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事業成功的女強人,50歲罹患乳癌,開完刀、做完化療後,氣色不佳、頭髮掉光。 休養期間,她打電話請朋友這半年不要去找她,因為往後人生她要往前看、向前走,不想一直沉浸在病痛的回憶中;因此,只想參加一週一次的「抗癌同學會」,跟其他癌友們一邊喝著下午茶,一邊輪流講笑話,讓細胞充滿正能量。 最重要的是,探病時別忘了對一旁的照顧者表達關懷、體貼,甚至肯定之意。 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男星謝和絃自從晉升為新手爸爸之後,便常在社羣平臺上分享一家人的甜蜜日常,更曾表示自己在有了女兒(謝音悅)後,便不再需要喫藥控制病情。 我最近意外發現自己的名字上了三立,民視、自由的新聞網。
比方說,你可以上meetup.com搜尋週末單車遊的社羣、共同進行馬拉松訓練的社羣、或是一起學習廚藝的社羣。 例如stitch.net是一個專為50歲以上人士設計的社交網路社羣。 雖然全球皆可使用,但這個網站的目的是為人們建立在地連結。
怎麼陪伴: 「臺灣學生的寫作能力,正以雪崩的速度在崩壞」,身為教師這樣的發言既不科學也不道德
所以,即使是與至親家人,「適度設立界線」仍有其必要;若未拿捏好分際又不擅於運用資源,一旦長輩的身心健康狀況更加惡化,便可能因疲於照護而倒下。 這些方式不是絕對,也不會做了就瞬間見效,更多時候要敏感於對方的情緒狀態,耐心地看見對方的需要,才能做出並非只是「消除自身無力感的協助」。 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聊聊他的生活、他的生命故事。 但除非你是他的治療者,否則每次見面一直提也容易讓人厭煩,若對方少有主動提起或接話,適切的問候與關心即可。 依自身情況調整,每天空出一點時間陪伴孩子,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和孩子一起玩個小遊戲、一起讀一本書,都比無意義的「陪著」孩子來得更有效果,也讓孩子知道一天當中,爸爸媽媽有一段時間完全屬於自己,會陪著他做想做的事情。
不妨在我們自己的社羣中,尋求一個傳統的解決之道。 有時他們會氣上蒼帶走了他們所愛的人,氣全世界的人沒像他們一樣悲傷,氣這個地球還是持續轉動,氣其他人還是繼續過日子、沒顧及他們的失落,而最痛苦的是氣那個過世的人。 怎麼陪伴2025 最後一項是最難處理的,因為別人若聽到他們表示這樣的憤怒,可能會很震驚。 最好記得,友誼可能因一個人的悲傷經歷而出現改變。 遭遇喪親的沉重打擊後,他們可能會對完全不懂那種感受的人缺乏耐性。 對一個處於悲痛中的人來說,他人的生活可能顯得瑣碎不重要。
怎麼陪伴: 健康網》世界最營養食材第二名是「它」 醫揭5大益處
某次團體分享中,帶領者分享了對於婷甄遲到的想法,詢問婷甄對於自己無法準時進入團體的想法。 我們有時大吵大鬧、說著喪氣又過份的話,也就只是想要討個陪伴。 沒有能不能,只有想不想;只要想,就能說的,就是陪伴。 我們可能很辛苦的忙碌的活下去,也可能光是面對現實的艱苦就喘不過氣來;我們可以想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鶩,當然也可以耍耍脾氣不想見到任何人。 許多人表示,他們這輩子都想繼續談談過世者,無論過世者離去多久。 每當我們在這些想談論過世者的人身邊變得侷促不安時,他們都會感到自己被批判。
- 副總統賴清德即將接任民進黨主席,傳出黨祕書長將由菊系人馬、曾代理高雄市長的許立明接掌。
- 少年飯後唱詩歌、聽戒癮過來人分享、上「戒癮12法則」,再由專業老師依興趣分組指導潛能發展、籃球、福音等課程,並驗尿掌握近期狀況,父母也有親職溝通課。
- 這原本用於說明產業興衰現象,但也可比做家屬團體的支持效果。
- 有效陪伴還要求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全心全意,傾情融入,不可人在心不在。
由於憂鬱症的成因很多,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家庭因素。 無論如何,家中的主要照顧者不要過度自責與孤軍奮戰,適時向外界資源求助,不需要覺得親人有憂鬱症這件事情很丟臉或是太過批判自己。 另外,我也提醒大家,互動上不需過度強調憂鬱這件事。 臨牀上,我常常聽個案分享,在最低落的時期時,同學或朋友有時會約他們一起去喫飯、相約過生日、交換禮物,有時打球,做一些日常的互動。 而對於他們在互動現場可能相對安靜,或是有點低落,朋友並沒有特別詢問,或是特意進入憂鬱症的對話,這樣的行為,反而令他們感到很溫馨。
怎麼陪伴: 陪伴是最好的止痛藥 4個陪伴長輩的小技巧
我們經常對自殺有些迷思,認為說出自殺是不好的、想要自殺的人並不會真的自殺。 此時,不要迴避掉他的問題、不要反駁他的想法,真誠的嘗試理解,是什麼樣的情況下讓他有這樣子的想法或意念 ,釐清他現在的強度與危險程度 怎麼陪伴 ,必要時有親友支持 、積極陪伴就醫、找到專業資源像是心理諮商等 ,協助度過危機 。 《小鬱亂入》裡面提到陪伴的三不原則,分別是:不鼓勵、不責備、不反駁。 面對這些低迷的話語,我們不用告訴他們想開一點、不對他們有過多的期待,他們要的可能不是一些建議, 而是有人能夠聽聽他們的痛苦。 我們只需要靜靜的聆聽,同理他的感受,陪著他一起渡過這個情緒低落的階段就好。
怎麼陪伴: 安慰失戀者時的注意事項④ 不要給失戀者壓力
如果身邊有自己親身陪伴癌症患者的實用的醫療資訊與經驗,可以適度分享,若不是,則應避免舉他人的例子來給予患者建議,因每個人的罹癌感受及情形是不同的,過多紛亂的資訊將使得患者感到更加不安。 要使親子間的依附關係發展良好,主要照顧者需要注意兩部分,「第一是主要照顧者能否理解寶寶的需求」,「第二為能否給予正確的回應」,要注意的是整體回應正確需求的頻率,只要回應需求的頻率高,親子間依附關係的發展就會良好。 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固定的、單一的回應方式也會使孩子無法建立現實感,現實世界的狀況是多變的,透過爸媽不同的、適當的回應方式,讓孩子瞭解世界本就有不同的回應,反而能增進孩子對現實世界的認識與接受,促進安全與信任感。 黃琡惠心理師表示,首先要先理解寶寶的需求,是生理或情緒反應,若是生理因素,就先滿足寶寶想喝奶、換尿布等需求,這樣也是建立依附關係的基石,理解寶寶提出的需求,正確的回應。 要使親子間的依附關係發展良好,主要照顧者需要注意兩部分,第一是「主要照顧者能否理解寶寶的需求」,第二為「能否給予正確的回應」,要注意的是整體回應正確需求的頻率,只要回應需求的頻率高,親子間依附關係的發展就會良好。 黃琡惠臨牀心理師提到,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缺乏安全感是指親子間建立的依附關係不足,而所謂安全感是表示「主要照顧者知道我的需求,也正確回應我的需求。」相反地,若主要照顧者忽視或不瞭解需求,容易使依附關係建立較不足夠。
怎麼陪伴: 怎麼陪0-12個月寶寶玩?非常詳細的陪玩指南,送給新手爸媽
但對於各個成長階段的孩子,只要父母能夠時常陪伴,孩子的臉上就會出現滿足的笑容。 其實,根據情緒的理論,人的心情不可能永遠都在極度惡劣的狀況下,每當情緒走到谷底,就會有一些轉圜,大腦會釋放出血清素 ,然後就會變得平靜下來。 這就是所謂的「哭過就好了」、「暴怒一陣子之後,他自己會回來」。
怎麼陪伴: 臺灣首例!父母捐肺救女兒 臺大醫院完成活體肺葉移植
不過,建議不要強迫他們參加聚會或活動,一對一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一對一活動中,不需要表現積極或與很多人進行社交,對他們的壓力會比較小。 Staten說:「當人們說出這樣的話時,我總是會做出最好的回饋。」例如:「我不能直接地感受這一切,但這聽起來確實很難解決。」 有時候小小的認同會有很大的幫助。 怎麼陪伴 怎麼陪伴2025 憂鬱症患者在極端情緒狀態下,自殺自傷危機風險亦會增加。
怎麼陪伴: 別再哭了…陪伴憂鬱症家人好難?醫授6招解你的無助
先給家屬正確資訊與壓力喘息,找到繼續下去的力量,最終目標,是讓親人走上戒癮之路。 有次女兒真的快死了,被毒友送到急診室,許阿姨形容,那臉色比計程車還黃。 「我說,這遲早要來的,我不難過,現在回去幫她準備壽衣,」醫師拍拍她的背,她眼淚流下來。 爭吵到發狂時,她要女兒去跳樓,4樓死不了去10樓跳。
怎麼陪伴: 內容—
他們在朋友號召下,嘗試以往穩定生活中不曾有過的吸毒經驗,一下子就陷落。 曾研究藥癮者家屬支持團體的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系副教授蔡佩真指出,藥癮者暫時不吸毒,只能稱做「停藥」,不是戒毒成功。 為避免復發,不能只隔絕毒品、藥頭、癮友,將目標簡化為「戒毒就好」,還要整個家庭一起成長,讓孩子在足夠支持下永遠脫離毒品。 這過程很漫長,當家長窮盡一切卻覺得徒勞無功,可以先從救自己開始。 憂鬱症患者會告訴你自己的狀況,大多是因為他們信任你,希望你能夠稍微分擔一點他們的無助。
舉例來說,如果父母因傷逝而倒向你,需索無度,你要畫出界線,知道自己最多可以做到哪裡。 深陷於悲痛中的父母,也可能做些事情讓你不諒解兄弟姊妹。 如果你們瞭解母親無法同時間與一個以上的子女和睦相處,你們可以安排各自與她相處的時間,別讓她造成家庭不和。 像她這樣的人,為了避免再次承受失去的重大打擊,早已打造了堅強的防禦機制。 要了解,她沒能夠哀痛,並不代表她對老伴沒有感情,或僅有厭恨;剛好相反,莎拉這類人一樣有著喜歡與厭惡之情,只是他們不知如何將之融合在同一個人身上。 除了綜合以上的方法,由於每個患者的個性、背景不同,陪伴者也要視情況做出不同的因應,但大原則是「提供大量、高品質的傾聽,以及同理與支持」。
憂鬱症患者最希望的就是身旁的人不要有因同情等因素出現的改變,在陪伴上除了言行多點同理心,保持現況即可。 也適度的保持距離,避免自己一肩扛起,認為對方是自己的責任,畢竟自己不是醫生,能力有限。 在同理的陪伴時,適度鼓勵對方發展興趣、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伸出援手。 在我們自身狀況尚佳的時候,通常會希望能針對他們的焦慮給予一些建議或解決策略,但之後他們的焦慮與其他情緒又會一波波不停地「砸過來」,直到我們也開始受不了他們不停抱怨而拉開距離。 但這時,對方往往已經把我們當成他的情緒伴侶,會希望可以好好傾訴、減少焦慮,這時候的疏離反而是一種傷人的拒絕方式。
怎麼陪伴: 「焦慮停看行」,三步驟安撫內心的焦慮生物 9月前
「我覺得就是很不穩定,情緒不只是起伏不定,而且是非常複雜。我一下回憶從前,覺得很溫暖,一下又回到現狀,覺得不能接受。有時候,根本覺得自己是個瘋子!」E.J.敘述著情緒的起伏,劇烈程度的強弱,以及不同種類反應的交錯出現。 「在飲食方面,我就是逼自己喫該喫的。我的先生、孩子,都很體貼,會幫我準備需要的營養,跟我平常愛喫的。你知道嗎?我現在才知道什麼叫做『食之無味』。」E.J.苦笑著說。 至於心理的適應和情感的恢復,因為個人差異很大,所以不容易界定一個客觀的標準,也只能取一般人的平均時間。 怎麼陪伴2025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睡不好,或喫不下,都是可以預期的,但我要確定她至少是有喫有睡,沒有傷害自己的想法或意圖。 我要在維護E.J.的基本健康和安危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心理諮商或或治療。
怎麼陪伴: 距離E.J.父母過世有一陣子了。經歷人生中重大事件的時候,屬於我們個人的這整個系統都會受到撼動,甚至可能當機,也有時內部零件會移位。在重新開機跟歸位的期間,是很耗損系統能量的。在處理病人心理狀態的同時,心理師也需要注意他們的身體健康。
蕭牧師建議,面對陷入悲傷的喪親者,我們可以這樣做:一、允許喪親者哭泣流淚,接受自己悲傷的情緒,同理對方悲傷、難過的情緒,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 二、言語不一定是必要的,更無需論斷、說服或分析,專注傾聽就是最好的陪伴。 三、需要小組及家人成為支持系統,與喪親者分享對逝者生前的美好回憶,將負面情緒轉換為正面能量。 四、真誠表達關懷的行動、提供實際的幫助,陪伴喪親者重新調適生活。 五、陪伴喪親者需經歷一段漫長的過程,必須瞭解自己的有限,必要時尋找團隊協助。 親近的人關心,在意我們的程度,有時候比我們自己更甚,比我們還著急。
怎麼陪伴: 需要避免的憂鬱症陪伴方式
短暫的會面也沒關係,不要再用任何理由省略了「陪伴」。 你會遇到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接觸到的想法也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不過你能在此透過參加活動,得到跟他人一起成長的機會。 應用程式並沒有取代人際交流;它單純是個提供途徑的工具。 如果你希望更在地一些,不妨去你家附近的圖書館看看他們提供什麼活動。 如今,圖書館已被公認是重要的社交中心,常透過圖書館組織的不僅有讀書會,還包括其他社團。
怎麼陪伴: 健康網》你正在慢性發炎? 營養師授3抗炎食物:滅身體的火
當他真的陷在低潮的情緒中,請不要硬是想要將她拉拔出來,當彼此對不到頻率,你的話就成了浮雲,順著他說了什麼,提問what式的問句,幫助他在一團混沌中至少抓住一些堅固的事實,讓你們開啟對話,陪伴,就是最大的安慰。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討論時要詳細具體,不要用「總是」或「從來沒有」等字眼。
送神清囤決定一年的運勢(工作、財運、事業、感情、家庭、健康)不可輕忽。 「送神早接神晚」農曆十二月廿四日(國曆一月十五日)為「送神日」… 怎麼陪伴2025 中國大陸男星張新成因為帥氣外表,在多部陸劇中擔當「天才專業戶」,飾演許多高智商、高顏值男角色,並因爲戲劇《以家人之名》收穫不少臺灣粉絲,…
怎麼陪伴: 溝通時該做的事
不費力在於不過度用力,不強迫自己也不逼迫別人,給予彼此舒適的空間與時間,保有自己獨特的需求與感受。 如何讓自己的陪伴達到不費力的關注,或許是每一位陪伴者都需要試著找尋的平衡點。 這時的陪伴,是放下心的:放下期待對方反應為何的心、放下評價自己的陪伴有沒有價值的心、放下自己應該如何讓對方好起來的心。 然後,放心的陪對方一段,不會過度的反應對方的反應,不會一股腦想將對方個別的情緒經驗(無論痛苦或悲傷、快樂或平靜)消除或添加,而是容許差異存在。 這是弔詭的局面,為了全心的陪伴一個人,所以我們無私(自我感消失),但當我們無私時,同時也失去了個體的主體感。 我們因此全然的把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依附在對方的反應與需求上:以為,當我能把他照顧得好好時,我的價值與意義才能獲得滿足與實現;相反的,若他一直處於苦痛、折磨,我身為陪伴與照顧者的意義與價值,必然也受到打擊與破壞。
怎麼陪伴: 憂鬱伴侶的心情
去年,認識的醫院人員建議許阿姨到晨曦會參加家屬團契,讓情緒有依靠,也改變和孩子相處的模式和觀念。 基督教晨曦會由牧師劉民和創辦,走過吸毒、戒毒的日子,他現在用自身經驗協助藥癮者與他們的家人。 每週五晚上,3、40位家屬魚貫走進萬華的聚會所,位在地下室的空間像座地堡,抵禦外界的眼光與指責;有人遠從新竹來,只為了走進能彼此理解的世界。 怎麼陪伴 在臺灣,一份研究亦發現,4~6成的毒品施用者因不想讓家人失望而戒毒。
目前為中崙諮商中心心理師、管理顧問公司心理諮詢顧問、企業特約講師,並為自由時報兩性版婚姻、媽媽經等媒體專欄作家,著作出版《愛情趴趴走》、《我喜歡你喜歡我》、《原來愛情不必這麼傷》、《幸福聖戰》等六本書。 成年子女提早作些自我建設和適度設定心理界線也是必要的;樂觀面對新階段的挑戰,不被孝親思想箝制、學習兼顧彼此的需要,或許能更有耐心和穩靜地陪伴他們安然變老、一同走過身體機能變化和心境轉換的歷程。 縱然每位長輩的獨立性不太一樣,若對他們內在的「存在空虛」及「時而無助時而驚恐」有更多的理解和看見,或許更能鼓勵熟齡摯愛不因身體的退化或需要他人協助而自我否定、沮喪,為生活創造新的意義和價值。 雖然獨居不一定會感到淒清或怏怏不樂,但因家人陪伴減少,而可能會自怨自艾或愈來愈自我封閉,其心理健康可能需要更多的關注。
怎麼陪伴: 陪伴者應有的心理準備 悲傷與憤怒將帶來考驗
像上述孩子調皮這種案例,屬於比較輕微的創傷,給予有品質的陪伴就能大大降低創傷的殺傷力,而有品質的陪伴是指,給他一些時間去接納他當下的情緒,不用一直去催他,也不要很努力地勸他要放下這些創傷情緒。 例如,朋友有搭飛機恐懼症,千萬不要說,那你就多搭幾次飛機就好了,當他心理強度還不夠的時候,這種逼迫對他來說反而是加重創傷,除非他心理強度很夠,現在有足夠的強度去面對痛苦,再讓他試試看這種洪水法般的挑戰。 親子陪伴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陪,父母跟隨孩子,陪同孩子做適合孩子年齡發展需求的事情;伴,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僅需要爲孩子的發展提供支持,也能通過與孩子互動,不斷反觀自己,實現父母的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