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既化解了他們的容貌焦慮,滿足了其實際需求,也避免他們被一些不良信息誤導。 所以,對於準大一新生的容貌焦慮,不必過於擔心,認爲這是年輕人只追求外表、忽視個人品格和能力提升的一種“膚淺”的表現,更不必急着給予負面評價。 不妨把他們渴望變美的心情,看作是其成年後的第一次自我嘗試,是打破以往家長、老師包辦一切現狀後自我邁出的勇敢一步。 十幾二十歲的年紀,希望自己以美麗、時尚、個性的形象,出現在新校園和新同學面前,害怕被打上“土”“老氣”等標籤,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
- 就像逃漏稅的明星,無論她們之前有多紅,相貌有多好看,一旦觸犯了社會的底線,便不再會有人為她們的美買單了。
- 所以,為什麼我們腦海中的自畫像,會和真實的自己長得不一樣呢?
- 美容手術非常功能導向,為了美觀在完好如初的身體部位大興土木。
- 除了恐懼本身,這一術語(廣場恐懼症)常常也用於指涉患者常常發展出的逃避行為。
- 有些人會覺得素顏不漂亮,連出門時都要配戴口罩、或戴帽子來遮掩自己的外貌。
- 另外維持血糖值的穩定有助於穩定情緒,腦中缺乏血糖作燃料就容易暴躁焦慮。
雖說一直在意外貌並非一件好事,但幾乎整個南韓都充斥着一股「外貌至上主義」的風氣,沒有完美的外表,就容易被同儕欺凌。 韓國會成為全球第一整容大國也並非沒有原因,人們的外貌焦慮症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而是一種源自社會、同儕的壓力。 就如《看臉時代》男主角在動畫中以不同外表,做一樣的事,旁人都會有相反的反應。 有些人會覺得素顏不漂亮,連出門時都要配戴口罩、或戴帽子來遮掩自己的外貌。 而這樣的想法或許是過度被社會定義的美綁架了。
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症|除罩後生活變得不自在好大壓力?一文剖析容貌焦慮的定義與行為 教你5大方式改善容貌帶來的不安焦慮
Castle等人所發表的文獻中,有提及除了藥物的治療之外,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可以改善BDD患者的情況,這個療程是透過重新建立自我價值,以及對身體的認同,來改善患者對於容貌焦慮的問題。 在重新建立自我價值以及認同的同時,要先從認知自己的身體並不只是好看而已,它有更多有用的功能。 容貌焦慮可謂現代工商社會環境下的副作用,李怡青說明,民眾普遍對於外貌有一定的在意程度,但要判斷是否罹患容貌焦慮則需要專業人士鑑定。
在這個看臉時代,與其相信「美貌可以交換一」,倒不如反其道而行,拾回自信而強大內心,活出屬於你自己最好的模樣。 容貌是天生的「禮物」,與其著重別人對自己外貌的評價,每天增添對自己的厭棄;倒不如認清事實,並從另一角度欣賞自己。 容貌焦慮 比如把自己的心力放在待人接物的善良上,讓自己的內心美麗,外表也會順眼得多,「相由心生」一詞正是這個意思。
容貌焦慮: 焦慮症的原因
除了羞辱女性容貌的舉動,只會稱讚女性長相的人也會讓美麗病更嚴重。 這些人並非主觀否定自身外貌,他們的外貌很正常,或許有些不完美,卻被他們想像成有極大缺陷,害怕別人總有一天會注意並批評自己的外表的瑕疵。 沒有自信、自尊表現低落,在言談過程可從措辭中發現對於自己的表情、面容非常在意,或在意別人對自己容貌的看法,常會覺得別人比自己漂亮。 對於自己的容貌明顯感到過度地擔心、焦慮,會懷疑自己穿著、妝容、外型是否好看,就算旁人給予正面回饋,還是會感覺到焦慮。
除了恐懼本身,這一術語(廣場恐懼症)常常也用於指涉患者常常發展出的逃避行為。 [23]例如,開車時,患者可能會焦慮,因而會逃避開車的行為。 這些逃避行為常常會有嚴重的後果,而且常常會導致恐懼的惡化。 焦慮症(英語:anxiety disorder),或稱焦急症、焦慮障礙,是明顯感覺焦慮和恐懼感的一種精神疾病[2]。
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是什麼?青少年對脫口罩感到焦慮該怎麼辦?
容貌焦慮的患者其實身體外表並不存在缺陷,或僅有輕微缺陷,但患者會想像或放大自己的缺陷,致使內心感到痛苦的一種心理病症。 恩格恩博士是長期關心「美麗病」的心理學家,她的TED演講已累積近七十五萬次觀看人次,告訴觀眾大眾對美的既定觀念已經成為了毒害年輕女孩的一種病態行為,讓他們認為只有變漂亮才能爬到想要的地位,最後也藉由演說呼籲改變這樣的趨勢。 室內口罩將鬆綁,過去3年都戴著口罩,許多學生恐難以適應不戴口罩的生活,國小陳姓教師便表示,很多學生有容貌焦慮,不願脫下口罩,音樂課考直笛時,甚至把直笛塞進口罩裡吹奏,只因為脫下口罩「覺得很醜」。 「美」不該被塑造成一種固定的型態,醫美診所院長詹本立表示,每個人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生長環境影響,對美都有不一樣的審美標準,他認為不需過度追求,只要達到順眼的外觀即可。 華文心理治療基金會心理師黃暐超坦言,以照片為主的社交軟體出現,會逐漸提高大眾對於容貌的在意程度,他強調容貌焦慮困擾者將照片上傳社交軟體前會不斷地重複檢視,如果照片到達不了心中的完美境界,甚至會放棄上傳。 容貌焦慮導致的併發症也不容小覷,葉啟斌提到,以精神科來說,誘發憂鬱及自殺的比例最多,甚至嗑藥、產生社交焦慮情形也有,其中併發症中特別危險則是厭食症,無法進食下導致致死率偏高。
- 自然會有人拿出某種昂貴的奇蹟乳霜,只要搽上一坨,就能預防皺紋出現、延緩老化、阻止全球暖化。
- 2012年,是翠如的事業轉捩點,她加入TVB大家庭,得到監製賞識獲得許多主持的機會,而當年與好友洪永城合拍主持《走過浮華大地》,收視反應叫好叫座,二人更因為節目傳緋聞,後來更獲得《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13》「最佳節目主持」。
- 比如把自己的心力放在待人接物的善良上,讓自己的內心美麗,外表也會順眼得多,「相由心生」一詞正是這個意思。
- 因為外表而觸發的恥辱感,無形之間令自己在社交場合變得膽怯,甚至生活逐漸被負面情緒吞噬。
- 當然,也要避免對美的標準的唯一化、極端化追求,尤其是盲目跟風整容。
- 此外,青少年是否容易因長期沉浸於社羣而導致焦慮,葉啟斌指出,青少年期處於心理發展很重要的階段,需要從別人的認可中獲得肯定,在這個年齡層的青少年為了吸引異性會更加註重外表,也更容易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
林心理師也分享,當對於自己的形象已經有一些偏見甚至是扭曲時,「最美」這件事就已經不存在了,但在這樣的狀態之下想追求「最美」,並進入惡性循環之下,也會感到非常地辛苦。 會對外在做出重複行為或心智活動,像是反覆詢問別人關於自己容貌的問題,或是不斷照鏡子、和他人比較外觀等,並在意、尋求別人對自己臉部、外表的回饋。 社會對美麗的定義常常受到各種刻板印象和偏見的影響。
容貌焦慮: EP205|【劉軒 x Cardin】如何帶孩子走出「容貌焦慮」?
戴口罩只是出於保護自己和他人健康,並非美顏的效果。 雖然疫情趨隱,公共場合若能做好防疫措施,大家才能平安健康地生活。 自從2020年7月15日起生效口罩令至今歷時959天,終於宣佈結束了。 時下年輕人有一句話:「口罩戴與唔戴,由我話事」。 雖然如此,口罩令取消至今,街上仍有不少人戴着口罩,除了因為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外,要香港人改掉習慣,完全不戴口罩,恐怕要需時適應。 無論如何,拜託拜託,拜託不要理會別人的說法,不要相信你現在不夠美。
容貌焦慮: 焦慮症的生理症狀
他認為若能站在自我獨立的角度發展,不一定要強迫自己融入羣體,鼓勵大眾多探索個人特質,或許對容貌焦慮的情況會逐漸好轉。 恐慌症患者常常在短時間內出現劇烈的恐懼和焦慮,造成顫抖、認知混亂、頭暈、反胃,和/或呼吸困難。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將這些恐慌定義為短於十分鐘的時間段內出現的急劇恐懼和不安,可以持續數個小時。 [21] 這些症狀的導火索可能是應激、非理性思維、普遍恐懼或對未知的恐懼、甚至是運動。 但是,有時導火索不明,這些症狀也可能未加預警就得以出現。
容貌焦慮: 為什麼是我?心情不好怎麼辦?增加自信 改變你的受害者心態
因此當你感到容貌焦慮時,應該先檢視這個情緒的源頭為何,或許改變外貌,並不是根除這份焦慮最好的方法。 如果您的孩子已經有容貌焦慮的傾向,建議家長必須先同理孩子在意外表的心情,不要馬上批評孩子的行為,例如說出「整天只知道打扮,讀書有那麼認真就好了」、「不要只會看外表這是很膚淺的事」,這樣的批評和說理會把孩子愈推愈遠。 對外表不滿意、拍照一定要用濾鏡,就一定是容貌焦慮嗎? 容貌焦慮 只有經過專業的診斷和治療,才能確定是否真的患有容貌焦慮症,並提供適當的支持和幫助。 有些患者可能追求不必要的整容手術或其他外貌改變方法,希望整理他們認為的外貌缺陷。
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測試
走在這座水泥森林中的半小時裡,你可能會發現有些不對勁,「整形外科」幾乎攻佔了所有大樓。 從大樓一樓的標示即可得知,在這一帶開業的店家幾乎過半都是整形外科、皮膚科等與美容相關的行業,相當令人驚訝。 在寸土寸金的江南,竟然能這樣大規模營業,這也意味著整形外科的客源有多麼可觀。 對於容貌焦慮者而言,口罩是他們最具保護力的武器。 容貌焦慮 戴着口罩讓他們有安全感,不用擔心路人注視的目光。 其實變美是人之常情,追求美不是罪,但過份存活於他人的眼光或期待,只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累,最重要的是,你的漂亮是要自己開心,而不是為了他人的評價而改變。
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症是什麼?
只要我們相信,「生活中會好事發生」,便能夠成為一個懂得自我肯定的人,減少對自己外貌的焦慮感。 疫情爆發至今已有3年的時間,而近日臺灣在羣體免疫提升條件下,終於迎來口罩禁令解除的一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正式宣佈,自2/20起,室內除指定場所,已不需要戴口罩,顯示臺灣正朝著正常生活型態邁進。 不可否認美貌的確令人賞心悅目,甚至在很多時候也有著優勢,但審美趨勢無時無刻不在改變,如果一味被審美綁架、迎合大眾品味,往往就無法真正擁有獨立的生活,甚至是獨立的人格。 而人一旦失去了獨立的生活或人格,生活就不再鮮活,每一件事就像是為了別人而完成的,那些用年輕美貌兌換來的富足生活,也自然是趨於岌岌可危。 美貌給別人帶來的愉悅是直接的,那些欣賞美貌的人才是最終的獲益者,世界在享受別人的美貌的人手裡。
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與身體臆形症一樣嗎?嚴重恐伴隨憂鬱、飲食疾患
焦慮是對未來事件的擔心,恐懼則是對當前事件的反應[2],這些感覺可能會導致身體症狀,如心跳過速和顫抖[2]。 以下為常見的焦慮症:廣泛性焦慮症、特異性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分離焦慮症、廣場恐懼症、恐慌症和選擇性緘默症[2]。 焦慮症會由造成症狀的原因來區分[2],人們往往有不止一種的焦慮症[2]。
容貌焦慮: 瞭解更多
根據中央研究院統計分析,發現自 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 1990~2010 年間,臺灣焦慮和憂鬱症(Depression)患者比例倍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憂鬱症是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一大原因,更是造成疾病負擔(GBD)的主要疾病之一。 廖醫生表示,不論是臨牀上的「容貌焦慮症」或網絡新興術語「美麗羞恥症」,我們不能輕易比較哪種狀況的困擾較大。 我們可以做的,是減輕受困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影響,並且讓他們學習與這些經歷相處。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皮膚問題並不一定是真正的缺陷或問題,但在容貌焦慮症患者的認知中,它們可能誇大或認為是不可忍受的。 容貌焦慮症的關鍵是對自己外貌的異常關注和擔憂,而不僅僅是外貌本身的實際狀態。 如上述症狀經常持續,並開始影響著日常生活功能,如社交關係、就學或就業和心理健康等,便需要尋求專業評估和治療。
有些容貌焦慮症可以自我治療,但如果自己的行為因為容貌焦慮症開始影響到正常的生活時,例如因為擔心自己的外貌而迴避社交活動、不想要在公共場合進食,或是過份嚴厲的運動習慣等,就應該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協助。 容貌焦慮症泛指對自身外貌不滿意、對長相缺乏自信,容易因為部分細微的瑕疵產生執著,認為自己鼻子不夠挺、手腳不夠纖細、身高不夠高等。 而這些焦慮,常常會伴隨「見不得人」的擔憂,懼怕他人的視線,擔心自己的容貌不符合大眾審美,導致沒化妝、沒洗頭就不敢出門,或者想透過強烈的化妝與整容來調整,不能清醒的認識自我,從而導致極端行為。 因為這種過度關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患者通常會感覺沮喪、不安以及不合羣,並且有較高的自殺率。
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症如何改善及自救?
葉啟斌表示判斷依據為「在意的頻率」及其「影響生活的程度」,透過這兩個層面,分析出當事人對容貌的執著程度,若因此導致無法專心工作或上學,甚至嚴重影響到生活作息,才能視之為患者。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啟斌解釋,會造成「容貌焦慮」,乃因大部分人在思考上過度集中於身體,不斷想彌補自身認為的身體缺陷導致影響生活。 他以患有容貌焦慮的整形人士為例,患者一旦無法達到整形的目的,就會不斷執著於思考無法整容這件事,使生活失去規律運作,這就是最典型的症狀。 遺傳與環境都可能是造成導致焦慮的原因[5],孩童時期遭受虐待、家族有精神病史以及貧窮都有可能是焦慮症的危險因子[4]。 焦慮症常常和其他精神疾病一同發生,像是:重性抑鬱障礙、人格異常或是成癮症[4],要診斷焦慮症至少需要六個月的臨牀觀察,在特定狀況導致異於常人的過度焦慮,並影響正常生活[2][4]。 另外,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心臟病、使用咖啡因、嗜酒、濫用大麻或是處於勒戒某些藥物的狀態,都有可能出現類似焦慮症的症狀[4][6]。
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症自我測試
治療方法包含改變生活型態、尋求諮商,以及藥物控制[4]。 可改善症狀的藥物則包含抗抑鬱藥、抗焦慮藥(如現代常用:苯二氮䓬類藥物、β受體阻斷劑、丁螺環酮)等等[5]。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我們要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改正並完善它。
許多人覺得不戴口罩,容貌被評頭品足,某程度上會感到不安。 對這些人來說,脫下口罩代表他們必須時刻保持完美狀態,因而產生「容貌焦慮症」,這已成為後疫情時代的「新疾病」。 社交恐懼症 (縮寫:SAD),也稱社交障礙,指這樣一種特定的恐懼,尋求避免公共審查(scrutiny)、公共性的尷尬、羞辱或社會交往。 這種恐懼可以在特定場合發生(例如公共演說時),或者更典型地,在一切社交中發生。 社交焦慮通常顯現特定無力症狀,例如出汗、口吃等。 伴隨所有恐懼障礙,那些患有社交障礙的人羣會嘗試避免他們的焦慮,因而發展出逃避行為,但可能造成問題,甚至導致社交孤立等。
容貌焦慮: 脫口罩的「容貌焦慮」 專家建議助孩子塑造形象
一旦墜入這份不安與希望的圈套中,個體對於美的詮釋便從此喪失自主權。 但這些「整形現象」的新聞大多隻是隔靴搔癢,若真的要進一步探究外國對韓國整形的興趣,得先看見那些「出入江南的人」。 焦慮症如果不治療,一般不會自行復原[2][5]。
女性對於外貌的自主性曾受到家父長制的價值壓迫。 容貌焦慮2025 家父長制的價值觀忌諱整形,將打扮視為不敬,尤其強調社會(職場)上「端正的女性容貌」該是什麼樣子。 因此,整形可以說是女性在外貌的自主權上,對家父長制的不服從。 然而,這同時也是急於迎合社會審美標準的行為。
容貌焦慮: 社交障礙
在這個外貌至上的社會,仿似所有人的審美標準都被同化,大眼睛、高鼻子、白皮膚纔是美人/俊男的標準,整容也漸趨年輕化,日韓家長帶小學女兒去整容,亦變得越來越平常。 容貌焦慮 杜珝萌也提及,外表上的幫助確實可以透過整形或化妝來改變,但內在的提升也頗為重要,不管是心理諮商或心靈成長課程,都是幫助民眾可以更多認識自己及面對自己的恐懼,瞭解並接納自身價值。 焦慮症的治療一為藥物治療,用抗焦慮藥物去平靜腦中過度活躍的部份。 另一方面為認知行為治療,找出生活中的壓力源,避開壓力,學習放鬆技巧,減輕壓力。 通常患者對自己的外貌極度不自信,會不斷地照鏡子確認自己的外貌,甚至會害怕被人盯著看,社交性維也變得膽怯或自卑,有強烈的慾望想透過化妝與整形來調整。
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症的定義
愈是介意自己的外表,就愈是容易陷入與他人的比較之中。 這個時候就要有意識地讓自己停下來,可以找其他活動分散注意力,例如看書、做運動或出外逛一逛等,嘗試冷靜自己。 在大多數個案中,患者的關注對象是一個或數個很小的或根本不存在的缺陷。 因為這種過度關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患者通常會感覺沮喪、不安及不合羣,並且有較高的自殺率。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指出,容貌焦慮症早期症狀包含長時間擔憂身體的某個部位(尤其是臉部),花大量時間比較自己和他人的長相並嘗試掩蓋自身缺陷,也有部分人會一直照鏡子或完全不照鏡子。 口罩令解除後,市民可自行選擇戴或不戴口罩,一旦除罩,就要以真面目示人,感覺難免有些少赤裸。
保持規律的睡眠、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和應對壓力的方法(如靜觀、深呼吸、放鬆練習等)有助於維持身心的健康。 2012年,是翠如的事業轉捩點,她加入TVB大家庭,得到監製賞識獲得許多主持的機會,而當年與好友洪永城合拍主持《走過浮華大地》,收視反應叫好叫座,二人更因為節目傳緋聞,後來更獲得《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13》「最佳節目主持」。 2014年翠如在劇集《愛我請留言》中飾演「茹初見」一角,角色大受歡迎深入民心,繼而展開她的戲劇之路。 41歲黃翠如自從2018年嫁給老公蕭正楠榮升人妻後,近年她專攻綜藝節目發展,而在電視畫面可見她近年的容貌狀態越來越靚,因此引發網民持續關注。
「容貌焦慮症」的專業術語為「軀體變形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 容貌焦慮症的患者的身體外表其實並沒有缺陷,但他們會過度擔憂或不滿自己某些外表上的瑕疵,他們會想像或放大這些瑕疵,使自己內心痛苦成疾。 容貌焦慮 「外貌/容貌焦慮症」指對自己外貌極度不自信,會不斷去照鏡子來確認自己的外表,害怕被人盯著看,社交表現變得膽怯或自卑,想透過強烈的化妝與整形來調整,不能清醒的認識自我,從而導致極端行為。 口罩令取消|香港政府今早宣佈將於3月1號起全面撤銷口罩令,香港作為全球最後取消口罩令的地區,這消息本應是令人感到興奮的消息! 但事實上,自疫情後,戴著口罩示人已成常態,如今突然回復正常,反而令不少年輕男女出現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2025 討論區網民毒舌指:「明天過半俊男美女即將消失!」日本綜藝指出,原來超過6成日韓女性不敢除口罩,原因正是擔心男友變心,又或因對於摘口罩一事感焦慮,深怕自己的外貌被他人品頭論足,令人不禁反思,後疫情時代帶來的新疾病 ——「容貌焦慮症」。
劉軒與Cardin就要在這一集節目中,與大家聊聊這個讓很多家長倍感困擾的困難議題,並分享自己的經驗,希望能幫助大家,在孩子這個最關鍵的成長階段,建立出自信。 前陣子,有一位讀者來信,她是一位單親媽媽,有兩個才正要進入青春期的女兒。 容貌焦慮 在她眼中,兩個女兒怎麼看都美,但女兒們卻對自己的外貌嫌東嫌西,即使解封後,也寧可把臉藏在口罩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