,期望未來引領大家瞭解更多自然科學或更多不同層面的知識。 2008年5月21日,地球環境廳地下一樓的SOS劇場正式啟用,是美國以外第一個引進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開發的球面科學展示系統的博物館。 1998年,依《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然學友之家設置要點》陸續於本館、澎湖(2001年)、蘭嶼(2003年)、金門(2006年)成立自然學友之家。 科博館也自國外博物館引進博物館志願人員的做法,使博物館在正式工作人員不足的情況下,仍可為參觀者提供良好服務。 該館在原有博物館學季刊的出版工作之外,也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合作成立 博物館研究所,開設碩士學位課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臺中茶館|探索16間法國米其林綠色指南、中國風、老宅建築市適合喫飯喝茶聊天好地方

一、112年1月20日(五)至2月12日(日)寒假期間,本館、921地震教育園區、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及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週一休館。 箭毒蛙體色鮮艷亮麗有如雨林中的寶石,主要的活動時間是白天。 牠們的許多特性跟一般青蛙不一樣,以幽靈箭毒蛙為例,繁殖時,雄蛙會選定適合產卵的隱蔽處,以鳴聲宣告位置,並以行動捍衛領域,接著引導雌蛙產下約15個卵,隨即排放精子,讓卵受精,並在一旁防衛。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自然科學博物館之植物園

而熱帶雨林溫室則是一座倣塔造型中國式風味的特殊玻璃溫室,總建築高度約40公尺,內部展示了用途和觀賞的植物,其中模擬熱帶雨林的環境特性,如:超高樹、河岸雨林、雨林地牀、低地熱帶雨林等,植栽共約400多種。 因應博物館內工作人員的不足,科博館特別自國外引進了博物館志願人員。 如此一來,博物館在任何時候都可為參觀者提供良好的服務。 優質的科學展示館、熱心的服務人員以及舒適的館區環境,讓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成為各級學校經常辦理教學參觀活動的好選擇,更是一處重要的科學學習中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主要展示區分為六大區塊,包括:太空劇場、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地球環境廳、人類文化廳、植物園等。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臺中美食、景點延伸閱讀

而佔地約4.9公頃植物公園,以臺灣低海拔具有的特色生態和熱帶雨林為展示主題,細心挑選仔細檢視臺灣本土具有代表性的幾個生態區造景,並表現景觀的趣味及特色。 針對化石後續處理,楊子睿表示鯨魚骨骼化石目前已安全運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而科博館地質學組也將進行清修及研究,未來期待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向更多人分享自然界遺留的線索。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1991年,國立臺灣博物館籌設「自然史教育館」,隨後陸續成立8所自然史教育館,分別位於宜蘭縣、桃園縣、南投縣、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以及臺東縣。 2007年11月,改由教育部主辦,科博館承辦除桃園縣之外的七所「地方自然史教育館」的相關工作。 1993年7月開放,包含鳥瞰、環境、立體三大劇場以及微觀世界、芸芸眾生、臺灣自然生態與礦物展示等四個主題展區。 2008年引進球面科學展示系統,透過一個直徑173公分的球型銀幕介紹動態的地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臺中景點|臺中植物園

成大生科系範綺珍、地科系李岱安以及地科所陳韻如則分享透過大型化石開採經驗應用自身所學,也發現生命科學與地球科學學系之間的互補以及不同學校的內容差異,親自實作收穫更多。 「這次的化石發掘成果為臺灣繼上世紀 70 年代於臺南左鎮發現犀牛化石以來,第二次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化石。」楊子睿老師指出,此鯨魚骨骸全長超過 15 公尺,肩胛骨、上下顎骨、連續出現的尾椎皆保存極為良好;頭骨雖僅保存後側,但仍算完整。 藉由肩胛骨的形態,初步推測這具鯨魚化石可能是距今 8 萬 5 千年以上的「晚更新世」的「藍鯨」或是「大翅鯨」,這兩種大型哺乳類也都曾在臺灣沿海擱淺過。 1993年7月開放時為「中國科學廳」,2007年11月更名為「人類文化廳」;共有中國醫藥、中國的科學與技術、農業生態、古代的中國人、漢人的心靈生活、大洋洲及臺灣南島語族等七個主題。 另外還有立體劇場、環境劇場、鳥瞰劇場、SOS劇場。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景點小檔案

共計有:隆起珊瑚礁區、蘭嶼區、海岸林區、臺東蘇鐵區、北部低海拔區、中部低海拔區、南部低海拔區及季風雨林區等八個區域,選植各式喬木、灌木、草本、蕨類等原生植種,全園區(含溫室)合計超過800多種植栽。 除了百合與布比,科博館針對太空劇場、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植物園、地球環境廳、科學中心等6大主題區,延伸出各館的守護神。 除此之外,吉祥物更顛覆傳統,出現三隻反派角色,代表對自然與科學的挑戰,另外還有曾經被誤解為偷蛋,其實卻是在護蛋的竊蛋龍,提醒大眾自然科學的領域也可能產生誤解,實事求是的精神盼能傳達,這些異於一般「純正」吉祥物的角色,傳達自然科學也會持續產生新的時代意義,更傳達生物多樣的可能性。 1981年,成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處」,聘國立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漢寶德主持籌備處。 工程分四期建設完成,第一期:太空劇場、科學中心,第二期:生命科學廳,第三期:中國科學廳(後改為人類文化廳),第四期:地球環境廳。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從中華民國教育部開始規劃到全館對外開放,共花十五年、經費達新臺幣五十多億元;在首任籌備主任與館長漢寶德14年館長任內的規劃下奠定的良好基礎,使得臺灣相關人才共同投入該館的發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臺中植物園/雨林小徑

(當日場次以活動行事曆公告為準)111年10月11日~12月31日期間,配合工程施作,暫停辦理。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國立社會教育機構,以推廣社會科技教育為其主要功能,故其建館任務為研究、設計、展示各項科技主題,引介重要科技之發展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蕨類天堂在臺灣」屬於常設展 ,位於植物園另一間特展室中。 持志願服務榮譽卡之志工,或持有當日展示場、太空劇場、立體劇場入場券或收執聯之觀眾可免費參觀科學中心。 原來科博館本身就是一座植物園園區,雖然先前已略有所聞,不過仍然顛覆個人的想像空間,座落在科博館前,近十層樓高的建築奇觀,則為植物園的熱帶雨林溫室,至於裡頭有多大的想像空間,就讓我們前往一窺究竟。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相關園區與自然史教育館

藉由化石形態初步推測,這具鯨魚化石可能是距今約8萬5千年(晚更新世)的鬚鯨化石,不過尚需進一步清修才能得知更準確的物種訊息。 參考現生資料,多種鬚鯨科(Balaenopteridae)大型種類曾在臺灣沿海有擱淺紀錄,可做為比對參考依據。 楊子睿博士團隊隨即整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德國巴伐利亞動物學蒐藏中心、全臺6所大學、1所高中共22名學生及民間古生物修復團隊加入,歷經超過90天的密集挖掘工作,終於在10月將整具化石骨骼帶出地表,從燠熱潮濕的泥地中重見天日。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表示,這是機械恐龍今年初穿上放大版科博館員工制服後再度「擬人裝扮」,延續和纖維藝術家V&J studio合作再創話題,並與鄰近「草悟系・聖誕村」首度串連聖誕烙跑活動,盼帶給大眾耳目一新的形象。 距離聖誕節倒數1個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人氣明星「機械恐龍」日前完成健康檢查,館方幫親子暴龍換上應景的季節限定「聖誕套裝」,連2樓的騷包龍也戴上聖誕帽,即日起至明年1 月8日邀觀眾來朝聖,和「《帽美的咧》聖誕恐龍」拍照打卡。

發布2013年全球人氣最旺的前20名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339.6萬人次排名世界第18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2025 配合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教育部在科博館、科教館、科工館成立「科學學習中心」,專門培訓國民中學教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表示,這次發現除跨單位團隊共同努力,也感謝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的支持,尤其是屏東縣政府與恆春鎮公所的重視與協助,在此致上感謝。 目前珍貴的鯨魚骨骼化石已安全運回館內,我們對於後續研究充滿期待,這對臺灣過去地質史及海洋研究意義重大。 臺灣植物地圖結合數位典藏資源,以臺灣不同地理環境分區,讓您欣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區植物的四季風貌。

工作地區:大部分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中市北區)及視業務需求短期出差至6所自然史教育館(位於宜蘭縣、南投縣、嘉義縣、臺南市、屏東縣及臺東縣)。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1999年7月23日,臺中市政府將科博館後方的54號公園預定地,交由科博館規劃建設成植物園。 由熱帶雨林溫室(含亞馬遜河河魚館)、北、中、南部低海拔區、季風雨林區、隆起珊瑚礁區、藤蔓區、多肉植物區、蘭嶼區、海岸林區、臺東蘇鐵區等十個主題所組成的園區。 臺中植物園隸屬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一部份,佔地約4.5公頃,園區內有大片的草地,許多家庭都會帶小朋友在草地上玩球嬉戲。

以此推論,或許這代表過去10萬年以來,臺灣南部一直是大型鯨類的活動場域。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及服務條款。 詳細購票資訊可以參考「植物園官網價格」,五十咩2022年1月查看官網,有分成各種不同的票價,從免費到20元不等,若是有帶小朋友的話,可以來場生態觀察的行程。

這次日本技師來臺5天,拆解大暴龍的外皮進行內部機械調整、更換故障機械零件,再細緻縫合、修補外皮、梳理毛髮、細心上色。 因檢修期間恐龍廳暫停對外開放,科博館特別紀錄完整檢修過程幕後花絮,11月30日晚間6點在臉書粉專公開分享,歡迎有興趣的觀眾準時追蹤按讚官方粉絲專頁。 珊瑚礁海域的繽紛美景令人嚮往,打造這個海中熱帶雨林的珊瑚到底是什麼樣的生物?

兩週後,雄蛙讓孵出的小蝌蚪爬上背,將牠們帶到小水潭生活,50天後,蝌蚪會變態為小蛙。 熱帶雨林分佈的植物超過數百種計,舉凡用材植物、乳膠植物、纖維植物、熱帶果樹、香料植物、染料植物、觀賞花樹、景觀樹等等,除了形狀特別,名稱也是引人所思。 其實從踏入室內,隱約就可以聽到稀哩嘩啦的流水聲,果然走沒幾步,就可以遇見眼前的這一般瀑布場景,彷彿真的來到熱帶雨林世界,陽光灑落在山壁,映照在流水與植物之間,隱約還能見到一道彩虹。 若經查證資料明顯不完整或資料不全、不實,或不符合「行政程序法」規定者,將不予處理。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植物園參觀資訊

植物園佔地約4.5公頃,生態區造景,隆起珊瑚礁區、蘭嶼區、海岸林區、臺東蘇鐵區、北部低海拔區、中部低海拔區、南部低海拔區及季風雨林區等八個區域,,全園區(含溫室)合計超過800多種植栽。 熱帶雨林室裡面也有供餐,累了可以坐下來休息喫點輕食,植物園外面還有生態池,裡面養了不少的魚,也常看到專人帶隊解說。 熱帶雨林溫室定時導覽:11:00、14:00,遊客中心服務臺報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自然史教育館

立案公私立幼兒園之學齡前兒童團體,不分時段,出示立案證明即可免費入館參觀教學(不含太空劇場、立體劇場及收費特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2025 熱帶雨林又被稱為「地球之肺」,大量地供應地球上動物呼吸所需要的氧氣,人類生活中需要的許多資源也都來自熱帶雨林。 一踏入溫室裡頭,迎面而來的巨大植物,高度幾乎可以見頂,而周圍也佈滿了不同種類的植物,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眼睛看了挺舒服的。 您的瀏覽器並未啟動JavaScript,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或是升級成可執行 JavaScript 的瀏覽器,以便正常使用網頁功能。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是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區的公立科學博物館,是中華民國國家十二項建設文化建設項下興建的首座科學博物館。 該館館區由科學中心、太空劇場、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地球環境廳與植物園所共同組成。 每年參觀人數居臺灣博物館第二,僅次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平均三百萬人次左右,是最受歡迎的自然史博物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