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9大分析2025!(小編推薦)

此外,在輕武器設計部分,國軍兵器已朝向多元化及輕量化開發;在火砲及彈藥方面,則針對機動性、增程及精準打擊等面向強化設計,不僅考量到本身防護能力,也讓使用者在操作時能獲得最大的保護。 對此,軍備局表示搭載105公釐口徑火砲的輪型戰車為國際主流,其技術也較120公釐口徑火砲成熟,故將輪式戰車主砲的口徑規格訂為105公釐。 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舒孝煌也指出120公釐口徑火砲的砲管重量與後座力皆比105公釐口徑火砲高,更換主砲口徑將需大幅更改車體結構;120公釐砲彈的體積也較105公釐砲彈大,將會使輪型戰車的備彈數量減少。 CM-34 30公釐機砲裝步戰鬥車採用第一代雲豹甲車的車體,搭載中山科學研究院開發的雙人砲塔及一門30公釐Mk 44巨蝮二式鏈炮。 該門鏈炮的備射彈共有420發,穿甲彈及高爆彈各半;選用穿甲彈時可在2,000公尺外貫穿100至110公釐的均質裝甲。 車上另搭載一挺7.62公釐T74V同軸機槍、一挺7.62公釐T74車長機槍及兩具6聯裝煙幕彈發射器。

馬來西亞的SME工廠在1991年獲斯泰爾公司授權生產AUG,並在2004年跟斯泰爾公司共同生產。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澳洲為其授權生產的AUG重新命名為“F88 Austeyr”,目前仍然為澳洲國防軍的制式步槍。 美國的Microtech Small Arms及Tactical Products Design等小型槍廠也有生產AUG的半自動民用型。 最後國防部在部訓機選擇以F-CK-1經國號戰鬥機為基礎發展的T-5教練機,AT-3 MAX自然無息而終。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美眾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提供臺灣5年百億美元軍援

中華民國國防部於2010年3月15日表示雲豹的生產缺失已由兵整中心與中國鋼鐵公司解決,雲豹甲車也於2010年11月開始量產。 國防部軍備局局長房茂宏於2019年10月16日赴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詢答時表示將開發通用醫療車、工程救濟車、通信指揮車等車型以滿足三軍需求。 經過數年的研改後,軍備局分別於2017及2019臺北航太展中展出更加先進的第二代迫砲甲車。

從民國97年到103年,釋商金額高達新臺幣5,800多億元、年平均約831億元,比前任政府民國92到96年的3,000多億元、年平均669億元高出約24%。 而釋商目的則在於結合民間產業能量,藏「計」與「富」於民,讓民間也能支援國防建設。 總統提及,他在民國100年出席「經國號戰機性能提升計畫首批飛機交機典禮」時曾經說過:「國防自主是永不放棄的目標」。 自他上任以來,對美軍購案的金額已高達201億美元,比過去20年來的多,「這也是很大的一筆負擔」,因此未來希望軍品儘可能在國內自主生產,其餘的才向國外採購。 隨後,總統致詞表示,後勤是軍隊戰力的泉源,古人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明後勤的重要性。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2025 國防部軍備局及所屬生產工廠是國軍武器裝備產出重要單位,在軍品研發、生產與製造方面承擔滿足國軍戰備需求的重任。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軍備局少將浮報獎金3000萬遭起訴 國防部:調職記大過

在此合作案中,提摩尼公司會向軍備局提供原型車所需要的料件與技術支援,負責量產的廠商則要向提摩尼公司支付權利金。 然而,以低價搶標量產案的中興電工在得標後買通兩名掌握相關技術的工研院工程師,使該公司在不向提摩尼公司支付權利金的狀況下即可獲得量產所需的關鍵技術。 為此,愛爾蘭提摩尼公司對國防部、工研院、中興電工等單位展開法律行動,工研院也對兩名叛逃工程師提起訴訟。 根據中華民國國防部於2019年公佈的資料,每輛CM-34 30公釐機砲裝步戰鬥車的價格為新臺幣1億381萬6,000元,軍備局209廠每月可生產6輛,截至2022年6月已生產173輛,預計生產數則為305輛。

  • 車上另搭載一挺7.62公釐T74V同軸機槍、一挺7.62公釐T74車長機槍及兩具6聯裝煙幕彈發射器。
  • 為此,軍備局曾開發代號為「黑熊」的105公釐輪型戰車,並在2007臺北航太展上首度公開展出。
  • 其後由於物價上揚,再追加1億6000萬元,整個雷鳴計畫經費高達5億元,由國防工業發展基金會支出。
  • 450匹馬力功率/重量20.45匹/噸作戰範圍800公里速度100-105公里/小時雲豹八輪裝甲車是中華民國陸軍兵工整備發展中心研發的八輪裝甲車,整體設計以滿足臺灣地形的需求為主要考量。
  • 生產之25公釐M242巨蝮式鏈砲砲塔,然而一座砲塔的價格接近底盤的50%,超過軍方可接受的範圍。
  • 國防部軍備局是中華民國國防部所屬機關,成立於2002年3月1日,負責中華民國國軍的軍用品生產、採購和品質鑑測等工作,以及管理國軍老舊營舍改建基金。
  • 然該計畫隨著相關人士的退伍而沒了下文,到2017年被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看中才重新復活。

其後,兩架XA-3成為軍備局中山科學研究院測試多種飛彈、航電系統的載具,並曾成功試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XA-3二號原型機繼續升級至AT-3B規格,AT-3教練機陸續量產時,軍方要求航發中心把部分XA-3的特點加裝於教練機型。 然而即將量產時,空軍向美國購買的F-5戰機已開始交機200多架,各基地暫不缺飛機。 又向歐洲以「阿里山計畫」買到將近2個聯隊數量的F-104二手戰機,所以缺乏採購意願。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電子遊戲

根據中華民國國防部於2022年3月向立法院提交的報告,軍方將於民國113至125年(西元2024至2036年)採購282輛105公釐輪型戰車,其中222輛由陸軍採購,60輛由海軍陸戰隊採購。 由於需裝載於輪型甲車底盤上,輪型戰車的砲管須滿足輕量化、高穿甲能力、高膛壓、低後座力等條件。 為此,中科院於2020年向美國沃特夫利特兵工廠採購2門M68A2 105公釐戰車砲。 搭配M426翼穩脫殼穿甲彈時,M68A2可在2,000公尺外貫穿500mm均質裝甲,且後座力較現役M68A1戰車砲低70%以上。 然該採購案因使用證明與輸出許可等因素生變,軍備局遂終止採購合約,轉由202廠研製代號為XT112的新型105公釐主砲以滿足需求,原型車則採用修改後的M68A1進行測試。 首輛原型車在2022年6月30日完成了研發測試評估(DT&E),第二輛原型車則於同年9月30日完成。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國防部:16架次共機越中線與侵擾西南及東南空域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為拓展軍備產品銷售市場及提升推介廣度,提供本中心產品型錄供刊載,公告範圍以產品型錄所載內容為主,說明項目計有生產廠別、產品項目、簡介、性能諸元、圖示、新式軍品及其他產品等。 中華民國審計部於2021年7月29日發布《109年度中央政府審核報告》,指陸軍司令部對戰甲車的籌獲與性能提升的需求為搭載120公釐口徑火砲或可貫穿520公釐均質裝甲,但研製輪型戰車的「獵豹專案」的規格需求被修改為105公釐口徑火砲與貫穿500公釐均質裝甲,恐無法滿足未來需求。 營業項目說明 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2廠負責各式火砲,彈藥及保修零件的生產與研發,以及承接國軍各式飛彈發射箱、架生產任務,是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各廠中的心臟和龍頭,為一兼具機械、電控、化工及火工之綜合性工廠。 未來第202廠將以「安全」、「品質成本」、「效率」為目標,並在企業經營原則下,達成「生產支前、服務安後」的使命。 公司簡介說明 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2廠負責各式火砲,彈藥及保修零件的生產與研發,以及承接國軍各式飛彈發射箱、架生產任務,是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各廠中的心臟和龍頭,為一兼具機械、電控、化工及火工之綜合性工廠。 2003年10月1日,原「國防部採購局」及「聯勤運輸署物資接轉組及所屬單位」改隸編成「國防部軍備局採購中心」;「聯勤生產署與測量署及所屬單位合併」改隸編成「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公告專區

這二輛原型車將負責執行各項測評任務,而初期作戰測評(IOT&E)預計於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 由於服役中的M41輕型戰車日漸老化,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有意將其除役,並採購2個營的輪型戰車以補上戰力空缺。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為此,軍備局曾開發代號為「黑熊」的105公釐輪型戰車,並在2007臺北航太展上首度公開展出。 然該計畫隨著相關人士的退伍而沒了下文,到2017年被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看中才重新復活。 2019年,軍備局以新臺幣7億7,884萬元的預算執行代號為「獵豹專案」的105公釐輪型戰車研發案,預計於2023年底前產製2輛原型車並完成測評。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生產

該型車預計採用第二代雲豹底盤,主要武器為一門105公釐戰車砲,次要武器則是7.62公釐同軸機槍與搭載12.7公釐機槍的遙控武器站。 購買30公釐鏈砲的生產技術,但此計畫因技術轉讓需新臺幣10億元而中止;新型鏈砲系統最後採取鏈砲外購、中科院整合砲塔的模式執行。 新型30公釐機砲裝步戰鬥車的原型車於2015年初完成組裝,經一年測試後於2016年1月11日正式對外公開,並宣佈將於民國106至110年(西元2017至2021年)間量產284輛。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2025 然而量產計畫因原底盤承包商中興電工受裁罰而被凍結,至2018年國防部重新招標後才得以繼續。 該批先導量產車於2018年10月19日完成124項戰術測評項目,其中僅有2項不合格,且均完成改善。 陸軍認為此構型已符合作戰需求,故決定於2019年開始全速生產,並在2023年前完成量產計畫。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產品型錄

軍備局生產製中心第205廠為國軍輕兵器、彈藥及火炸藥唯一製供來源,主要提供國軍性能優越、火力強大及品質精良的各類產品,並結合未來武器發展趨勢,致力於各型輕兵器、彈藥等研發及產品製程自動化模式轉型,以符合世界趨勢,提升品質效率。 2004年1月1日,「聯勤軍品鑑測處及所屬單位」改隸編成「國防部軍備局規格鑑測中心」;「聯勤營工署及所屬單位」改隸編成「國防部軍備局工程營產中心」。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2025 國防部軍備局是中華民國國防部所屬機關,成立於2002年3月1日,負責中華民國國軍的軍用品生產、採購和品質鑑測等工作,以及管理國軍老舊營舍改建基金。 其中首批量產之326套動力底盤系統標案的預算約為新臺幣78億元,採最低價標,且得標廠商可取得第二批量產之參標資格。 由於第二批量產案採購334套動力底盤系統的預算超過新臺幣80億元,億嶸科技負責人張光明、啟福工業負責人許清順與崴軒光電董事楊騏彰欲合作搶標,三人在未通過投標資格審查後找上中興電工合作投標,並於2012年以新臺幣48.8億元的報價得標。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9廠

相較於2015年公開的構型,第二代迫砲甲車採用了車內空間更寬敞的第二代雲豹甲車,使車內可以設置砲手休息座椅與備彈儲放區,迫擊砲的砲座也能貼合車體以降低後座力對車體的影響。 新型迫砲甲車的頂艙蓋也由上翻開啟改為向兩側滑開的設計,不僅可以減少液壓裝置佔用的空間,迫擊砲的射角也較不會受到艙蓋的阻擋。 該型迫砲甲車於2019年12月完成了128項戰術測評項目,原規劃於2021年開始量產250輛,但因陸軍認為新型迫砲車須具備砲塔式120公釐迫擊砲而暫緩實施,需視未來需求再行建案採購。

除30公釐機砲與進彈系統外,全車的武裝皆由臺灣自行生產,自製率達到88%。 P0為概念驗證雛型車;P1負責進行武器系統與車體的研發測試評估(DT&E),曾被用於測試105公釐戰車砲塔與核生化偵檢系統;P2則被用於作戰測試評估(IOT&E)。 81公釐輪型迫砲車於2015年5月15日首度公開,為一裝有半自動81公釐迫擊砲及數位化射擊指揮系統的CM-32雲豹甲車。 在此套系統中,新型車裝迫擊砲的制退復進機可將後座力減少70%以上,使迫擊砲的精準度更高,底盤的負擔也能降低;數位化射擊指揮系統則整合了火炮控制伺服馬達與射控計算機,使射擊的前置作業時間由5-6分鐘縮短為30秒,可在射擊後的30秒內完成收砲,且最大射速達每分鐘30發。 為提升輪型迫砲車的作戰效能,軍備局開發了XTC103 81公釐增程彈,使81公釐迫砲的射程由4.8公里延長至6公里。

1999年5月11日,時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唐飛主持「國防部組織架構研商會議」指示,計畫將聯勤總部各生產工廠、工程署、三軍各生產工廠與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採購局、物力司及後次室相關政策等單位合併編成「軍備總局」。 馬英九總統今(11)日上午前往臺北市南港區光華營區視導「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除高度肯定國防部軍備局及國軍生產工廠全體同仁積極投入「戰鬥個裝及各項軍品」研發與生產的付出與貢獻,並說明政府近年來落實國防自主的努力與成效。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5廠(原名聯勤第六十兵工廠、聯勤二〇五兵工廠),簡稱二〇五兵工廠,為國防部軍備局下的兵工廠,民國34年成立,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時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四座兵工廠之一(另外三座分別為26廠、44廠、61廠)。 佔地57公頃的205廠位於亞洲新灣區內,未來將遷至大樹203廠,而高雄市新市政中心大樓則將遷至此地新建。 中華民國在研發CM-31六輪甲車時曾受愛爾蘭提摩尼公司的協助,雲豹甲車也是由兩者合作研發。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5廠

國防新聞週刊取得一份電子表格,詳列出積壓中的售臺軍備,包括臺灣以80億美元採購的66架F-16戰機,及以6億2000萬美元汰換的愛國者飛彈系統到期零件。 國防授權法案保有一些措施,以改善售臺軍備積壓問題,但並未列入一項重大規定,要求美國國防製造業者「加速並優先」生產臺灣採購的軍備,以使臺灣可較其他等候中的國家先行取貨。 調查報告另指出,國防部為軍備局之督導機關,除應督促所屬檢討妥處外,對於生產營運績效獎金之提列與核發,應建立科技輔助管控等妥善措施,健全相關獎金核發及防弊機制,以有效防制弊端。 糾正案文指出,202廠內控機制不彰,審核機製出現破口,未能有效遏止弊端;國防部軍備局生製中心未落實就高風險或主要核心業務加強稽覈,致未能有效遏止或及早發現本案弊端,核有嚴重違失,國防部軍備局執行主管監督機制顯有疏漏,一級督導一級洵有未盡周延之處,亟待檢討策進。 總統強調,建軍備戰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和平,而如何讓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扮演「和平締造者」的角色,一直是他就任以來的重要目標。 總統也期勉國防部軍備局未來在研發與生產各項武器裝備時,能落實國防自主與發揮最大功能,以提升國軍整體戰力並確保國家安全。

國防部晚間表示,已將朱建羣在內共4名涉案人員調離現職,並核予大過1次至記過1次不等的處分。 監委特別表示,審計部查覈發現軍備局核發生產事業營運績效獎金之統籌管理獎金,核發予國防部部長室、副部長室、常務次長室、參謀本部參謀次長室、國防部政治作戰局及主計局等非軍備局單位及個人部分,核發對象認定上有疑慮,經本院調查後業已停發,容值肯定。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202廠為國軍大型火砲研製中心,卻傳出內控機制不彰、績效獎金核發爆發弊端,遭到監察委員糾正。

知情人士透露,沙烏地阿拉伯正與中國政府積極談判,討論將其向中國出售的部分石油,以人民幣計價。 一家俄羅斯服裝公司的負責人Alexandr Berdnicov稱,該公司10月份接到國防部地區辦公室的一個電話。 Berdnicov說,國防部問他能否在短時間內為被動員的部隊設計和生產揹包。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西方的制裁限制了俄羅斯獲得一些關鍵高科技武器零件的能力,此外,軍事分析人士說,俄羅斯為取代進口而發展國內生產的努力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 普京成立了一個由高級技術官僚組成的擁有廣泛權力的特別委員會,可以要求私營企業為軍隊生產裝備。

海軍多年來雖有建立海軍航空隊的構想,而曾認真考慮,最後也因國防部組織調整等因素擱置。 雷鳴(Lui Meng)是中華民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首架專業的噴射對地攻擊機。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1979年7月7日,國防部覈定新臺幣3億4000萬元的「雷鳴計畫」,要求航空工業發展中心必須在4年內完成2架以XAT-3為藍本的XA-3對地攻擊機之原型機,計畫由航發中心主任梁鎮宇主導。 主要修改重點為將雙座修改為單座,加裝1門30mm 歐瑞康KCA轉輪式機炮,並增加武器攜載能力和種類。 其後由於物價上揚,再追加1億6000萬元,整個雷鳴計畫經費高達5億元,由國防工業發展基金會支出。 由於航空工業發展中心岡山介壽二廠於1983年才開始生產TFE L發動機,故「XAT-3」一、二號原型機使用的發動機型號不明。

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國防部:16架次共機越中線與侵擾西南及東南空域

2002年3月1日,「國防二法」(《國防法》與《國防部組織法》)實施,依立法院第4屆第6會期附帶決議,暫以編裝表先行成立「國防部軍備局」,編設5處3室。 民國104年(2015年)6月4日,開放參觀,當時廠內設置銅殼生產線3條、彈頭生產線3條、全彈組裝線3條及包裝線1條,依據三軍任務及業務需要,生產5.56mm及7.62mm規格的系列彈藥。

新研製的「無人機火砲前觀系統」則可自行計算目標角度、方向與大地座標,並回傳至迫砲甲車搭載的射控系統,由該系統調整火炮方位與俯仰角,大幅減少觀測手與射手的工作量。 為替換現役的M 公釐迫砲車、CM 公釐迫砲車及CM-23 81公釐迫砲車,中華民國國防部分別於民國104至105年(西元2015至2016年)執行「81公釐高爆榴彈研製案」及「新型81公釐車裝迫砲武器系統研製案」,並在接下來的三年間執行輪型迫砲車研製專案。 Level 3標準,可抵禦7.62×51mm NATO直擊;車體正面則達到Level 4標準,可抵禦12.7×99mm NATO直擊與155公釐砲彈之破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