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品種的吞拿魚(金槍魚)汞含量亦偏高,如大眼吞拿魚、藍鰭吞拿魚及長鰭吞拿魚。 此外,甲基汞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最大,甲基汞在魚體內含量可佔總汞相當高的比例。 一些品種的魚類的甲基汞佔總汞含量比例較其他品種為高。 參考專家委員會訂定的暫定每月可容忍攝入量,一名體重35公斤的小童和一名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月分別進食2.9公斤和4.9公斤的「Diverxu」才會超過暫定每月可容忍攝入量。 同時,「Diverxu」與「紅圈牌」辣椒沙甸和「老人牌」日式照燒汁沙甸魚,含量同為每公斤0.08毫克,達《修定規例》上限的8成。 測試結果顯示,3類罐頭魚均含豐富蛋白質,全部樣本均合乎《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所訂的「高」蛋白質的定義。
10 二零零三年,專家委員會再次進行風險評估後,把暫定每週可容忍攝入量降低至每公斤體重1.6微克2,並認為這個標準足以保護發育中的胎兒,即最容易受甲基汞毒性影響的羣體。 是次檢測結果顯示本港市面供應的魚類大部分總汞和甲基汞的含量較低,但一小部分含量偏高。 不同品種魚類所含的甲基汞佔總汞含量的比例相差頗大。 汞的攝入量取決於食物中的汞含量以及食用量。 香港人工作繁忙、食無定時,罐頭魚沙甸魚、吞拿魚和鯪魚成為不少家庭常備「看門口」的罐頭食品。
吞拿魚壞處: 食物安全焦點(二零一五年七月第一百零八期)- 焦點個案
中心在二零零七年四月至八月期間進行採樣,共分析了二百八十個樣本的總汞和甲基汞含量,當中包括二百六十六個整條魚樣本和十四個罐頭魚樣本。 吞拿魚壞處 有關的化驗分析工作由中心的食物研究化驗所進行,由漁農自然護理署鑑定所有整條魚樣本所屬品種。 這項研究只限分析香港日常可供食用的魚類,並且這些魚類都是整條供應,可鑑定品種。
- 甲基汞可透過胃腸道輕易被人體吸收,並迅速進入腦部。
- 消費者從膳食攝取汞的總量取決於食物中的汞含量以及食用量。
- 最後,利用氣相層析質譜儀,以選擇性離子監測的模式,檢測甲基汞衍生物。
- 按食安中心參考水平,是次檢測的7款罐頭鯪魚均屬高鈉(每100克含超過600毫克鈉),反觀其餘2類罐頭魚,分別只有4款醬汁浸沙甸魚及1款油浸吞拿魚樣本屬高鈉。
- 大家都說喫魚健康,因為魚類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omega-3,而罐頭吞拿魚正正是想喫魚的懶人恩物。
- 以世衛議成年人,每天不應攝取超過2,000毫克鈉(約5克鹽,略少於1平茶匙食鹽),是次檢測的全7款罐頭鯪魚都含高鈉(每100克含超過600毫克鈉)。
消委會高度關注環境污染和魚類養殖原料對最終罐頭魚的潛在食品安全風險,敦促業界在各層面嚴謹把關,將風險減至最低。 是次研究中,魚類的種類較過往研究檢測的為多,而且檢測了個別魚樣本總汞及甲基汞含量,利用這些數據可更準確地估計從食物攝取汞的情況。 在二零零四年的研究大部份海產以外樣本均檢測不到甲基汞,因此,從食物攝取甲基汞的估量以含量範圍來註明。 上限是把低於檢測限值的分析值設定為檢測限值,下限則把低於檢測限值的分析值設定為零。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很多人對外出用膳避之則吉,而罐頭食物就成為居家良伴「看門口」之選。
吞拿魚壞處: 吞拿魚炒飯 【有營有味飯】 Tuna Fried Rice
含量最高的樣本是1款聲稱原產地為西班牙的油浸吞拿魚,含量達《修訂規例》上限約一半。 測試的3款罐頭魚中,沙甸魚檢出的平均鎘含量最高,其次是吞拿魚,而鯪魚沒有檢出鎘;過量攝入可使人慢性中毒或引致不能逆轉的腎功能障礙。 上述檢測結果已交予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參考。
罐頭魚一般含豐富對人體有益的鈣質及蛋白質,但選購時也要留意其他成分,免墮食用陷阱。 我們研究的魚類品種和測試的各個品種魚類樣本,數目多寡受到資源和抽取樣本期間魚類供應情況所限。 理論上來說,每個品種的樣本數目越多,研究所得各個品種的汞含量就越準確。 魚類的汞含量多寡,視乎其品種、年齡、生活水層的汞含量和食物來源而定。 魚類體內的汞含量是通過食物鏈積聚的, 蓄積在肌肉組織中。 吞拿魚壞處 15 因此,體型較大、壽命較長的魚類和捕攝魚類的汞含量會較高。
吞拿魚壞處: 吞拿魚罐頭 無機砷含量達上限9成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於2008年出版關於BPA的攝取上限規定,約每日上限是每公斤體重為50毫克的BPA。 但不少專家表示,這些建議過時,應該要更低。 吞拿魚壞處2025 一些動物研究發現,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低於1毫克,甚至2微克的劑量也可能對人體產生負面影響。 在2014年,FDA表示按300多項關於BPA研究的綜述,目前BPA的攝取上限暫不需要改變,因食物而異BPA值也不同。 發育中的胎兒是最易受甲基汞毒性影響的羣組。
壽命越長及在食物鏈的位置越高的魚類(例如體型較大的捕獵魚類),體內積聚的甲基汞就會越多。 消委會檢測市面上46款常見的罐頭魚樣本,包括7款鯪魚、19款沙甸魚及20款吞拿魚,每罐售價介乎$7.8至$149不等,檢測有關安全程度及營養素含量,結果發現全部樣本均檢出金屬污染物。 約9成沙甸魚樣本驗出鎘,是測試的3款魚類中受到鎘污染最嚴重的。
吞拿魚壞處: 最高分吞拿魚罐頭:
金屬污染物和多氯聯苯含量不高 全部樣本均檢出金屬污染物,但含量不高,亦沒有超出現行《規例》及《修定規例》所定的上限。 「珠江橋牌 – 梅菜鯪魚」檢出少量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大量進食才會超過專家委員會訂定的暫定每月可容忍攝入量。 另外,罐頭本身含有BPA(Bisphenol A,即雙酚A),這種化學物質會影響體內某些激素,可能會增加高血壓及患癌風險。
吞拿魚壞處: 吞拿魚
另外,該食物消費量調查並沒有個別容易受影響羣組的消費量數據。 根據其他國家報道,罐頭吞拿魚的汞含量通常較新鮮吞拿魚為低,這是因為罐頭所用的吞拿魚品種不同,而且罐頭魚的體型較小(年齡通常不足一年)。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驗出所有罐頭吞拿魚的總汞含量都低於每公斤500微克。 不過,罐頭吞拿魚和新鮮吞拿魚的汞含量沒有明顯差異,原因可能是研究的樣本數目不多,個別樣本(例如鰹魚)的汞含量亦相差很大。 罐頭鰹魚的總汞含量由每公斤37 微克至每公斤469 吞拿魚壞處2025 微克。 罐頭所用的魚,可能無論在年齡、體型和生活水域方面都參差不齊。
吞拿魚壞處: 結果
對正值生育年齡的婦女來說,在奧米加-3脂肪酸的益處與甲基汞的害處兩相比較之下,懷孕期間喫魚比不喫魚,更能減低胎兒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的風險。 奧米加-3脂肪酸有助預防冠心病及中風,而且有利於胎兒的腦神經發育。 鈣質和維他命D是牙齒和骨骼健康生長的必要元素。 而碘質則是製造甲狀腺激素的必需營養素,人體缺乏碘質可引致甲狀腺腫(俗稱”大頸泡”)和發育遲緩。 吞拿魚(中國大陸作金槍魚,臺灣作鮪魚),是一種海水魚類,屬於鯖科下面的金槍魚族(學名:Thunnini)。 消委會又發現,來自「焱丸水產」的樣本售價為$120/5片,雖在餐牌標示為「吞拿魚刺身(Bluefin Tuna)」,但實為大眼吞拿魚,已將有關結果通知香港海關。
吞拿魚壞處: 檢出二噁英樣多氯聯苯沙甸魚樣本
食物安全中心(中心)進行了一項研究,以檢測本港不同品種可供食用魚類的總汞和甲基汞含量以及甲基汞佔總汞的比例。 根據是次研究檢測到的和其他國家報道的日常食用魚類汞含量,制訂健康指引。 消委會總共檢測46款罐頭魚樣本,發現全部含金屬污染物,包括銻、砷、無機砷、鎘、鉻、鉛、汞(水銀)、甲基汞、錫。 有17款(約9成)沙甸魚樣本被驗出鎘,其中2款輕微超出上限。
吞拿魚壞處: 最高瀏覽
17款(約9成)沙甸魚樣本驗出鎘,是測試的3款魚類中受到鎘污染最嚴重的。 鎘可使腎臟中毒,骨骼軟化, 嚴重會導致骨折等。 當中聲稱原產地同屬泰國的「三角嘜」及「金龍牌」XO醬沙甸魚的鎘含量略超《修訂規例》的每公斤0.1毫克的上限,每公斤的含量分別為0.13及0.11毫克。 而聲稱原產地為摩洛哥的「尊西」Sardines in 吞拿魚壞處 Sunflower Oil則驗出鎘含量為每公斤0.1毫克,剛達 《修訂規例》所訂上限。
吞拿魚壞處: 罐頭魚檢出砷、汞、鎘、或鉛等金屬污染物 樣本間鈣質及蛋白質雖豐富仍須提防攝入過多鈉
在46款樣本中,有12款達到食安中心訂定的「高鈉」食物參考水平(每100克超過600毫克鈉)。 吞拿魚壞處 是次檢測發現,吞拿魚樣本的甲基汞平均含量,高過鯪魚和沙甸魚樣本。 甲基汞為汞(俗稱水銀)毒性最高的形態,可損害人體神經系統。 是次測試,18款吞拿魚樣本(9成)檢出甲基汞為每公斤0.06至0.28毫克。
吞拿魚壞處: 研究的侷限
消委會剛發表罐頭魚的調查結果,發現全部樣本含有金屬污染物,如砒霜、水銀、鎘和鉛,長期攝入可致神經和心血管等疾病,但未提及進食多少為超標。 不單是罐頭魚,其他罐頭食品亦經常被提及多喫會有損健康,然而營養學家卻認為即使每天進食適量的罐頭食品,其實不妨礙健康。 消委會測試發現,46種罐頭魚中,12款罐頭魚被驗出致癌物多氯聯苯,其中9款為沙甸魚罐頭。 多氯聯苯(PCBs)是由工業所產生並長時間存在於環境中的污染物。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多氯聯苯列為第1組物質,即「令人類患癌」。 吞拿魚壞處 吞拿魚壞處2025 多氯聯苯可影響人體健康,包括損害生育、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令人患癌等。
該項研究確定,”魚類”這個食物類別是中學生攝入總汞和甲基汞的主要來源。 由於甲基汞可損害神經系統,特別是發育中的腦組織,世界各地對海產的甲基汞含量都甚為關注。 二零零零年,專家委員會訂定甲基汞的暫定每週可容忍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3.3微克,這個標準適用於一般人。 不過,專家委員會強調,胎兒和嬰兒受毒性影響的風險較高。
消委會早前於市面蒐集46款罐頭鯪魚、沙甸魚和吞拿魚檢測,全部均被檢出金屬污染物,其中砷可令人類患癌,鎘可致腎中毒;有12款罐頭魚被檢出致癌物多氯聯苯。 有20款在安全測試獲5星滿分,包括佳之選植物油浸吞拿魚、鷹金錢金獎豆豉鯪魚;整體表現方面,有6款總評獲5星。 魚類的汞含量多寡,視乎其食物來源和生活水域而定。 一般來說,體型較小(一斤以下)的魚、養殖魚、淡水魚和非捕獵性魚類的甲基汞含量較低。
吞拿魚壞處: 世界上最危險的常見食物 吞拿魚薯仔都不可亂喫?
理論上,市面的珍珠粉圓都通過安全測試,但如果想自己製作珍珠粉圓,就要注意烹調方式了。
吞拿魚壞處: 魚類水銀|12種高水銀魚類:
以嚙齒動物、倉鼠和猴子進行的短期研究顯示,甲基汞會持續損害動物的生殖能力。 懷孕雌鼠攝入甲基汞後,流產、胚胎被母體吸收和畸形的比率增加,仔鼠出生後的存活率亦下降。 成人攝入過量甲基汞可能會行為失常、顫抖、視力改變、失去聽覺、喪失肌肉協調性及感覺障礙、失憶和智力受損。 吞拿魚壞處2025 至於砷及無機砷,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把砷及無機砷列為第1組物質,即「令人類患癌」。 無機砷對人類的毒性比較大,長期攝入可引致神經和心血管等疾病。 歐洲食物安全局最近報告,相對於沒有喫海產(包括魚類)的孕婦,孕婦每星期喫一至兩份,最多三至四份(相當於150至600克)魚類等海產,孩子的神經系統機能發展更佳。
吞拿魚壞處: 消委會罐頭魚推介|罐頭吞拿魚 安全評分獲5星
人類的活動,例如採礦、燃燒礦物燃料、工業排放、直接施用肥料和殺真菌劑,以及在堆填區棄置固體廢物(包括電池和溫度計),都會釋出汞,污染環境。 水生生物可從水體、海洋沉積物和海牀的岩石攝入汞。 汞會在生物體內積聚,並通過食物鏈不斷累積。 生物在食物鏈的位置越高,體內積聚的汞就會越多,特別是壽命較長的魚類和捕獵魚類。 食安中心指,部份魚類,例如體型較大的捕獵魚類,會有較多的甲基汞,而「甲基汞」是毒性最強的「汞」(水銀)形態。 食安中心列出99種魚類的水銀含量,其中以下12種水銀含量較高,要盡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