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1日經立法院審議修正通過,置館長1人、副館長二人(學術、行政各一)、主任祕書一員,並設置諮詢委員會。 下設行政部門與學術研究部門共六組四室及一個管理中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15年4月,關閉太空劇院的IMAX系統及GOTO的光學星象儀,並開始進行施工安裝美國E&S公司的數位影像及星象播放系統Digistar 5。 1988年8月,由英國設計師葛登納(James Gardner)設計,英國Beck and Politzer公司製作的第二期工程-生命科學廳完工。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歡迎您使用本信箱,為維護陳情人及被陳情人權益,避免浪費行政資源,請您務必填具真實姓名及聯絡方式作為受理依據為能盡速瞭解您的寶貴意見,意見內容請盡量清楚明確說明。
當時921地震之後,專家發現車籠埔不但保存了921地震的地表破裂原貌,連槽溝的剖面也呈現出非常清楚的褶皺與斷層構造,擁有高度的學術研究及保存價值,也是世界上非常難得見到的地質景觀。 另外還有立體劇場、環境劇場、鳥瞰劇場、SOS劇場。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25 植物園─於民國88年7月啟用,位於科博館後方佔地4.5公頃,展示臺灣低海拔植物生態和熱帶雨林。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原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園區有「斷層槽溝保存館」及「地質科學館」兩處展館,其中「斷層槽溝保存館」負責展示與維護車籠埔斷層槽溝,「地質科學館」則是提供豐富多元的地質科學教育資訊,讓民眾更深層瞭解並學習地質科學的知識。 圖片授權:IG @yiyayohaha科博館的展廳主題都很鮮明,像是提到臺中科博館就會想到的巨大暴龍,栩栩如生的恐龍出現在眼前,而且會發出聲音還會動起來,是不少小朋友最愛的展區。 除了氣勢磅礡的恐龍,科博館還有許多有趣的體驗裝置,在科學中心裡頭就有設計互動遊戲裝置,可以透過遊戲觀察到電磁學、力學等物理變化,啟發好奇心,另外,也可以到太空劇場觀賞宇宙的美,利用投影把我們帶到宇宙,盡情探索其中的奧妙。
太空劇場另有專人5分鐘精彩星象解說,讓人輕鬆獲得實用又有趣的天文知識,大受歡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25 1999年7月開放,由熱帶雨林溫室(含亞馬遜河河魚館)、北、中、南部低海拔區、季風雨林區、隆起珊瑚礁區、籐蔓區、多肉植物區、蘭嶼區、海岸林區、臺東蘇鐵區等十個主題所組成的園區。 每日將指派專人收取電子信箱郵件,並依照您的問題進行分類處理,網站操作技術問題預計3個工作日之內回覆,其它問題將視複雜程度盡速辦理。 若經查證資料明顯不完整或資料不全、不實,或不符合「行政程序法」規定者,將不予處理。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最寓教於樂的親子景點,結合科學、歷史、生態的特色園區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主要展示區分為六大區塊,包括:太空劇場、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地球環境廳、人類文化廳、植物園等。 臺中科博館主要分為六大常設展區,包含: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地球環境廳、立體劇場、太空劇場,還有位於後方的植物園,展示內容包羅萬象,從天文、物理、地球科學、人類學到未知的外太空領域應有盡有。 1981年,成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處」,聘國立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漢寶德主持籌備處。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是全臺第一座設立的科學博物館,也是首座將自然科學生活化的博物館,希望能透過科學博物館,把自然科學變得親民,提升民眾的科普知識,讓越來越多人對科學感興趣。
- 1993年7月開放,包含鳥瞰、環境、立體三大劇場以及微觀世界、芸芸眾生、臺灣自然生態與礦物展示等四個主題展區。
- 楊子睿博士說,臺灣位處板塊邊界,地殼抬升迅速且沉積速率極快,在時空環境配合下,有機會完美保存大型生物標本。
- 1993年7月開放時為「中國科學廳」,2007年11月更名為「人類文化廳」;共有中國醫藥、中國的科學與技術、農業生態、古代的中國人、漢人的心靈生活、大洋洲及臺灣南島語族等七個主題。
- 配合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教育部在科博館、科教館、科工館成立「科學學習中心」,專門培訓國民中學教師。
您所填寫的資料依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相關規定,不對外公開或作為其它用途,僅提供承辦單位業務使用。 試用時間:錄取人員報到後先行試用3個月(付薪),學歷及語言能力證明需於報到時繳驗正本。 錄取公告:正、備取名單將於甄試完畢後公佈於本館網站,並通知錄取人員。 錄取人員無法依限報到者,取消錄取資格,由備取人員遞補,備取人員候用期間3個月。 學術副館長黃文山分享,地質學組會陸續進行清修及研究,未來也將於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盼能找到更多自然界遺留的寶藏線索。 回顧這次挖掘發現歷程,楊子睿博士分享,一開始是化石愛好者Youtuber「方塊酥」(周文博)與化石蒐藏家張玉穆先生在屏東恆春頭溝發現鯨魚骨骼殘骸,接獲此消息後楊博士實地考察,團隊在其間赫然發現4根突出地表的肋骨,經初步挖掘,發現地底應有大量骨骼密集埋藏。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辦理「2022臺灣『能』-永續能源創意展」
展示內容以世界文化及中國科學和大洋洲為主題,包含中國醫藥、中國的科學與技術、農業生態、古代的中國人、漢人的心靈生活、大洋洲及臺灣南島語族等七大單元,可以一窺先人的智慧。 圖片授權:IG @cathylin614921地震教育園區內有車籠埔斷層保留館、地震工程教育館、影像館、防災教育館及重建記錄館等展館。 除了保留地震遺址,也透過自然科學、人文、歷史記錄不同面向展示出這段歷史,從許多當時的照片、影像和留存下來的斷垣殘壁,震撼的模樣令人感觸良多。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服務設施:
目前珍貴的鯨魚骨骼化石已安全運回館內,我們對於後續研究充滿期待,這對臺灣過去地質史及海洋研究意義重大。 楊子睿博士團隊隨即整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德國巴伐利亞動物學蒐藏中心、全臺6所大學、1所高中共22名學生及民間古生物修復團隊加入,歷經超過90天的密集挖掘工作,終於在10月將整具化石骨骼帶出地表,從燠熱潮濕的泥地中重見天日。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991年,國立臺灣博物館籌設「自然史教育館」,隨後陸續成立8所自然史教育館,分別位於宜蘭縣、桃園縣、南投縣、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以及臺東縣。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25 2007年11月,改由教育部主辦,科博館承辦除桃園縣之外的七所「地方自然史教育館」的相關工作。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相關園區與自然史教育館
1993年7月開放,包含鳥瞰、環境、立體三大劇場以及微觀世界、芸芸眾生、臺灣自然生態與礦物展示等四個主題展區。 2008年引進球面科學展示系統,透過一個直徑173公分的球型銀幕介紹動態的地球。 藏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機械恐龍,每隔一段時間會向遊客發出警訊,它宣稱儘管恐龍已經滅絕,但恐龍確實曾經稱霸地球上,長達一億六千萬年,而人類纔不過活了短短兩百萬年,就忙著破壞自己的生存環境。 2013年元旦實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法》,國立鳳凰谷鳥園納入科博館,更名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 人類文化廳─精彩的人類文化廳位於科博館左方。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臺中忠烈祠
臺灣地質年代年輕,鮮少發現完整大型脊椎動物化石。 圖片授權:IG @ethereal12_03acacia地質科學館的展區十分豐富,從牆面就能看到車籠埔斷層槽溝剖片,館內也展示了從地球構造、地震、火山到地質等有關地質科學教育資訊的主題展區,藉由互動多媒體,實際操作來解答你的好奇心。 而除了豐富的資訊,地質科學館打造了許多有趣的設施,像是VR體驗、3D劇場等,隨著影片的介紹深入地心,還可以搭乘太空梭飛越宇宙,從玩樂中增長知識,用有趣的方法來瞭解學習地質科學的知識。 臺中市霧峯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南投縣鹿谷鄉的鳳凰谷鳥園、竹山鎮的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也成為科博館館外園區,不僅館內內容豐富且深具教育意義,館外的園區也適合休閒踏青,故歷年來參觀人數平均居全臺博物館第二名,高達三百萬人次左右。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表示,這次發現除跨單位團隊共同努力,也感謝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的支持,尤其是屏東縣政府與恆春鎮公所的重視與協助,在此致上感謝。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相關條目
2007年11月,承辦在宜蘭縣、南投縣、嘉義縣、臺南縣、高雄縣、屏東縣、臺東縣的「自然史教育館」業務。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25 2004年9月21日,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對外開放營運,隸屬於科博館的一個展館。 立案公私立幼兒園之學齡前兒童團體,不分時段,出示立案證明即可免費入館參觀教學(不含太空劇場、立體劇場及收費特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劇場放映─以聲光、電化等高科的設備,規劃了立太空劇場、立體劇場、鳥瞰劇場及環境劇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