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知識份子傾向於聽、唱西洋歌曲,排斥本土流行音樂一直到 70 年代後期,批評國內的流行音樂為經 常被批評為靡靡之音(當時連「月亮代表我的心」都被排斥,可見有多深的偏見)。 1966、1967年時,臺視由慎芝製作的《羣星會》節目開播,成為國內流行音樂濫觴,培育出無數華人音樂巨星及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謝雷與張琪的「傻瓜與野丫頭」,青山與婉曲的「杏花溪之戀」,尤雅的「往事只能回味」等。 此時, 臺灣流行樂壇開始走向巨星風格主導的時期,比如唱紅「小城故事」、「甜蜜蜜」紅遍兩岸三地的鄧麗君,「三月裡的小雨」的劉文正, 及「愛神」的崔苔菁,以及最早產生草根粉思集團的鳳飛飛(當時的「鳳迷」在戒嚴時期可謂之奇觀)。
臺灣在經過許多外族統治後,至今受到了許多不同國家文化的薰陶,然而在歌曲這方面,更早從尚未被統治之前,便開始發展了。 在經過不成曲的唸歌、七字仔調、都馬調、歌仔戲的昇華後,接著許多人開始覺得厭倦,轉而投入創造歌謠的行列。 然而這些歌曲中,部份並不是隻為音樂上的興趣而創作,往往背後都還含深厚的意義。
- 遊柏先在老松公學校任教,兩年後請調回母校錫口公學校,由於教學優良,被提拔為直屬總督府(今之國立學校)的成德學院教諭。
- 阿美族的民謠最為豐富,音樂旋律與節奏性格明顯,較多數人為接受,因此平時最常聽到的原住民族民謠便以阿美族民謠為主。
- 現今的工商社會當中,客家人往往能夠藉由參與客家的民間團體,例如山歌班,找回自身族羣的認同。
- 賽夏族矮人祭、卑南族大獵祭中的樂舞,即為顯例。
- 在這時期,臺灣的兒童詩壇,日文作品已逐漸消失,可以說是全盤中文化,甚至連臺灣童謠也因此而衰弱了。
- 綜觀蕭氏對我國音樂教育及理論之傳授,有獨創之體系,並綜合古今中外之學說,堪稱音樂理論之權威學者,影響深遠。
這樣的分類,是因為在移民開墾的過程中,來自同鄉相近的族人容易聚集在同一地區,而不同區域間因天然障壁的阻擋,同時限制了歌謠的傳唱區域。 由於歌謠係口耳相傳,因此即使同一個地區、同一首曲子,也會因時間的影響,在歌詞及演唱方式上產生極大的差異。 我們常稱呼這種在傳唱過程中由人民自由參與創作的歌謠,叫做「自然歌謠」,以便和明確知道作曲作詞者,有固定唱法的「創作歌謠」區隔。 至今仍在臺灣傳唱的自然歌謠包括蘭陽平原流傳的「丟丟銅仔」、「五工工」(嗚嗊嗊)、「農村酒歌」,恆春地區流行「臺東調」、「思想起」,嘉南平原的「天黑黑」、「牛犁歌」、「勸世歌」、「六月田水」,以及「六月茉莉」、「桃花過渡」等。
歌謠: 歌謠申包胥歌
這是70 年代後期民歌發聲的初始,李雙澤當場率先提出「唱自己的歌」,開始將「大聲說話,用力敲鐘」的精神用在音樂上,也引 發當時大學生風起雲湧的創作風氣,影響後來擁有更多的校園民歌作品。 李雙澤畢生創作九首歌曲,「美麗島」與「少年中國」仍流傳至今。 當時由新格 ( 金韻獎 ) 及海山 ( 民謠風 ) 兩家唱片公司所舉行的創作比賽也促進了民歌運動的普及與深耕。 屏縣府表示希望提供原民音樂創作者更多機會及發表平臺,展現臺灣原住民族音樂多元發展及創造力。 此外傳統歌謠將會持續統整有關工作歌、祭儀之歌、生活歌謠、近代歌謠四個主題,除了推廣縣內傳統歌謠,也展現音樂及歌詞上寓意深遠的文化內涵。
由此可知,戰後「語言的轉換」,對於跨越語言一代的臺灣作家,的確帶來莫大的傷害,甚而造成了文學的空白。 雖然演唱山歌仔是一般學唱客家山歌的入門歌調,但在基本的山歌仔曲調模式之下,經過不同階段的客家歌手們的改造新聲,「平起高結」、「高起平止」的歌唱技巧,早已是客家歌手們演唱客家山歌仔的基本素養。 因此,若不懂得平淡中變化多端的山歌仔特性,必定唱者有意,聽者索然無味。
歌謠: 客家主題
若閱讀之後有任何問題,或是我們語意、標示不清的,煩請來信告知,以方便我們改進。 歌謠大祝祭是KBS每年年末舉辦的直播慶典,規模盛大,可說是Kpop圈最熱鬧的盛事之一,而2022年的規模,也比任何時候都還要華麗,在容納10萬人的蠶室綜合體育場進行,可說是絕佳的慶典舉辦地。 4演出當日,於蠶室綜合體育場指定地點領票後入場(將在前一天以信件通知領取資訊)。
- 自2016年10月9日起,節目更改直播投票方法,直播當天製作組忘記將直播投票依比例換算,而是將投票張數直接加總,雖在直播後2小時內於官方網站修正分數,第1名GOT7名次未受影響,但導致Apink和樸孝信的名次互換。
- 隔年五月天便被滾石簽下,成為新世代最喜愛的臺灣流行音樂樂團,媒體稱為「樂團世代」的到來。
- 客家民謠的另一種類別是「小調」,亦稱「小曲」,有的流傳在特定的地區,有的甚至普遍到全國。
- 我們常稱呼這種在傳唱過程中由人民自由參與創作的歌謠,叫做「自然歌謠」,以便和明確知道作曲作詞者,有固定唱法的「創作歌謠」區隔。
- 儘管初期的打壓政策算是對當時的臺語流行歌謠的一場浩劫,不過日治時期開始的系統性音樂教育、逐漸增加的留日音樂人、以及以海峽相隔的中國所沒有的西方音樂薰陶,都為1930年代爆發的臺灣歌謠黃金年代蓄積了能量。
- 此時, 臺灣流行樂壇開始走向巨星風格主導的時期,比如唱紅「小城故事」、「甜蜜蜜」紅遍兩岸三地的鄧麗君,「三月裡的小雨」的劉文正, 及「愛神」的崔苔菁,以及最早產生草根粉思集團的鳳飛飛(當時的「鳳迷」在戒嚴時期可謂之奇觀)。
其中原始歌謠標志著我國詩歌的起源,在文學史上有重要意義。 歌謠的種類很多,按內容分,有苦歌、情歌、盤歌、風俗歌、節令歌、童謠等;按形式分,有歡、西、加、比論等。 梅山歌謠的種類和形式也很多,山歌、情歌、儺歌、號子都各具特色。 播種期指的是當代創作兒歌發展的初期,從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七九年間,共計三十五年,佔去五十年中十分之七的時間。 這一時期的兒歌,不論在出版品或者是學術活動,都呈現弱勢的情況。 此期的出版品僅有八本,在出版品不夠的情況下,要推動或舉辦一些學術討論活動,自然遭遇困難。
歌謠: 人氣歌謠榜(2013年起)
創作歌手伍佰在第一張專輯未成功後, 1992 至 1994 間與其樂團China Blue隱入臺北地下pub圈,創造出「星期五、伍佰元、聽伍佰」的現場演唱文化,連文化界人士都蔚為風潮。 除伍佰外,在 1994至2001間,陸續發行了張震嶽、順子、楊乃文、陳綺貞、糯米團等性格鮮明的、音樂傑出的非主流音樂,是九十 歌謠 年代後期臺灣創作音樂重要的一頁歷史。 臺灣解除戒嚴,社會在長期壓抑下突然解放,產生了「另類音樂」及「新臺語歌運動」。 臺灣囝仔歌在那物質貧乏的歲月裡,提供了孩童心靈嬉戲的玩伴。 內容單純、詼諧,聲韻輕快和諧,由大人傳唱給孩童聽,或孩童間互相傳唱,就這樣傳承了祖先的文化、語言及智慧。
歌謠: 客家民謠
即將告別2022年,每到這個時候,就非常期待韓國年末由三大電視臺主辦的多種頒獎典禮以及慶典。 其中,就以KBS舉辦的「歌謠大祝祭」獲得最多人關注,可以看到近一年來活躍的Kpop歌手們集結,在舞臺上展現精彩表演。 人氣歌謠從第1130回開始增設Hot Stage榜,每週會公佈候補,透過FREEVOTE APP進行投票,當週最高得票獲得第一名,並發放獎盃。
歌謠: 歌謠卿雲歌
而「補破網」則側面描述戰後滿目瘡痍,民眾內心渴望重建家園的心聲。 1949年「收酒矸」、「燒肉糉」兩首曲子,是以街頭小販的叫賣聲編寫而成的歌曲,忠實地反映下層人民生活的困苦與生活的無奈。 歷經戰亂與社會重建的震盪,民國38年前後的福佬歌謠,不僅反映出時代的變化,也道出小市民的心聲。
歌謠: 歌謠成王冠辭
當然,有很多歌曲因為含意太明顯而遭到政府查禁。 因為光復後「推行國語」的教育政策,不準再唱原有的日本歌,音樂教材幾乎成了真空狀態,第一屆募集新歌活動的熱絡,激發起遊彌堅先生要建立「歌謠曲庫」的使命感。 他利用「臺灣省教育會」的資產,高薪聘請呂泉生,創辦與主編《新選歌謠月刊》,邀請臺大、師大教授翻譯世界名曲,填寫中文歌詞,也廣泛鼓勵文人、音樂人創作新詞曲投稿。 日治時期至今,排灣族音樂有了許多的變化,傳統生活方式既已不復見,歌樂和器樂於是改以「模擬傳統」、「表演」的形式呈現。 近幾年,音樂中的音階、旋律、形式等內涵,笛子的形制、音樂美學觀以及整體風格等,都有漸漸模仿歐洲音樂的傾向。 歌謠2025 今日排灣族傳統音樂,透過學校繼續傳承,1941年1月1日創校的今屏東縣草埔國小,1977年起由戴錦花等指導兒童合唱,創下五年全省合唱比賽優等冠亞軍的紀錄,贏得「臺灣維也納」的美譽。
歌謠: 歌謠無射詩
小調的表演形式除了獨唱外,最常見的就是對唱,試想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人民的生活辛勞、困苦又單調,人們在工作閒暇之餘相互對歌,自然為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當然對唱也是戲劇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表現形式。 在眾多傳統客家小調中,最令人熟悉的就屬「賣酒歌」和「桃花開」了,老一輩的客家人幾乎都能朗朗上口,小調歌詞中常加入了許多襯字或襯詞,增添了不少民歌的特殊風格與色彩,歌者若能十足掌握婉轉靈巧的演唱技巧,那就更顯得餘音繞樑百聽不厭了。 二戰之後,當時最流行的四首歌曲「望你早歸」、「補破網」、「燒肉糉」、「杯底毋通飼金魚」稱為戰後四大名曲。
歌謠: 播出時間
炎陵境內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峯549座,百姓居住分散,民情民俗各異。 近30年來,周新發、張觀懷、羅炳生、尹秉華等炎陵鄉土文化專家先後採集並整理民間歌謠兩千餘首,內容涵蓋勞動生產、百姓生活、民俗禮儀、男女情愛等。 只要是以臺灣語言發音的歌曲都屬於臺灣民謠,許多套入臺灣語言歌詞的東洋歌曲亦是臺灣民謠的一部分,稱為臺語民謠,例如《心所愛的人》與《一隻小雨傘》、《丟丟銅》等。 開放大陸探親以後,返鄉探親的人終於一解相思之苦,但兩岸生活上的差距,卻也促使臺灣人民思考土地的意義,加上自七○年代以來的本土文學風潮,本土化此時已不再是理想或口號,而成為各階層普遍的體認。 歌謠 這股回歸本土的風潮反映在歌曲上,產生「母親的名叫臺灣」、「嘸通嫌臺灣」這兩首歌。 80年代,由於工業技術的提升,企業團體朝向多元化經營,加上國人的勤奮努力,使得人民生活所得增加,外匯存底世界排名第二,1985年的臺灣人,相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有收獲,於是有「愛拼才會贏」這首人人傳唱的歌。
一九三二年(昭和七年),臺北公會堂裡人山人海,因為這是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行的西洋音樂比賽,比賽項目是小提琴演奏。 主辦人李金土,是臺灣第一位赴笈日本進修小提琴的音樂家﹐而音樂比賽,就是他在日本學成歸國之前,得到的啟發。 風城客家民謠比賽、中壢市客家聲韻大家傳客家歌謠比賽等等。 在這些比賽當中,除了可以見到老一輩的客家山歌調演唱者,更可以見到年輕的參賽者,承接了客家母語與傳統的客家山歌調演唱。 在客家山歌調方面,臺灣的客家山歌調,其發展就地理上而言,可區分為南北兩個區域。 北部包含桃竹苗地區,南部則為六堆地區,包含高雄美濃、屏東的麟洛、高樹、內埔、佳冬等地。
歌謠: 歌謠南蒯歌
這是一所專收問題學生的學校,遊柏以歌唱、遊戲、遠足、寫生等活動,來提高學習興趣,改變學生的氣質。 是以,跨越語言一代作家在政治、語言雙重的束縛下,須不斷地跨越自己與時代的艱難,因此對於他們而言,「跨越」的路如同漫漫長夜,在沈潛的黑暗中,他們抱著對臺灣文學的使命感與熱愛,等待黎明的到來。 由於政治力量的介入,臺灣文學曾幾度發生延續的危機。 從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及戒嚴法頒布實施後,臺灣社會進入所謂的白色恐怖時代,同時也導致文學上全面一元化的效應。
這個時期,臺灣尚無屬於自己的流行音樂風格,詞曲主要是延續了上海、香港的風格,比如「蘇州河畔」、「綠島小夜曲」。 電視廣播傳播業與唱片業的發達,臺語歌曲也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如剛剛已故的洪一峯老師創作的歌曲〈思慕的人〉、〈舊情綿綿〉等都是在民國50-60年代的暢銷歌曲。 不但極富傳統鄉土音樂氣息,又能反應臺胞愛民族的情操,且能道出在民風保守的時代裡,兒女私情的心聲,有人稱它們「準民謠」。 臺灣是個典型的移民社會,從最早的原住民族、福佬人、客家人以及二次大戰後由大陸各省遷移的人民,在歷經荷蘭、西班牙、明朝、滿清、日治、國民政府等不同政權的統治之下,留下了豐富、多采多姿的傳統音樂。 2019年創立的微光製造,以「散發微光,從⾝體開始」為初衷,持續發展素⼈、樂齡、青少年舞蹈計畫與⾝體知覺⼯作坊,透過感知與想像的練習打開⾃⼰與⾝體對話的空間。
歌謠: 歌謠簡介
當時的明星有王傑、洪榮宏、楊林、巫啟賢、張雨生、江蕙……等人, 值得注意的是仿日的第一個偶像團體「小虎隊」出現,影響青少年文化相當深遠。 年輕學子受到伍佰現場演出的爆發力影響,一時間組地下樂團使青少年趨之若鶩。 1998年 歌謠 一個以「恨流行」為名的小唱片公司── 角頭音樂,出版《ㄞ國歌曲》,收錄董事長、 五月天、四分衛、夾子等新興地下樂團的創作,開創新階段的獨立唱片公司出版模式。 隔年五月天便被滾石簽下,成為新世代最喜愛的臺灣流行音樂樂團,媒體稱為「樂團世代」的到來。 除此之外,張惠妹以原住民身分受到矚目與肯定,在唱片業衰退之際,異軍突起。
歌謠: 歌謠愛情篇
一九三二年,以林玉山為首的「嘉義派」,決定另立門戶,於是臺南畫家宣告退出,到了一九三五年,第六屆「春萌畫會」時,吸收了張李德、李秋禾、黃水文、盧雲 生和楊萬枝五人為新會員。 他除了是「春萌畫院」(後來改稱)、還是鷗社旅北同仁、 臺陽美術協會、青雲畫會會員,曾擔任過臺灣全省美術展覽會及全省學生美術展審查委員。 盧雲生原名盧龍江,嘉義人,生於一九一三年七月二十八日。 他於二十二歲時參加「春萌畫會」;從此,孜孜不倦在畫壇與文壇,埋首默默地工作。 「春萌畫會」成立於一九二八年,是嘉南地區的畫家所組織的 美術團體,創始會員嘉義方面有林玉山、徐清蓮、施玉山、朱芾亭、蒲添生(雕塑家),臺南方面有潘春源、黃靜山、吳左泉、陳再添等人。 遊彌堅才擔任市長一年,就爆發了臺灣史上最悲慘的二二八事件,他雖極力營救文化精英,卻得不到諒解,「半山仔」的身份,更使他的家人都遭唾罵,致使他的子孫,皆遠離政治。
歌謠: 客家歌謠選集
對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臺灣來說,很多歌謠朗朗上口、也傳唱不絕 ,但最大的困難是,很多歌謠知其聲腔,卻未必知其文字呢,這是口 傳歌謠文字化必定會遭逢的困難。 有些歌謠已經入歌成為唱本,但更 多歌謠是唸謠,譜曲不易,因此就不容易廣傳,這些唸謠,就成為在 大都會長大的孩子日漸失去的記憶了。 歌謠2025 童謠往往是兒童遊戲時自然流露的童言,也有成人教育兒童對事物簡要認識的知識性歌謠。 歌謠是人民的口頭創作,最貼近生活,直接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願望。 其中原始歌謠標誌着我國詩歌的起源,在文學史上有重要意義。
歌謠: 日本時期到戰後
1945年之後,經過臺灣人類學者和民族音樂學家的努力,史惟亮、呂炳川、許常惠、胡臺麗、吳榮順、明立國、林清財等都陸續做出貢獻。 近來,有愈來愈多原住民研究者親身參與,原住民歌謠的發展進入另一個全新階段。 由於樂舞滲透到原住民每一個族人全幅的生活世界,日本著名的民族音樂學者黑澤隆朝便將原住民歌謠的內容分作7類22項:(一)祭典歌謠:包括讚頌祖先或神祇之歌、播種小米之歌、收穫感恩之歌、獵首祭歌、狩獵祈願之歌。 (二)咒詛歌謠:包括咒詛吟唱、祈雨歌、驅病除魔之歌。 (六)慶典歌謠:包括成年禮之歌、未成年之歌、婚宴之歌。
歌謠: 傳統與創作民謠
經濟的獨佔與壟斷、政風的貪污腐化、民生的凋敝、大陸人士壟斷權位、軍警的作威作福,一一造成民心的急速流失。 人民從期望到失望、「由愛轉恨」的心理,在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裡,終於在一次不當的私煙取締事件中宣洩出來,掀起了震動全島的二二八事變。 事件本身,以及隨後的屠殺、清鄉、白色恐怖等等鎮壓肅清手段,造成了無數人員的死傷。 大埔調又稱「下南調」或「美濃山歌調」,是高屏地區的山歌,曲調源自嗩吶曲(噠仔曲)「送郎歸」,曲名則是沿用原鄉嗩吶曲「廣東大埔調」而來。 之前陳建中先生將它取名為「美濃山歌調」是美濃地區土生土長的山歌。
歌謠: 歌謠分類
一九四六年四月,臺灣長官公署在教育處之下成立了臺灣國語推行委員會,主管全省的國語推行任務,全省各縣市分別成立國語推行所,分區設置國語講習班。 若將戰後的「國語運動」的推行政策較之日據時的日語政策,顯然是更為粗暴的。 因為它急欲在短時間內且在強硬的態度上,迫使臺灣人民接受另一種語言。 使得臺灣作家再次因為統治政權的轉移,而要重新接受另外一種全新的語文,而中文對他們當時而言,無異乎也正像是另一種國度的語言。 因此臺灣作家,在政治陰影的籠罩及強力的國語政策之下,而喪失了文學發展的空間。
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為止,由於日本殖民政府查禁漢文,臺灣作家只好用日文寫作。 戰爭結束之後,這些臺灣作家以為回到「祖國」的懷抱,從此可以享受日帝統治下未嘗擁有的言論自由。 然而臺灣光復之初,歷經了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之後,國民政府全力推行國語運動,禁絕日語及其他方言,這種語言的轉變,受到最大打擊的莫過於日據時代習慣用日文寫作的作家,他們失去了閱讀和創作的熱情,欲振乏力地躲在黑暗的一角落裡茍延殘喘。 歌謠 歌謠2025 民間也紛紛成立立案的客家山歌演藝團體,這些演藝團體,除了傳唱傳統客家山歌調之外,另外也有所謂的合唱團,演唱新創的客家流行歌曲,並以美聲的方式呈現。
而前三名將成為一位後補名單,透過即時 SMS 或 手機應用程式 M& TV talk的投票,加上預先的分數,選出當天的最終一位。 在相隔八個月後,在2013年3月2日由主持人宣佈在2013年3月17日恢復一位制度。 一位制度的準則會重新定立,將會減少因為專輯銷量與粉絲投票而出現的分歧。 每週 SBS 會在《人氣歌謠》的官網中放上50首歌曲給大家投票,亦可透過 SBS 的官方手機 App — SOTY 每週投票一次。 臺灣話民謠是在臺灣最為風行的民謠,這是因為臺灣人口中說臺灣話的人佔最大比例,因此以臺灣話唱的民謠具有最高的可見度,亦被最多人瞭解傳唱。
一路走來,我們不僅可以在字裡行間看到先民的喜怒哀樂,在唱著這些曲調的同時,彷彿讓我們更貼近當時人們的心情與生活。 因此,我們期望更多的主題與演唱方式,透過臺語創作及傳唱,讓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 諸如「丟丟銅」「搖嬰仔歌」抑或「思想起」「牛犁歌」這些傳統民謠經過口口相唱,代代相傳,經過幾千人的吟誦,幾百人的修飾,所以每一首歌往往不是一時一人之作。 歌謠2025 而這些傳統民謠傳播多賴口耳相傳,限於山川的阻隔往往需長久的時間才得以普及。
歌謠: 韓國SBS歌謠大戰! NMIXX翻跳BLACKPINK曲 氣氛最高點
西化的日本也帶給了臺灣歌謠更加近代化、除了傳統口耳相傳、野臺演唱之外的傳播方式。 更重要的是,由於日治時期在臺灣政治氛圍以及社會生活上的重大轉變,也讓臺灣歌謠跟傳統的「閩南」、「客家」歌謠開始有了根本上的不同,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線,樹立了臺灣歌謠自身的特色。 在談到福佬歌謠時,學者常以地區來區分,如「彰南地區」、「恆春地區」、「蘭陽地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