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本法師法華經2025詳細攻略!(小編貼心推薦)

不得已的時候才慢慢一世一世的來修,那是實在不得已。 修法佈施才能得稱性的財富,所以法施為第一。 法施裡面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修法,自己要不會修,那你拿什麼「法」佈施? 修學的綱領,我們在講席當中時時提醒諸位,有三條,根本的修行法就是三皈依:佛法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特別是末法時期,這個岔路太多了。 永本法師法華經2025 末法時期,民主的社會,自由開放的社會,所以現在外面所謂宗教派系多得不得了,幾乎是一個人一個教,一個人有一個門道,這個事情就麻煩了。 如果我們不能把握著這個總綱領、大方向,不迷纔怪,換句話說,不可能不迷。 這是今天學佛最困難的一個所在。 諸位要記住,『圓覺』是我們的真心,真心就是『大陀羅尼』。

永本法師法華經: 佛光山新春義工心得

白話解釋:佛陀說:善男子啊! 不二隨順:不二就是唯一,無有對待,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圓覺境界。 在清淨中有佛,在不淨處也有佛;在天堂有佛,在地獄也有佛,善人心中有佛,惡人心中也有佛。 一切聖凡之自性本平等,故稱不二法門。 出世是圓覺,入世亦是圓覺;成佛是圓覺,眾生亦是圓覺,無處不圓覺,故名不二隨順。 永本法師法華經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修成圓滿覺性的境界,當下就是不二境界,能示現無量淨土世界。

  • 是一般感官知覺所見的人間佛陀。
  • 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 在,沒有第六意識誰分別?
  • 經典的內容,它的組合,『名』是名詞,我們今天講法相名詞,「如來」是一個名詞,「陀羅尼」也是個名詞,「圓覺」也是個名詞。
  • 他的家裏,甚至永遠無災難障礙,各種瘟疫疾病都會消滅,錢財寶物豐富滿足,時常不缺乏減少。

問如來,如來是佛,就是請教佛,您是修什麼法門成佛的? 「如來因地法行」,法是方法,行是修行,您是用什麼方法修行成佛? 『世尊首告之曰』,最初跟他講,答覆他的,『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陀羅尼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總持』。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他修的是個總持法門,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總綱。 他掌握到所有修行的總綱領,這個總綱領是什麼?

永本法師法華經: 全球共善學思會「法華經」與當代菩薩道

誰障礙你修平等行、清淨行、慈悲行? 永本法師法華經 說實在話,只有別人幫助你、成就你,沒有障礙你的。 佛法看起來是很難、很繁雜,其實比任何一門學術都簡單。 這就沒有了,兩個字就講盡。

這叫做了義,這叫「祕密王三昧」。 信就能入,入,我們俗話講證得,佛法裡面常講入,契入,你就入這個境界。 本經在經文裡面釋迦牟尼佛說了五個名題,第一就是『大方廣圓覺陀羅尼』,第二是『修多羅了義』,第三是『祕密王三昧』,第四是『如來決定境界』,第五是『如來藏自性差別』。 你要是問這部經的內容,你從五個題目就全部能瞭解,你也曉得這部經的重要性。

永本法師法華經: 佛光會行政祕書培訓 品牌從學習力開始

關於這一點,我們在講堂也常常勸勉同修們。 正如經上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我本來是佛,為什麼現在變成眾生? 本來你的心是大心,真正的心是大心,換句話說,覺悟的心是大心。

永本法師法華經: 唸佛怎樣反觀自己

這是他老人家在世表演這一招給我們看的,我們要懂得他的用意。 永本法師法華經 佛自己說的跟我剛才講的「一大事」,說法不一樣,意思都可以相通。 我們就《法華經》這兩句來說,「開示眾生,本有佛知佛見」。 「佛」,是覺悟的意思,這種覺悟是正確徹底圓滿的覺悟,就叫做佛。

永本法師法華經: 經典

佛法裡面的邪正,那真正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邪正的辨別只是一念之間,很不容易辨別。 在境界裡,心地永遠清淨、永遠慈悲就是正,失去正就是邪。 永本法師法華經 印光大師教我們從誠敬入門,你們也聽過很多遍,有沒有做到? 那個人對我好,我對他誠敬;那個人要坑我、要害我,我對他有差別,我甚至還要去報復他,那完了,誰報復誰?

永本法師法華經: 我們有什麼心念,就會產生什麼力量

普賢菩薩奉教,滿心歡喜,和會中的大眾,靜靜默然恭聽。 因為原本就沒有實在產生的處所呀! 所以一切凡夫眾生,在沒有生滅的清淨自性中,妄見有生滅,由於這個原故,所以名叫做輪迴流轉生死。 文殊菩薩說,小龍女年僅八歲,但有慈悲與智慧,有仁讓之德且志意和雅,聽聞《法華經》就能生起大菩提心,確實已解脫自在,當以清淨心獻寶珠給釋尊時,剎那間就變現為男子身成佛。 此是頓悟法門,當時許多比丘不信也不能接受「人人皆有平等佛性都能畢竟成佛」的說法,隨後世尊就再增列「勤持品」,說明《法華經》是諸佛之慧命。 永本法師法華經2025 此地所看到的「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不落有無」,這是圓初住以上的境界。

永本法師法華經: 楞嚴經 第8集

偷盜,總感覺對不起別人,有虧欠,良心不安,換句話說,妨礙你得定,你想修定,那個定怎麼定得下來? 不偷盜,把這個惡習氣斷掉,這樣纔能夠心安理得,戒律的目的是在此地。 決不是說佛叫我持戒,我持戒佛就歡喜,護法神就保護我,你的心怎能得安穩? 這是用什麼樣的心來修行? 用生意買賣心來修行,投機取巧,「這個東西一本萬利劃得來」,觀念上完全錯了,所以你怎麼樣認真的去修,你得不到一心,你也沒辦法開智慧。

永本法師法華經: 楞嚴經 第66集

第一要緊的我們要相信,所以「信」是相當不容易。 我們一般講的信,大家概念裡面這個信是「你說的我相信了」,這不是真信,佛法裡面講「信解行證」,這個信不是這個意思。 我給你說了,這個相信,這個信心不踏實;必須要你見道了,這個信心是真的,這個信心纔是踏實的。

永本法師法華經: 楞嚴經 第70集

在因緣裡面說,善知識是我們修學的關鍵,一個好的指導老師太重要了。 能遇到一個好的老師,我們少走很多冤枉路,他能幫助我們快速的成就,指導我們正知正見,不墮在邪見裡面,這個要靠善知識。 如果對善知識沒有信心,沒有耐心,這裡頭又有了魔障。

永本法師法華經: 楞嚴經 第76集

這些了義經所講的道理,我們現在圖書館選的這些經典,在這裡跟大家研究,給諸位講解,全都屬於了義經,所講的縱然講事相上差別的道理,都與原理相應。 所以要常常想到,在一切境界裡時時刻刻能提得起,這就是觀照,換句話說,所謂觀照是常常能想得起來,不至於把它忘掉,時時刻刻都能想起。 這種功夫當然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會斷,斷斷續續,觀照的相就是這樣。 功夫用到不中斷,那就得定,就叫照住;換句話說,你心裡面想著這些宇宙人生真正的道理不會失掉,常常現在你自己心裡面不會失去,這就叫照住。 也就是說念茲在茲,念念都在心裡,換句話說,心就常常在道,沒有離開道。 般若經裡面最主要的經典是《大般若經》,有六百卷,這在中文譯本的佛經裡面篇幅是最大的。

永本法師法華經: 楞嚴經 第68集

文殊菩薩回答:「我於龍宮所化眾生無量無邊,不可稱數,非口所能宣說,亦非心意所能測度。仁者且待須臾,自當證知。」語聲未竟,即有無數菩薩坐寶蓮花,從海中湧出,至靈鷲山,住虛空中。 這些菩薩都是文殊師利菩薩之所度化,具菩薩行,共相談論六波羅蜜之義。 他們本是聲聞乘的行者,修習小乘之空、論說聲聞之行,今蒙文殊菩薩度化,悉皆修行大乘空義。 大英圖書館、國際敦煌項目以及香港北山堂基金擕手合作的數碼化《法華經》手稿項目於2022年12月圓滿。 倫敦佛光山是唯一受邀發言的宗教團體,住持妙多法師及青年妙慧講師彭寶珊談生活中實踐獲嘉評。

永本法師法華經: 楞嚴經 第10集

不然的話,你就墮到無想定;不用心意識,這是無想定,無想定是外道。 再不然就落在小乘,「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從這個地方你要明瞭,對自己對內一切無有分別執著,對待別人又不離分別執著,體用一如,體用不二! 如同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一樣,這樣才能不墮邪見。

永本法師法華經: 楞嚴經 第2集

假如你能保持著性覺,那是圓照;所以,這裡頭一點都加不得。 所以第一關要看破,看破什麼? 所以你不必起心動念,完全虛妄的! 你仔細去想想佛講的話對不對,三心不可得! 你所有的念頭都叫妄念;真心裡面沒有念,無念則叫正念。 這個無念要記住,無有念也無無念,有念跟無念都沒有,這個才叫正念。

這樁事情我們在講席裡面也是時時提醒同學們,可是你得要真正發心去做,真正想修行,想在我們一生當中成就,不要再等到來生,這一生就把它修好。 永本法師法華經 一個正念,一個離幻,我們怎麼修法? 實在講就是破我執、破法執,首先要修一樁事情,就是我們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決不能想自己。 諸位要曉得,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利害得失,這是增長邪見,增長無明,增長我執,增長法執,那你是起顛倒心,這一生決定不會有成就。 永本法師法華經2025 反其道而行之,我起心動念都想到別人,念念都為別人的利益著想,常常這樣想,把自己就忘掉了,我執雖沒破,沒有自己了,比小乘高明得太多。

永本法師法華經: 法華經

今天這個問題,特別是為『未來末世眾生』,換句話說,正講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真正『求大乘者』,發心求大乘佛法的人,如何能『不墮邪見』。 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關係太大,可以說在釋迦牟尼佛當時那些人只有前面兩個問題沒有這個問題。 永本法師法華經2025 永本法師法華經2025 佛不住世了,到今天鬥爭堅固的時代,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講太重要了。 下面兩種都是作用,就是直心的作用。 不是說「本來無一物」,這個善惡都不作,那就錯了,那是有體無用。 有體無用這是小乘人,阿羅漢、辟支佛他心清淨,心裡頭無有一物,但是他善惡都不作。

永本法師法華經: 因為您查詢了關鍵字: 永本法師,推薦您可能感興趣的商品

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根本解脫教法,大乘佛法也由三十七道品開展出來。 三十七道品是追求智慧,追求解脫,是進入涅槃境界的修行法門。 這些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證得覺性,了悟一切虛幻,因為心裏滅除了一切虛幻的影像,便得到無限方所的清淨,無邊的虛空,都是圓明覺性所顯發;因為覺性周圓明淨所顯發的心意識就清淨。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世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