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最早主張用母語寫詩的是林宗源,接著向陽也於1976年開始以臺語寫詩。 進入1980年代初期則有宋澤萊、林央敏、黃勁連等人的加入。 1987年解嚴,隨著政治符咒解除,社會內部隱藏的文化動能開始爆發,臺語文學作品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文類也由初期的詩開始往小說、散文、戲劇開拓,文學技巧也更見提升,主題也更趨多元。 1980年代後期之後陸續有更多作家投入臺語文創作的行列,比如說陳明仁(文學家)、胡民祥、陳雷、李勤岸、莊柏林、路寒袖、方耀乾等。 1970年代之後,戰後出現首波描繪臺灣真實生活面貌的文字作品。
- 我會先承stand1234談到的名單,再稍微補充一些脈絡。
- 不過,這篇文章並無報酬,所以只會略談,且嘗試用簡單的方式稍微聊聊這系列的問題。
- 陳雷(臺灣作家)/吳景裕的《鄉史補記》:為繼《浪淘沙》的第二部臺語大河小說。
- 而《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我很想讀,但買不到嗚嗚。
- 如此一來便不太會有原創星球那種滾雪球效應,曝光率相對平均。
- 以出版言情小說為主的出版社亦應運而生,例如禾馬文化、新月文化、飛象出版社、鬆果屋出版社、由林白出版社轉營的狗屋/果樹出版社等等。
根據我的親身經歷,哪怕是提早一小時或晚一小時發文,都有可能大大影響作品的曝光率。 比如說,要是在一天之中太早的時間發文,由於這時段在線上的讀者較少,所以曝光率並不高,而且很快就會被之後別人上傳的內容給刷掉了。 而要是在下午發文,由於多數人都是挑這個時段發文,所以內容流量特別大,不出幾分鐘作品就會消失在名單上,一樣難以讓其他人看見。 如果你已經有一票忠實粉絲,願意主動追蹤你的動態,那這問題就不大。 問題是對於還沒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觀眾圈的新手作家們,高曝光率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臺灣小說: 都市官場
最初在臺灣留下古典漢文作品的是比鄭成功軍隊還早來臺的沈光文(1652年),他有海東文獻初祖的美稱,他同時創立了臺灣第一個漢詩詩社東吟詩社。 但天野健太郎告訴我,當中文作品翻譯成日文的時候,篇幅很可能會膨脹到原來的一點五倍。 他舉例說,中文常常會有一個句子裡面,透過頓號並列很多個名詞,比如說某人喫了五道菜,就寫上五道菜名。 中文寫來容易,每道菜名都是三個字,但翻譯成日文之後,喫這五道菜可能就要寫成三行。 至於其他寫作的網站則是沒有去接觸就不評論了,相較之下巴哈的新人曝光度可以說是高出許多,尤其抓對時間點貼文相對重要。 還有其他的平臺,像是鏡文學、起點中文網等等,種類過多無法一一列舉,這部分就請各位去參考看看其他人的意見吧。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也是礙於所學不足,原住民文學、臺語、客語文學我無法多談;但這非常重要,將自身投注於歷史和母語之中的努力,十分可敬。 臺灣小說 但沒見於名單的人不一定是不好,很可能只是我沒讀過。 1949確實是個分界處,中國來臺作家與臺灣本地作家(尤其跨語世代)之間的關係,因國家的定位不明而變得非常緊張。 國民政府的接收過程沒有他這種「中文不好」的人的位置(比方:無法處理公文體)。
臺灣小說: 重生八零錦繡軍婚
這些作品對於臺灣城市、農村經濟、社會危機、價值觀念等都有進一步的反映和研究。 這些同時講究西方文字技巧及漢文文字的鋪陳格式,卻全然書寫臺灣本土的文學作品,通常統稱為鄉土寫實文學。 尤其在外來統治者的廣義殖民下,紛雜書寫系統使臺灣文學呈現無法連貫的窘境。 不過相對的,從南島語系的臺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古典漢文(臺灣傳統漢文學)、華語白話文、日文、臺語白話文和客語白話文的複雜情況及斷層也豐富了臺灣文學的面相。
不過,這篇文章並無報酬,所以只會略談,且嘗試用簡單的方式稍微聊聊這系列的問題。 臺灣小說2025 近年來臺灣作家相繼殞落,包含琦君女士、周夢蝶先生、陳冠學先生,去年余光中先生也離世了,引起網友好奇台灣文學作家中的霸主是誰? ★《2gether 只因我們天生一對》泰耽女王JittiRain全新奇幻力作★《記憶的怪物》MAE老師新繪封面 ★《VICE VERSA 反之亦愛》同名電視劇原著小說★溺水身亡之後……竟然成為了毫不相干的其他人!?
臺灣小說: 言情小說推薦
在另一方面,以閱讀輕薄短小、重視傳播、創新文體為特徵的勵志文學或新型態通俗文學,迅速於臺灣流傳。 諸如幾米(繪本)、吳淡如、侯文詠、劉墉、吳若權為代表性作家。 雖然這些文學作品常因為過於普羅化,遭到部分文學評論者的嚴詞批評,不過不可否認,多少反映臺灣現況的這類型文學作品,仍可視為臺灣文學之主要支流。 臺灣小說2025 另外,純文學範疇的都市文學作家,如駱以軍、郝譽翔、陳雪、阿盛、袁哲生、林燿德、舞鶴等,在寫作上也多少受此通俗文學的輕薄或創新理念之影響。
臺灣小說: 古風 BL 小說《帝王的戰利品》首刷特典收藏套書版即日起開放限量預購 1/16 上市
還記得賴和不以日文寫作,旨在控訴殖民地之不義,但又為何日治時期中後期的臺灣作家有些開始以日文書寫? 「鄉土文學」在這樣的外部困境與內部覺醒之下,成了70年代的一個顯著類型。 從故事形式上來說,臺灣長久以來不重視敘事結構的基本功,總是以「藝術性」、「避免僵化」為遁詞,長久積弱不振而不願意承認。 「文學不應該被紀律束縛。」這類信條,幾乎已成另外一種束縛文學創作的迷信。 就算上面那句話是對的,也不應該反過來衍伸成為「沒有紀律就是文學」,因為很可能只是亂寫。
臺灣小說: 讀者迴響
小說選有:楊宗潤編的《當代華文同志小說選》,紀大偉的《酷兒狂歡節:臺灣當代Queer讀本》,朱偉誠的《臺灣同志小說選》,或是張曼娟的《同輩:青春男・同志小說選》、《同類:青春女・同志小說選》。 近期更有紀大偉的《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 以黃凡(《賴索》)、林雙不、張大春(《將軍碑》)等人為代表的80年代政治文學,實際描繪了臺灣政治從冷漠到熱騰發燒的過程。 並使用文字描繪兩層次間的,諸如族羣,年代,國家認同或身分認知矛盾。 另一方面,也間接說明臺灣在邁向真正民主化,機械化後的失落與邊緣人心態。 與其他地方相同的,臺灣政治文學也起因於重大政治事件,與政治風氣的弛與禁。
臺灣小說: 都市小說更多…
相同於反共文學;由中國大陸故鄉記憶總成的懷鄉文學,其主力也是由國民政府所支持的外省族羣作家。 臺灣小說 夾其母語優勢,此類文學相較反共文學更容易被臺灣人所接受。 而這些由「臺灣人的眼睛」去看待外省第一代集體記憶的作品;如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中對封建的批判與人性的描繪,也多少影響臺灣社會價值觀。 而臺灣之懷鄉文學,在廣義上通常更涵蓋如李敖、尼洛等外省族羣所表現的各種不同文學作品、在臺東南亞華僑所呈現的馬華文學及1970年代之後所謂的三三文學。 反共文學為臺灣1950年代特有的文學型態,主要區別是把反共產黨或者反中國共產黨當成唯一主軸的作品,除了受到戰後駐臺之國民政府的支持外,也普遍受到1950年代以中文為母語的外省族羣青睞。 而這些以小說為主的反共文學的作家約有兩類,首先第一類的是軍人作家,如朱西甯、司馬中原、段彩華、尼洛等。
臺灣小說: 系列共5冊
唐悠翰指出,德國讀者閱讀一本書、一篇小說的時候,會希望看到作家明確地展示某個目標,所有的文字都一點一點在朝那個目標前進,不管是故事還是理念,都會有一個方向感。 臺灣小說 但在臺灣和中國的小說裡,作家似乎不願意讓讀者知道手上這本書正在往哪裡走,會寫得比較晦澀。 臺灣小說 連帶的,許多書裡面的段落,就看不出來到底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法文譯者高滿德也提到,即使是在「單一句子」的層次上,臺灣小說中也常會有不知道確切的意思是什麼的句子。 即使詢問了作家本人,作家也可能回答「這是某種詩意的表現」,仍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向,讓譯者只能依照語法或句型來硬翻。 雖然我相信這些案例,可能有一些是基於文化差異、或不同語言運作邏輯不同,而有某些「不可譯」的壁障,不應該強求臺灣的小說家修改成外國譯者能夠理解的樣式。
臺灣小說: 作者介紹
總之,拉拉雜雜零零碎碎說了一堆(本文其實本來還會再長一倍),重要的其實一直都是小說要有人讀。 這種在當代發生的出版-文學現象,坦白說不是很健康,也同時誤導讀者這種純然兩極的區分,是一種可以不互相干涉的、消費分流的現實。 這樣的場面轉折了「臺灣」與「家族」之間在性與傳承的關係,是舞鶴把他大部分小說的角色寫成廢物的起點: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無處容身。 所以〈悲傷〉、〈拾骨〉、〈逃兵二哥〉等都是廢物。
臺灣小說: 現代主義與鄉土寫實
先試想一個家庭,裡頭有四個成員:(A)1860年出生(B)1895年出生(C)1915年出生(D)1935年出生。 這家庭大抵包裹在清帝國晚期與日治時期臺灣,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他們會遇到多大的國族、意識形態與認同衝突。 臺灣雲端書庫所有內容均來自出版機構合法授權,並擁有著作權人授與電子版權發行權利,若有第三者提出異議產生法律糾紛,本公司願意負擔所有相關責任。 ★《2gether 只因我們天生一對》泰耽女王JittiRain全新奇幻力作★《記憶的怪物》MAE老師新繪封面 ★《VICE VERSA 反之亦愛》同名電視劇原著小說★Friend Credits重新出發! ★【首刷附贈】典藏明信片(首刷贈完即無贈品) 【內容介…
臺灣小說: 臺灣小說為何很難推向國際?——讓譯者面有難色的四個問題(上)
更甚至以相當快速的方式,將臺灣文學以另外一種型態傳送到華人地區。 臺灣大河文學的主流以李喬為代表包括鍾肇政、東方白,皆以臺灣為中心,橫跨清末、日治、民國戒嚴三個時期,並以福佬人、客家人為論述中心。 但近來開始有以原住民為中心的論述出現,包括高山族與平埔族:以葉石濤、吳景裕、陳耀昌為代表。 另一系統為國際觀點下的小說臺灣史論述:以吳濁流、陳舜臣、秦就、朱和之為代表。 臺灣文學就廣義而言應為「出生或客居臺灣所發表的所有文字作品」,而狹義上則應指「描寫臺灣鄉土人物、再現臺灣典型環境、運用臺灣語言的作品、表現臺灣人的生活與思想」的文學作品。 至於,總是固定的那幾位在滾人氣,作者自己沒有想辦法拿推薦,或是拿獎勵提高曝光,很快就會被別的作者給刷下去,這也是沒辦法的,畢竟自己就是從零開始。
臺灣小說: 都市
書友如發現相關內容,歡迎舉報,我們將嚴肅處理。 愛情小說 (英語:Romance novels)又稱言情小說或音譯為羅曼史小說,是小說一種類型,廣義的愛情小說泛指以愛情故事為主體的小說。 有場外的作家(甜咖啡)曾被挖掘過,而貓寬、文龍老師也是在此貼文,讀者回覆程度、點擊率不錯進而出道的。 臺灣小說 臺灣小說 擁有絕頂廚藝的陽葉盛,屈身在一個小飯館,因為一個極品老闆娘。
其中,重大政治事件為1970年代末期,持續發展的美麗島事件以及緊接發生的林義雄滅門血案。 而臺灣白色恐怖情形稍微緩和直至1986年解嚴,則是風氣影響政治文學發展的另一個關鍵。 男作家以《自由談》雜誌創辦人趙君豪應美國國務院的邀請赴美訪問兩個月,歸來所寫的所寫的《東說西》,陳之藩留美英唸書與教書時所著的《旅美小簡》、《在春風裡》、《劍河倒影》為代表。 《旅美小簡》中〈失根的蘭花〉、〈哲學家皇帝〉、〈釣勝於魚〉三篇,與《在春風裡》中〈謝天〉、〈寂寞的畫廊〉兩篇散文多次入選兩岸三地的中學國文課本。 1991年初,臺灣國文天地雜誌社為國文課本作過抽樣性的調查,由學生自己談喜愛的課文,其中陳之藩的〈謝天〉、〈失根的蘭花〉、〈哲學家皇帝〉等三篇文章,被學生一致選為最令人印象深刻、最具啟迪性的課文。 徵信新聞報的〈人間〉副刊連載郭良蕙的《心鎖》。
臺灣小說: 其實是繼妹。~總覺得剛來的繼弟很黏我~ (
說真的,這個問題本身其實並不一定有多重要,也不會造成譯者和讀者的困擾。 (「不寫」什麼通常不會成為評價作品的標準,人們比較在意的是「寫」什麼)但在思索幾天之後,我認為這兩個問題牽連的可能是更大的隱憂:一是我們的作家其實還是有很強烈的性別角色分工,二是我們的小說非常非常不習慣提供具體細節。 我完全可以想像,當這種狀況一直發生的時候,翻譯臺灣的小說,就會比翻譯其他國家的作品有更多的風險與門檻。 (套句商管雜誌最愛說的,這就是競爭力比較弱啦。)而說來慚愧,他們確實一眼看出了臺灣文學出版的一個重要弱點。 但從小說寫作者的觀點來看,我必須說,臺灣文學出版的這種情況,其實不能通通怪編輯不盡責,反而是我們這些寫作的人自己要檢討。 或許是華人社會對作家這類「知識份子」過於崇高的尊敬,也或許是前述「文學不應被紀律束縛」的迷信,總之在臺灣作家當中,能接受編輯直接告訴他「某某段落寫得不好,希望你修改」的人,我想寥寥可數。
臺灣小說: 文學論戰
那麼超越了生死,超脫了天地,在光陰之外,等待我們的是什麼? 李筱峯,1995,一百年來臺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張德水,1992,激動! 臺灣的歷史:臺灣人的自國認識、陳昭瑛,1998,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
基本上在各項功能被切分開來之後,我們得到了一個古怪的對立項:「純文學/大眾文學」。 連中國近十數年都積極的在論述場上,都在嘗試以他們的視角收編臺灣文學近百年的發展史,只有臺灣自己不少人還是在懷疑自己是否有存在於中國之外的文學。 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的複雜關係,不是一兩萬字可以解釋的;光是從「漢字文化圈」或「華語語系」或「漢文脈」,乃至於文學史論的互動,大概就是十數本書纔有辦法處理的問題。 他的學術訓練與他對馬來西亞華人圈及歷史的關懷,是他近期寫馬來亞背景小說時,把馬來西亞共產黨的巨大問題(歷史夾縫的殘餘物)塞到小說裡的原因。