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地理2025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 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行星學:雖然地理學通常關注地球,但亦有可能非正式地用作描述其他世界的研究,例如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甚至更遠。 研究比地球更大的系統通常會形成部分天文學或宇宙學。 環境地理學從空間層面描述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連結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
- 後來逐步考慮植被的動態變化、大氣化學特徵、冰凍圈的變化等,未來也必將增加城市化、社會經濟的變化、產業變化對氣候系統的影響等。
- GIS中的地圖資料必須能被操作以使其與從其它地圖獲得的資料對齊或相配合。
- 事實上,許多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層或某一圈層中部分要素的學科是從地理學中分化發展而成的,如水文科學、海洋科學等。
- 現有100公頃以上的各類溼地總面積爲3848萬公頃(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的數據)。
- 地理學的部門學科之所以成爲地理學的一部分,不僅在其研究的客體是地球表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在方法論上有着共同的基礎──綜合性。
- 連年征戰、麥加朝覲和商業航海活動,又使伊斯蘭世界成爲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湧現了許多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馬蘇第等。
地理參照資料描述地球表面(包括大氣層和較淺的地表下空間)空間要素的位置和屬性,在GIS中的兩種地理資料成分:空間資料,與空間要素幾何特性有關;屬性資料,提供空間要素的資訊。 「地理資訊地圖」(GeoInfo Map)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下稱香港特區政府)為公眾提供的地理空間信息服務,目的是方便市民搜尋和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建築和自然環境,以及公共設施等資訊。 地理學從這些學科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爲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他現象間空間聯繫的知識。 事實上,許多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層或某一圈層中部分要素的學科是從地理學中分化發展而成的,如水文科學、海洋科學等。 區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理: ▼ 問題與協助 FAQ/HELP
從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圖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南端一線。 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其南部邊緣的一些地區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平均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中國的“旱極”。 中國東南部有些地區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臺灣東部山地可達3000毫米以上,其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達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爲8408毫米,是中國的“雨極”。 從中國夏季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勢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區在20℃以上,南方許多地方在28℃以上;新疆吐魯番盆地7月平均氣溫高達32℃,是中國夏季的炎熱中心。 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勢高的地區外,中國普遍高溫,南北氣溫差別不大,是中國夏季氣溫分佈的特徵。 中國經常發生的自然災害有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其中氣象災害包括旱澇、颱風、寒潮,而地質災害包括海嘯、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
例如,在住房細分中以多邊形來代表物產邊界,以點來精確表示位置。 利用等高線和不規則三角形格網(TIN)來表示海拔或其他連續變化的值。 TIN的記錄對於這些連接成一個由三角形構成的不規則網格的點進行評估。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產業成長刺激了應用了GIS的UNIX工作站和個人計算機飛速增長。 至20世紀末,在各種系統中迅速增長使得其在相關的少量平臺已經得到了鞏固和規範。 並且使用者開始提出了在網際網路上檢視GIS數據的概念,這要求數據的格式和傳輸標準化。
地理: 氣候實驗室
隨著地球的更多測量逐漸累積,地球的模型也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精確。 事實上,有些模型應用於地球的不同區域以提供更高的精確度(如北美坐標系統,1983-NAD83-只適合在美國使用,而在歐洲卻不適用)。 20世紀初期將圖片分成層的「相片石印術」得以發展。 地理 它允許地圖被分成各圖層,例如一個層表示植被,而另一層表示水。 這技術特別用於印刷輪廓 – 繪製,這是一個勞力集中的任務,但它們有一個單獨的圖層意味著他們可以不被其他圖層上的工作混淆。
- 向量資料利用了幾何圖形例如點、線(一系列點坐標),或是面(形狀決定於線)來表現客觀物件。
- 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對古代地理學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例如:張騫父子、班超父子、法顯(晉代高僧)、玄奘(唐代高僧)、鄭和等。
- 地球空間信息科學(geomatics)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它在1950年代的地理學計量革命(quantitative revolution)中首先出現。
- 沿海分佈有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舟山羣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
當初的地理比較法僅限於直觀的地理比較,即通過地理考察蒐集大量第一手資料,直接進行或採用地圖方法進行地理要素之間或區域地理特徵之間的分析對比,形成對地理環境的認識。 此後,與抽象概括和數量表達有關的許多新方法逐步引入地理學研究,以代替單純描述性的方法,促進了地理學研究方法的革新。 主要有地理定位研究、數學方法、遙感方法、系統方法和模擬法等。 新方法的使用促使地理學由純粹的定性研究逐步走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由靜態研究走向動態研究,由單純的資料累積走向機制探討,乃至趨勢分析,使地理學步入現代科學的行列。 理在學科本質上,具有跨自然與人文社會學科的特質,強調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互動,著重地方、區域、國家、全球的關連,是啟發學生統整思考和人文關懷的重要路徑。 為鼓勵國人正視地理素養在全球化時代的積極意義,並承蒙教育部/國教署指導,科技部(科普計畫)支持,地理學界結閤中小學教師,自民國94年起辦理「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競賽內容也與時俱進。
地理: 中國地理北方地區
17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氣候決定論,18世紀德國哲學家I. 空間分析技術與許多學科有聯絡,地理學、經濟學、區域科學、大氣、地球物理、水文等專門學科為其提供知識和機理。 一個地理資訊系統是一種具有資訊系統空間專業形式的資料管理系統。 在嚴格的意義上,這是一個具有集中、儲存、操作、和顯示地理參考資訊的電腦系統。 實習者通常也認為整個GIS系統包括操作人員以及輸入系統的資料。 本系統提供各界查詢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包括都市計畫、非都市土地及國家公園使用分區。
地理: 中國地理
基岩島,由基岩構成的島嶼佔中國島嶼總數的90%以上,它們受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控制,多呈北北東方向,以羣島或列島形式作有規律的分佈。 中國海岸線蜿蜒曲折,有衆多的半島,其中主要的半島有3個,即遼寧省的遼東半島、山東省的山東半島以及廣東省的雷州半島。 在中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峯一珠穆朗瑪峯,海拔8848.86米;是世界最高峯。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根據需要,還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 此外,爲了便於行政管理和經濟建設,爲了加強民族團結,國家可根據需要對行政區劃作必要的調整和變更。 地理2025 海底石油資源:中國海洋中礦產資源很豐富,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海洋礦產。
地理: 中國地理水資源
從早期的指南針、羅盤,到組網衛星,再到移動終端,全球定位系統實現了從定位走向基於移動網絡的位置服務。 地理 地理2025 隨着對地球表層的監測體系逐步建立,從天上的航空航天遙感到地下探測,再到地表土壤、植被、水等多要素的觀測,實現了精細化、多尺度的野外觀測,爲研究地理過程提供了豐富數據,深化了對地理現象過程和機制的認識。 地理學研究已經從統計模型走向模式模擬,從原來的線性分析發展爲非線性數理統計,從模型建立走向模型系統,面向預測的多圈層、多要素耦合的地球系統模式已成爲可能。
地理: 研究範疇
畢竟人類沒了,地球還能照樣轉,而地球沒了,我們可就真的完蛋了。 他有很多地理以外的人性方面著作,其中《逃避主義》、《支配與喜好》、《無邊的恐懼》、《割裂的世界與自我》等在中國較受歡迎。 它着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係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 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爲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複雜程度也不同。
地理: 中國地理山脈分佈
城鎮化的人文要素研究,包括人口如何向城鎮聚集,通過什麼樣的引力聚集,涉及到城鎮經濟結構、就業結構、產業結構,以及城鎮居民點如何佈局等,即研究城鎮化的人文過程。 其次,城鎮化發展過程要和資源相互作用,探究土地資源、水資源是否支撐城鎮化的發展。 對於資源性的城市,礦產資源的開採潛力、城市未來轉型方向和途徑等尤其值得考慮。 在城鎮化與環境的關係中,需要關注盛行風向即大氣污染物的來源等,而位於水源地或湖區周邊的城鎮,需要考慮到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的程度。 此外,人文地理學還研究城鎮化的空間分異與發展模式,包括東部沿海的城鎮化模式、西部脆弱生態區城鎮化模式,以及中部崛起的城鎮化模式等。
地理: 中國地理自然資源
歷經科學化的辯證和計量革命,並與各門哲學思想對話後,現代地理學主張理解空間、人類及自然的複雜性(complexity)──不僅僅只是「知其然」,而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面臨着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 從中國國情出發,中國在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把環境保護作爲一項基本國策,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爲一個重大戰略,在中國範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
地理是指地球表層的地理現象或事物的空間分佈、時間演變和相互作用規律。 地理2025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佈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資訊只是一堆數字紀錄,需要有合適的軟體去把它表示出來;與此同時,地理資訊資料庫的建立,亦有賴合適軟體的幫助,把地理數據資訊化。
在經歷兩個世紀的科技進步如電腦等引致地理資訊學的發展和引進新方法如參與觀察及地質統計學作為地理研究的工具。 在20世紀的西方,地理學科經歷四個過程:環境決定論、區域地理學、計量革命及批判地理學。 因為地球科學追求以一個全面涵蓋的視界理解世界的關係,跨學科連接在地理學、地質學、經濟學、社會學、人口統計學間大量加強。 新型城鎮化需要考慮城鎮化的人文要素、水土資源對城鎮化的保障水平、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等。 地理2025 首先,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研究首先需要分析人文要素,識別人是如何在城市中聚集,沒有人的聚攏集中很難產生城鎮化。
如上游主要是以生態保護爲主,進行水源涵養;中游是以農田開發,而下游往往是以城鎮建設爲中心。 流域水資源綜合管理,往往需要建立一個決策支持系統,預警未來變化;而其中的模型往往涉及水文、生態、經濟等不同類型的模型。 如黑河生態水文集成研究計劃就是要把水文模型、生態模型、經濟模型進行耦合,建立決策支持系統,對未來變化進行模擬預測。 它的意義在於條理化、簡化、概括所研究的事物和過程,以深入探明其本質和活動規律。 在地理學中已建立了很多模型,如自然綜合體、生產綜合體、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佈、運輸流等。 但也不是所有的事物和過程都能用模型加以確切的表示,甚至有時建立模型時的簡化會歪曲事物和過程的本來面目,故在建立模型時應加以注意。
這種變化既有週期性的又有隨意性的;有長週期的,也又短週期的。 英文中的geography一詞源自希臘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學。 最早使用”geography”的人爲埃拉托色尼,他此用詞來表示研究地球的學問。
地理: 高中英文
①它發端於現今經濟和科學最爲發達的美國,首先影響英國和北歐,繼而波及西歐、蘇聯、東歐、日本、中國以至全世界。 代表性人物和流派爲:美國W.L.加里森和E.L.厄爾曼爲首的華盛頓大學派,英國R.J.喬利和P.哈格特爲首的劍橋大學派,瑞典T.哈格斯特朗爲首的隆德大學派。 地理大發現期間,成功地在遠程航行中運用了羅盤,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這種技術的改進和數據的積累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
地理: 地理學
系統功能包括:行政區、道路、門牌、地號查詢定位、土地使用分區面積統計、歷次計畫案查詢、距離面積量測、底圖切換等輔助功能,為唯一可於單一網站查詢全國土地使用分區圖資之系統。 地理2025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臺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