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這是蓮池大師的一句話。 父母雙親離開三界的輪迴,作為子女的孝道纔算成就了。 如果一輩子只是讓父母衣食不愁,贍養他的肉身,乃至於你世間事業做得很紅火,光宗耀祖,但最終你的父母還在這裡輪迴,你這個孝還不完整,還有很大的缺陷。
所以法藏菩薩發願,彼國中的七寶,乃至無量眾寶,都是具足柔軟的本性,使人既可悅目觀賞,又可作衣飾披服;既可莊嚴,又有實際的受用。 是以,生彼國土,觸摸柔軟的七寶,能生清淨無著的法樂,伏滅惑業,開顯智慧。 乃至接觸到菩提樹的光影,亦得六根清澈,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大安法師答:可不可以將白髮染成黑髮,這確實是一個普遍問題。 菩薩戒對此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站在佛教立場,一個人是什麼狀態就是什麼狀態,不用過於修飾。 那麼鳩摩羅什翻譯這部《阿彌陀經》直接翻譯成了《佛說阿彌陀經》,就善巧的符合著這部經典持名的妙行。
大安法師: 大安法師
三年前我到印度菩提迦耶,也就坐在菩提樹下,對著菩提樹我還在思惟這個事情:“哎,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證到的法,就是這句名號嗎? 大安法師 ”結果在那裡坐一坐,感覺到是事實。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證到的圓教的佛法,就是這句名號。 無量光、壽,法界當中的佛法界。
加之吾人從小又沒有建立儒道釋三家的正確知見,於是面對種種邪說,根本上就沒有判斷能力,只會憑感覺,覺得這個講得不錯,那個也講得很有道理。 是故在此劫濁當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正是淨土法門帶惑業橫超的特點決定了對治劫濁的奇特超越性。 阿彌陀佛在因地時,見到有的國土很不稱意。
大安法師: 唸佛放光 鬼神失靈
那這是蕅益大師敢用這個“非什麼什麼必不能度”。 一般人最多說“大概、也許、大部分”。 大安法師 這裡都沒有,沒有一點商量的餘地,就是斬釘截鐵。
- 用謙卑來把自己剛猛、高傲的心像牧羊一樣地把它降服下來。
- 這就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入到我們的心想裡面。
- 所以你不要在世間的哪個法師講的東西去執著來執著去。
- 孟子也說:世間人「貪色」還很長壽的,是有,但是很少。
- 大悲心也是一切眾生本具的心,但是我們由於有分別,有人我,有競爭,就把這個大悲心轉成了一種情愛的心,甚至一種狹劣的自私心。
- 這次我們到綿陽北川聽到地震災區的一些居士談到,確實有很多事例表明:真心念佛的人得到了保護,得到了護佑。
“橫出三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 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也就等於生到了方便有餘土,生到實報莊嚴土,生到常寂光土。 大安法師2025 你在這四土當中都能夠完全展開藏、通、別、圓四教的微妙法門。 這個帶業往生的凡夫以信願稱名之因,感得極樂世界繼續修行,就能夠圓融的清淨四土,可以圓滿的見到阿彌陀佛法、報、化三身,就能圓融的證到三種不退。 你帶業往生——乃至阿鼻地獄眾生往生,只要一去,你一生就能成佛。
大安法師: 唸佛攝心法從鈍功夫做起
那麼我們的上方:我們這個世間最上的是非想非非想天,在非想非非想天上有上面世界的風輪、金輪、水輪所託著的世界——也是重重無盡。 所以這樣一個天文學的概念都不是我們這些凡夫靠點肉眼,或者靠點科技——射電望遠鏡,所能觀照到的。 好,那麼這麼多的世界都在講說著《阿彌陀經》,這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也是千經萬論的勸勉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好,那麼阿彌陀佛是從法身所垂的他的跡門,包括《阿彌陀經》講的“成佛已來於今十劫”,也是跡門。 這個跡門的度化眾生的過程,是由於他在因地無量劫以來跟眾生結了甚深的法緣。
大安法師: 大安法師:因果報應與六道輪迴都不是假設,而是真實存在
不是說有這盞燈光在這裡,另外一盞燈光來了,它就有妨礙,就要拒絕。 所以以事事無礙的法界來理解這種性、理,來理解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理解自他不二、自他一如。 理和事都明白之後,這就建立,叫做開圓解,開圓解就能修圓行。 其實你這種信解建立之後,唸佛的時候就有得力的要素在裡面。 你就會感覺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跟我們是很親切的,是不隔的。
大安法師: 成就臨終往生,要注意哪三大要事
是故捨利弗,你們就應當信受我的法語,以及十方諸佛所說的徵信。 ”好,這部經非常獨特的詮釋十方諸佛無上心要。 “獨詮”,就是其他的經典沒有的,唯有這部經獨具。 這部經文是“能詮”了,那“所詮”的有三點。 能念和所念打成一片的時候,他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圓滿證入,所以就令聞這部經典的人都能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
大安法師: 大安法師法師年曆表
那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如是,十方諸佛也同樣宣說如是,我們還不能相信嗎? “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慾海。 大安法師2025 ”“是故”,就是承上面所描述的生死的種種苦況,是這樣的可畏。
大安法師: 為什麼中國人的民間信仰會出現觀世音菩薩?
臨命終時就有人問智者大師你一生你證到什麼水平? 智者大師說本來他是想得六根清淨位,就是相似即佛位,只是由於領眾修行太早,損己利人,但登五品。 就是五品位,圓教五品位就是屬於觀行即佛。 大安法師 還沒有達到六根清淨,就是沒有斷見思惑,見思惑沒有斷但是他伏住了,伏煩惱。 這個伏煩惱觀行即佛是屬於智者大師的水平。 大安法師 淨土法門單刀直入,但念阿彌陀佛名號,就能夠對治見濁,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大安法師: 唸佛時常見佛像放光,這個該怎麼處理
但實際上“今發願今生”有更深邃的意思在裡面。 這,對唸佛法門有深入的人才能相信。 我們的念頭剎那剎那的生、住、異、滅,像激流水。 好,那你每一個念頭——剎那的念頭,就是今。
大安法師: 阿彌陀佛為何被尊稱為「佛中之王」
這是正發願的第三小段落,就是往生的願。 前面談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前的情景,那這個願文就接著上面說。 就由這一念在尋找,就專門看淨土宗方面的書。 這一看,覺得真的是踏破鐵鞋無覓處,那正是直接解決生死的,單刀直入。 所以我學佛不是從學問開始的,就是從這個生病的因緣然後尋找,就直接找到淨土法門。
文殊菩薩就走到豬旁邊,叫它的名字:某某,你跟我走。 一叫這個名字,這個屠夫就掉眼淚了,原來這個名字就是屠夫父親的名字。 一叫這個名字,這個豬就很乖乖地跟著文殊菩薩走了。
所以大悲咒的體性是大悲心,大悲心就是佛心。 大悲心也是一切眾生本具的心,但是我們由於有分別,有人我,有競爭,就把這個大悲心轉成了一種情愛的心,甚至一種狹劣的自私心。 當自私自利的心現前的時候,大悲心就沒有了。 所以持大悲咒,就是要用觀世音菩薩在果地上成就的大悲心,來引發我們自心本具的大悲心。 那大家關注這件往生的事情,這個過程當中就不要去多次地探驗他的冷熱的情況。 多次去探,如果他的神識還沒有離開,在他身上摸來摸去,就可能會讓他生煩惱了,讓他有疼痛感了,以至於讓他不能往生了,這樣的罪過實在是無量無邊。
大安法師: 阿彌陀佛像為何總是站著的
你看正宗分第二科,由於聞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眾生生者都能得到不退轉,所以就初步勸他: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到了正宗分第三科又聞到唸佛能夠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臨終見佛,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又重新勸: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者。 那麼到了現在又勸願: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那個信——勸信,實際上也包含願。 這個深信就是對三種不可思議的深信。 這樣特殊的凡聖同居土,是阿彌陀佛因地的大願。
大安法師: 阿彌陀佛聖號視頻在線觀看
然後為人悉檀,你要觀察他多生多劫的業力的種子,使他善的種子能夠增上,這叫為人悉檀。 然後當下觀照他的業力種子哪些是惡的,惡的業力種子和他的習氣要對治,破他的惡,這叫對治悉檀。 那通過前面三種善巧方便最終導歸的是他的心性本源——第一義諦,得到入真如理體的利益,這叫第一義悉檀。
那麼這部經主要是以人為名,能說和所說都是以人作為名題。 “佛說阿彌陀經”,第一個“佛”字是我們娑婆世界能說法的教主,就是指釋迦牟尼佛。 大安法師 “釋迦”是能仁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 那釋迦牟尼——能仁、寂默,也代表著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的兩個重要科目。 我們這個地球的眾生心比較殘忍,所以要用“能仁”——仁慈——來進行教化;我們這個地球的眾生心比較散亂,所以要用“寂默”來進行教化。
大安法師: 唸佛要怎樣念才最理想
壽命是針對時間來說,它可以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三際。 大安法師 光明的橫遍和時間的豎窮,這兩者交滲互徹,就是一真法界的體性。 這就是因陀羅網顯現的重重無盡的不可思議的事事無礙法界,在極樂世界處處顯示。 那麼我們在這娑婆世界就不行,想到他方世界去,我們去不了。 西方極樂世界實際上就在當下,由於我們的惡業深重而不見。 與極樂世界本來是不隔開的,但由於我們的業障,隔開了十萬億剎土之遙遠。
大安法師: 大安法師:觀世音菩薩的感應原理,你知道嗎?
當我們所緣的是佛法界,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時候,我們全體的心性就是佛法界現前,不再緣九法界的事情,更不緣六凡法界的事情。 這就是這部經典直接告訴我們的教相。 大安法師 這兩句經文雖然簡略,但是它的意思非常周全細致。 這就是這部經的發起序,又叫別序——給我們傳達的體相用、信願行勝妙的信息。
大安法師: 阿彌陀佛不只是管往生
作為子女的,要在前面所談的三大要的開示當中,要特別地留心,要落在助唸的實踐上,這樣去做,纔是對父母真正的孝道。 如果還是循著世間的種種俗情——又是哭泣,又是做排場,又是趕緊換衣服等等這些,這就是你不惜推自己的父母雙親再下生死苦海,讓他輪迴去。 你做這些世間的俗情,就有你自己的想法,就希望表現自己是一個孝子,就使得一般無知無識者——就是不明白真正道理的人,一齊都稱讚你能盡孝。 比如人家助念得好好的,你非得要送到醫院去,搶救、輸氧氣。 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的二大脅侍之一,代表着阿彌陀佛的慈悲。 這位菩薩,他的由本垂跡是不可思議的,按有關經典記載,他是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我們怎麼去理解這幾句話? 這是我們淨土祖師不厭其煩再三宣說的。 這個法門,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四十八大願所產生的力量,就是果地上的功德。
煩惱濁的自性本體就有著涅槃的三德,“常”為法身德,“寂”為解脫德,“光”為般若德。 往生西方淨土,吾人性具的涅槃三德即可現前。 法藏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國土,有七寶交絡的羅網,遍覆虛空,網上掛有鈴鐸,風吹鈴鐸發出的音聲,和諧合律,鳴宣佛道妙法。 大安法師説:“2000年,我萌生了出家的心願,母親並不贊成,我只好採取了先斬後奏的方式,想到這一點,我就覺得很對不起她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