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媽祖面色分三類,金面為公家勅封,專屬官吏供奉,為「官府媽」,又稱為「大媽」;粉面(紅面),為讀書人、商人所朝拜,庇佑舉子、行商,為「士子媽」,稱為「二媽」;黑麪者主為漁農人民驅除妖邪,庇佑民眾;稱為「三媽」。 目前臺灣媽祖廟大致可分為三大派:一是軍派或稱水師派-主要是以跟隨明鄭來臺的水師後代為主;二是官派又名仕紳派-多為跟隨清朝施瑯提督的官員後代為主;三是民派又名民間派-多為海員、漁民、工商界人士和遷移居百姓為最多。 在臺灣,大凡歷史較為悠久的媽祖廟,都會成為鄰近地區媽祖廟和信徒自宅供奉媽祖的祖廟,層層分靈傳布出去後,形成一個蛛網密佈的信仰系統,並且透過熱鬧的進香、刈火儀式,強化信仰的深度。 信徒們也普遍相信,層級較高的媽祖廟,其神力靈感也較為強大(這個情況在其他地區則較不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媽祖信仰還包括官方、宗族、姓氏族羣移民的崇拜。 執士隊,或稱「執事隊」,所持之物有「長腳牌」及「執事牌」兩種,長腳牌為一木牌,而執士牌是執行任務用的各式兵器。
- 天福宮(英語:Thian Hock Keng Temple),新加坡媽祖廟,興建於大清道光20年(1840年),由福建移民薛佛記與陳篤生等集資籌建,為新加坡地區最古老的道教廟宇。
- 頭旗是整個遶境進香活動的指揮旗,一旦頭旗豎立以後,表示行程即將展開,也代表向三界昭告九天八夜遶境進香各項工作開始正式啟動。
- 後半部則手拿各式武器,計有:龍頭(最前方)、日月牌、槍、槊、戟、雙戟、刀、關刀、斧、鉞矛、印架及令旗(殿後) … 等,共三十六支,排成兩排。
- 民間信仰以人與自然互動為基礎,經年累月的發展,便形成人羣組織,藉此穩定與放大信仰的力量。
- 正殿內並有嚴格的清場管制,非經登記的儀式及祭典人員或媒體記者攝影人員,一律被擋在正殿門外;一般的信眾只能在廟外朝正殿的方向,跟著廣播或閉路電視隨拜。
選爐主是宮廟傳統,因為他們負責遶境,身為主辦人必須要把活動策畫、花多少錢一肩扛起,不過要當上爐主也不容易,來自各行各業,上百人角逐,必須要靠「擲筊聖筊」。
媽祖令旗: 進香旗相關禮儀
若稱「天妃」則媽祖就盛裝打扮,雍容華貴地來救人,所以會很晚纔到。 故海上都稱「媽祖」,不敢稱「天妃」,希望媽祖立刻來救海難中的漁船。 因為這樣的層級觀念,臺灣許多媽祖廟對於自身在層級中的地位錙銖必較,民國四十年代(1950年代)以後,臺灣的各大媽祖廟之間開始有誰纔是「開臺媽」的爭論。 只要是規模較大的媽祖廟,無不在山門上大書「開基媽祖」或「開臺媽祖」,標榜自己的香火乃是直接從福建湄洲祖廟而來。
全臺各地因不同起建年代、地域、背景,而有富饒地方採風、傳說的媽祖廟,早期有「南笨港、北幹豆」一說,尊崇北港朝天宮與關渡宮。 附帶一提,亦有承襲笨港媽祖正統的廟宇,尚有位於新港鄉溪北村之溪北六興宮。 該廟雖亦為承襲笨港媽祖正統,但較無參與正統之爭,規模亦較小較不為人知,直到近年因電視連續劇「黑麪媽祖」播映造成風行方較有名氣。
媽祖令旗: 天上聖母令旗
鎮瀾宮為擔心媽祖通過時,信眾的推擠會造成神像的損壞(有一年媽祖的后冠在傳接過程中被折損),均事先在神像外罩上玻璃框。 待轎內的五營旗及大印均入廟後,便接著舉行住駕誦經大典,由大甲誦經團主事誦經典禮,鎮瀾宮董監事主祭,頭、貳、參香團體陪祭。 誦經儀式約一個半鐘頭結束,其後媽祖便在奉天宮內接受信徒的膜拜。 進香旗不是令旗,上頭書寫「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或「遶境進香」等字樣,旗桿上書寫個人地址與姓名,僅是代表個人隨行參加遶境進香祈福,在宗教意涵上,表示媽祖會指派兵將隨行。
- 且太子團有換奶嘴的習俗,一般有新生兒的信徒都會買奶嘴與之交換或求一個新奶嘴給新生兒吸吮,藉以求平安健康長大。
- 到宋朝,舞龍不僅限於祈雨,在廟會活動、祭神祈福等儀式,也會有舞龍的習俗,成為娛樂性的宗教活動。
- 大甲鎮瀾宮於日深夜展開9天8夜遶境之旅,身兼臺灣媽祖聯誼會祕書長的藝人於美人特別接受專訪,並分享親身經歷的神蹟,曾經在某次遶境活動上,請出「風雨免朝旗」揮3下,頭上密佈的烏雲裂開,打下一道陽光,讓遶境活動的大陣仗人馬,免受沿途下雨淋濕之苦。
- 流行於竹苗客家莊的開口獅,臉頰畫有蘿蔔表示好彩頭,且因形狀像豬頭,又有「豬獅」之稱;南部則多稱為獅陣,多屬於閉口獅,獅頭一體成形,獅嘴不能張合,由於獅頭形狀像農村裝雞之用的籠子,故亦稱「籠子獅」,表演時以低姿態方式為主。
藝閣,又稱「詩意閣」,是一種古色古香的傳統式花車,車上由真人扮演各種神話、戲劇人物,並佈置有花草樹木的亭臺樓閣,藉此呈現民間傳說或小說戲曲之故事情節。 /音樂類如:北管陣、八音、南管、歌仔陣、鑼鼓陣、大鼓陣、哨角隊、漢西樂隊等,是最基層的民間音樂團體,常見於廟會或喪葬隊伍中,以行進方式演奏音樂。 /宗教類如:家將、官將首、五毒大帝、蜈蚣陣、十二婆祖、神將(神偶)、牽亡陣、小法陣等扮演神兵神將或與宗教信仰有關之陣頭。 搶得頭香、貳香、參香之團體或個人,在進香過程中需準備各項陣頭或劇團及花車遊行,場面上頭香要勝過貳香,貳香亦相同需勝過參香,故搶頭香往往都要耗資數百萬才能拔得頭籌。 媽祖令旗2025 頭香、貳香、參香、贊香指插香的順序,須連續擔任三年,而頭香三年則轉變成贊香,是進香團的重要香客隊伍。 令旗的造型是一黃色四方形旗幟,中間畫一黑色圓圈並書寫「令」字,是代表媽祖的令旗。
媽祖令旗: 信仰源起
此外,金山慈護宮、士林慈諴宮有供奉全臺少數官祀的金面媽祖。 不能將進香旗揹進廁所、浴室、家中臥房、不能將進香旗隨意擱置或是將旗杆直接觸地、進香旗不可倒懸拎著走、不可揹著進香旗進入不潔或是不乾淨的地方、不能帶著進香旗鑽轎腳(擔心不小心刺傷他人,或是進香旗傷到媽祖鑾轎)。 點香向大甲媽稟報個人資訊欲恭請進香旗,至服務臺填寫個人資訊(住址、姓名),並組裝零件,綁上符令、蓋上宮印,順時針繞香爐三圈,即完成請旗程序。 車鼓,又稱「花鼓」,是長江一帶的花鼓,流傳到閩南後融合當地的南管音樂、民歌以及表演形式,發展成故事表演性濃厚、又帶有趣味的歌舞小戲。 車鼓表演稱為「車鼓弄」或「弄車鼓」,是一種帶有舞蹈成分的調情小戲。
媽祖令旗: 臺灣
繡旗隊成員都身著大甲媽祖進香制服,頭戴斗笠,斗笠上貼有符令,揹揹包,手拿三角繡旗。 最前頭是代表繡旗隊頭旗的四方形彩牌及龍鳳旗,其後均為三角繡旗。 除了最前頭的彩牌及龍鳳旗旗幟是由男性持拿外,其餘拿三角繡旗的人員皆為女性。 行進時成兩路縱隊,依序而行,遇廟或是陣頭必須行禮,左側者左腳在前,右側者右腳在前,兩人一組行禮。 頭旗、頭燈、三仙旗是香陣的前鋒隊,在大甲媽祖進香陣頭中屬於同一班,走在隊伍的最前方引導、帶隊並通知信眾進香隊伍將至。 在進香過程中,報馬仔忌諱女性觸摸他的身體及裝備,這項禁忌與臺灣民間重要民俗活動(如:建醮、搶孤、過火)忌諱女性參與性質相同。
媽祖令旗: 大甲媽進香旗「家中自摔2次」!她5分鐘後急叩 男友曝驚人巧合…媽祖保命
金門料羅灣濱海處建有「金門媽祖公園」,恭設湄洲媽祖廟所捐贈高達990公分的媽祖聖像。 料羅港為兩岸分治後在金門縣「宗教直航」之港口(馬祖為南竿鄉福澳港),採類似「小三通」之方式,輸送信眾往返兩岸。 澎湖天后宮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位於臺灣澎湖縣馬公市,原稱娘娘宮、天妃宮、媽宮。 「媽宮」本作此地地名,大正9年(1920)臺灣總督府將媽宮澳改名為「馬公街」。 現在臺灣話呼「馬公」仍以「媽宮」(Má-keng)稱之。
媽祖令旗: 大甲媽祖遶境9天8夜行程來了!進香5要點看這裡 留意勿觸犯8禁忌
17世紀以來,媽祖隨著閩南一帶的移民信眾分靈來臺奉祀後,即成為臺灣民間百姓普遍的信仰。 臺灣各地共有870餘間媽祖廟,每逢農曆3月媽祖誕辰,全臺各地如臺中市大甲鎮瀾宮、彰化縣鹿港天后宮、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嘉義縣新港奉天宮、臺南市大天后宮等廟宇都會擴大舉辦祭祀、進香、遶境等活動,其中尤以臺中市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歷史最久且規模最盛大。 大甲鎮瀾宮進香活動一般於農曆3月不定期舉行,整個隊伍加入了許多精采的廟會活動,包括神像戲偶、戲班、繡旗、花車、舞龍舞獅等,經彰化員林、雲林西螺、虎尾到嘉義縣新港奉天宮,歷時八天七夜。 行進中,迎媽祖隊伍受到各地善男信女熱烈歡迎,百姓們紛紛準備牲禮素果膜拜,燃放鞭炮、焚香祭祀。
媽祖令旗: 「進香旗」涵義?什麼是進香旗?
因自行車的速度與進香隊伍無法配合,所以自行車隊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行進,只有在媽祖神轎要進廟或遶境市區時,才會在進香隊伍中看見他們浩浩蕩蕩的陣容。 車隊組織完整,紀律嚴明,且整齊的打扮及裝備,最吸引民眾的目光,隊員一律穿著白長襯衫、繫紅色領帶、戴白色手套、掛黃色臂章、著卡其色長褲、頂白帽,連腳踏車的裝備也同一樣式;車前插著進香旗,車後載鐵皮行李箱,箱上貼著鎮瀾宮符籙,箱內裝盥洗衣物。 媽祖令旗2025 自行車隊是進香隊伍之一,不做表演,只是壯觀場面而已,但龐大的陣容、整齊的裝扮、排場,比起一般陣頭更具可看性。
媽祖令旗: 🎉泓展工藝坊🎉-小令旗 小黑旗 小黑令旗 黑旗 令旗 玄天上帝 五福大帝 廣澤尊王 天上聖母 中壇元帥 三十六官將
遶境進香出發前,於家中或大甲鎮瀾宮犒軍,燒香並準備供品,稟告家中神明和大甲媽我們將參與大甲媽遶境進香,祈求一路隨香平安。 2004 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的頭香為「豐原慈聖天上聖母會」,貳香是「臺北大甲媽祖天上聖母會」,參香是「中壢朝明宮天上聖母會」,而贊香則為「臺中天上聖母會」。 神轎所到之處,信徒皆準備香案迎接,鞭炮聲不絕於耳,想要「鑽轎腳」的民眾更是大排長龍,而且隨時都有人想摸轎子、抬轎子,甚至爭奪用來墊神轎的「轎腳金」(壽金),因此轎班的任務倍感艱辛。
媽祖令旗: 媽祖小令旗平安吊飾 湄洲媽祖祖廟創意掛飾裝飾品 可隨身攜帶
下午一點「收兵」,伸港福安宮祭祀圈內,各村裏信徒擔百餘擔米籃飯擔至廟旁普場犒賞兵將。 媽祖令旗 「令旗」為古代軍事系統的延申,由將軍派發命令、以旗作象徵。 聖母令旗為一面黃色的三角令旗,也是福安宮媽祖給予爐主村軍令、兵馬的象徵,當爐主村把爐主媽及聖大爐安奉在神轎內,聖母令旗會被綁在神轎的頂端,作為身份的區別,以示自己為爐主。
)在越南各省皆建有「天后宮」,奉祀「天后聖母」(或稱「天妃娘娘」,越南人稱為)為主神,而其他主神的廟宇亦有配祀「天后聖母」。 香港各地皆有天后廟,其中以佛堂門天后古廟歷史最悠久,每年皆有不少市民聚集進香,而1982年3月興建的港鐵港島線車站,亦因鄰近銅鑼灣天后廟而以「天后」命名。 媽祖令旗 舊時,天津新婚者時常至天津天后宮祭拜媽祖,以求早得子嗣。
媽祖令旗: 最新款媽祖小令旗平安掛件 湄洲媽祖祖廟創意掛飾 媽祖平安符【規格不同 價格不同】
接著,主委就將頭旗交給爐主,爐主接下頭旗後行進至廟門石獅子旁,再將頭旗交給頭旗組組長,組長接受頭旗並同時把頭旗插於石獅子旁的旗座上。 整個過程,包含著護法神軍移防與爐主授權的實質意義,開爐後的流程則反之,意味著責任回歸於廟方,徒步進香盛典圓滿完成並將千軍萬馬移防回神房。 媽祖令旗 民俗亂彈是由一羣長期關注臺灣民俗學發展的研究者合作組成之共筆部落格。 亂彈亦即北管,具雅俗共賞特質,曾是臺灣最廣泛的流行音樂。
媽祖令旗: 桃園出貨🔥抖音媽祖小令旗平安掛件 湄洲媽祖祖廟創意掛飾 媽祖平安符
聖大爐並非一般爐主制度中常見的「香爐」,聖大爐原為一隻淨爐,上頭的刻字「昭和三年」可推斷此爐主制度已有八十九年的歷史,爐的造型上為方、下為圓,象徵「天圓地方」。 因歷史的長遠及使用的方式,導至淨爐兩旁的提耳有部斷裂,目前所看到的的聖大爐為伸港福安宮在2009年所作新的聖大爐,並且把舊的淨爐也放在新聖大爐內,以延續香火、保持靈力。 2015年的祝融之災把伸港福安宮的正殿媽祖及開基媽祖燒毀,遂從當時值年爐主什股村調回「爐主媽」回宮坐鎮,爾後再新刻一尊「爐主媽」。
媽祖令旗: 大甲媽祖遶境注意事項及禁忌
也有認為為首者居中央,手持三叉尖槍及令旗,左右則分別為增損二將軍,增將軍手拿火籤和枷鎖,損將軍手則拿虎牌及手銬。 媽祖令旗2025 ( 5 )四季大神:即春夏秋冬四神,民間傳說是觀世音菩薩的四項寶物化成。 其中春將軍乃觀世音菩薩的蓮花座化成,手拿木桶,刑求時用以潑醒犯人,著青袍;夏將軍是淨瓶所化成,拿火盆,烙燒犯人,著紅袍;秋將軍為大鵬鳥化成,拿金瓜鎚或大刀,著白袍;冬將軍是觀世音菩薩所乘金毛狗化成,拿花瓶或蛇,恐嚇犯人。 家將是源自臺灣本土特有的宗教性陣頭,一般認為發源於在臺南市白龍庵。 相傳清兵至臺灣,因當時臺灣流行瘟疫,於是向白龍庵的五福大帝祈求,瘟疫平息後為叩謝神恩,就從福州白龍庵奉請五福大帝神駕至臺南市奉祀,寺名亦稱為白龍庵。 早期臺灣社會瘟疫肆虐,至今所見最早的家將即為驅除瘟疫,可見其形成臺灣歷史有深厚的淵源。
媽祖令旗: 大甲媽4/8起駕 信眾領3ok卡
令旗共兩支分別位於馬頭鑼之左右兩側,主要有除煞驅邪之作用,遇到任何突發狀況,令旗便率先擋在媽祖神轎之前,以盡到保護的功能。 根據《天妃顯聖錄》之說,千里眼、順風耳原為西北方金精、水精。 水精具有火眼,能見千里之外的事物;金精則聽力靈敏,能聽見千里外的聲音,二位精怪經常出沒西北為害民眾,後來經媽祖出面收服二人,乃成為媽祖部將。 因在進香隊伍中位居主神轎前方,聽到哨角聲,宣示主神即將到來,帶有威嚴之意,並具有開路作用;哨角隊不管在哪裡,那低沉的音階、壯闊的排場,都足以讓妖魔鬼怪聞聲而逃。 濟公在太子團中是慈眉善目,滿嘴鬍鬚,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 頭頂僧帽,右手拿破扇,左手則拿葫蘆,葫蘆內裝酒,邊走醉步邊飲酒,將濟公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遇陣頭或廟宇,則以喝酒表示行禮。
媽祖令旗: 進香旗5大禁忌
因此在遊行過程中,每當有高錢抖落,民眾就會「奮不顧身」的上前搶拾。 臺灣民間土地公的造型大概都是身材肥胖短小、銀髮白鬍,手執柺杖,滿面笑容的造型,不像一般神明威嚴、肅穆。 土地公神像通常頭戴圓型布帽,但如果經皇帝冊封或地方子弟考取功名,當地土地公則改戴官帽。 地方子弟有成就時,連境內土地公都能得到庇蔭,可見土地公與百姓的關係是何等親近。 繡旗隊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任務只作排場,不作任何表演,目的是為了增添進香陣頭的熱鬧氣氛,並壯大媽祖的聲勢和陣容,有時亦可協助維持秩序。
2023 媽祖令旗2025 歲次癸卯年大甲鎮瀾宮遶境進香時間預定表,由於因應防疫規劃,所有活動都將隨時進行滾動式修正,預定表僅供參考,若有變動將隨時依照官方調整。 龍是中國人的圖騰,也是各族羣共同塑造的靈獸,其外型大抵是:鹿角、駱駝頭、蝦眼、牛耳、蛇身、虎掌、鷹爪、鯉鱗,一向被認為是高貴、祥瑞的象徵。 早在漢代時,就認為龍是風雨的主宰,具有騰雲播雨的法力,《易經》中有「雲從龍,風從虎」之說,故每逢天旱便向他祈雨,水患時便求他開恩,舞龍成為屬於宗教性的儀式舞蹈。 到宋朝,舞龍不僅限於祈雨,在廟會活動、祭神祈福等儀式,也會有舞龍的習俗,成為娛樂性的宗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